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a乱码,国产精品路线1路线2路线,亚洲视频一区,精品国产自,www狠狠,国产情侣激情在线视频免费看,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時間:2024-06-08 06:19:09 林惜 成長心理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精選21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精選21篇)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

  我看了由黃秀梅譯的《兒童心理輔導》一書。在這本書中,我接觸到許多新的概念,例如“移情”,按我看書的理解,“移情”的意思就是兒童將自己對家人或者其他人的感情轉移到輔導其心里的人身上;又例如“阻抗”,我看書時看不懂“阻抗”是什么意思,于是上了百度,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阻抗,本質上是人對于心理咨詢過程中自我暴露與自我變化的抵抗,它可表現為人們對于某種焦慮情緒的回避,或對某種痛苦經歷的否認。”原來“阻抗”就是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想進行隱瞞,不讓外界知道。

  書中還介紹了1920-1975年對兒童心理發(fā)展作出貢獻的研究者,如:亞伯拉罕·馬斯洛、埃里克·艾里克森、讓·皮亞杰、勞倫斯·科爾伯格、約翰·鮑爾比等,在這些名字中,我最長聽到的就是讓·皮亞杰和埃里克·艾里克森。還介紹了在1940-1980年間為人本主義/存在主義治療方法的發(fā)展作出貢獻的.人,如:卡爾·羅杰斯、維吉尼亞·阿克斯林、弗雷德里克·皮爾斯、維奧萊特·奧克蘭達、理查德·班德勒和約翰·葛瑞德等。

  在這本書中,我收獲最大的就是關于兒童心理輔導的各種方法,比如為一個兒童進行心理輔導,我們與他們進行交談時,要注意有哪些人員是否應該在場,輔導員自身所必備的一些特質等等。輔導員要與輔導對象保持良好的關系,要獲得被輔導對象的信任等等,這一切都對輔導員自身的素質有一定的要求。除了交談以外,還可以通過讓被輔導對象玩游戲,自己觀察被輔導對象在游戲過程中的表情、行外、語言等其他情況,同時也要注意被輔導對象所進行游戲的環(huán)境等等。如若想知道被輔導對象的思想等,除了通過親切的交談之外,還可以通過讓被輔導對象講故事的方式進行,除了被輔導對象愿意講之外,輔導員還要表現出對故事的興趣等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團體治療,就是讓出現同種情況的對象一起交流、玩游戲等,讓他們知道并不是只有自己出現該種問題,其他孩子也可能出現該種問題,通過這種治療也可以增加他們與別人交流的機會,舒坦心態(tài),但是這種團體治療的人數不宜過多,一般為三個左右。

  書的后面所介紹的就是關于兒童心理輔導的技巧、游戲治療中的道具和活動使用以及工作單的使用等。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2

  隨著小升初考試的臨近,感覺學生變得越來越浮躁。如何調整他們的心態(tài),讓他們在繁忙的復習中平安快樂地度過小學階段,是我一直在認真思考的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翻看了毛蓓蕾老師的《心理輔導札記》,這本書里記載了毛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一個個案例,我一口氣看完,毛老師對學生濃濃的關愛深深地感染著我。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份對學生的愛,那是一種大愛,一種境界。

  毛老師心里想的都是孩子,尤其是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孩子,在毛老師眼里,他們都是可以栽培的花苗,都是可塑的未來有用之才。毛老師對學生的愛,對我所服務的對象有了新的認識。書中《沉默的小男孩》講述了一個名叫續(xù)坤的小男孩,在校從不與同學們說話,更不與同學們游戲,上課也從不舉手。毛老師為了認識續(xù)坤,對他進行觀察、分析,以利于了解他的心理動態(tài),連續(xù)幾天對續(xù)坤所在班級聽課;借機送續(xù)坤回家,了解續(xù)坤的家庭背景;連續(xù)半年設計各種游戲,對他進行心理疏導。在毛老師的幫助下,續(xù)坤從被人幫助變成幫助別人的人。這個感人的案例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在我教學的班級中同樣有一位不說話的小女孩,我要像毛老師那樣,用我全部的愛去改變她,嘗試叩啟這位沉默小女孩的心靈的窗戶,讓愛的陽光灑向她久閉的心扉。

  掩卷深思,我班上的學生,至少心智都很健全,雖然成績有好壞之分,我想,那只是他們努力程度的不同,老師付出的還不夠,不是他們不優(yōu)秀,而是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讓他們變優(yōu)秀。在后段時間,我覺得更應該關愛每一個學生,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不嫌棄、斥責、批評、挖苦或者變相體罰,都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引發(fā)逆反情緒和對抗行為。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適時的加以表揚。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表揚學生微小的進步,要比嘲笑其顯著的惡跡高明得多”。尤其是面對潛能生,不能只是“恨鐵不成鋼”,而需煉鐵成鋼。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不失時機的關心他們,引導和鼓勵他們爬起來再前進。

  總之,在后段的工作中,我將關愛每一個學生,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做好引導工作,讓他們平安愉快地度過自己美好的小學時光。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3

  心理健康是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首要條件,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王校長名師工作室申報了省級課題《小學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方法研究》,作為課題組成員,王校長贈予了一本《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解析與輔導》,乍一看是一本理論性書籍,但仔細翻閱非常有價值,書中列舉了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并結合理論分析了存在問題的原因和解決策略。我覺得這本書對于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于是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遇到具體問題時還時常在書中查閱。

  初次拿到此書時,我就在想小學生為什么會產生心理問題呢?通過學習閱讀,原來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都是有一定的原因。一是個體原因。因為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知識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感情不穩(wěn)定,因此經不起外界的誘惑,在環(huán)境消極因素的影響下,容易形成狹隘的意識和不良的心態(tài)。具體說來,小學生心理產生心理問題的個體原因包括性格缺陷、能力缺陷、認知偏差、學習緊張、體弱多病。二是家庭原因,F代家庭中,不合理的期望致使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有以下兩種態(tài)度:第一種態(tài)度是對子女要求過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時不分場合當面訓斥、打罵子女,要求子女絕對服從。這樣會使子女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壓力過大,最終形成憂郁、孤僻、退縮、逆反心理。第二種態(tài)度是對子女嬌慣溺愛,百依百順,這容易是子女產生自私自利、任性、蠻橫、懶惰和依賴等不良心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少年兒童正常心理的發(fā)展都是有害的。主要因素包括父母沒有盡到監(jiān)護人的職責;家長的素質水平不足以指導、教育孩子;家長對孩子嚴無“度”,愛無“方”;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難以與孩子溝通思想。三是學校成因。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場所,讓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這是小學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當前的學校教育中還潛藏著一些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學習負擔過重、教師教育方法失當、心理輔導少之又少。四是社會原因,F在的社會風氣不盡人意,歪風邪氣尚有一定的市場。影視、網絡的普及,給部分兒童的虛擬情感走向極端創(chuàng)造了可能。

