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課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tǒng)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小學品德課論文1
摘要:本文就使用多媒體,充實課堂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游戲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中及時反饋,提高課堂質量三個方面來談小學思想品德課堂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377(2016)13-0015-01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是專門為小學生們設計的提高小學生們思想素質以及思想高度的課程,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中使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是非常值得嘗試的教學模式。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們自主自覺的主體行為,使小學生們能夠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意識,在生活中踐行思想品德的觀念。在小學的思想品德課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通過學生們的內心體驗和角色體驗以及生活體驗等形式,讓學生們體會,反思,從而讓學生們更加主動的自我發(fā)展。
1使用多媒體,充實思想品德課堂內容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學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教師在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中可以使用多媒體,充實課堂內容,從而使學生們在課堂中能夠更多的了解社會,學習思想品德。比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程中可以為學生們展示一些自然或者社會中的現(xiàn)象,讓學生們根據(jù)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死牢,從而能夠使學生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比如在講《科學技術神通廣大》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們展示一些當代先進的機器人或著科學技術在戰(zhàn)爭中的使用對戰(zhàn)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另外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們播放科教片,并讓學生們一起討論科學技術為學生們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文化知識帶來了哪些好處和哪些便捷的地方,這樣小學生們雖然接觸不到一些高科技產品,但是學生們可以在課堂中了解一些高科技產品的獨特性和用處,以及這些高科技產品在生活中給大家?guī)淼暮锰帯A硗饨處熞部梢栽谧寣W生們在課后尋找生活中的一些高科技產品,讓學生們體會這些高科技產品在生活中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最后教師在課堂中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們歸結總結高科技產品給人們的生活比如衣食住行還有國家社會等方面帶來了哪些有利或者不利的影響。比如在教學《我是誰》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們展示國家中古往至今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讓學生們觀看完之后討論自己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責任,包括對祖國或者對于社會家庭的責任,最后教師通過對學生們的引導教育學生們及時承擔起社會以及家庭中的責任。
2采用游戲實踐,激發(fā)思想品德學習興趣
小學生們的年紀尚小,學生們難以在課堂中完全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們在課堂中做一些游戲或者讓學生們在課下參加一些實踐活動,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鍛煉自己的能力。比如在講《我的責任》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少年志愿者”等活動,讓學生們在過馬路時學習交通安全知識,或者在社區(qū)中開展一些撿垃圾宣傳法律或者敬老助殘的活動,這樣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每個人在生活中以及社會中都有自己的責任,只有每個人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以及其他責任,整個社會才能變得更好。比如在講《我是誰》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準備一些小游戲,如你畫我猜或者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們在課堂中明白小學生之間或者是每個人和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差異,學生們應該認識到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異,并且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誰,自己在生活中承擔著怎樣的責任,以及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履行自己的義務和提升自己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游戲實踐教學,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并且在積極參與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提高對思想品德的感悟。
3落實課堂反饋,提升思想品德課堂質量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中使用體驗式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及時提問學生們一些問題,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還有學到的思想品德知識,積極的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能夠收到學生們的真實反饋,教師可以在很快的時間中了解學生們的知識掌握程度,根據(jù)學生們的掌握情況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思路以及教學手段,讓學生們在課堂中更容易接受課堂中教師講授的內容。比如教師在講《科學技術神通廣大》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們設計一些問題,比如你認為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你認為科學技術在以后的生活中會有怎樣的變化等等,這樣教師在課堂中可以讓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反饋出自己對于科學技術的理解等等,這樣教師就可以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或者小小改動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課堂質量?傊W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體驗式教學,可以在課堂中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們展示更多的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或者在課堂中采用游戲或者實踐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或者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們設計一些問題,在課堂中及時收到學生們的反饋信息,提高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郏保菽呓s.小學思想品德課體驗式教學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5).
