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哼著小調,佳節(jié)轉眼來到,團聚父母身旁,個個眉開顏笑,餃子鍋內翻滾,家宴豐盛菜肴,恭賀新春快樂,幸福就給紅包。以下是應屆畢業(yè)網小編帶來小學生歡慶猴年春節(jié)手抄報的分享,歡迎大家的閱讀。
《放鞭炮》
寒假過去了,可我還在回味寒假中的一件趣事——放鞭炮。放鞭炮是新年的習俗,對我們小孩子來說,在新年是最有趣的事情。正好,我們今年的新年就在外婆家的“爆竹聲”中度過的。
我們在除夕那一晚,來到外婆家,在客廳坐了一下,我的舅舅也在那,收了幾封利市,舅舅的孩子便吵著要放鞭炮。剛好我們也買了些炮過來。媽媽對我說“你上去跟他們一起放,看好他們。”我興奮地說:“好啊!”其實我比他們還要高興。
我們飛快地走了上了天臺,迫不及待的撕開了裝鞭炮的膠袋,不過我看到鞭炮的種類也真不少:沖天炮、轟炸機、地老鼠、降落傘。最常見的火柴炮和沙炮也有,煙花也有不少。
我先讓他們點幾枝香過來,免得到時用火機時燒到手。一切準備就緒以后,我們便可以開始放了。“先放什么好呢?”我正在沉思。突然,我妹妹對我說:“先放‘降落傘’吧。我還沒看過呢!”其他孩子也表示贊成。“好!”我裝著一副“孩子王”的樣子說。
小學生歡慶猴年春節(jié)手抄報
接著我把“降落傘”放在平地上,點燃了導火索,便走到一邊去。只見“降落傘”“吁”的一聲就飛到了天空中,就是“啪”的爆了,最有趣的來了:一個玩具小人拿著降落傘從天而降。就好像是日本人來侵略中國的戰(zhàn)斗機爆炸了,大家看到這個情形都高興得連拍手掌。
跟著放“地老鼠”吧!我把香遞給妹妹,讓她來放。只見她把炮放在空地上,小心翼翼地點燃了以后,便走得遠遠的。“地老鼠”馬上開始分散,到處亂竄,還閃著不同顏色的火光,可一會兒便熄滅了。我不禁感慨:它的“生命”雖然很短,但它也對人們做出了貢獻,給人們帶來了快樂!
正在我思考的時候,媽媽上來了,高興地說:“大家一起放煙花吧!”“好啊!”很明顯他們以耐不住性子了。就這樣,在黑夜中,他們拿著各自的煙花,在歡快地走著、跳著。我不禁笑了起來!
因為我仿佛看到了祖國的希望在這片黑夜中閃爍著。今年的放著鞭炮過除夕,過得還真充實。下年,我還要來。
小學生歡慶猴年春節(jié)手抄報
《春節(jié)起源于新石器時期》
春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jié)”,到底起源于何時?據考證,中國“春節(jié)”起源于新石器時期,但“春節(jié)”稱謂正式冠名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秘書長霍尚德介紹,過年對于中華民族可以說源遠流長,有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而“春節(jié)”的起源和農業(yè)生產密不可分,大約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發(fā)現(xiàn)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規(guī)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
但“年”的名稱出現(xiàn)卻較晚。據《爾雅》記載,堯舜時稱年為“載”,夏代稱年為“歲”,商代稱年為“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目前,最早的年節(jié)因文獻不足尚難定論,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到漢武帝時,為了讓歷法定型不至錯亂,創(chuàng)立并實行了“太初歷”,以夏歷的孟春之月(即今之農歷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清末。年節(jié),也就是春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也因此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小學生歡慶猴年春節(jié)手抄報
不過在民間傳說中,“年”卻是另外一種面貌。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可以過去呢?據說“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以驅除“年”獸;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相互慶賀平安度過了“年”關。這風俗越傳越廣,便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是漢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然而,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十幾個少數(shù)民族也有過春節(jié)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