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勵志故事
財富的密碼
關于財富,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了解了很多,有時候,卻又覺得自己了解的很少。二十世紀的著名學者房龍,在《寬容》一書中講過一個關于文化流傳的故事。
公元527 年,一個幾乎一字不識的農民成為了東羅馬的統(tǒng)治者,他的名字叫弗雷維厄斯·阿尼西厄斯·查士丁尼。
這個文盲皇帝上臺之后,做了很多事,比如說,關閉了唯一的一座埃及寺廟。
那個寺廟可以說是普通的小廟, 也可以說一點也不普通。因為那里是理解埃及象形文字的唯一場所。在那座廟里,有幾個教士正在做著其他任何地方早就已經不做的工作。
這個寺廟位于一個名叫菲萊的小島上,在尼羅河的第一個大瀑布附近,歷史極為悠久,是為古埃及最著名的女神愛西斯所設。它的年代久遠的幾乎不知道起源的年代。在查士丁尼的命令下,這座神廟的一切成為了國家的財產,廟中的神像什么的被運送到了君士坦丁堡。那些教士們,則被關于監(jiān)獄。房龍寫到:等最后一個人由于饑寒交迫死去以后,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象形文字工藝便成為絕代失傳的藝術。
由于查士丁尼的這個命令,我們今天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極為困難。一個古老的文化傳承,就是這樣被認為割裂的。
對于財富,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和查士丁尼別無二致。
我們分不清財富是什么,為什么會被創(chuàng)造出來,創(chuàng)造出來做什么。正是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我們很多人破壞了財富的本質,甚至讓財富成為了一種邪惡的東西,讓人望而生畏,而且望而生厭。但是,我們卻不一定知道我們做的那些事的后果。
但是,財富本來不是這樣的。財富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而出現(xiàn)的。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雖然為了財富,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充滿了血腥味,但是,財富卻依然為人類照亮前進的道路。
隱藏在財富背后的,是我們對自己的愛,是人間的至愛,是人類的大愛。財富對于每一個人,本應該是公平的。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寫下了自己對于財富本質的看法,他認為,一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成果,即財富,是要分流到大眾手中的,不應該被少數人擁有。
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亞當·斯密談到的,都是財富最本源的一面,也是對于所有人都最有利的一面。一個富人,無論他為了財富做出過什么樣的努力,付出過多少心血,他所擁有的財富都不是他應該完全得到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擁有過多的財富。他所拿走的那些巨額財富,不過是由于分配原則出了問題才導致的結果,當一個富人“不正當”的擁有了過多的財富,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呢?結果一,就是歷史上不斷反復進行的“均貧富”運動。所有這些運動,都是暴力血腥的。每一次,都會造成大批的有錢人身死家滅。我想,這不是一個富人想要的結果。
結果二,就像華爾街的那些人一樣,無論他們認為自己是用多么正當而且合法的方式賺到了巨額財富,都不會影響占領華爾街那些人對他們的看法。這種事情,我們甚至有一個名詞來形容,這個名詞叫做“仇富心理”。
無論有多少的各種專家認為“仇富心理”不正常,都不能否認,有很多富人沒有被仇視,甚至還沒有受人愛戴,并且這和這個富人富有到什么程度沒有關系。
財富是不是那么不可捉摸? 顯然不是。
有時候,財富是很簡單的。只要然過財富回到它的本源,回到它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原始狀態(tài),就很簡單。
想破解財富的密碼,這是唯一的辦法。
無知之幕后
當我們面對財富問題的時候,面對創(chuàng)造財富應當為誰所用,面對應當如何創(chuàng)造財富的時候,總有一些更基本的問題需要面對。亞當·斯密在分析自由市場經濟原則更能推動生產力進步的時候,無數次的提出,商人是琢利的,而且,商人為了逐利是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來的。在商人逐利過程中,是沒有什么道德可言的。
但是,偏偏人類又是一種需要道德的動物。道德是人類社會可以平穩(wěn)發(fā)展的基石。雖然人類歷史上各地關于道德的觀念可能豪不相同,但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正在有越來越多的共同點。當道德和財富碰撞到一起的時候, 便出現(xiàn)了正義的問題。中國曾經有句話,叫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這個“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實并不是十分清楚,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追尋這個道,去不違背正義的原則,去正當地獲取我們的個人財富呢?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即使江湖,也有江湖的規(guī)矩,即使黑社會,也要講道義。我們經常會在有黑社會的影視里看到,老人們紛紛感到,年輕人太不守規(guī)矩了,把江湖道義全都破壞掉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為什么這些東西這么重要?