  這一切嚴重影響了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促成了一系列不健康心理。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孩子學習困難、拖欠作業(yè)、缺乏自信、不能融洽地與同學相處、與家長發(fā)生沖突、心胸狹窄、遇事猶豫不決、孤僻、害羞、膽怯、說謊、罵人、打架、沒有上進心等等,若有這些現象就說明孩子心理是存在問題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有近二分之一的小學生存在各種適應性心理問題。首先是學習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的缺乏學習自信、厭學和學習困難;其次是不良性格與不良行為,突出的性格問題是依賴、固執(zhí)、任性,行為問題表現在罵人、說謊、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試作弊;第三是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難繞著走,一點委屈、挫折也受不了,很難獨立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難題;除此之外,小學生在情緒、人際交往方面也存在非常明顯的適應性心理問題,人際交往方面的突出問題是自我為中心、不遵守集體規(guī)則。

  我原以為心理問題與我們的孩子太遠,讀了這些,我真的感覺問題日益嚴重,不僅在學校學生中,就連在自己的孩子的身上也仿佛看到了問題的影子,作為家長、教師我們必須重視起來,必須要科學、有效的引導孩子走出心理問題的影子。因此“如何找到對策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這個問題又促使我不斷的閱讀。

  任何事情既然有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就必然能找到預防和矯治的方法與措施。對小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及有關部門都要來重視小學生的心理輔導。作為學校來說應該采取以下對策:一是遵循“面向全體、寬容、保密、持續(xù)”的原則。每個學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為應對心理問題而采取的心理輔導,要面向全體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的一切。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一定要保密。二是采用具體的心理輔導途徑和方法。通過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進行團體輔導,建立心理輔導室,接受學生的主動咨詢。做好個案教育,記錄一定要真實;采用問卷調查、測試紙等手段充分了解學生群體現狀,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義的'問題;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jié)技術。

  作為每個家庭也應采取相應的對策。首先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輔導。建議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美好的心靈,因為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要傾聽孩子說話,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予以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其次是把握好寬容與約束,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的約束;再者就是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最后父母要慎重對待離婚,離婚就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寧靜,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不好子女因此開始心理扭曲,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這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作為學生自身來講,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對策進行自我調節(jié)。一是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并不斷優(yōu)化完善自己的行為和習慣。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從而形成并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二是學習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輔導方法。比如:學會放松,通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式讓自己放松下來;與人談心,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里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撥打心理咨詢電話等;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學會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述下來;要善于求助,尋找社會支持,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

  看來,只要我們掌握調節(jié)和預防兒童心理健康的方法,也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作為教師或家長,我們必須深刻反思的教育行為,很多時候其實都是由于教育方式不當,采用傳統(tǒng)的“壓制式”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心理陰影或助長了孩子的不良習慣。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在教育孩子時很多方式還需要繼續(xù)優(yōu)化,在課堂教學中盡力針對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問題設計恰當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在語言文字中感受幸福、享受快樂。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4

  終于看完了這本書,受益匪淺。書中反復說到優(yōu)越感和渴望被關注,這個是問題的根源,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應該懂得兒童一些壞行為的根源在哪里。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條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卻可以培著那么多優(yōu)秀的人來,而今生活條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問題。然而問題就是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難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現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父母的問題。請不要去責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綢繆。千萬不要被一二年級時好成績所蒙蔽,那個時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績都是好的,多關注一下孩子的行為習慣,還有心理活動。

  最后愿每一對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學習一下兒童心理,以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5

  教育是要講科學、講方法的,一味的簡單、粗放、隨意的教法,結果只能是心智不全,給個體、家庭、社會帶來不可估量后果。父母和老師或多或少地學點心理學,對教育子女和學生,會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及時發(fā)現因教育不當而引起的心理問題,從而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既挽救受教育的個體,又挽救個體的家庭,又避免了有可能禍害社會的源頭。

  我們這一代,因父母、老師、朋友因經濟條件和社會的原因缺乏這一類的知識,給無數個生命個體心理上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究其原因是:社會、家庭、個體對教育心理學認識不夠,一味追求孔孟之道和封建糟粕的三綱五常,釀成了一代人輩劇。

  希望社會、教師、家長重視教育心理學,科學施教,使每一位受教育的個體心理健康、學業(yè)優(yōu)秀、有擔當有責任。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6

  對心理學感興趣是近幾年的事,初衷是想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最終改變自己!這也是出于迫切的想要改變的愿望!結合這幾年小學教學生涯的所見所聞,這本書總體來說,很多觀點都非常贊同,對以前遇到的一些問題孩子的行為也有了一定的解釋,盡管對如何去改變還不太清楚,但對原因的探究,也有助于以后在遇到這樣的.孩子時能夠多一些幫助他們的辦法!

  深深的感覺到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和老師都應該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特別是家長更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如同書中所說的兒童時期的社會情感培養(yǎng)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著以后得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當然學校老師的也承擔著彌補家庭教育不足的責任,總之,了解孩子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切忌用極端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值得一看!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7

  生活中隨處可見不自信的場面,尤其是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擅長的領域,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自卑,更不愿意突破自己,時時想要戰(zhàn)勝自己的自卑感,卻不得其法。

  在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作者描述了很多關于自信與自卑的影響,它們相互作用,為了取得優(yōu)越感,孩子從小就試圖戰(zhàn)勝自卑感,可是如果取得成果不是很理想,表現出的優(yōu)越感不那么令人滿意,就會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什么意義,也會為自己今后的懶惰提供借口。但是現實社會中,包括成人在內,很多事情不會因為努力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功,那么,就要引導孩子戰(zhàn)勝自卑的好方法就是不斷的練習,練習的結果也可能不盡人意,就要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卑。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盡人事聽天命來安慰自己接受努力過后的不成功。

