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機器的學習方法
篇一:機器學習的方法
【摘 要】本文以什么是機器學習、機器學習的發(fā)展歷史和機器學習的主要策略這一線索,對機器學習進行系統(tǒng)性的描述。接著,著重介紹了流形學習、李群機器學習和核機器學習三種新型的機器學習方法,為更好的研究機器學習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李群機器學習;核機器學習;流形學習
計算機視覺是指用計算機實現人的視覺功能,希望能根據感知到的圖像( 視頻) 對實際的目標和場景內容做出有意義的判斷如何能正確識別目標和行為非常關鍵,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和最核心的問題是對圖像的有效表達 如果所選的表達特征能夠有效地反映目標和行為的本質,那么對于理解圖像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因為如此,關于機器學習的發(fā)展歷史 特征的構建和選取一直得到廣泛關注 近些年來人們已構建出許多特征,并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等等 設計特征是一種利用人類的智慧和先驗知識,并且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目標和行為識別技術中的很好的方式 但是,如果能通過無監(jiān)督的方式讓機器自動地從樣本中學習到表征這些樣本的更加本質的特征則會使得人們更好地用計算機來實現人的視覺功能,因此也是近些年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方向 深度學習( deeplearning) 的目的就是通過逐層的構建一個多層的網絡來使得機器能自動地學習到反映隱含在數據內部的關系,從而使得學習到的特征更具有推廣性和表達力本文旨在向讀者介紹深度學習的原理及它在目標和行為識別中的最新動態(tài),希望吸引更多的研究者進行討論,并在這一新興的具有潛力的視覺領域做出更好的成果 首先對深度學習的動機歷史以及應用進行了概括說明; 主要介紹了基于限制玻爾 茲曼機的深度學習架構和基于自編碼器的深度學習架構,以及深度學習
近些年的進展,主要討論了去噪自編碼器( denoisingautoencoder),卷積限制玻爾茲曼機,三元因子玻爾茲曼機( 3-way factorizedBoltzmannmachine),以及神經自回歸分布估計器( NADE) 等一些新的深度學習單元; 對目前深度學習在計算機視覺中的一些應用以及取得的成果進 行介紹; 最后,對深度學習與神經網絡的關系,深度學習的本質等問題加以討論,提出目前深度學習理論方面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機器學習的發(fā)展歷程
機器學習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葉至60年代中葉這個時期是機器學習研究的熱烈時代 研究對象是沒有知識的學習,目標是各自組織和適應系統(tǒng)此階段有兩個代表,一是1957年Rosenblatt提出了感知機算法,這是第一個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機器學習的算法 二是50年代末,Samuel編寫了跳棋程序,利用啟發(fā)式搜索技術,可以從經驗和棋譜中進行學習,不斷調整棋盤評價函數,提高棋藝.
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葉至70年代中葉,機器學習的冷靜時期本階段是模擬人類的學習過程,采用邏輯結構或圖結構作為內部描述 代表有:1969年Minsky與Papert出版的對機器學習研究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感知機>一書.
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葉至80年代中葉,稱為復興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從學習單一概念延伸至學習的多個概念,探索不同的學習策略和各種學習方法在此階段中,研究
者已經將機器學習系統(tǒng)與現實應用相結合,完成相應的學習過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80年,在美國召開的第一屆機器學習國際研討會,標志著機器學習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全面興起.
第四階段:1986年至今 由于作為機器學習科學基礎之一的神經科學研究的重新興起,機器學習也進一步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另一方面,對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2.1 機械學習
機械學習是一種最基本的學習策略,把環(huán)境提供的信息簡單存儲起來,不經過任何推理,“死記硬背”式的學習。適合于一些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輸入輸出模式相對固定的系統(tǒng)中,例如醫(yī)生給病人看病。
2.2 傳授學習
傳授學習又叫做指導式學習或示教學習。傳授學習的學習過程可以簡單地描述如下:(1)請求:先向指導者請求提出建議;(2)解釋:接受建議并將其轉化為內部表示形式;(3)操作化:將解釋后的建議轉化為具體的知識;(4)歸并:將得到的新知識歸并到知識庫中;(5)評價:對新知識進行評價,常用方法有,檢查新知識與知識庫里的知識是否矛盾,或者使 用新知識執(zhí)行某些任務,觀察其執(zhí)行情況。
2.3 演繹學習
演繹學習以演繹推理為基礎。演繹推理是一種有一般到個別的推理方法,其核心是三段論。例如,1動物都會死亡;2狗是一種動物;3狗會死亡。只要對給定的知識進行演繹的保真推理,就能得出一個正確的新結論,然后把有價值的結論存儲起來。
2.4 歸納學習
歸納學習以歸納推理為基礎。從某個概念的一系列正例和反例中歸納出一個一般的概念描述。歸納學習可分為有導師學習和無導師學習。有導師學習,又稱示例學習。給學習系統(tǒng)提供正例和反例,學習系統(tǒng)通過歸納算法求解出一個總的概念描述。無導師學習,又稱觀察與發(fā)現學習。通過由環(huán)境提供的觀察來進行學習,而且這些觀察是未經過知道者分類的例子。
2.5 類比學習
類比學習是一種利用相似性來認識新事物的學習方式,其基礎是類比推理。可以看作是演繹學習和歸納學習的組合學習形式。
學習過程:
。1)聯想搜索匹配:提取特征值,搜索和它相似的已知事物;
。2)檢驗相似程度:判斷相似程度,相似程度達到一定閾
值,則說明匹配成功;
。3)修正變換求解:即類比映射,把對已知事物的有關知
識進行適當的調整或變換,以求出新事物的解;
(4)更新知識庫:求出新事物的解以后,將新事物及其解
并入知識庫。
3 機器學習方法
3.1 流形學習
現實世界中的數據,例如語音信號、數字圖像或功能性磁共振圖像等,通常都是高維數據,為了正確地了解這些數據,我們就需要對其進行降維,降維的目的就是要找出隱藏在高維數據中的低維結構。流形學習是一種新的數據降維方法,能揭示數據的內在變化規(guī)律,其目標是發(fā)現嵌入在高維數據空間中的低維流形結構,并給出一個有效的低維表示。2000年以來,流形學習在包括數據挖掘、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多個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2 李群機器學習