很簡單,因為這些是我們行事的規(guī)則。我們需要根據規(guī)則來確定我們的行動。就像一個自由市場上,我們會根據市場上一種商品的價格、勞動價值和供需比來確定是不是要經營這種商品,來確定如果經營這種商品的話我們應該如何定價才會既有競爭力又可以滿足我們獲利的需求。如果在一個混亂的市場,我們如何操作? 完全沒有辦法,只能去賭。這對我們創(chuàng)造財富是完全不利的。雖然其中存在著暴富的機會,但是更多的是血本無歸的可能性。
我們經常聽到各種行業(yè)有各種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那些其實都沒關系。對于商人來說,只要有規(guī)則就好辦,無論什么規(guī)則都沒關系。怕的知識沒有規(guī)則,或者有人故意破壞規(guī)則。
有時候,我們也確實會碰到沒有規(guī)則的事。這個時候,我們會覺得很難辦,因為我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只能想各種辦法一種種去試。至于能不能試到一種有用的,沒有人心里有底。
就像我們辦企業(yè),如果我們提升員工、獎勵員工完全沒有規(guī)則可尋,會嚴重降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每一個員工都希望能很好的完成工作,掙到更多的錢,升到更高的職位,最好還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墒,有一天,他忽然發(fā)現(xiàn),他的那些理想完全沒有希望實現(xiàn),因為他不知道該怎么做才能實現(xiàn),他會怎么辦?認真完成工作不能實現(xiàn),不認真完成工作也不能實現(xiàn),討好領導不能實現(xiàn),這一份工作他還會繼續(xù)下去嗎?規(guī)則是重要的,好的規(guī)則是更重要的,能夠有利于我們,或者至少不會有害于我們的規(guī)則是重中之重。
對于如何考慮這些問題, 美國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有一個辦法,他在《正義論》中論述了一種叫做“無知之幕”的設計。
羅爾斯的看法就是,只有當所有人都位于無知之幕之后做決策時,產生的公認的社會契約才是正義的,也就是最符合每一個人利益的。
這個無知之幕,指的是,一個人處于其后,是完全無知狀態(tài)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社會有什么特殊之處,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決策時對自己更有利還是對別人更有利,不清楚自己所處的階級,沒有關于自己社會地位的信息,甚至沒有一個確定的道德感,沒有明顯的性格特征。這種狀態(tài),是羅爾斯認為的必須的初始狀態(tài)。因為無知之幕不是單純的一個幕,是要打開的,幕后所做的決策時要實施的。
在無知之幕后,一個人就可以開始決策了。出于對自己最基本利益的考慮, 他一定會做出至少是對自己無害的決策。他的決策,不會傷害到每一個人。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那個受決策所害的人。他會出于保護自己的需要,即使需要做出的決策一定是會傷害到所有人的,他會選擇傷害最小的那一種。如果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利的事情需要他決策,他一定會不偏不倚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同樣的利益,因為他有可能會是那個被他自己所決定的獲得最少利益的那個人。一個正常人在決策的時候是不會然給自己成為那個得到最少利益的人得。甚至,因為考慮到更復雜的情況,他做決策的時候,還要把自己看作是處于最凄慘境地的那個人,對自己的凄慘境遇做出適當補償。
在做決策的時候, 每一個人可能都要考慮兩種方案,一種從程序性正義原則出發(fā),一種從補償性正義原則出發(fā)。當需要對待的人基本處于同一狀態(tài)時, 簡單的程序性正義原則,即平均分配原則就可以結局問題。當需要對待的人處于不同狀態(tài)時, 尤其是可能境遇差別具有巨大數量級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合理補償就會極為復雜。
應用到公司環(huán)境中, 就是在幾乎做相同的工作的情況下,處于惡劣工作環(huán)境的人是一定要得到比處于舒適環(huán)境的人更多的報酬,不然,就沒有人會去做哪些惡劣環(huán)境下的但是必要的工作。
以上這個例子是如此簡單,但是在現(xiàn)實中葉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我們經常聽到得生意場上,甚至是生活中的一句話,“我是為你考慮的”,用這種原則簡單檢驗一下就可以了。就是讓說這句話的人換位一下。這不是簡單的換位思考,是讓人更加客觀理性、更全面地考慮問題。
把成吉思汗拉到無知之幕后,讓他決策,他應該如何打仗? 如果他做出和他做過的事一樣的選擇,結果無知之幕拉開,他和他的家族全都成為被他屠城的那些人,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知道這個結果之后他還會斬釘截鐵地做出最初的那個決策嗎?