  因為自卑,兒童不愿意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但是生活又是千變萬化的,怎么可能讓一個人一直生活在自我搭建的安全堡壘之中呢?怎么來引導他們做那些自己不太愿意做,也不會一下子取得優(yōu)越感或者正向反饋的事情呢?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溝通方式,當孩子不愿意做的時候,不要強迫。而是發(fā)現一些與之相關的其他相對感興趣的事情作為引子,慢慢過度。比如,日常教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她會反感,立即停止,讓她先聽一下偶有幾個單詞的中文故事,她會好奇那幾個詞的意思,也會偶爾自己選擇一些旋律優(yōu)美的英文歌,這樣就是過度。那么當孩子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做的相對較好的時候,怎么反饋和鼓勵也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單調的`說,“你真棒”,而是要提出表揚做這件事的熱情、勇氣及過程中的具體事跡。

  反觀,在成人的世界中,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了自我掩飾的辦法。拖延,就是不自信的表現,害怕做事中遇到困難,所以一日拖一日。不能勇于承擔一些有挑戰(zhàn)的工作,也是缺乏自信,自我感覺很差,總是在自己的舒適區(qū)打轉?释岣呤杖,卻沒有提升自己能力,先怪老板太小氣;渴望自己進步,卻什么事情也沒做,除了刷微信、微博就是刷劇,還怪領導不給自己機會;渴望做一個好媽媽,回家之后只會葛優(yōu)躺,還罵孩子為什么不學習,就知道看電視。其實,有自卑感很正常,這樣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緊迫感,才有動力去思考怎么做好許多之前不能做或者沒有做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因為我們不夠完美,那么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平心靜氣的面對孩子的缺點,盡量不要讓這些缺點發(fā)展成為危害性行為。在教育的過程中,還要不斷提升自己,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自然會效仿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則要動用心思來教孩子,不能只知道責罵與懲罰。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8

  阿德勒的心理學中認為,人性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yōu)越感和成功的追求。這種追求與人的自卑感有著直接的關聯。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于“下游”狀態(tài),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愿望。優(yōu)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

  人不能脫離的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構建于社會這個大屬性之中,個體的生活方式及內心追求優(yōu)越感的驅動,又圍繞著個人的社會情感與社會屬性所展開。

  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于社會中,適應社會的理想與變化做好準備,在孩子受教育的同時,我們應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心理,觀察他不同心態(tài)及行為的變化,幫助他更好的成長。

  因為當孩子的優(yōu)越感得不到體現時,就會產生自卑感,兩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依次再現。過度的自卑感會激起兒童膨脹的野心,而這種野心有時又會毒害他的心靈,使他永不安分。由于受到了野心的過分澆灌,這種不安分不會結出任何果實,因此,它并不會導致有意義的行為。這種野心又與個體的性格怪癖相互糾纏,從而不斷地刺激兒童自身,使他變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動怒或實施傷害行為,并最終走向過度的自卑。

  當處于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時,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并不取決于客觀的事實或情況,而取決于兒童看待和判斷事實或情境的方式。決定他們行為方向的是他們對事實的看法,而不是事實本身。這種心理非常重要,因為對事實的看法是我們行動的基礎,也是我們人格構建的基礎。那么這時,社會情感就影響著孩子對整個世界的認知與判斷,這樣的認知又會進一步反應到他的行為上。

  與此同時,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的優(yōu)越感的正確發(fā)展通常體現在他的社會屬性當中,但假如沒有社會情感的話,人的其他能力,如理解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與世隔絕的人根本不需要邏輯,或可以說他對邏輯的需要并不會比一個動物多。另一方面,一個人要想始終和他人進行接觸和交往,就必須運用語言、邏輯和常識,所以他必須使自己的社會情感得到發(fā)展。所有邏輯思考的最終目的也正在于此。

  兒童的發(fā)展既不是由天賦決定,也不是由客觀環(huán)境決定;兒童對客觀現實的看法和他們與客觀現實的關系才是兒童發(fā)展的決定因素。我們的`教育也正是服務于此,幫助兒童正確的調整他的社會情感認知,從而使他更好的去發(fā)展自己的社會屬性。

  那么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就要留意我們灌輸給孩子的是一種怎樣的心智模式,是成長型心智模式還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當我們表揚一個孩子聰明,棒,真厲害,就相當于再表揚他的天賦,而不是努力,那么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畏懼挑戰(zhàn),因為只要當他完成不了這個任務時,他的優(yōu)越感就會受到打擊,同時就產生了一種自卑感,還有可能謊報成績,影響到長期發(fā)展,這是一種固定的心智模式,把孩子用天賦框住了。

  相反,對于那些被表揚努力的孩子,他會覺得努力是更有價值的。大家更認可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他有多聰明、多有天賦,所以,他會更喜歡選擇難的題目。因為難的題目才需要更多努力,那他越努力,不就越有價值了嗎?所以,被夸努力的孩子,會比那些被夸聰明的孩子,更可能迎接挑戰(zhàn)。

  心理學的目的在于了解一個人怎樣運用他自己的印象和經驗。或者說,心理學就是要了解人們據以行動和對刺激作出反應的感知圖式,了解人們怎樣看待刺激、怎樣對刺激作出反應和怎樣運用它們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因此,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更好的去運用心理學,了解孩子,激發(fā)孩子實現自己,才是關鍵。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9

  讀完這本《兒童心理學》還是讓人受益良多的,與其說是兒童心理學不如縮減為問題兒童心理學更為貼切,本書作者阿德勒主要針對問題兒童的問題行為探討其產生的兒童心理原因,如兒童口吃、尿床、吵鬧、搗亂等,兒童的問題行為不是憑空產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緣由,才能得到解決。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追求優(yōu)越感的需要,即不斷地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優(yōu)越感的路上,兒童會產生一系列行為,而行為是否正確,是否會屬于問題就在于這些行為方式是符合社會規(guī)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為。兒童的行為是否會符合社會規(guī)范要求,主要在于兒童對客觀事實的看法,也就是說客觀事實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兒童如何看待客觀事實,如果兒童的看法是錯誤的,那他就會扭曲客觀事實,從而做出錯誤判斷,最終導致錯誤行為。如某兒童在弟弟出生后,為了重新奪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優(yōu)越感,采取了口吃這一行為,很顯然這一行為是不正確的,而他產生口吃的行為是因為他覺得家人不關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兒童看待客觀事實的錯誤而產生的問題行為。再比如我們生活中一些比較懶的兒童,他們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嘗試,但他們僅僅是因為懶嗎?在他們懶的背后,或許是因為害怕失敗、不自信,所以用懶這種行為來逃避,這樣人們就只會說他們懶,而不會說他們笨。所以阿德勒認為成人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的處境,理解他們的錯誤判斷,從而采取正確的解決方式。