李群機器學習(Lie Group Machine Learning,LML)作為機器學習領域的一種新的學習方法,一方面繼承流形學習的優(yōu)點,另一方面借用李群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創(chuàng)新特色的學習范式.自2004年提出至今,已引起加拿大、愛爾蘭、芬蘭、意大利、美國等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李群結構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對學習問題研究很有用的一套理論工具。從數據分析的角度來說,用機器學習進行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其目的就是揭示這些數據具有的規(guī)律,從而幫助用戶提供解釋的依據。李群一方面具有好的數學結構,另一方面物理學家廣泛使用李群方法來處理物理學中復雜數據的啟發(fā)。因此,引進李群理論對機器學習是一種可以探索的新思路。
3.3 核機器學習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統(tǒng)計學習理論的完善和線性超平面函數集容量控制方法的發(fā)現,提出了著名的支撐矢量機方法(SVMs)。隨后,以支撐矢量機為核心算法的核機器(KM)方法和Fisher判斷分析(FDA)方法得到了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網絡搜索引擎技術、計算機視覺等等領域的廣泛關注。核機器方法以統(tǒng)計學習理論為基礎,巧妙利用了Mercer核技巧,使其獲得了良好的推廣能力、強大的非線性處理能力、靈活的相似性測度定義和簡潔的模型表示,是目前在特征提取、模式識別、數據發(fā)掘領域公認的具有最佳性能的方法之一。
4.1基于限制玻爾茲曼機的深度學習架構
玻爾茲曼機( Boltzmannmachine)本質上是一種能量模型 能量模型是指對于參數空間( configurationspace) 中每一種情況均有一個標量形式的能量與之對應 能量函數就是從參數空間到能量的映射函數,人們希望通過學習使得能量函數有符合要求的性質 從結構上來說,玻爾茲曼機是雙層無向全連通圖,如圖3所示 為了方便起見,這里僅討論觀測變量和隱變量均是0 1變量的情況
玻爾茲曼機的能量函數為E( x,h) =-b'x-c'h-h(huán)'Wx-x'Ux-h(huán)'Vh ( 1)式中,x表示可見層,h表示隱層,b {0,1}K,c{0,1}D分別表示可見層和隱層單元的偏置( offset) , KD分別表示可見層和隱層單元的數目 WUV分別表示觀測層和隱層之間,觀測層變量之間,隱層變量之間的連接權重矩陣在實際中,由于計算樣本概率密度時歸一化因子的存在,需要使用馬爾可夫蒙特卡洛方法( MCMC)來對玻爾茲曼機進行優(yōu)化 但是MCMC方法收斂速度很慢,因此人們提出限制玻爾茲曼機和對比散度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4.2限制玻爾茲曼機
限制玻爾茲曼機是對全連通的玻爾茲曼機進行簡化,其限制條件是在給定可見層或者隱層中的其中一層后,另一層的單元彼此獨立,即式( 1) 中U和V矩陣中的元素均等于0 層間單元獨立的條件是構成高效的訓練限制玻爾茲曼機的方法的條件之 一,而RBM也因此成為深度置信網絡( DBN)的構成單元 限制玻爾茲曼機的圖模型如圖4所示 可見,層內單元之間沒有連接關系,層間單元是全連接關系
將式( 1) 中層間連接矩陣U,V置零,得到限制玻爾茲曼機的能量函數E( x,h) =-b'x-c'h-h(huán)'Wx 由于限制玻爾茲曼機取消了層內單元之間的連接,所以可以將其條件概率分布進行分解,這樣就簡化了模型優(yōu)化過程中的運算 但是在其優(yōu)化過程中仍然需要基于MCMC方法的吉布斯采樣,訓練過程仍然十分漫長,因此人們提出對比散度方法來加快模型優(yōu)化. 對比散度( contrastivedivergence) 是Hinton在2006年提出來的快速地訓練限制玻爾茲曼機的方法,該方法在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對比散度主要是將對數似然函數梯度的求解進行了兩個近似:
(1) 使用從條件分布中得到的樣本來近似替代計算梯度時的平均求和這是因為在進行隨機梯度下降法進行參數優(yōu)化時已經有平均的效果,而如果每次計算都進行均值求和則這些效果會相互抵消,而且會造成很大的計算時間的浪費
(2) 在進行吉布斯采樣( Gibbs sampling) 時只采用一步,即僅僅進行一次吉布斯采樣這種一次吉布斯采樣方法會使得采樣得到的樣本分布與真實分布存在一定的誤差 但是實踐發(fā)現,如果僅作一次迭代的話,就已經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將限制玻爾茲曼機逐層疊加,就構成了深度置信網絡( DBN) 在深度置信網絡中底層的輸出作為上一層的輸入,每層是一個限制
玻爾茲曼機,使用對比散度的方法單獨訓練 為了達到更好的識別效果,往往還要對深度置信網絡每層的參數進行微調使用限制玻爾茲曼機構建成深度網絡,在一些公開的數據集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5機器學習系統(tǒng)的模型及其特征
5.1 機器學習系統(tǒng)的模型
。1) 外部環(huán)境是以某種形式表達的信息或知識的集合,是知識和信息的來源,執(zhí)行的對象和任務 外部環(huán)境像系統(tǒng)提高信息的質量是影響學習系統(tǒng)設計的首要因素。(2)學習是將外部環(huán)境提供的信息,加工成為有效信息的過程,它也是學習系統(tǒng)的核心,包括采集信息接受監(jiān)督指導學習推理修改知識庫等其他功能。(3)知識庫是影響學習系統(tǒng)設計的第二大因素,根據知識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兼顧表達能力強易于推理易于修改知識庫和知識表示易于擴展等幾方面,均是知識庫在表達上需要符合的要求。(4)執(zhí)行是利用知識庫完成某種任務,并進行識別論證決策判定,將獲得的信息進行反饋,以修正和完善下一步的學習。
5.2 機器學習系統(tǒng)的重要特征
機器學習系統(tǒng)通常具有如下重要特征:(1)目的性系統(tǒng)知道學習什么,學習的行為具有高度的目的性。(2)結構性系統(tǒng)能修改和完善知識結構和組織形式。(3)有效性系統(tǒng)學習到的知識具有適應和符合實踐的能力,能夠對系統(tǒng)性能的改善起到正面的作用。(4)開放性系統(tǒng)在與環(huán)境進行信息交互的過程中,能使自身不斷進化。
6.機器學習策略
對于環(huán)境提供信息,機器要運用一定的學習策略轉換為知識,并存儲在知識庫中,為下一步的執(zhí)行作保證根據策略使用推理的多少和難易程度,學習策略可以分為四類: 1機械學習
這種學習策略,無需任何推理過程或計算轉換過程,可以直接將環(huán)境提供的信息進行存儲該學習系統(tǒng)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第一:存儲組織的形式利于檢索在采用機械學習的系統(tǒng)中,主要采用的是索引存儲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檢索一個項目比重新分析計算更加快捷,這種學習策略才具有一定的意義 采用適當的存儲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檢索效率,縮短檢索時間,是機械學習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第二:環(huán)境穩(wěn)定存儲信息適用性高因為系統(tǒng)不需要對信息做過多的加工,學習部分沒有推理的過程,這對于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就大大提高要求環(huán)境具有高度的穩(wěn)定性系統(tǒng)的學習是通過事先編好的程序獲得,是建立在這次獲得的知識適用于下次的情況的假設上的,如果環(huán)境變化的過于頻繁,每次存的知識都不能適用,這種策略也就失去其意義第三:權衡存儲和計算之間的關系學習的目的是改進系統(tǒng)的效率,如果檢索比重新計算來的慢,那么就降低了系統(tǒng)的執(zhí)行力 機械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