即使我們今天不用面對,遲早有一天也是要面對,如何創(chuàng)造財富,這些財富可以為誰所用這兩個問題。
就像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出來混是要還得”。如果在無知之幕后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無論是什么還法,無論要還什么,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榜樣的力量
比爾·蓋茨是美國首富, 沃倫·巴菲特是僅次于比爾·蓋茨的美國超級富豪。但是,蓋茨卻是巴菲特的仰慕者,而非相反。
巴菲特有“股神”之稱,但是他選股票進行投資的決策很簡單,不但長期不變,還廣為人知,在這種情況下,卻從來沒有人在這一方面超越過他。
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
巴菲特對于投資有三個不要:不要貪婪,不要跟風,不要投機。
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如果沒有驚人的意志力,完全做不到。
貪婪是人的本性,跟風是人得天性,而投機簡直是快速致富的不二法門。但是巴菲特把這些全都屏蔽掉了。
對一個企業(yè)進行深入的了解,了解它的產品,它的經營策略,它的市場對象,它的管理人員的素質,它的股東的訴求,它的市場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解決方案,都是巴菲特要做的事。一條簡單的規(guī)則背后,有無數基礎工作需要去做。從這個角度來看,巴菲特的成功是不是那么的容易復制?比爾·蓋茨仰慕巴菲特, 并不僅僅由于巴菲特在投資上具有極為精準的眼光。作為被美國政府優(yōu)待的超級富豪,2011年8月15日,巴菲特在《紐約時報》上發(fā)表了《停止寵愛超級富豪》一文,認為像他這樣的符號享受特別減稅優(yōu)惠,而那些窮人和中產階級卻在阿富汗為過作戰(zhàn),是不公平的事。
對于因為財富分配不公正而成為富豪的人,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富起來的真正原因? 僅僅因為自己勤奮、聰明,就可以得到比別人多得多的財富?
巴菲特關于財富的眼光, 和他創(chuàng)造財富的眼光一樣精準。他不僅是比爾·蓋茨的偶像, 也應該是其他很多人得偶像。
當然,看一個人,不能看他說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和比爾·蓋茨一起環(huán)游世界宣傳慈善,巴菲特沒有自己打自己的臉。
可能會有人說, 巴菲特如果把自己宣傳慈善的錢捐出來,難道不比他去宣傳更有效果嗎? 類似的問題李連杰也遇到過。這位出生于中國,成長于中國的功夫巨星,為了慈善創(chuàng)辦了壹基金,面對問題的時候回答的是,慈善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他是希望可以將慈善的理念更大范圍的為人所知,這遠比一個捐出自己所有的財富要重要。
我自認為不如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我也相信比我有錢的人即使在中國都有很多,但是,我仍然建立起一支慈善基金。我認為的慈善理念就是,不是一個捐出的錢越多就代表他對慈善更為熱心, 慈善只是回報這個社會的一個手段,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人。
在我建立慈善基金之前, 我也曾為慈善捐過不少錢,但是我覺得那些錢都不多。不是我不愿意多捐,是因為我覺得,相比起那些我不認識,我也從來不知道的需要幫助的人來說,我的親朋好友,我的員工,他們才是最需要我的幫助的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身邊的人極為苛刻,在外界形象再好又有什么用,這種行為難道不就是傳說中的花錢買名聲嗎?