。郏玻菅π≥x.小學思想品德課體驗式教學探索與思考.[J]文教資料.2012,(35)
小學品德課論文2
中國向來以重德著稱于世,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國家像中華民族這樣具有如此 豐厚而堅固的道德文化遺產,延綿數(shù)千年,經(jīng)久不衰。固然,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形式,總是與一定 的社會歷史、社會經(jīng)濟相聯(lián)系的。根植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道德,總體講是以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為基礎的 ,帶有封建社會的印記。但也要看到,積二千多年歷史的道德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其中許 多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和總結出來的為人之道、做人之本的東西,體現(xiàn)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 的追求,代表了人類道德的共性。還有一些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行為準則,這些傳統(tǒng)美德具有永 恒性和歷史的可續(xù)性,至今仍是我們應大力提倡和弘揚的。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因此,從當今新的歷史時代出發(fā)認真總結、研究中 國古代道德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美德,推動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
什么是傳統(tǒng)美德?今天我們應當繼承哪些美德?這是我們在討論此問題時首先應當明確的。中國幾千年的 道德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東西,就道德內容講,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善為本的人倫思想。與人為善是傳統(tǒng)道德中很重要的內容,至今仍被人們奉為做人之本。其中強 調,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友愛、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外要“愛人”,如孔子提出 “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相愛”,要“愛人猶己”,都強調了要善待他人,對人有仁愛之心。另外,在處 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強調要講謙讓,替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就是教人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只顧自己、不想他人。在這種道德倫理思想支配下,形成 了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的社會風尚,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講謙讓、懂禮貌等等。這種謙和、善良的人倫思想 ,正是我們今天待人處世、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應提倡的。
第二,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之道。對己嚴、對人寬一直作為傳統(tǒng)美德流傳至今,它強調 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事情沒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諸己”,從自己這里找原因。所謂“躬自厚 而薄責于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強調了在為人處世上要嚴于解剖自己,對待他人要寬 容,不苛求于人。傳統(tǒng)道德觀還強調,當自己強于人時要“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當自己不如人時,不要嫉 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今天,在商品經(jīng)濟的條件下,我們提倡要敢于表現(xiàn)自 己參與競爭,這種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還需要不需要呢?我認為,不但需要,而且還有它特 殊的意義。我們講競爭不是資本主義的相互傾軋,在競爭中更需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寬闊,能與 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愛,講情操、重氣節(jié)的人格品質。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 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強調為人要正直,面對邪惡要剛直不阿,敢于主持正義,寧愿直死,不可曲 生。做人要有骨氣,“在上不驕、在下不諂”、要潔身自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另外強調做人要知榮辱,懂得自尊自愛“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 ”、“人必其自愛也,然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諸”。這種自尊自愛、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質 ,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加強對學生進行高尚道德情 操的教育,從小培養(yǎng)他們懂得自尊自愛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與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相比,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更注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個人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上,強調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以“為國為民獻身為榮”,在 生死觀上強調要能做到“舍生取義”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壯烈!吧斪鋈私埽酪酁楣硇邸,“人生自 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表達了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在祖國危難關頭,民族英雄們所 表現(xiàn)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民族責任感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熱 愛祖國、忠于祖國之情。盡管在封建社會中,這種以公為先的思想通常與忠君相聯(lián)系,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 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論,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犧牲精神、高度的民族 責任感,還是我們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發(fā)揚光大。
