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自我成長的心理學理論
知道為什么我們成長經(jīng)歷坎坷嗎?因為我們缺少支持自我成長的心理學理論!下面我們一起來圍觀吧。
我們缺少支持自我成長的心理學理論
第一,治療,不等于成長
今天我們要縱橫論大家都熟悉的,目前國內已經(jīng)引進的一些心理治療流派,評論他們的優(yōu)劣,尤其要突出講一個大問題——僅僅靠心理治療流派的理論和方法來說它就是促進人的個人成長,對不對?
目前我們知道在國內各種心理治療學派都挺興旺,大家都通過它們來個人成長,所以顯然它們在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我想說的是,它們是不夠的。因為它們是心理治療流派,大多是用來治療心理障礙的(mental disorder)。
第二,缺乏整合視角
西方的這些心理流派發(fā)展,從弗洛伊德開始已經(jīng)有100多年的歷史了。近來,西方“整合”的觀念不斷被正式、專業(yè)地提出,甚至出現(xiàn)了一個心理治療整合的國際協(xié)會和雜志,但在我們國內,“整合”的觀念跟思想還沒有被全面、正式、專業(yè)地提出來,比較零散。我們看到,各種心理治療學派的興盛,卻沒看到心理治療學派如何整合在一起專門地進行學術討論會,更不用說雜志。
第三,這些心理流派并未本土化
這些心理治療流派基本都來自于西方。當它們跨文化進入中國本土,會怎么樣呢?它們需要進行本土化嗎?我的回答是,毫無疑問,必須進行本土化。但是也許我會和許多人對于何謂本土化的理解非常不一樣。
這三個目前國內的“不夠”,就是今天要講的起點。
從個人經(jīng)驗講講自我成長發(fā)展層次
我想稍微講一下我個人的學習經(jīng)驗,這跟自我成長發(fā)展層次論有關。
我在廈門大學讀的心理本科,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到了澳大利亞,是快30歲才出國的。后來,在澳大利亞待了二十年,又回國了,回來了六七年。跨文化,是我重要的視角。
我最早受的是認知行為治療的訓練,它和科學心理學最接近。
第二輪的訓練是情緒聚焦療法。這是第二個流派的學習。情緒聚焦療法也是非常接近科學心理學的療法,非常講究與嚴謹、實證的科學心理學結合。
第三個是我受到的最長時間的訓練,自體心理學。我的第一任長程治療體驗師就是自體心理學的。我是先從體驗入手,然后才去進行深度、系統(tǒng)的自體心理學的學習。
這一段非常長的自體心理學體驗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因為,它讓我明白了什么叫做“關系”治療人。沿用當時一個治療師說過的兩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兩個腦袋一起來思考一個人的問題”;“兩顆心的碰撞來產(chǎn)生一種嶄新的關系,有時是看起來不可思議的深刻的新體驗”。這是自體心理治療教給我的。如果沒有這段非常長的體驗,我完全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個東西。
講兩個小例子。
我記得,在一段生活中,腦子的負擔比較重,想的問題特別多,整個人好像發(fā)條一樣上得非常滿,沒辦法放松下來。到治療師那里跟他交談過之后,我感覺“發(fā)條”松了下來。這個體驗非常強烈。記得有一次當我接受完治療走出門時,突然間有一種剛到澳大利亞的感覺。澳大利亞的陽光非常充沛,一切都顯得非常鮮亮,但是當你呆久了,這種感覺可能就消失了。而后你心里的事太多,你看到的就是灰的,或者好像啥都視而不見。但是那次治療后,記得我走過一段路,看見一座別墅前有一個小花園,小花園前有一個赤膊的拿著水龍頭的男人在澆花園,水碰在樹葉上,晶瑩透亮。那一瞬間,我感覺一切都顯得如此明亮清晰。這個體驗就是“松動”。
另一個體驗叫“回到正軌”。是什么意思呢?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些固化的模式,它從小到大發(fā)展起來的,隨著年齡一直在變化。它有時候使你生命本身會突然間失去光彩、失去意義,或者使你沒有辦法處理很多問題。你脫軌了。
而這給我一個很深的體驗就是,我每次見到治療師,跟他談完,我都會“回到正軌”來。這也是關系的自體心理學給我?guī)淼姆浅V匾捏w驗。
第四個我受到的訓練,是有相當一段時間靈性方面的訓練,我很早就開始禪修。對精神性成長的團體也開始關注。
經(jīng)歷完很長一段時間自體心理學的治療以后,雖然它給我?guī)砹朔浅4蟮氖斋@,但我總覺得它缺了東西。缺什么東西呢?在心理治療中,你可以說治療師是你的知己,但它不是對等的關系,它是非常有限制的。這種非常有限制的關系,當時讓我感覺到它有一種不足之處。
感覺到了心理治療本身不夠,當時的我挺向往一種精神性的社區(qū)。我在澳大利亞見到很多基督教的團契,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團契就是固定一段時間大家在一起唱圣詩、讀圣經(jīng),去探討人生更深刻的問題來交心。當然,有時基督教團契的交心還不深。
后來我在“鉆石途徑”那里發(fā)現(xiàn)了它。它是一種新型的精神的社區(qū)。每年都有閉關訓練,就是三四天、四五天甚至更長時間的工作坊,同時始終還有小組的同修,每個參與者都有個老師(其實就是像心理治療師)。它組成了一個非常成熟的以精神追求為根本目的的社區(qū)。它給我的影響非常大。這跟我后面的系列微課之間有很大關系,什么關系呢?就是所謂社區(qū),其實是很重要的。
有一個詞,“文化”,在英文中是“Culture”,Culture是什么意思呢?用中文來解釋,文化是以文化人,但Culture在生物學上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是“培養(yǎng)基”。所謂培養(yǎng)基,就是它是細胞賴以生存的人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環(huán)境。這樣來理解文化,不會糾結于東西方文化這類的分類法,你關注的是,培養(yǎng)基是如何對于個人的人格發(fā)生作用;什么樣的文化,造成什么樣的人格。一個個體,所坐落的社群,也就是他的小文化與個體互動著,不斷塑造著他的人格。
所以,我體驗過個體心理治療的強大力量,也體驗過精神性社區(qū)的巨大力量。
縱論:自我成長視野下
各主流心理治療流派
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到底在“自我成長”這個問題上有什么不同?
