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是否等于失業(yè)?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就業(yè)崗位少了,企業(yè)要求高了。社會經驗并不豐富的大學生們,到底該做些什么準備才能找到工作和實習機會。投簡歷和面試到底追求精準定位,還是全面打擊,張曉楠老師給出了她的答案。
這個問題要分成兩部分談: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到底想找什么類型的工作,第二個問題就是在非常明確知道我想做什么工作的前提下,怎么去拿到面試機會,這是找工作的前兩個部分。
投簡歷不要怕浪費時間
首先,怎么去發(fā)現自己適合做什么類型的工作呢?目前很多學生投簡歷是盲目的,只要有工作機會就把簡歷稍做改動投出去了。我是認同這樣做的,尤其是現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真的只有全面撒網才能有機會,現階段發(fā)現你喜歡做的不是最核心的,而是要先找到能做的。先解決生存再談夢想,F在有的同學存在的問題是太挑剔了,認為自己喜歡做這個,就只投這個領域相關的。沒去做的工作不一定就不喜歡,很多東西沒有嘗試就直接否定放棄,也許會錯失很多機會。
在現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調整好心態(tài),有的同學總害怕投簡歷浪費時間,認為投了這個公司,人家都不會看我的簡歷,那又何必去投呢?單單投簡歷還好說,可能不需要改動太多。但通過網申的話,需要填很多各種各樣的信息,有的同學就覺得特別浪費時間,所以也就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其偏差甚至可能是錯誤的想法,因為現階段能拿到一個面試機會可能都是挺難的。
爭取面試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所以找工作本身就成了一份“全職工作”,尤其是在即將畢業(yè)的時候,建議大家大量地去投簡歷找工作。舉個例子,當年9.11之后,美國從2001年到2002年一段時間內找工作都非常困難,包括美國最好的學校都是一樣的情況,我的好朋友在哈佛商學院讀書,她告訴我說,她和同學們一天投出去100多封簡歷是很正常的情況。反過來想想,在找工作的你,現在一天投出去的簡歷是多少封呢?在找工作階段中,我們要能投就投,從量上也能說明你是否下功夫找了,千萬別怕麻煩!如果最后沒有面試,找不到工作,那才是真的大麻煩。
能抓到手的機會先抓到
在美國學習時,我特別認可一個理論,我們老師經常說,你們一定要大量地去面試,這樣你們就成了真正的面霸,會積累很多面試方面的寶貴經驗和教訓,而當你真正想要的那份工作需要面試你時,你就不會那么緊張了,因為之前你已經演習了太多遍了。雖然聽起來有些功利,但是真的很實用。有些同學總想著厚積薄發(fā),想多看面經,多聽別人講經驗,自己在屋里練習,其實所有這些,都不如直接去實戰(zhàn)來得實在。
找工作時要隨時積累隨時“發(fā)”,發(fā)現你喜歡什么的前提是,先要有選擇的權利和機會,把能抓到手的東西抓到手,“我喜歡什么”是在這之后才進行判斷的,而不能因為你喜歡什么才去抓什么。我特別想說的就是,很少有一個大學生能在他畢業(yè)的時候就清晰的知道他這輩子想做什么,在畢業(yè)的2年之內,5年之內想做什么,一般都是在做的過程中學習、發(fā)現的。
另外,有些同學一開始以為自己喜歡某個行業(yè),很高興地進去了,有可能2年之后不喜歡了,而另外一個同學一開始進入了自己不喜歡的行業(yè),開始很郁悶,結果3年之后發(fā)現原來這里才是自己的真愛。所以,先抓到手里,然后結合多種因素再去判斷。
工資水平,福利待遇,是否解決戶口,如果是大公司的話有多大的平臺,如果是小公司的話有多大的發(fā)展?jié)摿,這些當然是要考慮的,但是其實是后話了。如果一開始不清楚你真正喜歡的是什么,有一個好的判斷標準,就是人們常用的方法:拿張紙,左邊列出做這件事的好處,右邊列出缺點,比較著去分析。
其實還應該做另外一件事。當你有幾個選擇的時候,就好好想想,假設3年之后,如果我失去了A,我失去了些什么;如果失去了B,我又失去了些什么。前陣子,有一個北大的同學在現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非常幸運地拿到了三個工作機會,一個是公務員,一個是外企,一個是媒體,于是不知道應該怎樣選擇,他來問我。經過交流,我發(fā)現他的性格比較有沖勁,但也會有點兒患得患失,這很正常,大學生在這個階段都容易這樣。
最后,我建議他選公務員。因為做了公務員3年之后如果放棄了,再進入另外兩個行業(yè)所承擔的成本,比先選擇其它的,最后想要做穩(wěn)定的公務員難度相比要小一些。因此,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的情況下,不妨想想你失去幾個機會的成本和代價分別是多大,這樣比較之后,會更容易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