此外,在傳統(tǒng)道德中,還有一些。如:教人們要珍惜時間,勤奮好學,自強自勉,以及勞動人民在長期艱 苦的生活和勞動環(huán)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勞、克勤克儉,艱苦奮斗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性格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 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二
如何將這些傳統(tǒng)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課中,使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放異彩?我認為首先要處理好繼承傳 統(tǒng)美德與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關系。
我們經(jīng)常強調在思想品德課中要繼承傳統(tǒng)美德,也要體現(xiàn)時代精神。這二者之間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 著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談繼承,應立足于當今時代,從當今時代的要求出發(fā)對傳統(tǒng)道德進行篩選、創(chuàng)新、改造, 使之成為新時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談到時代精神也離不開對傳統(tǒng)道德的繼承,因為任何一種新的道德觀都不 是憑空產生的,它不僅依賴于當前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也是對原有道德的揚棄,新的道德觀念是在對舊道德的更 新改造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因此,小學思想品德課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tǒng)美德的再認識。
道德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每一道德觀都以一定時代為基礎,即使是帶有人類道德共性的傳統(tǒng)美德,人們對 它的認識層次也因時代的不同存在差異。
如,艱苦樸素、艱苦奮斗,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生活和勞動中形成的美德。這些美德在任何時代都 是應當提倡的,但今天講與過去講,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樣的。過去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更注重于物質上 的節(jié)約,生活上的儉樸和在貧困艱苦條件下的吃苦耐勞精神。這是勞動人民對勞動成果和艱苦的勞動環(huán)境所持 的一種樸素的情感和態(tài)度。今天,生活條件改善了,特別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qū),人們已經(jīng)開始向小康水平邁 進,我們還抱著原來的觀點教育學生顯然不行,那么,我們還要不要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呢?當然要。艱苦 樸素、艱苦奮斗不僅是人對勞動成果、物質條件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人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生活追求,在物質生活 逐漸豐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費,以能吃能花為美,還是以節(jié)儉為榮;是貪圖安逸、追求享受,還是艱苦奮 斗,反映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今天,我們進行艱苦樸素、艱苦奮斗的教育,應從現(xiàn)實社會出發(fā), 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以簡樸為榮,肯于吃苦,勇于奮斗的良好品質和道德風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舊三年、 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認識水平上。
再如,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有著像中華民族這樣濃厚 的愛國情感。然而,在自然經(jīng)濟狀態(tài)下和長期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愛國情感又具有狹隘性和封閉性,這在 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認識祖國方面曾經(jīng)表現(xiàn)出的夜郎自大的傾向,單純強調祖國 的繁榮富強,缺少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另外,過分強調愛國不離本土,簡單地把是否留在國內作為衡量愛國與否 的標準等等,從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要在世界大背景 下讓學生認識祖國,既要看到祖國建設的興旺發(fā)達,又要看到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 心、自豪感和為祖國做貢獻的責任感。
另外,如寬厚、謙讓、謙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在封建社會里,又與忍讓、與世無爭、隨遇而安 、孤高自傲等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相聯(lián)系。
所以,在談到繼承傳統(tǒng)美德時,應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tǒng)美德進行再認識,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 更好地體現(xiàn)時代的要求,反映新時代的風貌。
。ǘ┮钥茖W的態(tài)度對待道德文化遺產,從時代的要求出發(fā),對道德文化遺產進行更新改造,為現(xiàn)實服務 。
傳統(tǒng)的道德文化遺產是古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它們流傳千百年,至今仍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借鑒價 值。對這些傳統(tǒng)道德文化遺產,應本著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進行更新、改造,賦與新的生命力,在新 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篇,如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納入小學思想品德課教材。目前,我們教材 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來了”、“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諺語,但隨意性較 大。我認為,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篇應有一總體考慮,對其中代表中國道德的精華、具有流傳價值又符合小學生理解 能力的,應有意識、有重點地吸收到教材中,使這些傳世佳作一代一代傳下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品德 課教材風格。
