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shè)一個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沒有工作經(jīng)驗,也沒有什么了不得的專長,他會選擇跑到報社去刊登求職廣告,還是去買幾份報紙,閱讀招聘廣告呢?常識告訴我們,這位學生會選擇后者。這里面包含什么經(jīng)濟學原理呢?
這個問題的解釋,要從經(jīng)濟學的理性人假說出發(fā)。這個假說說:人會選擇,并且會選擇他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方案。所謂有利,就是收益減成本后的余額。
勞動力的供給方,即大學畢業(yè)生,刊登求職廣告,假設(shè)求職成功,則收益是獲得一份工作。關(guān)鍵是,成本是什么呢?如果僅僅是廣告費,那顯然是很劃算的,即余額很大。但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也就是說,要想取得一份工作,成本不會僅僅是廣告費,最起碼還要“等”。等什么?等用人單位上門或打電話來詢問,這一等不知要多長時間,可能要等到一直都會沒有人來咨詢,那這個選擇的成本可就太大了。
總之,“等”是這一選擇的主要成本,這成本多大,要取決于交易的對方,即用人單位的選擇。如果想降低“等”的時間,那就要想方設(shè)法在如何做廣告上下工夫,但那樣也會大幅增加廣告費用,比如增加廣告版面。如果請最好的廣告公司幫助做廣告策劃,甚至通過電視臺進行獨家采訪,把你打造成天才的樣子,那樣的話,可能很快有用人單位上門聯(lián)系,但多半看到名不副實后,也會甩手離去。可見,無論如何,刊登求職廣告的做法成本是很大的,深不可測。
如果選擇閱讀招聘廣告,則要想求職成功,須多買幾份報紙,花時間多看電視上的廣告,或多跑幾場人才市場招聘會,多到用人單位去面試,多想辦法展示真實的自己,等等。這些措施,成本總是有數(shù)可查,不至于到深不可測的地步。
既然收益是一樣——都是找到那份適合自己能力和需求的工作,而采用刊登求職廣告的成本大于采用閱讀招聘廣告的成本,大學畢業(yè)生選擇后者是順理成章的了。
上述解釋,有兩個明確的含義:
一是如果這個大學畢業(yè)生很出名,如獲得了什么大獎,名滿天下,或者一些名人退役后再讀大學,畢業(yè)后名氣還在的話,刊登求職廣告找工作是成本比較低的選擇。
二是如果有某種辦法,使得刊登求職廣告宣傳求職者本人能力和素質(zhì)的成本大為降低,則登廣告求職的人數(shù)肯定會大幅增加。
招聘廣告會比求職廣告多
發(fā)布時間:2017-05-31編輯:凌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