  總之,觀看完這本書后,會讓人對兒童有個更全新的認識,而這往往是我們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書中所闡述的兒童問題行為及其產生原因和應對方式讓人不可忽視,與老師及家長來說,是他們的一本教育指南。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0

  本書是一本兒童教育心理學的通俗讀物,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理論成果,后半部分則是心理個案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分析。作為老師和母親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健康正常的人格這一問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書中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個體對客觀事實的看法絕不是事實本身,我們要全面觀察個體的成長過程,時刻關注他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和障礙,特別是關注她的童年,因為會影響他以后的人生。例如有一個52歲的女人,她總是不停的,貶損比她年長的女性,回顧她的童年,她有一個優(yōu)秀的.姐姐,從童年到現在,她總是懷疑別人看不起她,當這些童年時未受到過關愛的孩子,她們在兒童時代都受到過惡劣的對待,因此形成了冷酷、滿懷嫉妒、恨惡的性格。

  二、懷有過度雄心的孩子之所以處境艱難,是因為人們常常以外在的成功來評判他們,而不是根據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來評判他們,訓練孩子野心勃勃,并沒有什么好處,培養(yǎng)孩子的勇敢,堅韌和自信卻尤為重要,要讓他們認識到面對挫折不能氣餒,也不能喪失勇氣,而是要把挫折當作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

  三、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思想是個體的人格,包括兒童和成人是一個統(tǒng)一的體,這種人格的行為表現和個體逐漸形成的行為模式是保持一致的,孩子上學拖延理解為,他對學校布置的任務作出難以避免的反應,他不想上學,他會想盡辦法不遵從學校的要求,壞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學,是因為他們追求優(yōu)越的心理,非但沒有成功地轉化為學校的要求,反而對學校的要求有所抗拒,于是他表現出一系列相應的心理特征,逐漸陷入不可救藥的地步。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1

  身為父母,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教育孩子讀書、書寫和計算。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用鼓勵的態(tài)度幫孩子樹立自信。正如詩人維吉爾說:“我能,是因為我相信。”———摘記《兒童教育心理學》

  每一個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他們思想單純,行為可愛,喜歡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總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兒子分享他們的喜悅,無形當中就把他們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這樣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連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都不喜歡或不重視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還會喜歡自己呢?這幾天在讀《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反思,對孩子要學會尊重,重視他們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樹立他們的信心,多對他們說幾句鼓勵的話。例如今天中午,兩歲的小兒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里洗了,用衛(wèi)生紙擦干了,都放到陽臺上給他們排好隊曬太陽,當時的我正在準備下午上課的'課件,他跑過來說:“媽媽,你看看我給玩具洗好澡了,你來看看,他們都睡覺了”,說著就拉著我的手向陽臺走,當時我的心里很生氣,看到洗漱間弄得烏煙瘴氣,一大包的衛(wèi)生紙被他這樣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還有一大堆的工作沒有完成,剛想要發(fā)火,小兒子又說:“媽媽我厲害吧!”看到一個兩歲的孩子那種期望得到表揚的眼神,我壓住火對他豎起了大拇指,說“寶貝會給玩具洗澡了,你是一個講衛(wèi)生的孩子”,孩子當時高興的手舞足蹈,感覺自己的火氣壓得值了。

  《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中寫到:在教育孩子時,最大的錯誤無異于對孩子的惡語相向,這樣只會加劇孩子的怯懦。全書并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僅此一點也是讓我這個兩個孩子的媽媽受益匪淺,反思好長時間。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2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阿德勒的教學理論著作,這本書可以說是“全世界教師和父母的必讀書!

  在本書中,提到了小學生一個重要的表現,那就是情感表現。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情感變化比較明顯,喜怒哀樂往往表現在臉部,同時又具有不穩(wěn)定性,情感容易轉換。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意志力比較薄弱,一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我們平時總說老天爺的臉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這充分說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轉換。剛剛和別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厲害,一會不知道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容易接受別人的影響。但是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積極的影響,又容易接受消極的影響,F在,是個信息化的時代,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學生接受不良影響的機會也比較多。雖然在學校學生接受了正規(guī)的教育,但是從社會中他們可以看到和老師講的不一樣的行為,比如:老師說不能亂扔垃圾,可是還是有人扔垃圾;老師教育我們在車上要學會把座位讓給老人,可還是有許多人會視而不見。這時,他們心理自然會想:為什么和老師教育的.不一樣呢?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會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們眼里,老師還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據這些特點,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就要和兒童建立親密的關系,多鼓勵,少批評;要耐心細致,循循善誘,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切忌要求過高過急,簡單粗暴。

  總而言之,《兒童教育心理學》從兒童心理、成長環(huán)境的各方面,為我們揭示了各種因素如何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們如何來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兒童,是全世界教師和父母的必讀書目。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3

  比發(fā)射火箭還復雜的事兒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會不會有點預感,沒錯,就是“養(yǎng)孩子”。這不是夸張,這是《清單革命》一書的作者阿圖·葛文德說的:養(yǎng)孩子是個極端復雜問題,是比把火箭送上天還復雜。

  雖然這里沒有一份“清單”可以一勞永逸,但是,對于極端復雜問題,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不能僅靠一個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讓我們選擇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說他的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

  對這本書來說,最關鍵的關鍵詞就是“整體人格”。阿德勒所側重的并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行為背后的整體人格。在他看來,與其分析一片樹葉的顏色紋理,不如了解整個樹木。也就是我們說的,一葉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書中通過分析包括口吃、說謊、打架、孤僻、懶惰、尿床、暴躁等行為,發(fā)現行為背后的根源,解讀孩子的人格特征。書中舉例,“孩子上學忘記帶書本,是因為他知道他忘記了什么,他的母親都會為他操心。這可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而是這個孩子總體人格系統(tǒng)的'一部分!

