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時代在中原黃河流域的華夏族聚居區(qū),就有了漢民族共同語的萌芽。歷經(jīng)周、秦、漢及魏晉南北朝的長時間的發(fā)展融合和傳播,漢民族共同語達(dá)到了相當(dāng)成熟的程度。商朝遷殷(今河南小屯附近)后,由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活動的需要,就有了早期共同語的萌芽。夏商周和春秋時,民族共同語稱“雅言”,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对娊(jīng)》的語言就是雅言?鬃又v學(xué)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我們可以說孔子的推廣民族共同語的先驅(qū)。
秦朝時推行“書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語的傳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漢代的民族共同語叫“通語”,或“凡語”、“凡通語”、“通名”。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這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著作。
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biāo)準(zhǔn)的漢民族共同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段簳剃柾蹯麄鳌肪陀嘘P(guān)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斷胡語”,用正音“的記載。正音就是北魏都城洛陽的語音。南朝的宋齊梁陳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當(dāng)時的金陵話是洛陽話的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