2歸納學習
歸納推理是由環(huán)境提供足夠多的實例或反例,應用歸納的方法,得出一般性的規(guī)律或對于概念的一般性的描述這是一個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歸納學習可以獲得新的概念,創(chuàng)立新的規(guī)則,發(fā)現新的理論 其原理是在大量觀察的基礎上通過假設形成一個科學理論 按其有無教師的指導,可以分為示例學習及觀察與發(fā)現學習示例學習,又稱為概念獲取 確定概念的一
篇二:機器學習方法及應用研究
摘要:本文介紹了機器博弈技術,給出了提升計算機的智能程度是研究機器博弈技術的重點。設計了五子棋游戲算法,由于算法設計決定了計算機的智能程度,該算法沒有用到機器學習,計算機不具有智能。分析了卡斯帕羅夫和“深藍”的不同特點,給出了“深藍”戰(zhàn)勝世界冠軍的啟示,只有利用機器學習技術開發(fā)的具備學習能力的計算機才具有智能。
關鍵詞:機器博弈,機器學習,智能0、引言
很早人類就有制造機器人的幻想,例如黃帝的“指南車”,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度龂萘x》中諸葛亮發(fā)明的運輸工具稱為“木牛流馬”,解決了川山山區(qū)軍糧運輸的難題。根據文獻,諸葛亮最具有實物性質的智慧結晶就是“木牛流馬”。
機器博弈既可以是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博弈,也可以是計算機與人類之間的博弈。諸如戰(zhàn)爭、競技、下棋、打牌等一類競爭性智能活動稱為博弈[1]。 1、“深藍”戰(zhàn)勝世界冠軍
1997年5月,美國IBM公司的“深藍”超級計算機首次擊敗國際象棋男子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表1給出了卡斯帕羅夫和“深藍”具有的不同特點。
學習是人類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和自然智能的重要標志,機器學習則是機器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和人工智能的重要標志[2]!吧钏{”之所以能擊敗卡斯帕羅夫,最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馬健喆,男,(1995,11-),山西太原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處理。
要的原因是“深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推理能力。
表1卡斯帕羅夫和“深藍”的不同特點
學習過程與推理過程密切相關。按照學習中使用推理的多少,機器學習所采用的策略總體上可以分為機械學習、示教學習、示例學習和類比學習。學習中所用的推理越多,系統(tǒng)的能力越強[3,4]。 2、五子棋游戲的設計
設計五子棋游戲,實現簡單的五子棋游戲;插入一個下載的棋盤圖片作為自己的棋盤;插入一段音樂實現背景音樂的播放;當有輸贏出現時彈出一個顯示戰(zhàn)況的對話框;在菜單欄上添加一個戰(zhàn)況的標題,當單擊時彈出顯示當時戰(zhàn)況的對話框。
五子棋棋局與圍棋相同,棋子分為黑、白兩種顏色,棋盤為19?19,在棋盤線交叉點上放置棋子。計算機與人對局,各執(zhí)一種顏色的棋子,輪流下一子,先將橫、豎或斜線的5個或5個以上同色棋子連成不間斷的一排者為勝,F代五子棋棋盤已標準化為15?15的方格棋盤。
本文采用MFC對話框構建五子棋棋盤,直接截取五子棋棋盤圖片作為對話框背景;采用MFC按鈕控件作為五子棋游戲“悔棋”、“音樂”、“戰(zhàn)況”、“重新開始”的選項按鍵;實現五子棋人機對戰(zhàn),人通過鼠標點擊下子;設計五子棋游戲算法實現計算機的下子點的選擇。
圖1給出了五子棋游戲算法的程序流程圖,具體步驟如下:
圖1五子棋游戲算法的程序流程圖
(1)對局雙方各執(zhí)一種顏色的棋子;
(2)空棋盤開局;
。3)玩家(黑方)首先落子,接著計算機(白方)作出決策,落子,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
。4)棋子下在棋盤的空白點上,棋子下定后,不得向其它點移動,不得從棋盤上拿掉或拿起另落別處;
。5)黑方的第一枚棋子可下在棋盤任意交叉點上;
(6)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
。7)連五取勝。在對弈過程中若某一方出現“成五”(“五連”和“多連”的總稱),則判定為勝。若棋盤下滿還沒有勝方,則為平局。
該五子棋游戲算法沒有用到機器學習,計算機不具有智能。圖2、圖3分別給出了利用MFC實現五子棋游戲程序的運行結果。本文設計實現的五子棋游戲可以根據個人愛好設計界面,人機交互方便、簡單。
圖2 五子棋游戲程序的運行結果
圖3 五子棋游戲程序的運行結果
算法設計決定了計算機的智能程度,可用于五子棋計算的算法包括博弈樹、負極大值算法、???算法、置換表技術、哈希表技術、歷史啟發(fā)等。怎樣綜合使用各種算法,提升計算機的智能程度是研究機器博弈技術的重點。 3、結論
機器學習是計算機獲取智能的途徑,本文設計了五子棋游戲算法,實現了五子棋游戲。下一步工作將機器學習方法引入到五子棋游戲的設計,提高計算機的學習能力和推理能力。
篇三:基于機器學習的文本分類方法
基于機器學習算法的文本分類方法綜述
摘要:文本分類是機器學習領域新的研究熱點;跈C器學習算法的文本分類方法比傳統(tǒng)的文本分類方法優(yōu)勢明顯。本文綜述了現有的基于機器學習的文本分類方法,討論了各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并指出了文本分類方法未來可能的發(fā)展趨勢。
1. 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Internet的廣泛應用,信息交換越來越方便,各個領域都不斷產生海量數據,使得互聯網數據及資源呈現海量特征,尤其是海量的文本數據。如何利用海量數據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識,方便人們的查閱和應用,已經成為一個日趨重要的問題。因此,基于文本內容的信息檢索和數據挖掘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領域。文本分類(text categorization,TC)技術是信息檢索和文本挖掘的重要基礎技術,其作用是根據文本的某些特征,在預先給定的類別標記(label)集合下,根據文本內容判定它的類別。傳統(tǒng)的文本分類模式是基于知識工程和專家系統(tǒng)的,在靈活性和分類效果上都有很大的缺陷。例如卡內基集團為路透社開發(fā)的Construe專家系統(tǒng)就是采用知識工程方法構造的一個著名的文本分類系統(tǒng),但該系統(tǒng)的開發(fā)工作量達到了10個人年,當需要進行信息更新時,維護非常困難。因此,知識工程方法已不適用于日益復雜的海量數據文本分類系統(tǒng)需求
[1]。20世紀90年代以來,機器學習的分類算法有了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很多分類器模型逐步被應用到文本分類之中,比如支持向量機(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2-4]、最近鄰法(Nearest Neighbor)[5]、決策樹(Decision tree)[6]、樸素貝葉斯(Naive Bayes)[7]等。逐漸成熟的基于機器學習的文本分類方法,更注重分類器的模型自動挖掘和生成及動態(tài)優(yōu)化能力,在分類效果和靈活性上都比之前基于知識工程和專家系統(tǒng)的文本分類模式有所突破,取得了很好的分類效果。
