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個因素導致孩子心理疾病
三個因素導致孩子心理疾病,其實生活中所有的規(guī)則與道理,孩子比誰都清楚,可就是做不到。阻礙孩子心理健康的三個因素到底是什么,下面跟著yjbys小編一起來看看。
三個因素導致孩子心理疾病
如果有下次,孩子會改變自己嗎
下面的對話,或者類似的對話,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媽媽:你搶小朋友的玩具,對嗎?
孩子:不對。
媽媽:如果你想玩小朋友的玩具,應該怎么辦呢?
孩子:要跟小朋友商量。小朋友同意才可以玩。不同意就不能玩。
媽媽:你知道應該這樣做,為什么還要去搶小朋友玩具呢?
孩子:因為我想玩。
媽媽:下次還這樣嗎?
孩子:不這樣了。
媽媽:下次應該怎樣呀?
孩子:跟小朋友好好商量。
如果有下次,孩子會怎樣呢?當然,他還可能會毫不猶豫出手。這就是孩子,他明明知道某些事情不可以做,或者必須做,可他就是抵擋不住誘惑,控制不了沖動。于是,在他強烈的欲望面前,規(guī)則的約束力變得疲軟無比。
我們或許會給孩子的這種行為貼上“頑皮”、“淘氣”、“明知故犯”等標簽。然而,孩子果真如此嗎?
曾經(jīng)看過一部電影,叫《地球上的星星》,講述了8歲小男孩伊夏的故事。這是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因為閱讀障礙,他的成績一塌糊涂,并因此遭受了非常多不公平的待遇。這使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當他惹的麻煩超乎父母承受力的時候,伊夏的父母將他送進了一所寄宿學校。在寄宿學校,他的日子更難熬了。沒有人懂他,更沒有人試圖去理解他那異彩紛呈的世界是多么的神奇。直到一位代課美術教師到來,伊夏的世界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老師的幫助下,伊夏重拾自信與快樂,一切開始奇跡般地轉(zhuǎn)化。
正如伊夏一樣,每個被貼上“頑皮”、“淘氣”、“明知故犯”等負面標簽的孩子都有他們不得已的苦衷。對于低齡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有3個小人兒在斗法
實際上,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始終有3個小人兒在斗法,不同的小人兒勝出,孩子的行為就會有不同的偏向。這3個小人兒分別叫做“父母”、“成人”、“兒童”,它們將伴隨孩子終生。協(xié)調(diào)好這3個小人兒的關系,對孩子各方面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母”負責告訴孩子規(guī)則,讓他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應該做或者不應該做。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這個“父母”主要是爸爸媽媽、老師等“養(yǎng)育”出來的。當然,小伙伴們之間的一些游戲規(guī)則,也會成為“父母”的養(yǎng)分,讓“父母”變得日益強大。
“兒童”是與生俱來的,他代表了孩子的欲望與沖動。“兒童”從來不考慮后果,有欲望就行動。
“成人”主要由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喂養(yǎng),它會權(quán)衡利弊,協(xié)調(diào)“父母”與“兒童”的關系,找到最佳的行動方案。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看看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3個小人兒如何各司其職:
叮當在馬路上東張西望。突然,他發(fā)現(xiàn)馬路對面擺了一個賣氫氣球的小攤。“媽媽,米奇!”看到他的最愛,他的“兒童”發(fā)出了指令:“我要馬上拿到那只米奇。過馬路,拿氣球。”他的“父母”針鋒相對:“不行,馬路上好多車,危險,不能過。”他的“兒童”聽不進“父母”的意見,仍然執(zhí)意要過馬路。他的“成人”說:“現(xiàn)在不能過馬路,過馬路確實很危險,等沒車了再過去吧。”但是,他的“成人”聲線微弱,“兒童”根本聽不見,或者置若罔聞。一會兒的工夫,“兒童”就很強勢地把“父母”打敗了,“成人”眼睜睜看著“兒童”,放棄了勸說。于是,叮當聽從了“兒童”的決定,直奔馬路對面而去。虧得媽媽使勁拽著他的小手,否則……
這就是孩子。他的“兒童”是最強大的,“父母”和“成人”相對比較弱小。即便他的“父母”提出異議,也遠不足以與“兒童”抗爭。他的“成人”還處在嬰兒階段,甚至根本還不會說話。因此,他的“父母”與“成人”大多數(shù)情況都會屈服于“兒童”。如此一來,孩子一沖動,出現(xiàn)明知故犯的行為就很正常了。
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將使他們走向反面
父母教育的持續(xù)性,生活閱歷的增加,老師或者其他人的介入,從書本等媒介接收到大量資訊……這一切都會提供越來越多喂養(yǎng)孩子“父母”與“成人”的養(yǎng)分。因此,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他的“父母”與“成人”會逐漸強大。他的自我控制力也會越來越強。與此同時,他的“兒童”則會逐漸趨于弱小。
