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包餃子比賽》
“哈哈哈”笑聲從我們班傳了出去,你一定很想知道我們在干嗎吧!告訴你吧,我們正在舉行元旦“包餃子”比賽。
瞧!我們班的王俊超同學(xué)那一組,她們包起來很認(rèn)真,雖然你們看到的她還是個孩子,但是她比大人包餃子都好。所以,我班同學(xué)都稱她“包餃子大王”呢!
再看看我們那個組,分工多明確呀!有的搟面,有的包餃子,而且我們包的餡兒也是一點(diǎn)點(diǎn),就是皮太厚了。到最后,我們包完一數(shù),啊!才包了六十多個?我們組員都已經(jīng)快被氣暈了。
不到半個小時,全班同學(xué)都停手了,我們大功告成。再看看同學(xué)的餃子,有傳統(tǒng)的長餃子,圓餃子,更有同學(xué)獨(dú)創(chuàng)的太陽餃子,元旦餃子,螃蟹餃子……各種各樣,漂亮極了。
餃子終于出鍋了,肉香撲鼻而來。同學(xué)們都抄起筷子吃了起來,教室里彌漫著餃子的香味。“好吃,太好吃了!”“吃自己包的餃子,感覺就是不一樣!”教室里蕩漾著歡樂的氣氛。此時此刻,比賽的結(jié)果已經(jīng)不再重要,同學(xué)們都在享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享受著成功的喜悅。真希望學(xué)校能多組織一些像這樣有實(shí)際意義的活動,來豐富我們的課余生活,提高我們的生活能力。
元旦吃餃子:
前身是“餛飩”。餛飩是指面食中帶餡的食品。北齊人顏之推曾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戶錄》注引)類似今天的餃子。明代《正字通》說:“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干濕大小不一,或謂之‘粉角’。北人說角如矯,實(shí)即餃耳。唐人謂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湯中牢丸’,即今水餃子;其‘籠上牢丸’即今蒸湯餃也。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yuǎn),元午直到燒燈后。”據(jù)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xiàn)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說,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面餃。此外,還有水點(diǎn)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元旦吃餃子興盛于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歷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說,北京郊區(qū)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元旦吃年糕:
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6世紀(jì)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制法,北朝《齊民要術(shù)》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志》說當(dāng)?shù)爻?ldquo;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志稱“節(jié)糕”,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當(dāng)?shù)爻源焊猓?ldquo;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xì),說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于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xì)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jié)時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