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工作場所見過某些人試圖同時做幾件事嗎?如果同時做幾件事是否覺得他們很厲害?
他們精力旺盛,永不停歇,看起來正是所有公司或組織希望擁有的理想員工。但是,如果你進一步觀察,就會發(fā)現他們并沒有完成多少工作。或者,比起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來,他們完成工作的速度更慢。
我們有一個詞來描述這種行為: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這不僅是一個人們喜歡掛在嘴邊的時髦用語,更成為了工作場所眾人用以炫耀的榮譽標識。然而目前研究表明,多任務處理的效果并不樂觀,我們采取這種做法的話,將帶來對自己不利的后果。
在一項近期研究中,范德比爾特大學的研究者們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監(jiān)測同時進行多項活動的人的大腦功能。他們的研究發(fā)現如下:
“當人們試圖同時進行兩項任務時,第一項任務的執(zhí)行通常會導致第二項任務的延誤。這種任務延誤被認為是源自信息處理的非模態(tài)的中心階段所出現的瓶頸效應,這使得人腦難以同時處理兩種反饋選擇或決策操作……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大腦額葉區(qū)域的神經網絡就像信息處理的中央瓶頸,嚴重阻礙了我們進行多任務處理的能力。”
通俗地講,人類的多任務處理能力糟糕透頂。
問題不在于我們的多任務處理能力糟糕,而在于我們自以為能一心多用。在今天的工作環(huán)境中,時間總是那么緊迫,同時要處理的工作總是超出了我們的極限,而多任務處理看似一個合理的手段,可以滿足我們對時間和注意力的無止境要求。因此我們繼續(xù)沉溺于多任務處理,即使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種方式于我們有害。
那么,多任務處理是如何妨礙我們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的呢?
多任務處理使得工作效率降低。一百萬年的進化歷程,使得人類大腦一次只能專心處理一項任務。在追逐獵物或者逃離天敵之時,如果突然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項上,這種行為不會提高我們活下來繼續(xù)捕獵或者逃生的機會。這也適用于辦公環(huán)境。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們同時進行幾個任務,結果額外花費了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完成所有任務。而且,他們所犯的錯誤是一次只進行一個任務的人的兩倍之多。
我們的大腦不具備同時進行兩種活動的生理基礎。當我們試圖一心多用時,我們的大腦必須先關閉前一項任務所對應的認知規(guī)則,打開新任務所對應的另一套認知規(guī)則。這有點像早期的個人電腦,我們不得不插入一張磁盤來進行文字處理,然后再退出這張磁盤,插入另一張相應的磁盤來運行數據庫程序(這不是我的親身經歷,本人還沒那么老)。這種認知轉換需要時間,因此降低了工作效率,尤其是對于那些經常進行多任務處理的人而言。
多任務處理抑制了創(chuàng)造力。你可能認為同時進行幾種不同的活動可以高度刺激大腦神經突觸,讓創(chuàng)造力如泉涌流。但是研究證實恰恰相反。哈佛商業(yè)學院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了數千名創(chuàng)新項目的參與者的日常工作模式。研究者發(fā)現,那些長時間內集中精力進行一種活動的人表現出了更高水平的創(chuàng)意思維能力。其他人的時間被各種任務分割得支離破碎,不斷地被分心,不斷地和別人互動——他們體現的創(chuàng)意思維能力則要低得多。
多任務處理導致緊張情緒。這一點不難理解。多項研究都表明,進行多任務處理的人呈現了更高的應激激素水平。另外,調查發(fā)現大多數人相信,竭力應付超負荷的信息會降低工作滿意度,并導致人際關系沖突。一些人甚至反映說信息過載損害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多任務處理讓人上癮。研究還證明了這個有趣的傳聞。我們都至少認識一個這樣的人:如果有5分鐘沒有查看手機短信或者語音信息,他就會不安,不管這時他手上的工作是什么。所以不出意料的是,另一項哈佛研究發(fā)現多任務處理者常常反映在一心多用時感到了一種類似“多巴胺狂潮”的情緒(多巴胺是一種讓人感到快樂的腦部化學物)。
顯然,多任務處理不能帶來我們希望或者計劃的成果。相反,多任務處理實際上與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所以多任務處理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