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的勵志故事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zhèn))人[1],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發(fā)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shù)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端鍟·經(jīng)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shù)、地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fā)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lián)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huán)形山命名為張衡環(huán)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后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建設有張衡博物館。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fā)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guān)系。這不僅在當時,就是今日來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張衡能取得這些成就和他小時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開的。
張衡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呆呆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shù)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shù)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東邊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xiàn)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張衡興奮地又問道:那么,它是怎樣移動的呢?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好幾次爬起來看北斗星。當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樣的北斗星果然倒掛著,他非常高興!心想:這北斗星為什么會這樣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于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后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guān)在書房里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他創(chuàng)立了渾天說,并根據(jù)渾天說的理論,制造了渾天儀。這個大銅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zhuǎn)動,它轉(zhuǎn)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zhuǎn)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張衡從一個對著天空數(shù)星星的孩子,成長為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他大膽追求自己的目標,不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縛,興趣為師,潛心科學,終成一代大家。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有了感興趣的目標,一定不要輕易錯失,而是要集中精力勇于追求,不斷克服過程中的艱難險阻。一步步地攀登,最終會向目標不斷靠近。這就是追求的魅力,這就是追求的動力,這就是追求的教益。
【張衡的勵志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個人勵志故事 童話勵志故事10-21
秦朝勵志的故事 【名人故事】08-13
大魚的故事勵志小故事07-29
職場的勵志故事08-03
名人的勵志故事12-22
劉偉的勵志故事01-11
魏敏芝的勵志故事12-13
劉德華的勵志故事12-06
贏的勵志故事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