有些傳統(tǒng)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會中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倫理觀的核心,體現(xiàn)著封建 的宗法依附關系。特別是“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之類的說教,是我們今天應屏棄的,但其中贍養(yǎng)父 母、尊敬父母等觀念還是要提倡的。對類似這樣的傳統(tǒng)道德,我們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說教, 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使其成為反映時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學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們也可以考慮借鑒。如《增廣賢文》,將各時代和當時社會廣為流 傳的格言、諺語,用依韻歸類的方法編排成文,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詠誦和記憶;再如《三字經(jīng)》,將道德要 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編成順口溜。學生在讀誦中記住了這些故事和要求,數(shù)年后,一想起“三字經(jīng) ”,就能回憶出故事的內容及所講的道理。兒童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在這時給他們一些至理名言, 讓他們記憶、背誦,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當然,我們不能照搬古時的方法,它們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路, 我們還應根據(jù)當今時代的特點編出具有時代風格的新篇。
。ㄈ┰诳朔䝼鹘y(tǒng)道德觀中消極因素的基礎上,不斷確立反映時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舊道德。
當我們談到繼承時,也應看到傳統(tǒng)道德中存在著的不可低估的消極因素。它不僅根深蒂固地積淀于人們的 思想意識中,而且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觀念對現(xiàn)代孩子的影響,集中表現(xiàn)為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賴和獨立意識的欠缺;再如, 長期存在于沒落封建統(tǒng)治者中的擺闊氣、講排場的風氣,在今天的社會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學生道德 觀念的混淆,以顯闊、出手大方為美;另外,在傳統(tǒng)觀念中存在著的保守性、封閉性,造成我們民族長期以來 求穩(wěn)求安、墨守成規(guī)、滿足現(xiàn)狀的心理狀態(tài),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現(xiàn)代的青 少年一代。
因此,在強調繼承傳統(tǒng)道德的同時,還應看到加強對學生進行自強自立、獨立性、進取心和創(chuàng)新、開拓意 識教育的必要性,不斷更新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消除傳統(tǒng)道德觀中的不利影響。
總之,傳統(tǒng)道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有它的特點和珍貴之處,我們應在對其進行批判繼承、更新 改造的同時,賦予它新的活力,使傳統(tǒng)美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一代一代傳下去。
小學品德課論文3
品德課程從知識向生活的回歸,是一種理想,是一個方向。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進行的超越學科化思維的品德課程重建,拓展了學校“全人課程”的內涵與外延。
一、品德學科化思維及其影響分析
小學《思想品德》是改革開放后脫穎而出的新事物,歷經(jīng)20余年,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都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其學科化思維也根深蒂固,影響和制約著品德課程從知識向生活的回歸。
1。教材編者的學科化思維
(1)內容編排與兒童生活失衡
品德的培養(yǎng)所遵循的應當是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心理健康、生命價值觀以及公民素養(yǎng)等伴隨著兒童生活,所以教材內容不可以一年級“補鋅”、二年級“補鈣”、三年級“補維C”!镀返屡c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中,以主題編排為原則的思路的確超越了以往的品德教材,但是,這種編排依然沒有完全掙脫知識邏輯的“鎖鏈”,只是將知識點改為了知識板塊而已。
以粵教版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為例,全書共四個單元,每單元主題分別是《美麗的地球》《文明的足跡》《牽手地球村》和《愛護地球家園》,整整一個學期都是與地球知識相關的主題,而涉及公民素養(yǎng)、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價值觀、創(chuàng)新思維等方面的內容蹤影難覓。
(2)課文編排與課程特性失衡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特性是生活性、開放性、實踐性、活動性,這就注定了課文體例的生動性、靈活性。
盡管品德教材在課文編排上減少了文字性的闡述,但是,教材中依然存在隨著年級的升高,圖畫逐漸減少、文字逐漸增多的現(xiàn)象。品德教材應有別于語文、數(shù)學等知識性較強的學科教材,文字要盡量簡練。
2。教材教者的學科化思維
(1)重知識、輕體驗
在課堂上,教師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例如,在教授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注意交通安全》這一課時,受學科化思維影響,教師只關注教材中的知識點,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講完交通警察、交通信號和交通標識等知識就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這樣的品德課只是把生活常識教給了學生,而沒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這些常識,并轉化為生活技能。
(2)重教材、輕生活
教科書在教師心中是神圣的,大多教師唯教材馬首是瞻,很少在品德課上根據(jù)當天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導致品德課內容與實際生活中學生的品行表現(xiàn)嚴重脫離。
二、基于生活邏輯的品德課程重建
品德課標在課程結構框架中有以下闡述:“《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用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組成課程的基本框架,并據(jù)此確定課程的目標、內容標準和評價指標。三條軸線是: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交織構成了兒童生活的基本層面。”
《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耙粭l主線”即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面”是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同樣的內容在后續(xù)年段可以重復出現(xiàn),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的品德課程重建,首先是課程理想的重建―以品德課標中課程結構框架為指引,基于生活邏輯,致力于學生社會生命的發(fā)展,核心是課程內容、課程教學的重建。
1。課程內容的重建
(1)六大主題,尊重生活邏輯
結合品德課標設計思路,在“三條軸線”、一條主線的基礎上,我們?yōu)?~6年級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主題,內容與目標由近及遠,螺旋上升,凸顯兒童生活的層次性。如:一年級:“我與己;二年級:“我與家”;三年級:“我與人”;四年級:“我與國”;五年級:“我與地”;六年級:“我與天”。
(2)四個維度,注重生活養(yǎng)分
