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親子心理學:焦慮可以變成什么
焦慮可以變成什么
在哭哭笑笑中一口氣讀完《親愛的安德烈》。看來,我們應該感謝這本書的始作俑者——那個我們都很熟悉的——“焦慮”。
“焦慮”和“恐懼”不同,“恐懼”是有具體對象的,“焦慮”卻是彌散的。“恐懼”像狂風暴雨,“焦慮”卻像一團濃霧,它影響著你全部的感覺,可你抓不著它。
“焦慮”這團濃霧出現(xiàn)在龍應臺的生活中,是因為和兒子的分離,也因為兒子的成長。一個在德國,一個在香港,4年過去,那個從小奶過、頭上有點汗味的小男孩,突然間變得不認識了。他抽煙,進出酒吧,拒絕和媽媽交流。龍應臺決定重新認識自己的兒子——這個18歲的陌生人,方式是:和兒子同寫一個專欄,3年。
難哪,兒子對媽媽有著苛刻的要求:“問我,暸我,但是不要‘判’我”。雖然媽媽在寫作之初就暗下決心,從頭學起,“放空”自己,但是當兒子聲稱“我們的生活信條就是俗語說的‘性,藥,搖滾樂’”時;當兒子拜托老媽“不要只跟我談知識分子的大問題”時,當不要人“判”的兒子卻判媽媽“你已經(jīng)定型,而更糟糕的是,你都不知道你已經(jīng)定型得不能動彈”時,還要讓對話繼續(xù)下去——龍應臺說“可也他媽的不容易啊”!
習慣理性思維,具有思想穿透力的龍應臺,在對話之初確實是喜歡“以小見大”,不管從哪里入手,最終都圍繞著一些大的議題,比如貧困/富裕、身份認同、道德、左派/右派,等等。安德烈卻喜歡“小小的”,他希望“寫”本身是個好玩、愉快的過程,而非工作壓力。他和媽媽聊旅行,聊酒吧,聊藝術(shù),聊穿衣品味,聊自己的失戀。
在互動中,安德烈的眼界越來越大,他開始有“問題意識”,開始關(guān)注人的權(quán)利,而龍應臺身上的感性也在復蘇。越到后來,兩人的對話越坦誠、好玩,又不乏深刻。我特別喜歡《孩子你喝哪瓶奶》、《21歲的世界觀》、《給河馬刷牙》、《兩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人生詰問》幾篇,它們已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很深地進入彼此的世界,但同時又擁有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安德烈說,答應寫專欄,原來只想你給我一個麥克風,我就把想法大聲說出來,后來才發(fā)現(xiàn),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jié)。
“連結(jié)”,這個詞恐怕比它的字面意思要復雜好多。對我來說,它意味著在向天空伸展時腳下有根,在冰天雪地里有深藏心底的溫暖,還有走遍天涯也不怕的踏實。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總是與“別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是曾經(jīng)與你共生10個月的孩子,也是獨立于你的“別人”。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別人與自己不同而產(chǎn)生不安、焦慮和恐懼。有時我們會壓抑自己討好別人;有時我們又企圖迫使別人照我們的愿望去生活——痛苦與沖突隨之而生。其實,我們還有第三種選擇:把焦慮變成創(chuàng)新之源,構(gòu)建一個平等而開放的表達方式,結(jié)果不是哪一方被“滅”掉,而是雙方都得到滋養(yǎng)和豐富。
【親子心理學:焦慮可以變成什么】相關(guān)文章:
《你可以不焦慮》04-02
你可以不焦慮04-02
催眠可以緩解焦慮04-05
什么是考期焦慮01-12
焦慮癥可以自愈嗎10-16
自我安慰可以減少焦慮06-07
人為什么會焦慮?11-10
哪些水果可以緩解焦慮癥12-21
食療其實可以緩解焦慮癥06-27
揭秘:4種顏色可以緩解焦慮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