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伴隨人類的時間之久遠、與人關(guān)系之密切,的確值得大書特書。因其形體適中,攻擊力差,對人幾乎毫無威脅,不似豺狼虎豹之兇猛令人毛骨悚然,于是便成最理想的狩獵目標之一。又因其食之者草,產(chǎn)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溫順,易于馴服,故而成為人類最早飼養(yǎng)的動物。古人以“馬牛羊雞犬豕”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足以說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羊可承載藝術(shù),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類視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遺存中活靈活現(xiàn),犖犖大觀。斑駁的巖畫中,有它們壯碩的身影;陶器的圖案里,有它們美麗的面容;從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銅罍”,到漢代的“羊型銅燈”、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當今的年畫、剪紙等各種民間工藝品,羊的各種形象隨處可見,給世世代代的人們帶來了莫大的審美享受,成為人們生活內(nèi)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羊可代表美麗。漢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兩字組合而成。羊大為美,乃古人實用主義審美傾向的生動體現(xiàn)。
羊可充作美食。“魚”和“羊”結(jié)合便成“鮮”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淺,不禁讓我等垂涎欲滴。
“羊”字孕育文化。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稘h字大字典》中,以“羊”為部首的漢字竟多達204個,充分說明其對先民生活影響力的巨大。不知不覺中,羊的影響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目不暇接。
春節(jié)的歷史
春節(jié),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jié)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guān)于歲首春節(jié)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jié)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guān)于春節(jié)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jié)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太初歷”,明確規(guī)定以農(nóng)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nóng)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節(jié)日就改為春節(jié)。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guān)于歲首春節(jié)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農(nóng)閑季節(jié)。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nóng)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jié)合的意思。
春節(jié)的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