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語言發(fā)展的心理學書籍推薦
書籍是指裝訂成冊的圖書和文字,在狹義上的理解是帶有文字和圖像、紙張的集合。中國古代紙張推廣前,書籍多用以火焙干的竹子編成。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語言發(fā)展的心理學書籍推薦,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語言發(fā)展的心理學書籍推薦
《漢語認知研究--從認知科學到認知神經(jīng)科學》
本書是一部關于漢語認知科學研究的理論專著,全書內(nèi)容包括漢字識別,漢字形聲字的讀音、語義提取與漢語聲調(diào)的加工,漢語詞匯識別,句子和課文理解,兒童語言發(fā)展,漢英雙語加工與表征的研究等,適合漢語認知研究人員參考學習。
《0~3歲嬰幼兒語言發(fā)展與教育》
本書共分9章,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闡述,即針對嬰兒語言發(fā)展和教育問題進行了理論溫習,又從實踐的角度圍繞具體的語言教育活動提出了教育指導策略。
《搖籃里的科學家:心智、大腦和兒童學習》
這本書是兒童心智的最新發(fā)現(xiàn)和兒童像操作中的科學家的具有煽動性的觀點的巧妙的結合。幾乎沒有關于人類發(fā)展的書能夠講得如此生動,對于學者和家長都適合理解和閱讀。
幼兒是怎樣認識世界的,搖籃里的兒童與科學家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相信讀者閱讀本書后會有新的認識,即兒童的心智發(fā)展?jié)摿Τ隽宋覀円酝南胂蟆6@正是認知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論證了科學家與幼兒在某些方面(探索世界)的共性,行文流暢,相信深愛孩子的父母和兒童教育工作者會感興趣并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的。
幼兒心理學書籍推薦
《嬰兒心理學》
《意識的把握》
《讀孩子如讀書》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 愛和自由》
《捕捉兒童敏感期》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和孩子劃清界限》
警惕寶寶的另類饑餓
寶寶出生后隨著腦的迅速發(fā)育以及與外界的廣泛接觸,不僅身體在長大,精神活動也開始萌芽,如果寶寶有“精神饑餓”,會累及他們的體格與智力發(fā)育。寶寶不能自己調(diào)節(jié)饑餓心理,所以爸媽們,警惕寶寶的另類饑餓。
心理饑餓
寶寶的最高心理需求,莫過于父母之愛了,尤其是母親之愛。當他們一聽到母親的聲音或看見母親的微笑時,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著,甚至用哭聲來“要挾”,要求媽媽為他敞開懷抱。如果需要摟抱的愿望得到了滿足,哭聲就會戛然而止,臉色隨之“由陰轉(zhuǎn)晴”甚至“彩霞滿天”。不難明白,父母特別是母親的懷抱稱得上是小寶寶的一種“心理維生素”,對他們良好情緒與個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皮膚饑餓
動物與人都存在著皮膚饑餓的問題,小寶寶尤為突出。他們渴望得到大人的摟抱,即使長大了也喜歡扯著大人的衣襟或者靠著大人,這就是皮膚饑餓的表現(xiàn)。皮膚老是處于“饑餓”狀態(tài)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愛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時甚至莫名其妙地用頭或肢體去碰撞墻壁。
母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營養(yǎng)素,而兒童對母愛的需要稱為“皮膚饑餓”,必須以撫摸、擁抱和親昵來滿足。孩子從初生到3歲是生命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母親的愛撫對其心理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
新生兒的“皮膚饑餓”和對母愛的渴望是很強烈的。父母或其他撫育者都應盡量滿足孩子對母愛的需求。如剛出生的嬰兒,最好能讓其赤身裸體靠近母親的胸膛,讓新生兒與母親的肌膚接觸,使他(她)能聽到母親的心跳聲,而不宜捆綁起來(臘燭包式)單獨放在小床里。
母乳喂養(yǎng),不僅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而且還能讓孩子飽嘗母愛。哺乳的方式與哺乳者的情緒狀態(tài)對乳兒身心也有很大影響,如果母親只把喂奶當作任務,奶著孩子,想別的事,忙別的活,這樣,孩子在情感上也得不到滿足。
感官饑餓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抱著小寶寶走出家門,置身于大自然的廣闊天地時,他們會表現(xiàn)出無比的高興與激動,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說,兩只小手不停地揮動。奧妙何在?原來大自然的聲、光、色、形等新鮮事物,迎合了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滿足了他的“感官饑餓”。
語言饑餓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第一串哭聲到喃喃學語,直至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期間只不過一兩年光陰。其實,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要求,即語言信息的迫切需求。
【語言發(fā)展的心理學書籍】相關文章:
心理學書籍推薦:《自我的發(fā)展》11-30
心理學書籍之《認知發(fā)展》05-09
發(fā)展心理學書籍04-05
關于道德發(fā)展的心理學書籍推薦04-02
心理學書籍之《看懂肢體語言》09-23
青少年心理學書籍:《發(fā)展心理學》07-10
心理學的經(jīng)典書籍03-30
心理學經(jīng)典書籍11-29
愛情心理學書籍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