1、認知行為學派
認知行為學派是非常明顯的以療愈為主的學派,目前在國外來講是最主流的學派。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了呢?就是用手冊進行治療。如果你有焦慮癥,那就發(fā)展出《焦慮癥治療手冊》;如果你是抑郁癥,發(fā)展出《抑郁癥治療手冊》;如果是強迫癥,發(fā)展出一個《強迫癥治療手冊》……它是非常嚴謹科學、以治病為主的療法。當這個療法占主體統(tǒng)治地位時,就會看到,它跟成長是一回事嗎?它更多是治病,而不一定是成長。
2、傳統(tǒng)精神分析學派
第一,它的目標低;
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目標是什么?如果大家熟悉的話,它的目標是怎樣把一個人從“神經(jīng)癥”轉化成“普通人的不幸”。因為它對人性有非常低的假設。傳統(tǒng)精神分析把普通人的最高發(fā)展階段設定為什么?是神經(jīng)癥,低一點下來是自戀人格,再低一點是邊緣人格,更低的是精神分裂,它是這樣排序的。所以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神經(jīng)癥。有個說法是,傳統(tǒng)精神分析先得普及一個理念,叫,每個人都有病。
想想看,這樣的說法對個人成長來講是夠還是不夠呢?
第二,主題是各種療愈;
早期的精神分析師,一星期要五次——雖然現(xiàn)在不會這樣,一般都是一個星期一次,它主張接受很長的治療,去修復你原來原始童年時候的創(chuàng)傷。如果一輩子都在治療,那么一輩子都在療愈?如果一輩子都在“治病”,那活著是什么感覺?當然,并不是所有精神分析師都這樣描述。不過,如果你將之與人本治療流派去比較,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對人性的預設很不同。這個我們在系列微課中再嚴謹?shù)卣f。
第三,有點悲觀主義;
弗洛伊德認為“文明本身就是一種禁忌”,本能與社會之間有一種非常大的沖突關系。弗洛伊德的重要概念是“超我”、“自我”、“本我”;“自我”充當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xié)調者來協(xié)調,協(xié)調完以后使你的本能升華上來形成成熟的防御機制,問題就好了。
當你聽到這樣一種說法,你會不會感覺到對人性有那么一點悲觀的味道呢?
第四,童年起決定性作用;
精神分析還有一種更突出地說法,人的5歲之后的一切都是強迫性重復。我們的童年創(chuàng)傷、童年痛苦,在5歲以后不斷重復,我們要不斷體悟、理解童年創(chuàng)傷造成了現(xiàn)在這樣的一種模式。
當然,精神分析不是說,你只要體認,有些精神分析學派講的是你要超越這些模式,但它的方法通常只是,認為童年時代有非常強大的作用,你要不斷地認識它、不斷看到它。這樣,它的方法就不免單調,目標不免局限了。
精神分析目前在國內還是挺占主流的。這里首先得說,國內那些非常出色的精神分析前輩大咖們,使心理治療在中國蓬勃發(fā)展,對此我表示深深敬意。但這種情況有點類似于美國60年代之前,也是精神分析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當然,還有一個和它稍微有點抗拒的,是行為治療)。但到了60年代以后,其它學派蜂擁而起,不斷更迭。
【支持自我成長的心理學理論】相關文章:
戀愛心理學理論有哪些10-13
有關兒童心理學理論的書籍04-27
孩子成長需要心理幫助11-15
兒童心理學理論書籍推薦04-27
心理委員個人成長報告04-29
心理健康《成長的煩惱》教學反思12-03
讓你的心理健康成長06-24
心理健康的自我評價12-26
心理問題的自我救贖之道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