針對品德課標中提及的“四個方面”的指向,在各個年級的主題下,我們主要安排了心理健康、生命價值觀以及公民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四個維度的內容,以參考案例的形式呈現(xiàn)。如:一年級“我與己”主題,“心理健康”參考案例:《我的自畫像》《我們都是好朋友》……四年級“我與國”主題,“公民教育”參考案例:《誠信是金》《我和規(guī)則交朋友》……五年級“我與地”主題,“生命教育”參考案例:《自然尋寶》《樹有心跳嗎》……這些參考案例分別源自人教版、粵教版品德教材及上海真愛夢想課程教材。
2。課程教學的重建
(1)強調生活,突破課堂局限
涂爾干認為,“我們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圍局限于教室中的課時:它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蔽覀儗⒌赖陆逃诤显谡麄學校生活之中。教學空間的開放與教學時機的多元是主要舉措。
新學期開學,一年級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參觀美麗的校園,體會清潔阿姨、保安叔叔工作的艱辛,領悟“欣賞、自愛”的真實含義;三年級“我與人”主題,在運動場上開展兩人一組背對背夾氣球快跑比賽,體驗“團結、協(xié)作”;五年級教師結合“我與地”主題組織學生到萬科房地產研發(fā)中心參觀、學做解說員,了解建筑物的構造,學會在高科技環(huán)境下的生存;六年級學生到機器人基地,感受現(xiàn)代化的無窮魅力,學會“探索、溝通”,進一步增進對“我與天”主題的感悟。比如課前三件事―“擺桌椅、備用品、整衣服”,既是教師們品德教學時機多元的表現(xiàn),更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
目前,我們正在思考如何將視野擴大,將兒童的整體社會生活納入品德課程,貫通與兒童整體社會生活的關系,為兒童反思、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專門的時機與引導,拓寬學生的生命寬度。
(2)強調實踐,突破知識局限
行勝于言,心領神會不如身體力行。變知識的品德為實踐的品德,教師在教學目標上由知不知、懂不懂,調整為會不會、做不做,在教學過程上由記一記、說一說,調整為學一學、試一試。
為了讓學生面對災難時學會逃生,我們安排了消防安全演練,警報器響起,正在上課的教師、學生有序離開教室,按照指定路線“逃離”事發(fā)現(xiàn)場,教師、學生甚至還親自拿起滅火器,實地演練,將“火”撲滅。生活中常發(fā)生突發(fā)事件,面對受傷的同學、突然休克的伙伴,教師、學生應掌握基本的包扎以及人工呼吸等急救方法,從護士對人體模型的人工呼吸示范,到教師、學生的實操演練,這些真實可感的實踐讓學生掌握了簡單的自理自護能力。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它包括學習性的實踐,人際交往的實踐,社會公益性的實踐,自立自理的實踐等。我們以“;铡薄靶8琛薄靶S枴薄袄笙銏@”“足跡園”“園中緣”為主題設計了一套雅正卡,若同學們日常行為習慣良好,能做到如主動問好、午餐光盤、撿起紙屑、幫扶同伴……往往會獲贈一張雅正卡。集雅正卡,看誰的多,看誰的成套,是一種時尚,是一種文明。這就是我們品德課程的評價。
(3)強調活動,突破說教局限
教師嘗試用無痕的活動來代替有形的說教,把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自由留給學生。這種以活動為主的課堂,包括模擬活動、情境再現(xiàn)活動、課本劇表演活動、參觀訪問活動、資料調查和校內外的實踐等活動。
為了讓學生懂得團結合作的意義,三年級的教師把全級學生拉到體育館,將每個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利用現(xiàn)有的材料(紙、訂書機、膠紙),合作做“跳繩”,最后用做好的“大繩”讓全組人跳起來。整個過程,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剪紙條,有的把紙條訂在一起,有的弄膠紙……直至最后取得成功。臨下課時,教師問大家本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孩子們爭先恐后發(fā)言,但都指向一個感悟―團結力量大!整節(jié)課,教師沒有說教,只有簡單的活動布置和小結,而學生的紀律意識、合作意識卻在不經(jīng)意中迅速提升。“我與人”主題滲透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創(chuàng)新思維目標自然達成。
正如魯潔教授所言:“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即本課程所要學習的道德規(guī)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它們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們憑空構架、制造出來的,它們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松山湖中心小學的品德課程重建也不是神喻,更不是憑空構架、制造出來的,它是出于教育生活的需要摸索產生的。
小學思想品德課高效課堂選擇論文
育人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小學思想品德課因其特殊的地位,對小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運用多種手段提升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質量。
一、拓展教學內容
低效的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內容僅僅局限于課本以及教師的經(jīng)驗,教學內容十分有限,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課外書籍中擴展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制成多媒體課件,將內容以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的形式進行展示,這樣不僅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從多角度接受教學內容,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上的'紀錄片,播放給學生,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
二、優(yōu)化教學手段
傳統(tǒng)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手段是“黑板加粉筆”,這樣呆板的教學手段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因此,要不斷地探索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立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爭辯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時也提高了對事物的認識程度。
三、增加師生互動
以往的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講授實現(xiàn)的,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聽從老師的說教,師生之間對于某一問題的交流很少,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越來越不喜歡上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話題討論,這樣既活躍了氛圍,又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關系更和諧。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分享自己丟東西的親身經(jīng)歷和在整個事件中心理變化的過程,教師在必要的時間點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養(yǎng)成講誠信的好品質。實現(xiàn)小學思想品德課的高效就必須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質,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豐富理論,相信通過以上途徑一定能夠促進小學思想品德課堂的高效化,提升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