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做比說更重要
在心理咨詢過程當中,是交流為主,但其實做比說更重要。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心理咨詢,做比說更重要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能幫到大家。
很多心理咨詢技術(shù)的初學者和心理咨詢的求助者,對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經(jīng)常有著各式各樣的誤解。這些誤解會引領他們步入一個錯誤的方向,影響了自己的深造,或者不能尋訪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咨詢師,給自己的時間、機會和金錢造成損失。
筆者是一位從業(yè)多年的心理咨詢師,曾親歷這段歷程。在此把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jié)一下,談一談心理咨詢都有哪些認知誤區(qū)。
一、認為高學歷的心理學專家心理咨詢技術(shù)一定過硬
心理學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學科,心理咨詢技術(shù)僅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高校心理系學習的是心理學理論方面的內(nèi)容。大多數(shù)心理學教授、博士,包括從歐美留學回來的心理學碩士博士,很多對心理咨詢技術(shù)接觸甚少。他們長于研究學術(shù)問題,并不做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技術(shù)過硬的寥寥無幾。
如果心理求助者找到這些專家教授,估計得不到什么有效幫助,因為人家本來就不干這個。我認識一位海歸心理學博士,他說這么多年主要工作都是看小白鼠的腦電圖,并未專門學習過心理咨詢,當然談不上熟練運用。
二、 認為只要是心理咨詢專家就一定能夠幫到自己
心理咨詢行業(yè)中,“隔行如隔山”是普遍現(xiàn)象。大量心理咨詢專家是流派專家,熟諳精神分析、認知領悟、家庭治療、沙盤、繪畫、意象對話的理論。他們搞培訓沒問題,但是否擅長解決某一類型的心理問題,就看其是否熟悉這一領域了。
還有很多專家是心理作家,擅長從心理角度分析各種社會現(xiàn)象,但不擅長解決問題。難怪很多外人感到奇怪:怎么講得挺有道理的,解決問題就不靈呢?
精神分析理論中有個說法:怕蜘蛛的人是因為有個苛刻的母親,對孩子的管控非常嚴厲。很多人聽了,一拍大腿說:“確實如此啊!說到我們的心里去了!”但知道歸知道,怕蜘蛛還是怕。只有用行為療法去脫敏,才能真正免除對蜘蛛的恐懼。不過執(zhí)行行為療法,跟知道恐懼的原因沒什么關(guān)系。
柬埔寨貧困兒童缺乏食物,營養(yǎng)匱乏,經(jīng)常成群結(jié)隊去田地挖狼蛛吃,補充營養(yǎng)。狼蛛是劇毒的,叮咬一口甚至能致死,但他們從小即接觸蜘蛛,早已習慣脫敏,根本沒有任何恐懼。
三、認為咨詢治療是“大道無形”,不關(guān)注技術(shù)細節(jié)
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針對不同的規(guī)律,肯定得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但為什么很多咨詢師都認為“大道無形”?他們是用一個技術(shù)去接待所有的來訪者。最常見的是和來訪者聊天,不用任何技術(shù),只是陪伴接納。很多來訪者聊著聊著,困惑解除了,癥狀緩解了,他們便認為自己的治療技術(shù)是“大道無形”。
這個所謂的不用任何技術(shù),也是用了技術(shù),這就是羅杰斯的人本技術(shù)。只要與來訪者建立好信任關(guān)系,給來訪者一個安全溫暖的環(huán)境,讓來訪者能夠傾訴宣泄,給他支持鼓勵,讓他人心理能量實現(xiàn)自由流動,他的思維就會逐步清晰,偏差的認知會有所改變,一部分心理癥狀的強度也會緩解。
建立安全感,解除或緩解來訪者的焦慮,是心理咨詢治療的第一步。這是基礎步驟,而不是“大道無形”。
