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某大學電氣類專業(yè)研究生王銅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板”,他坦言,導師和自己的關系類似于老板管理員工,而且兩人間確實存在經濟關系——自己的一部分工資是老師發(fā)的,“‘老板’是一種戲稱”。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研究生師生關系如何避免異化的相關內容,供大家閱讀查看。
與之相反,某高校理工科專業(yè)的研三學生張學卻是被“老板”壓榨的打工仔,即將畢業(yè)的他感覺自己被導師當成了長期廉價勞動力。為了讓他留下來繼續(xù)做實驗,導師以科研成果未達標為由,竟讓他延期一年畢業(yè)。
西部某高校碩士生導師常明則認為,導師“壓榨”學生的現象只是個案,不具有普遍性。
對于導師要求學生無償勞動的現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這是被異化的師生關系。“導師的職責是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yǎng)學生學術能力,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做一些跟他學術論文研究無關的實驗,甚至克扣學生,師生關系就異化了”。
他認為,此次華東理工大學事件的發(fā)生再一次警示高校,“應該明確導師職權規(guī)范,導師不能利用職權把所帶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為自己的項目或者公司打工,壓榨學生、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
“我的導師人比較好,對學生比較關心,而且不追名逐利,很踏實。”王銅說,他的導師40多歲,常通過微信和他交流。除了學業(yè),兩人在生活上也常有交集。“老師比較喜歡看足球,曾經叫過他喜歡看球的學生去家里看比賽;老師特別喜歡跑馬拉松,也喜歡拉著學生一起去鍛煉。”
相比于一些嚴苛的老師,他的導師要求較松,“我的導師就是只要效率高,工作按時保質完成好了,對于遲到什么的沒那么嚴格。”
與王銅不同的是,部分研究生因為導師將自己的事情交給學生做,師生關系并不融洽。一名研究生受訪時稱,他的導師因為有報銷的需要,讓自己的學生攢發(fā)票并上交,“這些事情本來和學生是沒什么直接關聯的,被要求這么做讓我感到不舒服”。
張學也提到,有些導師會讓學生負責瑣碎的財務報銷等事宜。他理解導師很忙,但這卻會給學生帶來麻煩——需要比對一整年的發(fā)票和會計憑證的數據,抱著一大本材料去財務室。
常明表示,在自己任教的文科類學院,這種情況很少。“學生主要還是以做論文相關的科研為主,不會讓學生干雜活或與學位無關的事情。”
一些高校對研究生的工資是有明確要求的。據王銅了解,他所在的學校研究生的工資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國家助學,一部分是學校支付,而學校支付的這部分中,有導師交給學校的培養(yǎng)費。
“像我做得比較好,就可以拿到額外的獎勵,每月可以多拿200元。”但王銅認為,他如果去校外的公司里做同樣的工作,收入一定比這個高得多。
而對于一些被“壓榨”的學生而言,為導師做項目的付出與收入,更是不成正比。
熊丙奇指出,部分高校存在導師“壓榨”學生的現象。“目前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是資源導向的”,在這種前提下,大學教授變?yōu)?ldquo;經費教授”“課題教授”,學生被導師指派去完成一系列指標任務,師生關系變得功利。
在常明看來,給學生發(fā)勞務費,是按照申請項目的比例標準,算入經費預算中的。作為導師,如果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克扣學生工資,老師的職業(yè)操守就沒有了。
常明所在的學校專門設置了科研助理的崗位,學生可自愿申請,協助導師做額外的課題。前提是“把保險、協議都簽好,按通行的薪酬補貼”。在他看來,這就不再是導師和學生的關系,而是一種“類似雇傭工作的關系”了。
王銅已經接受了目前研究生的這種狀態(tài)。“說‘打工’也對,但是我并沒有覺得浪費時間,因為這就是我的工作。”他認為,研究生是學校和職場之間的一個過渡,有時幫導師做一些“雜活”也是為將來工作積累經驗。
熊丙奇認為,異化的師生關系背后,是學術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教育或學術管理要回歸教育為本或學術為本的管理,如果不回歸,結果就是行政導向、功利化導向。”
在他看來,學校將任務指標分配給教授,學生被老師指派去完成一系列指標任務,會導致“人才培養(yǎng)嚴重工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