本文主要綜述基于機器學習算法的文本分類方法。首先對文本分類問題進行概述,闡述文本分類的一般流程以及文本表述、特征選擇方面的方法,然后具體研究基于及其學習的文本分類的典型方法,最后指出該領域的研究發(fā)展趨勢。
2.文本自動分類概述
文本自動分類可簡單定義為:給定分類體系后,根據文本內容自動確定文本關聯的類別。從數學角度來看,文本分類是一個映射過程,該映射可以是一一映射,也可以是一對多映射過程。文本分類的映射規(guī)則是,系統(tǒng)根據已知類別中若干樣本的數據信息總結出分類的規(guī)律性,建立類別判別公式或判別規(guī)則。當遇到新文本時,根據總結出的類別判別規(guī)則確定文本所屬的類別。也就是說自動文本分類通過監(jiān)督學習自動構建出分類器,從而實現對新的給定文本的自動歸類。文本自動分類一般包括文本表達、特征選取、分類器的選擇與訓練、分類等幾個步驟,其中文本表達和特征選取是文本分類的基礎技術,而分類器的選擇與訓練則是文本自動分類技術的重點,基于機器學習的文本分來就是通過將機器學習領域的分類算法用于文本分類中來[8]。圖1是文本自動分類的一般流程。
2.1 文本表述
至今,計算機還不能像人類那樣閱讀完文章之后,根據自身的理解能力對文章的內容產生一定的認識。要使計算機能夠高效率、高性能地處理自然文本,就需要有一個文本表示的過程,文本表示是將非結構化的文本文檔表示為機器易于處理的形式的過程。文本表示通常包括文本預處理和文本模型表示等步驟,其中文本預處理為建立文本表示模型做必要的準備工作。具體的文本標識方法有很多種模型,如布爾模型、布爾模型性、向量空間模型等。詞包(Bag of Words)表示法是目前文本分類的標準模式。把文本看成是段落的集合,或者是句子的集合,也可以看成是單或字母的集合,而單詞是組成文本的一個基本單位,研究者通常把一個文本當作是一系列單詞的集合來表示,即所謂的詞包表示法,它通過特征處理和統(tǒng)計學習算法的基礎上獲得對文本語義內容及類別信息的估計與預測。實際應用中空間向量模型(vector Space Modal, VSM)是常見的文本表示模型。在這種表示方式中,每篇文檔表示成形如d=的向量,其中ti表示詞條項,wi表示ti在文檔d中的權值。如圖
2所示是向量空間模型。向量空間模型已經在信息檢索、文本分類等應用中取得了成功。除VSM外,還有基于概率分布、基于二維視圖等模型。這些非VSM的表示方法需要通過理論以及應用實踐上的進一步驗證。
2.2 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在初始全特征集基礎上提取出一個特征子集的過程,能夠起到降低向量空間維數、簡化計算、防止過擬合作用。首先根據特征提取算法對特征的重要性進行評估,然后進行重要度排序,最后根據提取閾值或提取比率完成提取。提取后的特征集將用于之后的訓練和分類過程。常用特征提取算法有文檔頻數(Document Frequency)、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期望交叉熵(expected cross entropy)、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χ2統(tǒng)計等。
3.基于機器學習的文本分類方法
3.1 基于樸素貝葉斯法的文本分類
樸素貝葉斯方法是最早用于文本分類的分類器算法,是一種統(tǒng)計學分類方法,它基于貝葉斯決策論并且基于此項獨立的假設,幾不同屬性對分類結果的影響是獨立的。假設d為待分類文檔的表示向量,它屬于文檔類別集合C={c1,c2,c3,…,cn}中某一類。根據貝葉斯公式有:
n
P d = P cj P(d|cj)
j=1
P cj|d =P cj P(d|cj)P(d)…,n
其中P cj 表示類別cj在樣本集中的比重,P(d|cj)由概率密度函數計算得出。分類時,P cj|d 值最大情況對應的類別cmax為待分類文檔類別;谏鲜黾僭O的概率分類器一般稱為貝葉斯分類器。貝葉斯分類器容易理解,計算簡單而且比較實用,其分類效果基本能滿足要求,但其關于詞項獨立性的假設受到了質疑。
3.2 基于決策樹法的文本分類
決策樹學習是應用最廣泛的歸納推理算法之一,它是一種逼近離散值函數的方法,對噪聲數據有很好的健壯性且能夠學習析取表達式。決策樹著眼于從一組無次序無規(guī)則的事例中推理出決策樹表示形式的分類規(guī)則,它通過把實例從根結點排序到某個葉子結點來分類實例,葉子結點即為實例所屬的分類。在構造分類模型時,樹上的每個結點指定了對實例屬性集測試后選擇出的屬性,并且該結點的每一個后繼分支對應于該屬性的一個可能值。分類實例的時候,就是從樹的結點開始,測試這個結點指定的屬性,然后按照給定實例的該屬性值對應的樹枝向下移動,之后在新的'結點上重復這個過程直到葉子結點,即獲得分類。
一般來說,決策樹算法主要圍繞兩大核心問題展開:第一,決策樹的生長問題,即利用訓練樣本集,完成決策樹的建立過程;第二,決策樹的剪枝問題,即利用檢驗樣本集對形成的決策樹進行優(yōu)化處理。決策樹的構建是一種自上而下、分而治之的歸納過程,本質是貪心算法。各種算法建樹的基本過程相似,是一個遞歸的過程。
設數據樣本集為S,算法框架如下:
(1) 如果數據樣本集S中所有樣本都屬于同一類或者滿足其他終止準則,則S不再劃分,
形成葉節(jié)點:
(2) 否則,根據某種策略選擇一個屬性,按照屬性的各個取值,對S進行劃分,得到n個子樣本集,記為Si,再對每個Si迭代執(zhí)行步驟(1)。
經過n次遞歸,最后生成決策樹。從根到葉節(jié)點的一條路徑對應著一條規(guī)則,整棵決策樹就對應著一組析取表達式規(guī)則。為了防止決策樹和訓練樣本集的過度擬合,特別是存在噪聲數據或不規(guī)范屬性時更為突出,需要對決策樹進行剪枝。剪枝的算法通常利用統(tǒng)計方法決定是否將一個分支變?yōu)橐粋節(jié)點。通常采用兩種方法進行決策樹的剪枝,即在決策樹生長過程完成前就進行剪枝的事前修剪法和在決策樹生長過程完成后才進行剪枝的事后修剪法。
決策樹分類算法自提出以來,出現了很多種,早期的是CLS學習算法和CART算法,最有影響的是1986年Quinlan提出的ID3算法。ID3算法體現了決策樹分類的優(yōu)點:算法的理論清晰、方法簡單,學習能力較強。缺點是:只對比較小的數據集有效,且對噪聲比較敏感。在ID3算法的基礎上,Quinlan又發(fā)展了具有重要影響的C4.5算法,它繼承并改進了ID3算法,使用非常廣泛。為了適應處理大規(guī)模數據集的需要,后來學者又提出了若干改進的算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決策樹文本分類法分類精度較好,并且可以很好的抵抗噪聲,但缺點是在處理大規(guī)模數據集的情況下效率不高。
3.3 基于K最近鄰法的文本分類
K最近鄰算法(k Nearest Neighbor, KNN)分類算法是傳統(tǒng)的基于統(tǒng)計的模式識別方法,在文本分類領域使用較多。其算法思想是對于一篇待分類文檔,在訓練集中找到K個最相近的鄰居。取這K個鄰居的類別為該文檔的候選類別,該文檔與K個鄰居之間的相似度為候選類別的權重,然后使用設定的相似度閾值就可以得到該文檔的最終分類。KNN算法也是基于向量空間模型的分類算法之一,最初由Cover和Hart于1968年提出,是一個理論上比較成熟的方法。采用kNN方法進行文檔分類可以定義為:對于給定的文檔集D,把D中所有的文本內容形式化為特征空間中的加權特征向量D,其中向量D表示為D=。對于某一給定的測試文檔d,通過計算它與每個訓練文檔的相似度,找出k個最相似的文檔。在此基礎上,給每個文檔類別加權打分,根據加權距離和判斷測試文本所屬的類別。根據上述表述,可以把KNN文本分類法歸結為以下步驟:
、 根據各種規(guī)則將文本內容變換成文本特征向量。
、 根據相似度公式計算測試文本與每個訓練文本的相似度,計算公式如下:
Sim di,dj =2m2 mk=1Wik k=1Wjk mW×W
其中,m是特征向量維數,K表示近鄰個數,其具體數值的確定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法,一般采用先定一個初始值,然后通過實驗測試調整K值,一般初始值定為幾百到幾千之間,但是要小于訓練文檔總數。
、 從(2)的結果中選出k個相似度最大的訓練集文檔,計算分類權重,計算公式為:
P d,ci = Sim d,dj y dj,ci ?bi
