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高清圖片
農(nóng)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yǎng)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薄叭氯,薺菜煮雞蛋!贝禾煺遣墒乘j菜的季節(jié)。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習俗!对娊(jīng)》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下面是關于壯族三月三手抄報高清圖片和版面設計圖,歡迎閱讀!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jié)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痹~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肴一碟,更是靈藥一方!八j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藥。在中藥里,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y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jīng),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采摘來插在發(fā)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jù)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fā)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jù)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三月三舉家出游賞杏花
“春明三月杏花香”,三月初三,舉家出游,有的人家?guī)е撇嗽诮纪庖安,而這時正是迎春第一支杏花開放的時期,古有“三月杏花香”的說法,還有“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香”的說法。實際上作為賞花來看,杏花并不算好看,但除去迎春花以外,它是“東風第一枝”開得早,農(nóng)歷三月已經(jīng)綻放,在城市內蟄伏了一個冬天的人們,春暖乍寒,人們走向郊外賞杏花成了“三月三”的一個活動了。青島也不例外,郊區(qū)“小水村”一帶遍植杏花,城里市民去賞杏花的人群絡繹不絕。
古代大姑娘、小媳婦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在三月初三結友郊游,因而人們三月三“看麗人”。唐詩又寫有:
三月三日天氣暖,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大中學校還有三天春假,在公立四月,農(nóng)歷三月三上巳日,各校安排春游,過去嶗山交通不便,人們郊游去丹山一帶的最多。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就寫有:春天來了,學生們忙著去逛丹山。
丹山一帶是水果之鄉(xiāng),以杏樹和桃樹最多,這恰是杏、桃花開之際,幾千名大中學生三月初三走向了丹山。
丹山是一個傳統(tǒng)上特指的游覽區(qū),它從丹山到少山這二者之間的區(qū)域,兩座山上都有賞花亭供游人們休息。這一帶幾乎盡植杏樹、桃樹,從山上看下去粉白的是杏花,紅的是桃花,綠的是麥苗,如大地織錦,好一幅天然圖畫。從地面穿行于桃杏之間,青島的桃花品種枝干矮,桃花的枝干觸及頭部,到處歡聲笑語,青年女生脫去棉衣盡展青春的風采,真是“麗人行”,“桃花人面相映紅”,一派春色在丹山。
讀中學的時候,同朋友從市內騎著自行車去丹山一帶郊游,去的時候沿著四流路過滄口轉向丹山一帶,中午在法海寺進午餐,下午經(jīng)中韓、山東頭而歸,至今難忘。
有一年,電影《葡萄收了的時候》攝影組的演員們住在法海寺,有許多明星,包括于洋、張平、李百萬、藺娜等,被影迷們包圍,青島一中劇團去與他們聯(lián)歡。一中的劇團中如韓蘭芳、潘霞以后也成為了影星。
在青島,三月初三,即墨的丈二山有廟會,丈二山上有關帝廟,以此為依托形成廟會,各種商販、小吃、文藝演出云集在廟會,是即墨“三大廟會”中人最多的,這里有許多民間工藝品,出售的七級竹鳥籠是一大特產(chǎn),全國聞名。丈二山廟會始于明代初年有近700年的歷史了。
拓展閱讀:壯族神話故事-特掘掃墓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后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后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棄你的尾巴。后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于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yǎng)著,F(xiàn)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為人類家里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yǎng)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后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后,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給她盡孝。小蛇仿佛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后,后來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區(qū)出現(xiàn)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shù)氐娜司驼J為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人們?yōu)榱烁桧炟烤虻膫ゴ笃焚|和傳頌孝道,便給這位老嫗乜掘立廟,人們?yōu)榱吮磉_尊敬,在壯語里將之稱為“妲婆廟”、或者是“姥婆廟”(羅波廟),漢文里統(tǒng)稱為“龍母廟”。當?shù)氐膲炎迦艘查_始崇拜蛇,對蛇也是敬而遠之,忌諱殺蛇和吃蛇。伴隨著隨著壯族的祖先駱越民族的文化傳播和影響,蛇的形態(tài)后來就融入中華圖騰龍的形態(tài)里,所以后來特掘就成了龍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龍,因此特掘又稱為掘尾龍。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圣墳,成為了古時候壯族人心靈的信仰,認為人死了,靈魂也會飛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認為是祖宗的墓,變成了壯侗語民族神話信仰傳說里的圣山。所以說大明山地區(qū)的壯族人才是真正的“龍的傳人”。乜掘于是就被尊稱為龍母,各地祭拜的神廟都朝向大明山。之后便有了壯族人傳統(tǒng)上掃墓的時間定在三月三。人們會在三月初一的時候,采楓樹枝插在門縫和窗縫上,三月三的時候還會做五色糯米飯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龍母廟。五色糯米飯是壯鄉(xiāng)人們在三月三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飯的來歷,傳說有四:一是源于壯族“掘尾龍”傳說中那條化成龍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所以人們?yōu)榱思o念這條小花蛇的孝心之舉,就在三月三時用楓葉等各種植物將糯米飯染成黑、紅、黃、紫連同白色的糯米飯一起組成五色糯米飯祭祀先人。二是紀念壯族英雄韋達桂。韋達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后,壯民常拿糯米飯到其墳前參拜,有一天,參拜時忽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墳上各種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飯中將其染成五顏六色,韋達桂從墳中破土而出,化為巨龍騰空而去。三是有個孝順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時都背著殘疾老母親以便照顧,無奈山上的猴子總是搶走青年為母親準備的飯團,為了不讓母親挨餓,青年想出辦法用楓葉將飯團染黑,飯團從此不被猴子搶走,后來人們就用各種植物染飯團。四是一對年輕的夫妻聽到籮筐內的各種谷物抱怨說各種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谷的顏色又單調又難看,于是采摘各種植物于三月三蒸煮糯米飯討好谷物之神,從此以后連年豐收。從這四則傳說來看,其主題分別是感念先輩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糧食豐收,這些主題是壯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內容,故五色糯米飯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侗族
節(jié)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jié)”制作黃糯米飯等等。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jié)。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nóng)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并相互提醒該忙農(nóng)事侗族,多于節(jié)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jié)”。
侗族三月三,節(jié)期為五天。每逢農(nóng)歷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
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并與小伙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監(jiān)蔥蒜,在泉邊用水洗凈。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里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討走了籃子。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們善意的哄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這時,小伙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贊嘆聲,小伙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討不到籃子的小伙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xù)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高清圖片】相關文章: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圖片07-15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09-25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資料09-25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03-28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怎么畫07-15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資料04-17
關于三月三的手抄報圖片07-15
廣西壯族三月三手抄報資料內容10-04
六一兒童節(jié)手抄報圖片大全高清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