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的作文3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據(jù)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勤奮的作文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勤奮的作文 篇1
勤奮是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提倡的良好品質(zhì),勤奮之所以能被人們所贊頌,正是因為它可以為人們帶來成功,正如愛迪生所說的“天才是來做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世界上沒有一個懶惰的人可以成為名人,每一位名人的背后一定有著一段艱苦的血汗史。
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科學家之一袁隆平,他把畢生的精力放在雜交水稻上,獲得了成功,但這條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在他提出雜交水稻時,有無數(shù)的人反對他,甚至說他無知,但他依然向前走,他靠著他手中僅有的幾個有利條件,和他自己的勤奮,在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里,他守在他的實驗田里,培育自己的水稻,最終他把“超級雜交稻”合成了,養(yǎng)活了十幾億中國人,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袁隆平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他有勤奮的精神,不怕困難,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
美國的“發(fā)明大王”愛迪生,他的一生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達1000多項。他發(fā)明和改進了我們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電燈、電話、電報、電影。在眾多的發(fā)明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盞實用電燈和配電系統(tǒng)的發(fā)明。愛迪生試用了1600種材料,終于在1879年10月發(fā)明了第一盞具有實用價值的白熾燈,但只工作了40個小時。愛迪生并沒放棄,又試了6000多種材料,最終找到了新的發(fā)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xù)發(fā)光1000多小時,成了我們到今天都在使用的電燈。愛迪生通過自己的勤奮,成為了人類偉大的科學家。
偉大的科學家霍金,小時候就患了嚴重的疾病,全身上下只有一根手指可以運動,但他沒有放棄自己,在輪椅上研究關于黑洞的問題,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世界上有無數(shù)的名人,靠著自己的勤奮,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以勤奮是我們通往成功的道路。
勤奮的作文 篇2
韓愈說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要做一名勤奮的孩子,因為我的名字中有個“秦”字,和“勤”字同音,我給大家講幾個我勤學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于學足球的事。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報了學校的足球興趣小組,從此以后,我就深深地愛上了足球。之后的.一年里,我又在校外的足球培訓班踢球,連寒假、暑假都沒有中斷,我刻苦訓練,球技進步了不少,終于在三年級的足球比賽中“人氣大爆發(fā)”,一人就進了六個球,最終我們班得了第一名。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畫畫。暑假,媽媽幫我報了水墨畫,老師教得很風趣,我學得很勤奮。有一次畫螃蟹,其他小朋友才畫了三幅,我一口氣畫了六幅,老師很高興,給我取了一個外號叫勤哥。
第三個是關于閱讀的故事。我在課外題搶答得了第一名,因為我喜歡看歷史書。我每天晚上看一會兒《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和《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其實歷史一點都不枯燥,很有趣,百看不厭。英國的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所以,以后我多看不同類型的書。
勤奮是小船,載我們到達知識的彼岸,它給我?guī)頍o限的快樂,我要做個勤奮好學的孩子。
勤奮的作文 篇3
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靠堅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奮換來的。舉世矚目的科學家霍金和諾貝爾就是很好的例子。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國的牛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現(xiàn)代科學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xx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時就生患絕癥,然而他堅持不懈,戰(zhàn)勝了病痛的折磨,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家;艚鹪谂=虼髮W畢業(yè)后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后,他完全不能說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驅(qū)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
但霍金不會因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棄了對學習的渴望,他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shù)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fā)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并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如果霍金得病之后就放棄學習,放棄對知識的渴求,那他還會成為影響世界的科學家嗎?愛迪生說的沒錯: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勤奮的作文3篇】相關文章:
1.勤奮的牛作文
2.有關寫勤奮的作文
4.勤奮為話題的作文
5.勤奮刻苦作文
6.勤奮成才作文
7.小議勤奮作文
8.勤奮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