dj?kNN
其中d表示文本特征向量,y dj,ci ? 0,1 ,即如果文檔屬于該類別值為l,反之為0。bi為閾值,對于某一特定類來說,bi是一個有待優(yōu)化選擇的值,可以通過一個驗證文檔集來進行調整。
KNN算法足向量空間模型下最好的分類算法之一,優(yōu)點是易于快速實現,在基于統(tǒng)計
的模式識別中非常有效,有較好的分類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尤其對于未知和非正態(tài)分布可以取得較高的分類準確率。KNN可以較好地避免樣本的不平衡問題,對于類域的交叉或重疊較多的待分樣本集和樣本容量較大的類域的分類較為適合,并且,它對訓練數據中的噪聲有很好的健壯性,當給定足夠大的訓練集合時也非常有效。總體來說KNN優(yōu)于貝葉斯、決策樹。然而作為一種懶散的學習算法,它也存在一些限制:一是空間開銷大。因為要事先存儲全部訓練樣例,當訓練樣例增大時存儲空間也隨之增大。二是計算相似度時,實例間的距離是根據實例的所有屬性來計算的,這與那些只選擇全部實例屬性的一個子集的方法不同,例如決策樹。有些屬性與分類相關性不大或無關時,可能會誤導近鄰算法的分類,近鄰間的距離會被大量的不相關屬性所支配。這種由于存在很多不相關屬性所導致的難題,有時被稱為唯度災難[9]。最近鄰方法對這個問題特別敏感。解決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在計算兩個實例間的距離時對每個屬性加權,二是從實例空間中完全消除最不相關的屬性。
3.4 基于中心向量法的文本分類
還有一類分類速度較快的基于向量空間模型的文本分類算法是基于中心向量的分類法,又稱為Rocchio算法[10]。中心向量法最初用于信息檢索,現在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文本分類。中心向量法的基本思想是通過對訓練集進行訓練得到每一個已知類別的中心,稱之為類中心向量,分類過程中將待分類文檔與已知的類中心向量進行相似度比較,判定規(guī)則為相似度最大的類中心向量所代表的類別為待分類文檔的類別。假設令C= Ci mi=1表示訓練集包含的m個類,則基于中心向量的文本分類過程為:
、 對每一個類Ci,計算該類中所有文檔向量的算術平均作為該類的類中心向量V Ci ; ⑵ 對于一個待分類文檔d,計算d與所有類中心向量V Ci 的相似度Sim d,V Ci 并且返回相似度最大的類別最為結果。這里相似度的計算同3.3中步驟(2)的相似度激素那方法相同。中心向量法適合于訓練集中各類別大小相對均衡,且同類別文檔分布稠密的情況,此時分類效果較好,但當訓練集中各類別間大小不均衡且同類別文檔分布稀疏時,分類效果較差。
3.5 基于支持向量機的文本分類
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是由Vapnik與其領導的貝爾實驗室研究小組在1995年據統(tǒng)計學理論提出的一種用于解決二分類模式識別問題的學習方法。Joachims是最早將SVM方法用于文本分類中的,并且取得非常理想的分類效果。SVM方法將文本分類問題變成了一系列二分類問題。SVM算法是建立在統(tǒng)計學習理論的VC維理論和結構風險最小原理基礎上的,它將降維和分類結合在一起,根據有限的樣本信息在模型的復雜性和學習能力之間尋求最佳折衷,這里模型的復雜性代表對特定訓練樣本的學習精度,而學習能力代表無錯誤的識別任意樣本的能力。支持向量機算法的目的在于尋找一個超平面H,該超平面可以將訓練集中的數據分開,且與類別邊界的沿垂直于該超平面方向的距離最大,故SVM法也被稱為最大邊緣算法。樣本集中的大部分樣本不是支持向量,移去或者減少這些樣本對分類結果沒有影響,這樣只用各類別邊界樣本的類別來決定分類結果的做法,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高的準確率。
總結起來,SVM算法的分類思想是從訓練樣本中尋找能夠確定一個最優(yōu)超平面的支持向量。假設有大小為m的訓練樣本集 x1,y1 , x2,y2 ,… xn,yn ,如果它是一個二分類任務,則分類標識為yi=±1 (i=1,2,3,…,m),那么任務的決策函數可用下式表示:
f x =sin w?x+b
篇四: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
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 實驗報告
實驗項目:基于Hopfield Network 模型的數字識別 實驗者: 彭江軍 學號: 2011114093 專業(yè): 信息與計算科學 指導教師: 張瑞
一:程序前期準備與思路
(1) 先對圖中給的8個已知的pattern圖像數字化成矩陣,對于待處理的圖像也處理為矩陣,導入excel表。
(2) 由權重的計算公式,編寫程序得到權重矩陣。
(3) 選擇相應的激活函數,這里我們選擇bi-polar binary 函數。不斷更新,使其能量不斷下降,最終趨于穩(wěn)定。
二:程序代碼
1.得到權重的程序
% 讀取數據
A=xlsread('0.xls',1);
B=xlsread('1.xls',1);
C=xlsread('2.xls',1);
D=xlsread('3.xls',1);
E=xlsread('4.xls',1);
F=xlsread('6.xls',1);
G=xlsread('u.xls',1);
H=xlsread('9.xls',1);
% 將矩陣依次處理為向量,以便求
法用for來做
A1=A(1,:);
for i=2:12
A1=vpa([A1 A(i,:)]);
end
B1=B(1,:);
for i=2:12
B1=vpa([B1 B(i,:)]);
end
C1=C(1,:);
for i=2:12
C1=vpa([C1 C(i,:)]);
end
D1=D(1,:);
for i=2:12
D1=vpa([D1 D(i,:)]);
end
E1=E(1,:);
for i=2:12
E1=vpa([E1 E(i,:)]);
end
F1=F(1,:);
for i=2:12
F1=vpa([F1 F(i,:)]); weight,由于是A,B等編號,故這一步無
end
G1=G(1,:);
for i=2:12
G1=vpa([G1 G(i,:)]);
end
H1=H(1,:);
for i=2:12
H1=vpa([H1 H(i,:)]);
end
% 求weight公式
I=eye(120);
W=(A1'*A1+B1'*B1+C1'*C1+D1'*D1+E1'*E1+F1'*F1+G1'*G1+H1'*H1)/120-8/120*I;
W=double(W);
xlswrite('w.xls',W)
2.更新程序
編寫腳本文件
function HPML(x0,weight,n)
%% x0為需要識別的數字矩陣
% weight 為經過學習得到的權重
% n為需要迭代的次數
O=weight*x0;
[r,c]=size(O);
% 迭代更新矩陣
for k=1:n-1
for i=1:r
for j=1:c
if(O(i,j)>=0)
O(i,j)=1;
else
O(i,j)=-1;
end
end
end
O=weight*O;
end
% 對于跳出循環(huán)的矩陣規(guī)范化
for i=1:r
for j=1:c
if(O(i,j)>=0)
O(i,j)=1;
else
O(i,j)=-1;
end
end
end
%將生成的向量以行序為主轉化為矩陣,因為reshape函數以列序為主,故未采用
M=zeros(12,10);
for i=1:12
M(i,:)=O(10*(i-1)+1:10*i);
end
imshow(M,[-1,1])
title(strcat('iteration times:',num2str(n)));
3.調用函數
x0=xlsread('i.xls',1);
weight=xlsread('w.xls',1);
X=zeros(12,10);
for i=1:12
X(i,:)=x0(10*(i-1)+1:10*i);
end
subplot(1,3,1);
imshow(X,[-1,1]);