  對于懶惰,他說:“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礙他們面對困難逃避困難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條從觀察行為到認識孩子的整體人格,進而改善優(yōu)化,培養(yǎng)孩子自信、獨立、勇敢、堅韌、合作的完整人格,從而讓行為問題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徑。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論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與生俱來的能力并不能決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變的”。正如人本主義所堅信的那樣:人是可以自我成長和發(fā)現,也就是可以自我實現的。

  在此基礎上,阿德勒認為,父母和老師是兒童優(yōu)化性格、自我實現的推手。他說“如果我們能以溫柔、關心和理解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令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力與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與生俱來的人,就不應該從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點的灰心喪氣!

  應該說,看過這本《兒童教育心理學》,最大的收獲是給包括家長在內教育者帶來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慮孩子的種種問題,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內在潛力。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4

  通過這次讀書,讓我想到了我現在教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個體,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巨大的差異。而一些所謂的讓我們感到頭痛的孩子,我現在也能上升到科學的理論的層面來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現在的一切的不良后果,都不是一朝一夕他們自身愿意形成的,他們都是經歷了無數的,長期的多方面的影響才鑄就了今天的他們。所以要想幫助這些孩子,我們不能一味的批評教育,讓他們改正他們所謂的缺點,而是要真正的索根求源,找到題目的真正的癥結所在,再試著慢慢幫助他們克服那一系列的題目。教育的道路固然漫長而艱苦,但我更加堅定而且明確了方向。下面我談一下我的感慨。

  有些兒童對學校生活的向往,經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由于學校的外表現象的吸引。例如,學校的校舍、桌椅、墻上的圖畫、很多同學在一起等等。有些兒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師的指示進行學習,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或粗枝大葉地往完成。對于在學習態(tài)度上還沒有預備好的兒童,教師應該采取積極的辦法由系統(tǒng)地來進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體的范例來鼓勵兒童學習,啟發(fā)他們的學習愛好,引導兒童參加班上的共同活動,培養(yǎng)他們按照教師的指示進行工作愿看,教會他們把學習和游戲區(qū)別開來,在學習時專心學習。

  書中讓我明白了“建立關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觀念里,似乎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了才會建立所謂的關系。實在與他人建立關系是兒童期最關鍵的任務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務之一,理解關系的形成是理解兒童發(fā)展的根本。而兒童關系的最初依靠于家庭關系,家庭作為一個系統(tǒng)不僅僅是它的組成部分的總和,而且是一個憑借自己本身的資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實體。影響兒童適應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撫養(yǎng)環(huán)境的質量才是最具決定性的.,最持久的影響。兒童的發(fā)展是在人際關系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關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環(huán)境中出現的,人際關系的質量決定了適應。從出生開始,兒童就預先被適應成要與他人形成關系。依戀關系在嬰兒期出現,在隨后的幾年里從反射式的行為模式發(fā)展的高度選擇性的,有計劃的和靈活的反應系統(tǒng)。發(fā)展與同伴形成的關系也很重要,但是這和與父母的關系不一樣。與其他兒童的交往幫助學得很多社會技巧,幫助形成兒童的社會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進智力發(fā)展,被排斥的兒童尤其有以后出現心理題目的危險。

  書里特別夸大兒童的情緒發(fā)展。情緒并不完全是消極的東西,它被以為對社會適應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際關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緒有生理基礎,是人類的天賦的一部分。新生兒就是通過情緒來滿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讓兒童學會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若不能習得這種技能會給他以后的社會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這個能力的發(fā)展就是將看護人的外在控制轉移為孩子的自我控制,這個過程要持續(xù)整個兒童期,并且涉及到學習很多調節(jié)自我情緒及其表達的策略。

  總之,《兒童心理學》這樣一本好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幫助,我會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經常拜讀它,研磨它,專心理學的理論來指導我的教學之路。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5

  小學生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恒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杰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于抽象概念,屬于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于其生理、心理上仍處于不成熟時期,對于相對抽象的數學問題,僅僅用形象的思維方式并不能完全解決抽象特別是稍微復雜一些的數學問題,并且,由于其他學科,特別語言的理解障礙,使得他們在理解數學問題時更難以恰當到位。有時他們只依靠某些簡單的關鍵詞匯理解或解決問題,但這并不能幫助他們完全理解抽象的數學現象。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恰當地運用某些方法和工具如學具、教具與及適當的語言鼓勵等都能比較好地引導小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轉變?yōu)槌橄笏季S。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由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zhèn),恰當地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解決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知識,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例如在“平移和旋轉”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多媒體動畫出示游樂園的一角:摩天輪、轉轉椅、纜車、大風車、小火車等的運動,學生一邊觀看屏幕一邊用手勢表示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并根據運動方式分類。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感知以及親身的體驗中,理解和掌握了物體的兩種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

  再如:在教學“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較小的重量長度單位時,可先用讓學生稱、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礎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維的形式建立起“噸”、“千米”等較大的新的重量、長度單位的概念。通過具體的計算,引進運算定律;通過教具、實物的演示,引入幾何概念。概念的引入方式是概念教學的關鍵一步,這一步做得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小學生掌握概念,是一個主動而復雜的認知過程,只有為他們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過直觀教學,才能逐步抽象,內化成概念。

  我們通過形象操作、感受,直觀地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感知——表象——概念”的兒童認識規(guī)律。這樣可以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數學的基本概念,并在大腦中逐漸形成具體而形象概念并向抽象的數學概念轉換,從事物的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方向協調發(fā)展。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6

  真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過教育類的著作。在校長的推薦下,我選擇了一本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閱讀。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意識到,了解兒童心理發(fā)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從事的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所以我對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十分感興趣,我便重點學習了這一章節(jié)。

  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難掌握的。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學齡初期這些孩子的注意力發(fā)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fā)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具體來說就是:

  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fā)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

  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fā)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fā)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

  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

  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

  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tài)度。

  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yǎng)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發(fā)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fā)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

  2、把有意注意發(fā)展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jié)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yè)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后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松的環(huán)節(jié),這以后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么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fā)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么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7

