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常識分享
心理常識:安全感,能不能掙回來?
那一天的事情我仍然記憶猶新——那一天起,我踏上了有關依戀和關系研究的漫長道路。當教授講授“依戀形式”這一概念時,我正坐在本科生的教室里,興致盎然。教授告訴我,大約有50%-60%的人屬于所謂“安全依戀型”。我開始算數(shù):如果有50%-60%的人屬于安全依戀型,那剩下的40%–50%是什么類型的呢?這說明大約一半的人都注定要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關系當中嗎?
由于好奇,我問了一個現(xiàn)今仍有很多人問我的問題:不安全依戀型的人可以通過努力改變他們的依戀類型嗎?那時我得到的答案讓我十分困惑,這成為我了解并傳授依戀知識的契機。
那個時候的我,接受的知識認為依戀類型不隨時間而改變。依戀類型就像人格一樣被認為是穩(wěn)定不變的。平心而論,這種觀點早在十年前,從關于依戀的研究開始激增時就產(chǎn)生了。然而這讓我十分糾結(jié),因為我想在畢業(yè)后幫助人們找到或建立更好的戀愛關系?扇绻话踩缿僬媸墙K其一生都穩(wěn)定不變,我要怎樣才能幫助人們改善關系呢?如果人們的關系模式是根深蒂固的,我又該如何有所作為呢?
這些問題促使我深入調(diào)查。我發(fā)現(xiàn),依戀類型的穩(wěn)定性比教授所講的更加微妙。有研究揭示了兩種安全型依戀:連續(xù)性安全型依戀(Continuous-secures)和獲得性安全型依戀(earned-secures)。教授當時描述的只是將童年期形成的依戀關系維持到成年期戀愛關系中的人,即連續(xù)型安全或連續(xù)性不安全型依戀的人。例如,如果看護者當初不能持續(xù)地滿足孩子的生理和情感需要,可能會影響孩子在之后的生活中建立安全型依戀的能力——這樣的情形適用于大多數(shù)的依戀類型。然而,這項研究揭示了依戀關系可隨著時間或關系的改變而改變。更確切地說,依戀形式可以由不安全型轉(zhuǎn)化為安全型,也就是所謂的“獲得性安全型依戀”。
獲得性安全型依戀是指在嬰兒期建立的不安全型依戀隨后轉(zhuǎn)化為安全型依戀。這種轉(zhuǎn)化對個體的戀愛關系及他們的教養(yǎng)策略有著積極影響,具有這種依戀類型的人群對戀愛關系的滿意度和連續(xù)型安全依戀者一樣高。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安全緩沖效應”(secure buffering effect),指擁有安全依戀型伴侶的不安全依戀型個體會產(chǎn)生更多的安全型依戀行為。
這告訴我們,一切還是有希望的。
如果你對當前的關系感到不滿,或希望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反應,研究已經(jīng)證實了你仍可能獲得安全感。我們可以從過去的經(jīng)驗中學習,并成長為更有安全感、更全心投入的人。
【心理常識分享】相關文章:
關于健身的常識分享09-20
商務禮儀常識分享10-17
分享女性職場禮儀常識07-25
經(jīng)典硬件常識筆試題分享06-14
讓心靈凈化的心理常識10-09
心理健康的小常識05-31
馬來西亞留學常識經(jīng)驗分享05-17
裝修合同簽署小常識分享03-10
初級網(wǎng)站美工設計基礎常識分享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