title('previous image');
n=1;
subplot(1,3,2);
HPML(x0,weight,n)
subplot(1,3,3);
n=2;
HPML(x0,weight,n)
三:程序結果
篇五:基于機器學習的數字音頻分類方法研究
基于機器學習的數字音頻分類方法研究
摘要:
讓計算機能聽懂人類的語言,是人類自計算機誕生以來夢寐以求的想法。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迫切要求擺脫鍵盤的束縛而代之以語音輸入這樣便于使用的、自然的、人性化的輸入方式。這就使語音信號分析成為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語音識別是語音信號分析的重要領域,而語音特征信號識別又是語音識別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
語音特征信號識別一般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解。首先通過預處理提取語音特征,作為該語音片段的模型。將該模型與已知的參考模型相比較,獲得最佳匹配的參考模式作為識別結果,在論文中研究的是基于傳統(tǒng)的BP神經網絡的音頻分類與SVM技術音頻分類的仿真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對比兩者各自優(yōu)缺點,從而熟悉這兩種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算法。通過實驗對其性能進行了主觀評價和客觀數據分析,對于所選語音信號BP網絡具有較快的訓練速度,但是SVM技術具有較高的識別率。BP網絡的學習和記憶具有不穩(wěn)定性。也就是說,如果增加了學習樣本,訓練好的網絡就需要從頭開始訓練,對于以前的權值和閾值是沒有記憶的。但是可以將預測、分類或聚類做的比較好的權值保存。
關鍵詞:語音識別,特征提取,梅爾倒譜系數,BP網絡,SVM(支持向量機)
Research on digital audio classification base on
machine-learning
Abstract:
Since the birth of the computer people want to let the computer can understand human's language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 to get rid of keyboard and replace it by voice input that is personalized、convenient and natural to be used .So that Analysis of speech signal become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 life.The speech recogni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alysis of speech signal ,and the voice signal recogn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speech recognition .
Speech feature signals recognition use to use pattern matching method.Firstly, through pretreatment of phonetic feature extraction make as the model.The model is compared with known reference model, get the best matches the reference pattern as a result of recognition. In this paper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BP neural network audio classification and technology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udio classific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find each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o to understand with the two technical basic principle and algorithm. Through the experimen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and objective data analysis, for selected speech signal BP network has faster training speed, but the SVM technology has higher recognition rate. BP network learning and memory have instability. That is to say that if the increase of learning samples, the trained network is needed to start training, for the previous weights and thresholds is no memory. But it can keep these better weight that do well in predict, classification or clustering.
KEY WORDS:Speech recognition feature extraction Mel frequency cepstrum coefficient BP networks SVM ( support vector machine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4
1.1 語音信號處理發(fā)展前景 .................................................................................................. 4
1.2 語音識別技術概述 .......................................................................................................... 4
1.2.1 語音識別技術的發(fā)展歷史回顧 ........................................................................... 5
1.2.2 音頻識別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 ................................................................................... 5
1.2.3 語音識別的意義 ................................................................................................... 6
1.3 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 ...................................................................................................... 6