這個方法,對于有輕度心理問題的來訪者有幫助;狀態(tài)偏重的、棘手的,就難有效果。對于強迫癥、軀體化障礙、習得性失眠,這種單一的傾訴交流作用不大。對于已經(jīng)形成的各種不良習慣,嗜好,煙癮酒癮賭博,也沒什么作用。
被狗、蛇咬過,遭遇過車禍,恐懼汽車,等等,這種單一恐懼癥,傾訴交流也沒什么用。有人說,可以找到煙酒賭博的幕后動力,但找到歸找到,距離解決問題還是兩回事。
還有人認為,心理咨詢“大道無形”,“至簡至易”,是人格因素。西方稱之為人格魅力,東方人稱之為氣場。因此,應該輕技術(shù),重人格修養(yǎng)。的確,大師級別的人物,他們的氣場確實很強,有時候他們搞講座,還沒等開口說話,有的人坐在他們身邊,就感覺生理的心理的癥狀都在緩解。
但這種人格魅力不是誰都能修煉出來的,大師畢竟是極少數(shù)。并且,一旦離開大師的氣場,求助者的癥狀照樣還原。所以咨詢技術(shù)還是最基礎的東西,不能忽視。
最早的心理咨詢來自宗教。很多人有了困惑,都去教堂寺廟傾訴、祈禱。牧師、寺廟主持等人也是讓求助者傾訴宣泄,并不提供心理解決技術(shù)。
四、把心理流派的理念當真理,把咨詢治療過程當成破案
這也是新手容易犯的錯誤;蚴且驗樗谀骋粋單一流派中待的時間較長,思維不夠開闊。
很多流派對心理問題有許多假定。精神分析認為,心理問題是潛意識沖突,幼年遭遇創(chuàng)傷,尤其是性傷害;認知行為流派認為是認知偏差;家庭治療認為是家庭問題……等等,這些假定可以做為一個指導建議來參考,但不能把它們當真理,更不能成為“有罪推定”的方式。
心理學的現(xiàn)象有時候像個小姑娘,怎么打扮都可以,從哪個角度去解讀分析都很有道理。但有道理和有效果,完全不一樣。
有位來訪者對我說,她先前求助于某名氣很大的咨詢師,硬說她的問題來自“幼年創(chuàng)傷”,每次都要她回憶幼年遭遇過什么什么。他實在想不起發(fā)生了什么,咨詢師就說她“阻抗”、“防御”,抗拒回憶。她希望咨詢師改變方式,但對方堅決不改。無奈何她只能選擇脫離,后悔砸了一筆昂貴的冤枉錢。
五、認為心理咨詢應該治本,輕視治標
有的流派認為,對于來訪者應該徹底治本,有的流派認為治標就可以了。這是治療的目標的爭論,沒有對錯一說.
從精神醫(yī)療、心理衛(wèi)生的標準角度看,只要痛苦、疾病癥狀去除了,人的生活穩(wěn)定了,能很好的適應社會,治療即結(jié)束了;但一些心理流派把目標定得更高:解除各種不良習慣、改變認知偏差、撫平童年創(chuàng)傷、調(diào)整潛意識沖突、進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和整合、探索自己的未來之路、在人格上得以整合和成熟,等等。這就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了。
其實,從心理疾病的輕重緩急看,若求助者非常痛苦,癥狀很重,有自殺傾向,甚至多次自殺未遂,肯定得先治標,并且以藥物治療為主;如果癥狀不重,來訪者又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有足夠的經(jīng)費和時間,自然可以慢慢來做人格成長。
若是咨詢師將這兩個方向搞錯了,來訪者嚴重失眠,軀體化疼痛,抑郁強迫焦慮得非常難受,咨詢師還說要慢慢調(diào)整,結(jié)果一定是來訪者的脫離,這個咨詢師被認為是騙子。
心理疾病到底能否徹底治好,永不復發(fā)?早期的一些心理學教授認為,心病從心中來,得心藥醫(yī),只要持續(xù)不斷心理治療,一定能夠完全痊愈,不再復發(fā)。可是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shù),尤其是腦影像技術(shù)、神經(jīng)生化技術(shù)的發(fā)展,發(fā)現(xiàn)很多心理疾病都有明顯的腦器質(zhì)病變狀態(tài),這么看來,許多心理疾病是沒法徹底治好的,都只能把癥狀消除到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也被稱為“易感人格”。
在壓力刺激的`交互作用下,這類群體更容易罹患、復發(fā)某種心理疾病。即使經(jīng)過藥物或心理治療,可以穩(wěn)定在更好的一個狀態(tài),也無法和抗壓能力很強的群體比肩。普通人再怎么鍛煉,也不能和奧運冠軍的體能抗衡的。當然,不同個體的免疫力差異非常大,也不能一概而論。
