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促銷,必須掌握消費者心里需求
有效的營銷策略,首先要系統(tǒng)地研究消費者的得失感是如何影響消費者的判斷和選擇的。
我家附近的超市,前一段時間做促銷,顧客可以憑收銀條抽獎,基本上人人都能中獎。獎品無非是些小包洗發(fā)水、餐巾紙之類,雖然價值不高,但是很多人都愿意去拿,若是碰到機器壞了拿不到獎品的時候還挺不高興。中獎的人回家喜滋滋地跟家人說,今天運氣不錯.中獎了。想一想,如果超市選擇在你付款的總金額里扣除1元,與前一種促銷相比,哪一種你感覺更好呢?大部分人會說,是前一種。不管獎品是什么,總是個物件。相比之下,1元錢丟在路上你不一定會撿。
從商場或者任何一個準備做促銷活動的營銷經(jīng)理的角度看,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就是決定哪一種促銷方式更好。而要評價促銷的效果,除了考察促銷對于銷售的改善,一個重要的指標是觀察促銷對于消費者態(tài)度上的影響。通俗地說就是看消費者感覺好不好。這就需要系統(tǒng)地研究消費者的得失感是如何影響消費者的判斷和選擇的。
得——直接收益與未發(fā)生損失
消費者作為一個決策個體,他的行為原則是為了追求效用和價值最大化,換而言之,他們每一個消費決策都是希望自己盡可能有更多的“得”,同時又盡可能避免“失”。企業(yè)在進行定價、促銷、產(chǎn)品設計的時候,往往也是不斷向消費者傳遞得與失的信息?墒,得與失并不是簡單的加法和減法,有時貌似相同的得卻會帶來不同的感受,有時得與失又可以相互轉變。
對于本文開始提出的問題,要準確地明白這兩種促銷方式的區(qū)別,我們就需要把“得”作一個分類。一般來說,“得”以兩種方式呈現(xiàn):一種是直接收益,比如你在馬路上撿到100元錢,這很容易理解;另外一種是未發(fā)生損失,比如說你昨天晚上發(fā)現(xiàn)手表不走了,打算今天換個電池,但是早上起來發(fā)現(xiàn)手表又正常工作了,那么你就省下了換電池的錢,這就是未發(fā)生損失,其實也就是你的得。
現(xiàn)在,我們來看超市促銷的例子。超市送你一個禮品,這是直接收益,畢竟你沒有付出任何成本,購物筐里就多出一件東西。而現(xiàn)金折扣相當于一種未發(fā)生損失,不是你的直接收益,因為你只是少從你的錢包里掏出1元,你并沒有憑空比原來多1元。
相對于直接收益,人們對于未發(fā)生損失則不那么敏感,因為這種“得”的方式以一種比較隱蔽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不像直接收益那樣能夠給消費者非常明確的“得”的感覺。
想一想,如果有兩家大眾酒店,一家是210元每天,另外一家是180元每天,如果這家210元的酒店,額外送你一塊價值10元的巧克力、一本10元的休閑讀物和另外一份價值10元的旅行日歷,是不是看上去比180元的酒店更有吸引力呢?節(jié)省了這30元,你的感覺并不強烈,但是送給你的這3件禮物,甚至可以成為你下次光顧的理由。
那么,作為營銷經(jīng)理,要能夠把未發(fā)生損失以一種直接收益的方式呈現(xiàn)給消費者。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越南難民,千辛萬苦來到美國,積攢了幾百美金后開了家餐館。他做生意的一個辦法就是,給來就餐的顧客10%的折扣,但是并不是當場折現(xiàn),而是在顧客埋單時,記錄下顧客的消費金額,每年9月份結算一次,把從去年10月到今年9月的消費總額,按照10%返還給顧客。顧客可能每次花的錢都不是很多,但是一年的積累就相當可觀了,因此10%的返還也是一筆不菲的額外收入。所以當9月份顧客看見一張面額不小的支票或者現(xiàn)金擺在面前的時候,可以想象他得的感覺應該是非常明顯的。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利用了人們對于直接收益比未發(fā)生損失更敏感的原理。
失——直接損失與未得收益