  作者是英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兒童心理學對兒童心理學這門學科現有的發(fā)現和成果做了一個介紹和總結,回答了近些年來家長、老師和社會都廣泛關注的兒童成長方面的問題。比如,有沒有一些正確的撫養(yǎng)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孩子的哪些問題是家長和老師需要了解和矯正的,兒童每天應該看多長時間的電視,能夠從兒童期的行為預測長大后的智力嗎,等等。兒童心理學的語言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無論是選修心理學課程的學生,還是各級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為什么不高興了的家長,都會發(fā)現兒童心理學不僅有用,而且有趣。兒童令人著迷,兒童非常重要。這兩個非常好的理由使我們想對兒童了解得更多一些。兒童令人著迷是因為他們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們明顯有潛力發(fā)展出成熟個體才具有的各種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具有只在他們那個年齡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們去承認、去尊重,也需要我們去關注。兒童令人著迷還因為兒童期的本質就是發(fā)展變化。觀察新生兒長大成幼兒,再一步步長成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和少年、青年,試圖解釋這些變化中暗藏的各種機制,這不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滿足感情上的需要。

  早期經驗對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響嗎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是被遺傳因素塑造的`為什么一些兒童比另一些兒童更早地獲得語言能力離婚對各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什么樣的影響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幫助兒童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嗎哪怕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我們也希望回答這些問題,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撫養(yǎng)和教育中產生的問題。兒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社會的未來取決于我們怎樣帶大和教育下一代。這樣,又有許多問題產生了。是否存在著某些正確的撫養(yǎng)孩子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充分挖掘潛能呢有哪些冒險的因素是我們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擊性是預示著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個危險信號嗎兒童能夠彌補回失去的重要經歷嗎比如應該在嬰兒期和父母形成親密關系的經歷,比如在上學前要接觸很多讀物的經歷。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對兒童的養(yǎng)育者有意義,對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領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義,使他們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兒童健康發(fā)展的政策。

  兒童心理學的目標是要通過客觀研究建立起一個能夠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的信息基地。這樣,我們就能夠得到兒童發(fā)展本質的`事實性結論,而不僅僅是一些看法。盡管兒童心理學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它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左右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因此,在這樣的一本書里要將它的方方面面都講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書的目的是要對現有的發(fā)現做一個總結,著重介紹近些年來大家廣泛關注的問題,并對兒童心理學的本質及其成就做一說明。

  我一直認為兒童時期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而通常引起兒童發(fā)展各異的因素其實都和兒童心理的發(fā)展趨勢有很密切的關系,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明顯有潛力發(fā)展出成熟個體才具有的各種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具有只在他們那個年齡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們去承認、去尊重,也需要我們去關注。

  而全書對于兒童教育并沒有提供可供操作的具體建議,只可作為更加了解兒童的專業(yè)背景書籍來讀。對我的主要啟發(fā)是:

  1、兒童心理發(fā)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先天論、刻板理論都不足取。不要輕易給自己的孩子定性定型,因為兒童的可塑性是很強的。

  2、安全保障、必要時提供幫助、在具體事例中提供經驗、以身作則,除此之外相信孩子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3、孩子的心是永遠操不完的,家長有兩種態(tài)度要不得:一種是事事操心、處處焦慮,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常;嫉没际ВX得自己犧牲和付出那么多,外界包括孩子都不理解、不合作,滿腹委屈不平抱怨;一種是總是自私地抽離,覺得養(yǎng)育教育孩子更多是對方或爺爺奶奶輩的事情,自己不管不顧或者只是無奈地做一些最基本的撫養(yǎng)工作。

  4、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天使,不論他/她的來到是多么得偶然。他/她的性別、性情、身高、相貌都是那么偶然的唯一。他/她是你生命的又一個起點,你只能付出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努力去陪伴她們成長,同時祝福她們,也祝福你自己。

  5、是否做到讓孩子健康成長的試金石是:孩子懂事之后對你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在他/她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以考察。他/她是否真心愛你、疼你、欣賞你、感謝你,慶幸有你。

  6、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天賦,但是在你的幫助和努力下,他/她都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養(yǎng)育兒童的不同方式。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8

  一、讀懂幼兒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任何一個孩子,他的任何一種言行,你再無法理解,他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種原因。隔壁班上有這么一個孩子,每到中午明明就故意發(fā)出各種怪聲,在老師多次的說教下他還是屢犯不改,我總覺得他的這種故意搗蛋行為和他的家庭有關。經過多次和他接觸后,我問他為什么午睡的時候總是發(fā)出怪聲呢?他說:“睡不著!薄盀槭裁此恢?”他哭喪著說“我想媽媽了,媽媽不要我了,老師也不喜歡我!焙髞砦伊私獾剑且粋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缺乏母愛,幼兒階段的安全依戀沒有得到滿足,試圖通過發(fā)出怪聲這種行為來緩解內心的焦慮、不安,并引起他人對他的關注。對于這樣的幼兒,教師投入必須更多的關愛,讓他感受到母親的溫暖。

  通過此案例可知,在教育崗位上,兒童心理學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教師對幼兒行為的理解、評價,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建立在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水平的基礎上。但是,在我從業(yè)的過程中,正真能把兒童心理學運用到兒童的學習生活中的教師還是有所欠缺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存在的一些現象諸如:破壞性行為、注意力分散、遺尿等現象,我們不能簡單地從表面來分析孩子身上存在著哪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本源來自于孩子的心理問題。所以,作為一個教師,一定要尊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切忌脫離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進行施教,只有建立在幼兒心理發(fā)展特點上的教育才是正真適宜兒童的教育。讀完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我更加認識到了兒童心理學的重要性。

  二、尊重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

  皮亞杰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學家,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在《兒童心理學》中提出了兒童發(fā)展的認知要經歷的四個階段,分別是:感覺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7歲以上)。通過以上的四個階段,兒童從最初的反射性探索行為的'小嬰兒逐漸成長為具體的的、符合邏輯思維的成人。兒童只有在前一階段完成的基礎上,才能開始后一階段的學習。兒童應當順著這四個階段的順序發(fā)展自己的認知能力。

  1、象征性思考階段(2~4歲)

  這一階段的幼兒主要是運用象征符號進行思考,主要特征就是象征性游戲,如娃娃家等。在這類游戲中,幼兒能通過一些代替物進行思考,如把洋娃娃當做是自己的小寶寶,把放了泥土的水當做是咖啡、把繩子當成是自己的尾巴等等,幼兒的思維已經超越了當前的實際情況。在此類游戲活動中兒童的想象力、語言能力、社會性都都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2、直覺思維階段(4~7歲)

  這一階段的幼兒主要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直觀感受來學習的,如客觀事物的形狀、大小、輕重、顏色等,但是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概括、歸類。根據皮亞杰的研究,在這一階段的幼兒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思維泛靈論,物質不守恒,把不在眼前的說成是看到的,把不存在的說成的是經歷過的。比如:今天老師打我了、我們學校里的大樓要倒下來了、我家里有一艘很大的飛船、小紅花傷心地哭了等,現實是老師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以引起他的注意力、幼兒園里的教學樓在加固、游戲的時候用積木搭了一架飛機、早上老師給小紅花澆了水......

