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崗位,老員工的薪資要比新員工高;同樣的能力,老員工會優(yōu)先提升;同樣的節(jié)日,老員工發(fā)的禮金比新員工多;同樣是員工,老員工有股權激勵,新員工只能先熬著……在很多利益分配面前,老員工總是享受優(yōu)先權,這就是有人愛,有人恨的“論資排輩”。
“論資排輩”無疑是一個“但見舊人笑,那聞新人哭”的利益分配規(guī)則。新員工,老員工,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打破,新人抱怨沒有用武之地;打破,老員工悲嘆“飛鳥盡,良弓藏”。
“論資排輩”從某種程度來講有點像“潛規(guī)則”,絕不會作為企業(yè)管理制度寫進勞動合同以及任何書面文件,但又作為一種公開的現(xiàn)實長久存在,即便是在“績效管理”盛行的今日也無法撼動其根基。
據(jù)明末清初的史學家顧炎武考證,“論資排輩”的由來始于北魏崔亮推行的官場制度。當時崔亮擔任吏部尚書的時候,正趕上武官得勢,太后下令要選拔武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做官。但是僧多粥少,各地方政府爭相舉薦本地人才,前任吏部尚書被迎來送往的“公關戰(zhàn)”折磨得焦頭爛額,結(jié)果還惹得眾人都心懷怨恨。于是崔亮上奏,建議采用新辦法,不問賢愚,完全根據(jù)資歷任用官員。資歷不夠,即使其才能完全勝任也不錄用。庸才下品,資歷夠長就提拔任用,這套方法為選拔人才的吏部減輕了壓力。
崔亮的政策在當時也遇到質(zhì)疑,認為這種方法會打擊后學勤勉上進之心。而崔亮則為自己辯護說,禮部尚書要了解天下人才,無異于以管窺天,未必能選得真才,況且在高層各利益集團爭相塞人的壓力之下,這無疑是規(guī)避爭議的最保險之法。
現(xiàn)代企業(yè)無疑面臨與“吏部尚書”一樣的難題。
從現(xiàn)代輿論上來看,對于“論資排輩”,喊“打”的比喊“好”的多,不過這不代表反對者比支持者多。因為喊“打”的是求賢若渴的機構和企業(yè),或懷才不遇、發(fā)展受壓抑的職場新人,他們不平則鳴;而“論資排輩”的既得利益者――職場老人們,很難站出來公開為其辯護,一方面有“得了便宜賣乖”的嫌疑,另一方面,大家對這個規(guī)則本身的合理性也心存猶疑。
“兩利相權擇其厚,兩害相權擇其輕”,在孰厚孰輕,破與不破的問題上,作為企業(yè),到底該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