財富不應該是這樣被使用的, 尤其是我所擁有的財富,是我和我的員工們一起創(chuàng)造的,我的員工們理應優(yōu)先得到這批財富的一部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從榜樣那里,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自己想擁有卻還不完善或者不具備的東西。我的幾乎所有的對于財富、道德、人生等等的認識,都是學習而來,再從榜樣那里參照不足。
如果說,巴菲特給蓋茨樹了一個榜樣,所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都為我樹立了榜樣。
一個人最初的那些認識,基本都是從父母那里得來。我感謝我的父母。我今天所做的,我覺得所有無愧于心的.那些事,所有那些讓我某一天也可以成為榜樣的那些事,我是為了我的兒子而準備。
當他有一天成長起來的時候,當他有一天比我更為杰出的時候,我希望,我無愧于我的兒子,我希望他能夠說,他是以我為榜樣而那么杰出。比爾·蓋茨是這么做的,沃倫·巴菲特也是這么做的。如果說,連他們這些幾乎從來沒有招致惡評的超級富豪們都在這么做的時候,我有什么理由不這么做呢?如果有比他們更好的存在,我也會修正我的目標。但是在此之前,我的方向是如此明確,會指引著我一路向上。
陳濤如是說
對于財富,大部分人都有類似的見解,如果他們對財富做過一番了解。恩格斯的話,其實就可以代表大部分對財富又有研究的人的看法:卑劣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到今日的動力;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一一不是社會的財富, 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
如何快速的獲得個人財富,雖然有秘密,但早已不是秘密,就像美國學者邁克爾·帕倫蒂說的一樣:獲得財富的秘密并不是努力工作,而是讓他人為你努力工作。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那些在工廠或辦公室辛苦一輩子的人,退休后卻所獲甚少甚至沒有財富可言,而那些富人則擁有相當可觀的財產。
努力獲取財富,不是一種罪惡。在這里,我要再引用一次孔子的話: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
對于個人財富的追求, 在道德上本來不應該是低級的。
正是無數個個人財富的增長, 才使得全社會的財富得以增長。
只不過,是不是能夠得到巨額的財富,不是一個人努力就一定能夠得到的,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富人,從來都是一個社會中的少數派。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財富,不努力應該是一定得不到的才對。
“財富不是最神圣的權利。當一個富人成為窮人時,這是一個不幸,但它在道德上不是罪惡的。當窮人一貧如洗時,這就是一個道德上的罪惡,它會給社會和道德帶來傷害。因此,作為最后的補救措施, 窮人對富人的財富享有某些權利,只要這樣做能使他們免于道德上和貧困上的墮落就行。”這是歷史學家阿克頓關于財富的一個論斷。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唇洺X得財富是一種罪惡的原因之一。
對于財富,美國的見過者之一杰斐遜認為:富人死了就不再是富人,不應再占有土地和財產。窮人的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注定要窮一輩子。
為了讓每一個人再獲得個人財富的道路上都更加平等,有無數的杰出人士做了數不清的努力,但是,結果仍然是今天這個樣子。在電影《國家寶藏》中,主角對美國現(xiàn)狀說了一句話,大概意思是,現(xiàn)在那些人早已忘記了這個國家建立的初衷,那些建國時的理想也早已沒有人再提起過了。
哈佛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再公開課《公正, 該如何做才好》中也提到,雖然號稱的是每一個人再出生時時平等的,但是出生后,每一個人便已經不再平等。
對于這一切,我們現(xiàn)在人得認識其實并不比古人高明多少。亞當·斯密寫出長篇巨著,就是要解釋,財富的問題,有關人類福祉,但是一個人獲得過多財富,這本身就不是公平的,尤其在大多數人只能獲得極其有限的財富的情況下。
但是,無論一個人多么有名,無論一個人說過的話多么擲地有聲,無論一個人的名言流傳多么廣泛,多么久遠,都會被人忘記,需要有人將同樣的話不斷重復,不斷重復,以希望還有人能知道這些話。
人生,是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想要獲得更多的個人財富雖然不容易,但也沒有那么難。再具體的方法上,世界上存在過,并且仍然存在著那么多的成功企業(yè),每一家都有成功經驗,即使那些失敗的企業(yè)也會為我們提出一些應該避免的教訓。不過,無論這些經驗是什么,無論怎么簡單易學,大多都不是學了之后就會立刻發(fā)生奇效的。著需求積累,需要思考。
【陳濤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陳斌強孝感天地的故事12-09
陳歐:10個億之前的故事12-14
個人勵志故事 童話勵志故事10-21
陳曉卿的慢與不慢名人故事12-10
勵志故事小故事11-14
蜀中才女薛濤詩簡論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