  三、在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施教

  1、在幼兒成熟的基礎上開展教育

  成熟主要是指幼兒大腦神經的發(fā)育程度。皮亞杰認為,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幼兒成熟的基礎上的,幼兒能否完成某項任務,還要看幼兒的成熟度,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同樣也證明了成熟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成熟的重要性。在大班上半學期的數學活動課上,我教孩子們認識數字5、6,我發(fā)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5個或者是6個蘋果,基本上每一個孩子都能用小手指指著蘋果正確數完,但是當我最后問孩子你數到有幾個蘋果的時候,他們像猜謎語般地回答我有8個、4個、9個等等。這個現象在大班上學期的幼兒中普遍存在著,這些孩子他們只是會機械地數數,還沒有達到理解數的含義的水平階段。此外,現在社會上開設的很多的幼小銜接的補習班,教授幼兒拼音、漢字,甚至有些教英文的,這些現象嚴重超出幼兒的成熟水平,拔苗助長是不科學的。

  2、取材于幼兒的經驗

  皮亞杰提出,經驗是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獲得的.,隨著新的經驗不斷地獲得,幼兒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完善,美國教育家杜威也強調了經驗的重要性,他認為,幼兒的課程應當以幼兒從環(huán)境中自己探索得來的經驗為主,只有取之于幼兒生活經驗的,才是幼兒感興趣的、真正適宜幼兒的。此外,《綱要》和《指南》中也提出了教學內容一定要貼切幼兒的生活經驗。因此,經驗是幼兒心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兒童對源自于自己生活經驗的的教學內容更感興趣,注意力也集中,他們能七嘴八舌地說出很多讓你出乎意料的事情來,如:秋天里的樹葉、可愛的小螞蟻、種子發(fā)芽啦等等。相反的,當我給他們講郵票的來歷、古代的通信方式等,孩子們根本就不喜歡聽。

  3、不可忽視的社會環(huán)境

  幼兒不僅需要從環(huán)境中獲得經驗,也需要社會交往。社會交往中的規(guī)則、文化、語言、數學等加速著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正確的、適宜的社會經驗加速幼兒的發(fā)展,不正確的、不適宜的社會經驗會阻礙幼兒的認知發(fā)展。班上有一個叫小夕的幼兒,她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差的,活動中我向她提問的時候,她總是支支吾吾地不敢說什么,非常緊張。經過了解,原來是因為她體質比較弱的原因,她媽媽從小把她關在家里不讓她出去。后來通過和她媽媽的溝通,讓她了解了孩子社會交往的重要性。

  作為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我發(fā)展的本能,對于幼兒的教育,一定要在熟知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才能真正明白幼兒需要的是什么!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19

  新一期的共讀營即將開啟之際,領讀老師對《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已經迫不及待地去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了。這本書的作者讓·皮亞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四個過程是教育者們所熟知的,但對于他的著作,說實話,這是第一次拜讀。

  這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小書,每一章的閱讀都有些費勁,但我也努力通過快速瀏覽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對于不懂的地方反復咀嚼,還通過閱讀共讀群里小伙伴們的觀點進行思考,一遍讀完,雖感覺只學到了皮毛,卻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享。

  一、突破舒適區(qū)踐行終身學習

  在閱讀了第一章的內容就讓我不禁感嘆,在教育發(fā)展的這幾十年間,似乎人們并沒有改變對教育的認知,大家都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包括我們教師自己。而在信息技術發(fā)展如此迅猛的當下,基本上所有的知識點都可以通過書籍、網絡找到,我們讓孩子們背誦記憶的知識最終又剩下了多少?

  如果一個老師始終用自己過時的經驗去教育新時代的學生,那么各種問題就會接連發(fā)生。醫(yī)生、工程師等職業(yè)每年都會有知識的更新及各種考核,那么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也堅持學習,跟隨時代的腳步呢?

  這本書的閱讀,用楊老師的話說,就是跳出閱讀的舒適區(qū),磨一磨自己的腦子。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用所學聯系實際,指導實際教學,才會受益,而且會進入良性循環(huán)。

  我一直認為,老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最好踐行者,不斷學習、不斷提升、不斷研究、不斷發(fā)現,用自己的`學影響帶動孩子的學,不要當學生發(fā)展的天花板,而是要做學生能力發(fā)展的促進者,學會成為引導員,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遵循規(guī)律科學引導

  既然要做引導員,那么一定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就一定要學習兒童心理學。本書中介紹了兒童認知發(fā)展的特點,我的理解就是,兒童的發(fā)展跟年齡和身心發(fā)展分不開,我們不能要求一個7歲的孩子去做10歲孩子做的事情,可能他的認知達不到,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會產生壓迫感,從而產生抗拒心理。所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我們要去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去幫助他達成目標,也就是跳一跳能夠著樹上的蘋果即可。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做到就是遵循孩子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適合的課程和互動體驗,在讓他保有對學習的興趣的同時,激發(fā)他對相關科目的好奇心,通過游戲、動手實踐、表演、合作等方式讓學生獲得相關學科的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相對應學科的學習能力。

  所以在這里,老師要做研究員,研究每個孩子的特點,從而提供適合個體的精準引導,正如我校今年提出的“看見每一個孩子”,只有看見他,不斷發(fā)現他的優(yōu)點,才會讓他更加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

  三、自主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新

  本書揭示了兒童認知原理,也就是學習是怎么發(fā)生的。教師只有對兒童心理學有所了解,就能理解兒童自發(fā)的反應過程,從而加以利用、引導,促進兒童自主學習。學習終究是自己的事情,要激發(fā)學習的內驅力,把學習的永動機裝在每一個人心中,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在一次次的實踐體驗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促進知識結構不斷更新,從而提出創(chuàng)新的思考或成果,這難道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嗎?這也注定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當然,前提是要有教育的大環(huán)境,老師、家長都必須懂得兒童心理學,只有這樣,才能家校合力,助力孩子自主發(fā)展,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所以,從當下開始,去學習、去讀懂每一個孩子、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智慧引導,助力成長。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閱讀專業(yè)論著,提升自身素養(yǎng),做新時代教師,育時代新人。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20

