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留學考試科目多年,深深體會到考生面對眾多考試的壓力以及對獲得高分的渴望,在當下能力與考試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時,考生往往會受到各種所謂“速成”、“預測”、“機經(jīng)”、“壓題”等幻象的影響,疲憊不堪,卻成效甚微。如果我們能夠站在考試之外的角度,做一些看似與考試不直接相關的工作,卻真正能夠從根本上提升英語能力,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高應試能力,何樂而不為呢?小編來談談閱讀量的欠缺給學生帶來的問題。
第一,對英文的反應不夠敏感。
對于英文反應的敏感程度不僅僅建立在詞匯量的基礎上,同時也需要一定閱讀量的積累。在授課中發(fā)現(xiàn),很多詞匯基礎還不錯的學生在讀文章時,雖然每句話中幾乎沒有生詞,但仍然無法做到眼睛看到句子時腦子里能同步反應出讀到的句子的意思,所以接下來又要重新回讀一遍,這樣下來,一篇文章讀得非常慢,而考試是要求速度的,一篇八百字左右的文章,考試中需要在兩分鐘之內讀完。另外,由于需要不斷回讀,造成在閱讀的過程中挫敗感很強,久而久之,便對考試中的閱讀科目產(chǎn)生厭倦。
第二,對考試中的文學體裁文章感到很棘手。
SAT和ACT考試中都會出現(xiàn)文學體裁文章,是來自于某部長篇小說的節(jié)選,這對于絕大多數(shù)中國考生來說都是難點,許多學生反映文章幾乎看不懂,更別說做題了。中國學生更熟悉的英語文章是議論文和說明文,因為國內的考試中主要涉及的都是這類文章,所以,如果從來沒有完整地讀過英語原版小說的話,一開始接觸文學體裁文章很困難,把握不了文章的要點,讀不懂人物之間的交流,無法把這種敘述性的文章讀下去。
第三,無法培養(yǎng)英語思維。
在教授寫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在寫句子時雖然沒有語法錯誤,但句子本身寫得不夠地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式化英語,基本就是將中文意思直譯過來,這樣的句子不符合英語思維的表達習慣,所以雖不存在語法錯誤,但老外仍然看不懂。其實同學們已有的語言儲備完全可以寫出一篇用詞非常恰當,語言表達非常地道的作文,但事實并非如此,歸根結底,還是跟閱讀量有關,因為沒有輸入足夠準確的、地道的表達,因此在自己寫作文的時候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詞,不知道一句話怎樣表達才是符合英語思維的習慣。
以上三個問題均是因為缺乏閱讀量造成的,而閱讀量的積累并不是一周兩周,一個月兩個月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積累,希望同學們在平常的學習中能夠把閱讀英文作品當作一個習慣,與美國本土學生一樣,每學期都完成一定數(shù)量的英語作品的閱讀,日積月累,對于英文的敏感度,對于英語思維的養(yǎng)成,對于閱讀速度的提升,自然而然就實現(xiàn)了,最后,考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附:從College Board 推薦的書單中精選了十本建議大家閱讀
1. 1984 (George Orwell)
2. To Kill a Mockingbird (Harper Lee)
3. The Great Gatsby (F. Scott Fitzgerald)
4. Sherlock Holmes (Arthur Conan Doyle)
5. Great Expectation (Charles Dickens)
6. The Tale of Two Cities (Charles Dickens)
7. Walden (Henry David Thoreau)
8.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76) (Thomas Jefferson)
9. The Gettesburg Speech (Abraham Lincoln)
10. American History: A Survey (Alan Brink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