寫了這么多,最終目的是希望幫助來訪者找到合適的咨詢師,故提出一個具體建議:要區(qū)分專業(yè)領域。
婚戀問題、人際關(guān)系問題、抑郁焦慮強迫問題,要找熟悉各自領域的咨詢師。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都需要咨詢師有長時間的經(jīng)驗累積,誰也不能包打天下。
有的求助者情況較為復雜,可能還得多方聯(lián)合協(xié)作。咨詢師熟悉多少技術(shù)流派是他自己的事,關(guān)鍵是,他們要能針對具體問題,把這些技術(shù)整合用好。什么都熟悉、都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不存在。
擴展:心理咨詢的方法
一、聆聽法
聆聽法是指咨詢者認真、耐心地傾聽來訪者訴說的技巧,包括耳聞與目睹。耳聞即用耳聽,目睹即觀察來訪者的體態(tài)語言,從而聽出來訪者的心聲。咨詢者在與來訪者的交談中,主要是聽,而不是說;咨詢者與來訪者之間不是師生關(guān)系,而是朋友關(guān)系。咨詢者對來訪者要平等相處,熱情接待。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會聽。交談時咨詢者與來訪者需保持適當?shù)木嚯x,這個距離是一種心理距離,這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聽來訪者講話時,咨詢者既不能一直盯著人家,也不能一直不看人家。在聽的過程中,咨詢者要不時有簡短的鼓勵對方講下去的反應,如“嗯”,“是這樣嗎?”等等,表示自己是在關(guān)注他的講話。在聽對方的講話時,咨詢者自己的情感和體態(tài)語言也要與對方相適應。如對方高興,咨詢者要表示喜悅;對方悲傷,咨詢者要表示沉重。在聆聽時,咨詢者的身體要微微前傾,并不時適當?shù)攸c頭。總之,聆聽法的關(guān)鍵是用心去聽。
二、移情法
移情(Empathy)的意思是能體驗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樣,來理解和分擔來訪者的各種精神負荷。如一個來訪者談到自己在班里當眾受辱一事時說:“我當時氣極了,真想拿馬刀把他捅死,我也不想活了!弊稍冋邉t可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你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你是不是感到這件事對你的傷害太大了?”
三、認知法
認知法又稱ABCDE理論,它是指發(fā)生了事件A,由于有B的想法,便產(chǎn)生了心理障礙的后果C。如果通過心理咨詢,將B的想法改為為D(新的想法),就會有E這個新的后果,C這個心理障礙就消除了。這種改變認知結(jié)構(gòu)的方法,就是認知法。這個方法也可以稱為“說明開導”法,接近于日常的個別思想教育。
四、移置法
移置法是指一個人的一種奮斗目標慘遭失敗,心理上受到了嚴重傷害,如能將其奮斗目標加以轉(zhuǎn)移,從而改變其痛苦的方法。如孔子仕途生涯屢遭失敗而作《春秋》,司馬遷受宮刑而著《史記》,張海迪高位截癱而刻苦自學等等。如來訪者因高考落第而痛不欲生,咨詢者就可移置其奮斗目標,可以建議其去考中專、職;驈臉I(yè),若一定想上大學,不如考電視大學、職工大學,不是照樣可以進大學,何必非考上普通全日制的大學呢?
【心理咨詢,做比說更重要】相關(guān)文章:
怎樣說英語更自信08-19
中小學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性11-11
讓你更懂品牌管理的八大重要法則11-12
勵志文章:比賺錢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更值錢08-01
網(wǎng)絡推廣如何做比較好08-10
ppt幻燈片怎樣做比較好11-18
工傷傷殘鑒定什么時候做比較合適12-26
你是更愛自由還是更愛婚姻09-03
青年心理咨詢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