  最近,有幸拜讀了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著作《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學生,學會去關注這些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歷程,從而更了解他們。今天,我想談談讀完書中第二章節(jié)“兒童心理學及青少年心理學的進展”后的一些感受。

  這一章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亞杰對于認知的兩個方面:圖像與操作。心智自然生長,經歷了“感覺+運動”主導的初級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其特征是轉化體系的逐步形成,我們把認知的這一方面稱作“操作”。有認知工具專門處理狀態(tài),或者說把運動和轉化描述成一個個前后相隨的狀態(tài),我們稱其為“圖像”,比如說感知、模仿,所謂內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圖像構成的。

  書中舉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說在講兒童的心理圖像發(fā)展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在前運算階段,圖像還是靜態(tài)的和可復制的,這是由于兒童還沒有預測運動或變化結果的能力。比如說,4—6歲的兒童會通過拉伸一根彎曲的鐵絲來感受一段弧線變直的過程,兩種狀態(tài)的突變在他們腦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繩旁邊在擺一根直繩子,他們無法想象曲直之間的變化狀態(tài)。只有在具體操作的影響下,圖像才變得更加靈動且具有預見性,這個能力要在兒童7-8歲或更大時才能發(fā)展起來。因此,心理圖像的發(fā)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則,他需要 外來因素的干預,干預的性質是操作。

  在形象記憶和一般記憶之上,我們可以證明記憶結構化和記憶存儲對操作、對動作的圖式化有密切的關系。例如,比較下列三組兒童對一套積木組合的記憶。A組:兒童只是觀察搭好的積木;B組:兒童自己重搭;C組:兒童觀察成人搭建。我們可以發(fā)現:B組的記憶效果有明顯的優(yōu)勢。由成人演示的C組并不比直接觀察的A組效果更好,這再次說明了如果我們只在兒童面前演示,而不讓他們自由操作,就失去動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價值和培訓價值。

  這章給我的啟示是: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在頭腦里建立表象,從而加深他們的印象,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會理想。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 21

  近期讀完了《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我深有感觸:每一個兒童,他們的智力、性格、身體都是不同的,他們處于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在不同的學校上學,受到不同的教育,他們的成長將會是各不相同的,他們的未來也將會是各不相同的。

  這本書作者,皮亞杰是當代西方國家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早年研究生物學,后來研究兒童心理學,創(chuàng)立以他為首的日內瓦學派。這個學派在當代西方心理學界占有顯著地位,享有盛名。

  皮亞杰的教育理論將兒童思維的發(fā)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分別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針對這四個階段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皮亞杰在系統(tǒng)地進行研究之后,得到了一套科學的結論。這一結論使后者受益匪淺。它有助于我們教育工作者更科學地了解孩子每一階段的特性,并能根據這些特性針對性地設計一套適時適合的教育方案,這樣的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書中很多的`理論知識都是滿高深的,有些講解是很全面,但是范圍也廣,沒有多少細節(jié),畢竟皮亞杰是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自然說話不一般了,那么我就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很淺顯的把自己的經歷做個簡單的總結。

  每一個家庭都是不同的,他們的貧富不同,家庭成員的文化素養(yǎng)不同,對待事情的方法和態(tài)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等,這就使得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千差萬別的。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最早接觸到的社會環(huán)境,那么家庭的各種因素,如經濟狀況、成員結構、家長的職業(yè)、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等都對兒童個性的形成產生影響。在這些因素中,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被認為是兒童個性發(fā)展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性格、習慣的養(yǎng)成等。有部影片中說,法官的兒子不一定是法官,而小偷的兒子一定是小偷。當然這只是影片中的臺詞,并不具有權威性,但是這也同時說明了家庭影響的重要性。學好難,而學壞容易。家長的高尚品德,孩子一定會受到影響,但是不一定也會成為高尚的人,可如果家長的自私、貪婪、粗魯等惡劣的思想,卻一定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升級為媽媽后,我感受更深,雖然兒子還很小,但模仿能力卻很強,大人一個不以為然的小動作,他稍后就會重復給你看。別以為嬰兒就沒有他的心理動態(tài),孩子一出生便開始了心理活動,他的每一個動作就是他心理的表現。所以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為了孩子,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風,要為孩子做鏡子,做榜樣……

  學校是小學生成長的主要陣地,他們的整個小學時間,除了回家吃飯、睡覺、假期,幾乎都是在學校里度過。學校對小學兒童個性發(fā)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教師的影響。如果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的話,那么小學教師對小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則真正起到了榜樣作用。由于受到年齡、心理等條件的限制,很多小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恐懼和崇拜感,他們會盲目模仿老師的一切。因此小學教師一定要在對學生進行言教的同時,注意“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優(yōu)秀的一面來輻射、影響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對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fā)展影響也是很大的。老師要是多表揚、鼓勵某一個同學,那個學生就會產生自信,就會有勇氣,就會在學習和生活中顯現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來。同樣,如果老師對一個學生諷刺、打擊,那么這個學生就會在老師、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應有的能力也得不到發(fā)揮。

  課堂教學的作用。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同時也培養(yǎng)了自己的堅持性、主動性、獨立性、自制力和探索精神等個性品質。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深入淺出、形式多樣的講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這些對于學生良好個性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我們做小學老師的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課堂教學,它將關系到幾十個孩子的學習成長。

  班集體的影響。對小學生而言,班集體就是他們生活的小社會。小學兒童學習生活的班集體,對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特別是良好的班風使學生形成團結友愛、合作、大公無私等個性品質。同時,在一個班集體中,每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和組織紀律性。因此作為班主任,一定要讓班級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讓它成為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搖籃,以便能成功地把他們送交社會。

【兒童心理輔導讀后感】相關文章:

多動癥兒童心理輔導方法03-23

地震后兒童心理輔導應急手冊推薦03-19

學前兒童心理衛(wèi)生與輔導名詞解釋12-29

兒童心理的特點05-08

兒童心理問題專家12-05

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制度11-18

重視左撇子兒童心理12-08

兒童心理健康知識04-06

《兒童心理創(chuàng)傷治療》推薦11-24

兒童心理治療的方法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