1.4本文的主要章節(jié)安排 ......................................................................................................... 6
第二章 信號的預處理 ..................................................................................................................... 7
2.1 信號的預加重 .................................................................................................................... 7
2.2音頻信號的加窗分幀 ......................................................................................................... 8
2.3音頻信號的端點檢測 ......................................................................................................... 9
2.3.1 音頻信號的短時能量分析 ................................................................................... 9
2.3.2 音頻信號的短時過零率分析 ............................................................................. 10
2.3.3 基于短時平均能量和短時平均過零率的雙門限端點檢測 ............................. 11
第三章 音頻信號的特征矢量提取 ............................................................................................... 12
3.1 信號的倒譜分析 ............................................................................................................ 12
3.2 梅爾倒譜參數 ................................................................................................................ 13
第四章 基于BP神經網絡的音頻信號數據分類 ...................................................................... 18
4.1BP神經網絡概述 .............................................................................................................. 18
4.1.1 BP神經網絡 ............................................................................................................... 18
4.1.2 語音特征信號分類 ............................................................................................. 19
4.2BP 網絡的MATLAB實現 ............................................................................................... 20
4.2.1 歸一化方法及MATLAB實現 .......................................................................... 20
4.2.2 數據選擇選擇和歸一化 ..................................................................................... 20
4.2.4 仿真結果分析 ..................................................................................................... 21
第五章利用SVM建立分類器來對語音特征信號進行分類預測 .............................................. 24
5.1svm技術簡述 .................................................................................................................... 24
5.1.1 SVM的原理和優(yōu)點 .............................................................................................. 24
5.1.2SVM技術在本案例中的應用 ............................................................................... 25
5.1.3實驗的仿真結果與分析 ........................................................................................ 25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 ....................................................................................................................... 28
致 謝 .............................................................................................................................................. 29
畢業(yè)設計小結 ................................................................................................................................. 30
參考文獻......................................................................................................................................... 31
附錄 ................................................................................................................................................ 32
附錄1:相關文獻的翻譯 ...................................................................................................... 32
第一章 緒論