上面說的是不同的“得”對于消費者的影響,這里談談不同“失”產(chǎn)生的影響。我們注意到失實際上也以兩種方式呈現(xiàn)出來:一種是直接損失,比如你朋友借用你新買的價值1000元的MP3,但是不小心掉進了抽水馬桶,而另外一種是未得收益,比如你朋友讓你上午幫他去機場接一個朋友,本來你上午準備買1000股某公司股票,當然就沒有買成,結果下午回來你發(fā)現(xiàn)這只股票漲了1元。這1000元是你本來可以掙到的,但是現(xiàn)在由于你朋友的原因你沒有掙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未得收益也就是一種失。
那么哪種情況下,你更加生你朋友的氣?大部分人都會認為是前者。當然有人會說,后者股票漲跌事前并不知道,那要是跌了,豈不是還要感謝這位朋友。這里股票的不確定性并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考察的是正常人往往在面對直接損失時很敏感,而在于面對未得收益時,由于這種“失”表現(xiàn)得比較隱蔽,所以人不那么敏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對于那些造成我們直接損失的人很生氣,我們會爭執(zhí)、抱怨、批評或譴責,但是對于造成我們未得收益沒有實現(xiàn)的情況,有時候卻比較麻木,或者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比如一個房東,他把房子租給房客,房客把地板弄壞了,造成200元的損失,房東很生氣,并且在下個月不愿意把房子繼續(xù)租給房客。但是,房客搬走了,房子閑置了半個月,其實給房東造成的損失更大,但是他的損失感覺不會那么明顯。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一個出租車司機送一個乘客去機場,如果走A路線,距離短,但是交通會比較堵,一般來說需要1個小時,計價80元;走B路線,雖然距離比較長,但是行駛暢通,只要半個小時,計價100元。如果乘客只愿意支付80元的話,司機多半會選擇開A路線,因為走B路線,這20元的損失感是很明顯的,但是他沒有意識到走B路線,節(jié)省下的半個小時可以去掙更多的錢,未得收益的賬很多人都不會算。得與失,哪一個更讓人敏感
想象一下,如果你買彩票中了100元錢,你高不高興?當然很高興。如果你在超市里被人偷了100元錢,你氣不氣憤?肯定很生氣。
但是,你高興的程度,相比氣憤的程度,哪一種情緒更強烈?相信絕大多數(shù)讀者都會同意是后者。當然,有人會說,要看具體場合和具體原因。不錯,同樣是失去100元,不同的方式,你的氣憤程度不同。但是,這里我們關注的是人們對于得與失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和感受。一個完全理性的人,對于得100元和失100元,感情上應該同等地看待,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正常人卻很難做到。對于同樣的價值,一般而言,我們對損失比對得到更加敏感,這就是損失規(guī)避理論。
我們生活中常常有類似的感受,你找到份工作,很開心。如果你被老板解雇了,自然也會很難受。但是哪種情緒更加強烈?顯然是后者。
了解消費者對失比得更敏感,可以使我們在營銷上通過把握消費者的得失感,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設想一個簡單的購買場景,超市里顧客買散稱的糖果,比如說要1斤。有兩個營業(yè)員,一個在稱糖果的時候,采用的是加法,比如他先抓一個七八兩,然后慢慢地添到1斤;另外一個營業(yè)員先抓出1斤多糖果,然后一點一點地減少到1斤。如果說顧客不是一定要堅持必須不多不少整整1斤的話,想想哪種情況下,商店里糖果賣得更多?一般來說是后者。前者,營業(yè)員不斷地往上加糖果,顧客唯恐給多了。而后者,營業(yè)員不斷地拿走糖果,這給顧客造成一種失的感覺,本來屬于你的糖果現(xiàn)在被拿走了,你會對此更加敏感,你不太愿意營業(yè)員拿走太多,結果就是你買的糖果會多于1斤。乍一看,兩種不同的銷售方式并沒有實質(zhì)性區(qū)別,采用哪一種順序,完全取決于營業(yè)員自己的工作風格和習慣。但是如果公司了解消費者的感受規(guī)律,意識到不同順序對于銷售產(chǎn)生的系統(tǒng)性影響。就可以顯著提高銷售的效率,雖然是很細微的地方,但是日積月累的效果還是可觀的。
