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說三國,其實是以“劉皇叔興復漢室”一國的中心觀點來寫的。一百二十回中,前四十回寫劉備東奔西走二十年一事無成“潛龍勿用”的一段;中四十回寫他用諸葛亮,戰(zhàn)赤壁、取荊州、入成都、進位漢中王及至稱帝,十年間“剝極而復”的一段;后四十回則寫劉、關、張未能堅持聯(lián)吳滅曹的戰(zhàn)略,以致五年間三人先后含恨離世,其后諸葛亮雖南征北伐、鞠躬盡瘁,卻終無力回天,“盛極而衰”的一段。在這由喜入悲的轉折點中,有一個較不顯眼的關鍵人物,便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呂蒙。呂蒙繼周瑜、魯肅之后成為東吳水陸都督,當中有一段插曲:
話說關羽圍攻樊城,大敗來援的曹軍、擒于禁、殺龐德,聲威大震,卻不防中了毒箭,讓神醫(yī)華佗療傷后,余怒未息,續(xù)攻樊城,想要一舉搗向曹操的老巢許昌(樊城和許昌的直線距離約為現(xiàn)在上海、南京的間距)。曹操震恐之下,發(fā)信向孫權求救。這時正好呂蒙也向孫權建議:乘關羽不備,從后奪取荊州,兩面都正中孫權下懷。
當呂蒙用裝病計讓關羽放松后方的警戒,將荊州守軍都調(diào)往樊城后,東吳可說已完成了偷襲的準備。此時孫權召見呂蒙說:“今云長果撤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設計襲取荊州。卿與吾弟孫皎同引大軍前去,何如?”孫皎字叔明,乃孫權叔父孫靜之次子也(看來孫權還是信不過“吳下阿蒙”,要派個親信堂弟孫皎去監(jiān)軍)。
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則獨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則獨用叔明。豈不聞昔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事雖決于瑜,然普自以舊臣而居瑜下,頗不相睦;后因見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親勝于普,恐未必能相濟也。”(你要信得過我,就放手讓我去做,假如派個親信來監(jiān)軍,可難保我倆能和衷共濟,這任務能否成功也就難說了。)
權大悟,遂拜呂蒙為大都督,總制江東諸路軍馬;令孫皎在后接應糧草。
不久,呂蒙果然襲取荊州,擒獲關羽,立下了大功。客觀而論,孫權在緊要關頭能放手讓呂蒙去干,確是讓劉備由盛轉衰,最終只能偏安蜀漢的一個關鍵點。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一段可為例證。
近來在雜志上讀到有人一反常道地說“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感覺很新鮮。2002年,中國社科院中小企業(yè)研究中心陳乃醒主任在“中小企業(yè)經(jīng)濟論壇”上談到“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時,引起了與會三百多位中小企業(yè)家的熱議?磥,傳統(tǒng)“不疑”論正遭到現(xiàn)代企業(yè)家們的“大疑”。
究其實,所謂“疑”,可能是懷疑所用之人的能力,也可能是懷疑他的操守、忠貞,二者大相徑庭,適用的場合也要分管理和領導而有不同:
管理上,“用人要疑”
從企業(yè)管理的角度來說,“用人要疑”是自然之理。為了防弊、防錯,必須針對人性的弱點和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制定能制約和相互監(jiān)督的制度流程。否則,如果企業(yè)完全用人不疑,那豈不等于自懸一把“達摩克利斯劍”在頭上?幾年前巴林銀行因疏于防范,讓尼克?利森一人虧掉8億英鎊,百年基業(yè)一夕化為烏有;2010年臺灣某法律事務所同樣因流程管控上的漏洞被盜三十幾億新臺幣,都是用人不能不疑的深刻教訓。
因此,不能將“疑”狹隘的理解為“不懂得尊重人的懷疑”,而應該把“擔心疏漏對組織造成的危害”當成保護企業(yè)、也是保護員工的一種健康、正常的手段。
有次去上海美國領事館辦簽證,一進大門,就看到墻上一則英文告示,上面印有美國國務院的免費電話號碼,大意是:“如領事館內(nèi)的工作人員有不當行為,可直接撥打這個電話到美國國務院投訴”。這不是明擺著不信任領事館的工作人員嗎?他們沒有情緒或反彈嗎?看來,只要讓自我檢查成為常態(tài),那就不致讓問心無愧者不悅,而且也會因謹慎小心而不致枉法,實際上對員工是好事。政府機構如此,企業(yè)更不用說。
臺灣已故歷史小說家高陽的名著《胡雪巖》一書,寫咸豐年間這個紅頂商人的事跡,其中有一段關于用人當疑不疑的討論:
有個做南北雜貨的老板發(fā)覺近來東西老掉,竊賊手法高妙,看系內(nèi)賊所為。幾經(jīng)明察暗訪,感覺一人嫌疑特重。但此人恰恰是所有伙計中最能干的一個,本事比旁人不知高出多少。這時老板該怎么辦?
疑人不用:有人認為應立即開除此人。但也有人反對:難道別人就沒嫌疑?何況,聰明人貪點小錢總還能做事,要讓笨人擔綱,啥事也干不了!
疑人要用:一友人建議老板找這個伙計來懇談,明告他東窗事發(fā),但念在他多年的貢獻,打算既往不咎,后面不可再偷。對此胡雪巖不贊成:這樣做,兩方可能暫時相安無事,但那伙計心里總難免有個疙瘩在,做不多久終會離開(后來果然如此)。
胡雪巖的看法是:老板不如裝傻,然后調(diào)這個能人來負責抓失竊的問題,亦即“要用疑人”來做“用人要疑”的事。
從事后諸葛亮的觀點來看,如果一開始那老板就先以“用人要疑”的態(tài)度明定防范流程,也許后來就不必大費周折了。
領導上,“有疑處不疑,不疑處有疑”
管理上“用人要疑”,領導上則似乎要“用人不疑”才好。但事情往往也不是那么簡單的,許多地方可能還要在“有疑處不疑”和“不疑處有疑”相互搭配才行。
劉邦用陳平,是用人不疑的事例。當陳平被魏無知舉薦來到漢營不久,有人檢舉說陳平和嫂嫂私通,又收受賄賂。劉邦怒找魏無知來質問:“你怎么給我推薦這樣的人!”魏無知回答:“您是問我有沒有能干可做軍師的人,并沒問我誰是君子。”劉邦后來重用陳平,六出奇計,為漢朝開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由此可見:世無完人,用人總要在有疑處不疑地用其長處。否則凡事求全懷疑,天下將無可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