通過語音傳遞信息是人類最重要、最有效、最常用和方便的交換信息的形式。語音是人類特有的功能,聲音是人類最常用的工具,是相互傳遞信息的最主要的手段。因此,語音信號是人們構成思想溝通和感情交流的途徑。
1.1 語音信號處理發(fā)展前景
讓計算機能聽懂人類的語言,是人類自計算機誕生以來夢寐以求的想法。隨著計算機越來越向便攜化方向發(fā)展,以及計算環(huán)境的日趨復雜化,人們越來越迫切要求擺脫鍵盤的束縛而代之以語音輸入這樣便于使用的、自然的、人性化的輸入方式。尤其是漢語,它的漢字輸入一直是計算機應用普及的障礙,因此利用漢語語音進行人機交換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課題。作為高科技應用領域的研究熱點,語音信號處理技術從理論的研究到產品的開發(fā)已經走過了幾十個春秋平且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它正在直接與辦公、交通、金融、公安、商業(yè)、旅游的行業(yè)的語音咨詢與管理,工業(yè)生產部門的語音控制,電話-電信系統(tǒng)的自動撥號、輔助控制與查詢以及醫(yī)療衛(wèi)生和福利事業(yè)的生活志愿系統(tǒng)等各種實際應用領域相接軌,并且有望成為下一代操作系統(tǒng)和應用程序的用戶界面?梢,語音信號處理技術的研究將是一項極具市場價值和挑戰(zhàn)性的生活。我們今天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與開拓就是要讓語音信號處理技術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不斷朝向更高目標而努力。
語音信號處理這門學科之所以能夠長期地、深深地吸引廣大科學工作者不斷地對其進行研究和探討,除了它的實用性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始終與當時信息科學中最活躍的前沿學科保持密切的聯系,并且一起發(fā)展。語音信號處理是以語音語言學和數字信號處理為基礎而形成的一門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性學科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對語音信號處理的研究一直是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因為許多的處理的新方法的提出,首先是在語音處理中獲得成功,然后在推廣到其他領域的[2]。
1.2 語音識別技術概述
語音識別是指機器對人類說話的語句或命令進行識別和理解并做出相應的反應。它是涉及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生理學等諸多領域的一門交叉學科。隨著計算機軟硬件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語音識別技術開發(fā)出的產品也廣泛地應用于聲控電話交換、信息網絡查詢、醫(yī)療服務、銀行服務、工業(yè)控制等社會和人們生活的每個方面。
1.2.1 語音識別技術的發(fā)展歷史回顧
對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1952 年,AT&Tbell 實驗室的Davis 等人成功研制的Audry 系統(tǒng)標志著語音識別研究工作的開始。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能識別十個英文數字發(fā)音的實驗系統(tǒng)。進入20 世紀60 年代,計算機的應用推動了語音識別的發(fā)展。在這一時期產生了動態(tài)規(guī)劃(DP,Dynamic Programming) 和線性預測分析技術(LP,Linear Prediction)兩大重要理論,較好地解決了語音信號產生模型的問題,對語音識別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70 年代,語音識別領域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動態(tài)時間歸正技術(DTW)基本成熟,有效地解決了語音信號特征提取和不等長語音匹配問題,同時還提出了矢量量化(VQ),隱馬爾可夫模型(HMM)理論。80 年代語音識別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各種連接詞語音識別算法被開發(fā),并從模板匹配技術轉向基于統(tǒng)計模型技術,特別是在實踐開發(fā)中成功應用了HMM 模型和人工神經網絡(ANN)。1988 年Kai-FuLee 等用VQ/HMM 方法實現了997 個詞匯的非特定人連續(xù)語音識別系統(tǒng)SPHINX,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高性能的非特定人、大詞匯量、連續(xù)語音識別系統(tǒng)。進入90 年代后,語音識別技術開始向市場提供產品。具代表性的是IBM 的Via Voice 和Dragon 公司的Dragon Dictate系統(tǒng),這些語音識別系統(tǒng)具有說話人自適應能力,新用戶不需要對全部詞匯進行訓練便可在使用中不斷提高識別率。進入21 世紀,語音識別的研究重點包括即興口語的識別和理解,自然口語對話,以及多語種的語音同聲翻譯。而基于語音識別芯片的嵌入式產品也越來越多, 如Infineon 公司的Unispeech 和Unilite 語音芯片等。我國對語音識別的研究也較早。20 世紀50 年代后期,中科院聲學所用頻譜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漢語10 個元音的語音識別;20 世紀70 年代后期,構建了基于模板匹配的孤立詞語音識別系統(tǒng);20 世紀80 年代后期,研究了八五期間中科院人機語音對話研究項目。目前我國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水平已經基本上與國際相當。如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托的中科模識,其漢語連續(xù)語音、非特定人聽寫機系統(tǒng)的普通話系統(tǒng)的錯誤率可以控制在10%以內。
1.2.2 音頻識別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
語音識別屬于模式識別的范疇。根據模式識別的原理,未知語音的模式與己知語音的參考模式逐一進行比較,最佳匹配的參考模式被作為識別結果。語音識別系統(tǒng)的工作過程可以描述如下:待識別語音經過話筒變換成電信號后加在識別系統(tǒng)的輸入端,首先經過預處理,包括反混疊失真濾波、預加重和端點檢測從而將語音信號的特征被提取出來。常用的特征包括:短時平均能量或幅度、短時平均過零率、短時自相關函數、線性預測系數、倒譜、共振峰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語音特征參數,這些特征參數的時間序列便構成了待識別語音的模式,將其與己經存儲在計算機內的參考模式逐一進行比較,獲得最佳匹配的參考模式便是識別結果。參考模式是在系統(tǒng)使用前獲得并存儲起來的,為此,要輸入一系列已知語音信號,提取它們的特征作為參考模式,這一過程稱為訓練過程。
【淺談機器的學習方法】相關文章:
淺談韓語的學習方法09-12
淺談韓語學習方法09-10
淺談韓語語音的學習方法09-10
淺談機器人技術的創(chuàng)新教育10-16
淺談韓語的學習方法是什么09-10
淺談工業(yè)機器人在物流行業(yè)的應用論文07-28
淺談彩焰黑章魚舞蹈機器人的軟件設計論文08-19
淺談機器人學與康復醫(yī)學相結合的康復機構設計10-13
淺談七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學習方法09-18
機器維修的合同范本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