得與失的運用是很廣泛的,上面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發(fā)現(xiàn)了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叫做賦予效應。這指的是人們的一種心態(tài),即當你沒有擁有一件東西的時候,你并不是很想得到它,而當你得到了它之后,又很不想放棄。這個理論可以廣泛地運用在促銷和產(chǎn)品設計上。
得與失,消費者怎么把握
你在書店里看上一本書標價100元,如果告訴你走上15分鐘,可以在另外一家書店便宜40元買到,你會不會去?那么如果換成是一臺價值4000元的電視機呢?你是否愿意多花15分鐘來節(jié)省40元?相比之下,大部分人更加愿意在前一種情況下節(jié)省這40元。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消費者習慣使用百分比來判斷一次交易中,額外得的是多少,失的是多少。40元之于100元,相當于便宜了40%,于是這種得看上去非常有吸引力。而40元之于4000元,僅僅占了1%,這種得可有可無,這就是消費者真實的心理寫照。
生活中這些現(xiàn)象普遍存在,很多人在買菜買水果的時候,幾塊錢都要討價還價半天,因為這幾塊錢相對于蔬菜水果的價格,意味著百分之幾十的差別。但是真的碰到大件商品的購買時,差幾十元、幾百元也不是特別在意,因為所占價格百分比小。其實,很多商家也有同樣的認知誤區(qū)。賣一輛十幾萬元、20萬元的汽車,可以給顧客幾千上萬元的折扣,但是顧客要提車的時候,你要是給顧客把油箱加滿,外代送一套廉價的座套,方向盤套,檔桿套子,顧客會怎樣?殊不知這種小處給消費者的甜頭,顧客會感覺更深刻。
由于人的生理感受局限,一個外界刺激雖然產(chǎn)生了變化,但是并一定就能夠引起人們感覺上的變化。而要引起感覺上變化所需要刺激的最小變化量被稱為“可感知最小差異”(Just NoticeableDifference,JND)。舉例來說,手上放一個重300克的砝碼,只有當重量增加到306克時,人才感覺到重量上變化。這6克的變化即是所謂JND。
在商業(yè)環(huán)境下,同樣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知道消費者習慣依賴于百分比來計算得失,特別是在可以量化的營銷變量上,如價格、數(shù)量、分量等。但是,并不是每一個1%的變化都會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商家有時候希望消費者注意到這些營銷變量的變化,有時候又不希望消費者注意到。比如商家在提價時,希望消費者對提價的感覺不要太明顯。那么就需要采用漸進式漲價,一點一點地漲,每次漲價幅度不能突破消費者對于價格的JND。而降價則恰恰相反,需要一次降到位,降價幅度一定要超過JND。有的時候,消費者對商家額外提供的優(yōu)惠感覺沒那么明顯,我們也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強化。比如常見的一種促銷就是加量不加價,洗衣粉多給100克,牙膏多給30克等。除非把新舊包裝放在一起,否則消費者的感受不會那么明顯,即使是在包裝上注明這樣的信息。但是如果商家的加量是通過另外一個獨立包裝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則會幫助強化消費者“得”的感受。
【促銷,必須掌握消費者心里需求】相關文章:
演講必須掌握的法則08-14
初學瑜伽必須掌握的動作03-03
考研政治之必須掌握的數(shù)字07-31
職場新人必須掌握的職場禮儀07-07
必須掌握的幾個職場減壓法則02-16
短跑的9個技巧,必須掌握10-23
外事翻譯必須掌握的英文稱謂03-21
小學初中必須掌握的成語匯總02-08
必須掌握的6大繪畫技巧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