了解了孩子這種心理運行的機制,我們就能理解孩子的苦衷,試著更多地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體察他的感受與無奈,繼而找到愛孩子的最佳方式。否則,在他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時,我們就可能隨意給他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簽,甚至將他定性為“壞孩子”。于是,我們就極有可能無意中打壓了孩子,降低了他的自我價值感,最終逼迫他走向我們期待的反面。
“父母”和“成人”對孩子的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規(guī)避危險,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或者對孩子的行為產(chǎn)生約束力,防止他“誤入歧途”。“成人”則權(quán)衡利弊,幫助孩子選擇最佳的行事模式。
規(guī)則是滋養(yǎng)“父母”的養(yǎng)分。因此,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建立一些規(guī)則是有必要的。當然,要讓孩子理解規(guī)則,最終自覺地遵守規(guī)則需要一個過程,急不得。孩子會不斷地嘗試突破規(guī)則,一旦爸爸媽媽沒有及時約束,他會繼續(xù)突破規(guī)則……如此反復。在爸爸媽媽一貫的堅持下,孩子會逐漸接受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形成自我約束力。
當然,規(guī)則太多會削弱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行動力,也會帶來新的問題。這個度如何把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握好這個度,同樣需要我們讀懂孩子的心,在這個基礎上去判斷,哪些規(guī)則是必須的,哪些規(guī)則是需要打破的,或者是暫時可以放棄的,又或者是需要修訂的。簡而言之,設立規(guī)則的原則是,根據(jù)孩子身心發(fā)展的需求與特點調(diào)整,以不妨礙孩子身心健康,不給他人帶來困擾,不破壞環(huán)境,或者對環(huán)境的破壞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nèi)為宗旨,其他則需要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及爸爸媽媽自身的接受程度靈活調(diào)整。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不同性格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給他們設立的規(guī)則應該是有差異的。
要讓孩子的3個“小人兒”都健康成長
生活經(jīng)驗與常識是滋養(yǎng)孩子“父母”與“成人”的極好養(yǎng)分。對于中國的父母來說,我們最不缺的是塞給孩子知識常識,最缺乏的則是給他自己積累經(jīng)驗的機會。不管孩子做什么,我們總在告訴他“這樣不對”,“那樣不行”或者“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于是,他自我成長的機會就被我們剝奪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他的“父母”變得很強大,“成人”猶疑不定,“兒童”則越來越弱小,于是,他不得不依賴父母為他做出決定。等到他上了學,工作了,他的依賴對象就變成了老師、老板、同事,沒人給他指令,他就不知道如何動作。結(jié)了婚,他自然轉(zhuǎn)而依賴他的配偶。一旦他的配偶離他而去,他可能就徹底崩潰了。
讓孩子的“父母”、“兒童”和“成人”保持三足鼎立的狀態(tài),對孩子的發(fā)展才是最有益的。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許許多多這樣的瑣碎小事,如果我們給了孩子機會,積累起來,就為孩子的“父母”與“成人”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分。雖然我們前期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會多一些,但是這種付出卻是值得的。將來,我們會輕松很多。反之,我們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調(diào)整孩子,并且還收效甚微。
不僅如此,因為給孩子提供了更多自我探索的機會,我們沒有刻意去制約孩子,他的“兒童”也得到保護,于是,他的3個心理小人兒就都獲得健康成長,并各司其職。這既保護了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行動力,又促使他學會了自我控制,明白什么情況下應該有所為,什么情況下應該有所不為。一旦3個心理小人兒能夠各司其職,和諧相處,孩子就會試著去自我管理。
學會自我管理才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何況,還有什么比孩子自我管理更令我們輕松的呢?
【三個因素導致孩子心理疾病】相關文章:
父母吵架易導致孩子心理疾病08-17
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躁狂癥這種心理疾病呢?05-31
心理疾病的三個治療方法06-06
女人過分敏感會導致心理疾病06-07
會導致混凝土澆筑中斷的因素05-16
孩子心理疾。B(yǎng)成法"06-18
導致精神病的心理因素09-14
論導致英語詞義變化的因素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