職場勵志篇:成功必備十大素質之忍耐
成語里有一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還有一句“篳路藍縷”,意思都是說創(chuàng)業(yè)不易。不易在哪里呢?首先是要忍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折磨。肉體上的折磨還好辦一些,挺一挺就過去了,就像王江民。王江民>40多歲到中關村創(chuàng)業(yè),靠賣殺毒軟件,幾乎一夜間就變成了百萬富翁,幾年后又變成了億萬富翁,他曾被稱為中關村百萬富翁第一人。王江民的成功看起來很容易,不費吹灰之力。其實不然,王江民困難的時候,曾經(jīng)一次被人騙走了500萬元。王的成功,可以說是偶然之中蘊含著必然。王江民3歲的時候患過小兒麻痹癥,落下終身殘疾。他從來沒有進過正規(guī)大學的校門,20多歲還在一個街道小廠當技術員,38歲之前不知道電腦為何物。王江民的成功,在于他對痛苦的忍受力,從上中學起,他就開始有意識地磨練意志,“比如說爬山。我經(jīng)常去爬山,五百米高很快就爬上去了,慢慢地爬上去也就不感覺得累。再一個就是下海游泳,從不會游泳到喝海水,最后到會游泳,一直到很冷的天也要下水游泳,去鍛煉自己在冰凍的海水里提高忍受力。比如:別人要游到一千米、二千米,那么我也要游到一千米、二千米,游到二三千米以后再上岸的時候都不會走路了,累得站不起來了。就這樣鍛煉自己,來磨煉自己的意志。”當他40多歲辭職來到中關村,面對欺騙,面對商業(yè)對手不計手段、不遺余力的打擊,都能夠坦然面對。所以,中關村能人雖多,倒讓這樣一個外來的殘疾人拔了百萬富翁的頭籌。
中關村還有一個與王江民異曲同工的人,就是華旗的老總馮軍。馮軍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讀大學時就在北京秀水街給倒貨的留學生當翻譯賺外快。畢業(yè)后也有一個好工作,他卻不愿干,寧愿跑到“村里”自己打江山。馮軍在中關村又有“馮五塊”的稱號,意思是說,他每樣東西只賺你五塊錢。有媒體曾經(jīng)這樣描述馮軍在村里的生活,“馮軍一次用三輪車載四箱鍵盤和機箱去電子市場,但他一次只能搬兩箱,他將兩箱搬到他能看到的地方,折回頭再搬另外兩箱。就這樣,他將四箱貨從一樓搬到三樓,再從三樓搬到二樓,如此往復。”這樣的生活,有時會讓人累得癱在地上坐不起來。馮軍在中關村創(chuàng)業(yè),一要丟掉清華大學高材生的面子。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中關村和馮軍干一樣活兒的人,大多數(shù)是來自安徽、河南的農民,如中關村的CPU批發(fā)生意,60%以上都由來自安徽霍邱縣馮井鎮(zhèn)的農民把持著。一個清華大學的高材生,要成天與這樣一些人打交道,與這樣一些人廝混,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需要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為了讓人家代理自己的產(chǎn)品,“村里”那些攤主兒不論大小都是自己的爺,見人就得點頭哈腰,賠笑臉說好話。中關村那些攤主兒的素質盡人皆知,好聽的話不會多。從“馮五塊”這樣一個綽號,可以看出馮軍當時的江湖“地位”。
現(xiàn)在馮軍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就是與郎科的優(yōu)盤專利權紛爭。郎科的創(chuàng)始人鄧國順也是一個傳奇人物,從一個打工仔成長為億萬富翁,鄧國順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中間亦經(jīng)受了無數(shù)的折磨。“那種煎熬是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可是我們沒想過放棄。即使是累得快趴下,錢快花光的時候,我們也不過是想:沒錢了,再回新加坡打工,賺了錢又繼續(xù)搞。”鄧國順說的是他和創(chuàng)業(yè)伙伴成曉華幾年前一起開發(fā)優(yōu)盤時的情景,F(xiàn)在鄧國順的朗科擁有優(yōu)盤的專利,馮軍的華旗卻想來分一杯羹。鄧國順不答應,兩家就起了紛爭。馮軍息事寧人想和解,天天給鄧國順打電話,但是鄧國順一聽是馮軍的聲音就撂電話,逼得馮軍不得不換著號碼給他打。馮軍大小也是個老板,華旗在中關村不算出類拔萃,可也不是寂寂無名,這樣低聲下氣地讓人不待見,還不都是為了公司的生意。這是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忍受的另一種精神折磨。
更多相關文章請點擊本站職場勵志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