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可能 是你自己以為不可能
出生于美國的普拉格曼連高中也沒有讀完,卻成為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說家。在他的長篇小說授獎典禮上,有位記者問道:你最關鍵的轉折點是什么?大家估計,他可能會回答是童年時母親的,或者少年時某個老師特別的栽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普拉格曼卻回答說,是二戰(zhàn)期間在海軍服役的那段生活:
1944年8月一天午夜,我受了傷。艦長下令由一位海軍下士駕一艘小船趁著夜色送身負重傷的我上岸治療。很不幸,小船在那不勒斯海迷失了方向。那位掌舵的下士驚慌失措,想拔槍自殺。我勸告他說:你別開槍。雖然我們在四伏的黑暗中漂蕩了四個多小時,孤立無援,而且我還在淌血……不過,我們還是要有耐心……說實在的,盡管我在不停地勸告著那位下士,可連我自己都沒有一點信心。但還沒等我把話說完,突然前方岸上射向敵機的高射炮的爆炸火光閃亮了起來,這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小船離碼頭不到三海里。
普拉格曼說:那夜的經歷一直留在我的心中,這個戲劇性的事件使我認識到,生活中有許多事被認為不可更改的不可逆轉的不可實現(xiàn)的,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這只是我們的錯覺,正是這些“不可能”才把我們的“圍”住了。一個人應該永遠對生活抱有信心,永不失望。即使在最黑暗最危險的時候,也要光明就在前頭……二戰(zhàn)后,普拉格曼立志成為一個作家。開始的時候,他接到過無數(shù)次的退稿,熟悉的人也都說他沒有這方面的天分。但每當普拉格曼想要的時候,他就想起那戲劇性的一晚,于是他鼓起勇氣,一次次突破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圍”,終于有了后來眩目的燦爛和輝煌。
想起了另一個故事。一天早晨,電報收發(fā)員卡納奇來到辦公室的時候,得知由于一輛被撞毀的車子阻塞了道路,鐵路運輸陷入癱瘓。更要命的是,鐵路分段長司各脫不在。按照條例,只有鐵路分段長才有權發(fā)調車令,別人這樣做會受到處分,甚至被革職。車輛越來越多,喇叭聲、行人的咒罵聲此起彼伏,有人甚至因此動起手來。“不能再等下去了。”卡納奇想。他毅然發(fā)出了調車電報,上面簽著司各脫的名字。司各脫終于回來了,此時阻塞的鐵路已暢通無阻,一切順利如常。不久,司各脫任命卡納奇為自己的私人秘書,后來司各脫升職后,又推薦卡納奇做了這一段鐵路的分段長。發(fā)調車令屬于司各脫的職權范圍,其他人沒人敢突破這個“圍”,卡納奇這樣做了,結果他了。
仔細想來,每個人其實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圍”:主觀上的認識上的偏見,個性上的不足,客觀上的陳規(guī)陋習等都制約著我們實現(xiàn)的最大化。如果我們想在一生中有所作為,我們就必須要學會不停地突圍。
然而,一個人要突破各種各樣的“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們要有識“圍”的。有的“圍”是明擺著的,我們一看就知道它妨礙著我們走向遠方。但有的“圍”是“糖衣炮彈”,你看不到它對你的妨礙,或許你看到了也會有意無意地縱容它擠占心靈的地盤。其次,我們要有破“圍”的實力。要突破主觀的“圍”,我們只需依賴意志;突破客觀的“圍”,則必須依靠人才、能力了。比起前者,后者的獲得更艱難,付出的代價也更慘重。
突圍是我們給予自己的最好的禮物,如果把我們向往的生活比做一個小島,突圍則是一條平靜的航道;如果把我們的化做一塊土地,突圍就是那粒通向秋天的種子;如果把我們的比做天空,突圍就是那輪光芒四射的太陽……一個人可以出身貧賤,可以遭受屈辱,但絕對不能缺少突圍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你就會失去行走的能力,永遠也抵達不了本來可以抵達的的大境界。
畢業(yè)生求職網提供相關文章: 窮人的習慣 如何建立積極心態(tài)? 改變人生的50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