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關于學習的句子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句子吧,不同的句子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大有不同。你知道什么樣的句子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句子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關于學習的句子,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關于學習的句子1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傲暋保秆萘暥Y、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nèi)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nèi)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huán)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nèi)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tài)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guī)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墩撜Z》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guī)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xiàn)。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nèi)绻軌蛟诩抑袑Ω改副M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jié)構(gòu),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鬃涌吹搅诉@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fā)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tǒng)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論語關于學習的句子2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
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薄墩撜Z·子罕》
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墩撜Z·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薄墩撜Z·公冶長》
6、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薄墩撜Z·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墩撜Z·衛(wèi)靈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9、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薄墩撜Z·雍也》
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墩撜Z·為政》
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墩撜Z·公冶長》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墩撜Z·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墩撜Z·述而》
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薄墩撜Z·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薄墩撜Z·憲問》
17、言必信,行必果!墩撜Z·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墩撜Z·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薄墩撜Z·學而》
20、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薄墩撜Z·衛(wèi)靈公》
21、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
2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墩撜Z·子路》
2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
2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薄墩撜Z·衛(wèi)靈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鲎浴墩撜Z·子路》
26、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墩撜Z·述而》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薄墩撜Z·顏淵》
28、既來之,則安之!墩撜Z·季氏》
2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3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薄墩撜Z·為政》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墩撜Z·雍也》
3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墩撜Z·為政》
35、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薄墩撜Z·衛(wèi)靈公》
36、子曰:“有教無類!薄墩撜Z·衛(wèi)靈公》
論語關于學習的句子3
1、學與思的結(jié)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
這句話的大意是: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知;只思考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學習的目的是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求學者無不想通過學習而有所收獲,但古往今來,為何學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學習方法不當,沒有做到學與思的有機結(jié)合。例如學習語文離不開背誦,特別是名詩名文必須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誦,但背誦絕不是死記硬背,機械式的記憶,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把握句式的特點及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這樣背起來才連貫,不會結(jié)結(jié)巴巴,不會把句子讀斷,或增一字減一字,從而形成學習語文的語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識的前擔下學會運用知識。如果硬背,機械式的記憶,完全不領悟文章的含義,像鸚鵡學舌那樣,就不可能活學活用知識。由此可見,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學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就必須努力去學,并把學與思密切結(jié)合起來,做到“口而誦,心而惟”,這樣才能在死的書中,讀出活的知識來。
2、注重復習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
孔子認為學了知識后,并按時去復習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同時更認為溫習已學過的知識,從中會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這兩點在大力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也不過時,值得我們借鑒。
通常我們把復習叫作“炒現(xiàn)飯”,認為這項工作意義不大,不如用這個時間去學新的知識。其實不然,因為學的知識越多,遺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時復習,所學的知識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收獲甚少。求學者一定要認識到復習的重要性,絕不能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事。復習過程就是與遺忘作斗爭,復習做得扎實,就能喚醒過去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回憶起當時獲取知識的情景,使之成為一段段美好的'回憶,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溫故”何能“知新”?這里僅舉當代作家畢淑敏讀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來闡述這個道理。8歲時她初識文字,看到美麗善良的人魚公主居然變成大海上的水泡,讀出的是傷感;18歲情竇初開,讀出的是愛情;28歲初為人母,讀出的是對人魚公主家人的關切;38歲開始寫作,再讀竟不由自主地探討起安徒生的寫作技巧來了;48歲為了寫這篇文章,讀出了此篇是寫靈魂的故事。這樣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收獲和體會,常讀常新,真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這個典型的事例是對孔子“溫故知新”觀點的最好詮釋。我們在學習中千萬不可忽視復習,凡是創(chuàng)新都有一個溫故、反復探究的過程。
3、向他人、向社會學習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p>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子入太廟,每事問!栋速
孔子主張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以他人為師。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閱歷,吸取知識的途徑、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學習,就能夠取長補短,彌補自己平時學習的不足。正如柏拉圖所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仍只有一個蘋果;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每人就有了兩種思想”。孔子雖強調(diào)“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可以與道不同的人一起學習,交流學問,這反映了他在治學方面的博大胸襟,謙虛寬容,海納百川,學說上是對手,學習上是朋友。向社會學習,“每事問”,這既是一種學習態(tài)度,更是一種學習方法。因為除了向老師學習外,更要向他人、向社會學習?鬃釉谶@方面給我們做出了表率,韓愈在《師說》一文中寫道:“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長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笨梢娍鬃映蔀橐淮ト,絕不是先天俱備的,而是后天努力學習的結(jié)果!叭藶閹煛薄懊渴聠枴保安粣u下問”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學問者。
【論語學習的句子】相關文章: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12-24
論語的句子11-08
論語中的經(jīng)典句子12-28
論語里的經(jīng)典句子05-20
論語中的句子11-16
論語關于孝的句子01-16
論語關于孝的句子經(jīng)典11-08
論語中關于誠信的句子11-05
論語關于孝的句子4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