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畢業(yè)論文范文
業(yè)論文一般安排在修業(yè)的最后一學年進行,論文題目由教師指定或由學生提出,學生選定課題后進行研究,撰寫并提交論文,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加強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從總體上考查學生大學階段學習所達到的學業(yè)水平。
大學生畢業(yè)論文范文1
導師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崇高風范,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對我影響深遠。不僅使我樹立了遠大的學術目標、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還使我明白了許多待人接
物與為人處世的道理。本論文從選題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傾注了導師大量的心血。在此,謹向導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本論文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各位老師、同學和朋友的關心和幫助。在此感謝岳保珍高工、張曾教授、李兵云老師、何婉芬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感謝重點實驗室的伍紅、賴燕明、朱先軍、成海芬、駱嫻、劉道恒、吳勝龍等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感謝福建農林大學謝擁群教授、陳禮輝教授、黃六蓮高工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在三年的學習期間,得到王旭、劉千鈞、何為、覃程榮、李宗全、范娟、閩江馬、孔凡功、王鍵、王習文、黃友河、徐莉莉、莫佳琳、郭三川、李建文、鐘澤輝、楊奇峰、劉夢茹、尹覃偉、張春暉、劉瑞恒、涂啟梁、卓宇、張成峰、江守樂、薛兵、張小超、何卓雅、梁冬梅、李強、劉浩、劉傳富、于冬梅、程小煉、賴玉榮、遲聰聰、石海強、王少光等師兄和師弟妹的關心和幫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沒有他們的幫助和支持是沒有辦法完成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同窗之間的友誼永遠長存。
大學生畢業(yè)論文范文2
摘要:實驗教學中心從人才培養(yǎng)的整體目標出發(fā),構建了分層次、多面向、課內外一體的實驗教學體系;結合“211”、“985”工程和國家、省、校三級教學研究項目,在硬件條件和軟件資源方面進行重點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地支撐了專業(yè)建設,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基礎型實驗;綜合型實驗;創(chuàng)新型實驗
1、引言
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是面向我校相關專業(yè)、統一管理的校級教學實驗基地,掛靠土木工程學院。中心由工程力學實驗室、土工實驗室、水力學實驗室、工程結構實驗室、工程施工實訓館、工程管理實驗室、力學創(chuàng)新實驗室和結構創(chuàng)新實驗室8個實驗室組成。1988年學校以“建立激勵機制、加強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進行“混凝土結構學”課程教學實驗改革?。改變結構實驗試件標準設計、預先準備的傳統做法,試件小型化,由學生自行設計、制作。實驗改革帶動課程改革,該課程1991年獲江蘇省優(yōu)秀教學質量一等獎、1993年獲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近20年來,實驗中心在硬件條件和軟件資源方面進行了不斷地建設,得到了新的發(fā)展,20xx年被列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
2、構建實驗教學新體系
2.1建設背景
1996、1998年學校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和江蘇省《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土建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研究。從分析、研究21世紀對土建類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要求以及國內外高校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人手,提出了專業(yè)設置方案,設計了土木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該培養(yǎng)方案由理論課程系統、實踐環(huán)節(jié)系統和管理系統組成,通過不同的模塊來實現系統的功能,重點解決了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培養(yǎng)。20xx年主持的教育部《新世紀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土建類專業(yè)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與實踐”,對土建類專業(yè)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整體設計。該體系由3個模塊構成,各模塊呈現“綜合一分解一再綜合”的層次結構,符合人的認識規(guī)律;包括“實驗、實習和設計”三要素,符合教學規(guī)律;強化綜合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工程意識,以能力培養(yǎng)尤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線。
2.2建設思路
根據工程建設創(chuàng)新人才的整體培養(yǎng)目標,確定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在培養(yǎng)過程中的總體功能要求;通過功能分析確立系統內部的層次結構和組成要素;由總體功能目標對各層次結構和組成環(huán)節(jié)提出子功能要求;根據子功能要求確定外部環(huán)境,包括理論知識基礎和實驗條件支撐,進而設計實驗項目、制訂各實驗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大綱。這是從整體到局部的建設過程。
2.3體系構成
實驗教學體系分3個層次,由課內外4個模塊組成,見圖2。分別是面向全校18個理工非電類專業(yè)2年級的基礎力學實驗,面向13個建設類專業(yè)2—3年級的工程基礎實驗,面向9個土建類專業(yè)4年級的工程專題實驗,以及貫穿2—4年級的工程拓展實驗。
實驗項目分為基礎型、綜合型和創(chuàng)新型。其中:基礎實驗為必做實驗,學生必須完成所有的實驗項目,方能獲得學分;綜合實驗為選做實驗,學生可從供選擇的實驗項目中完成規(guī)定的數量;創(chuàng)新實驗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中心僅提供實驗條件和教師指導。
(1)基本實驗。緊密圍繞核心理論課程,以強化學生的“五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維和基本能力。
(2)綜合實驗。貫通已修的相關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實驗項目跨課程逐次向上綜合,如水力學綜合實驗綜合固體力學與流體力學;土力學綜合實驗則綜合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和土力學。
(3)創(chuàng)新實驗。指引后續(xù)的輻射課程,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探學熱情。實驗項目涉及到后續(xù)的理論知識、超越已修課程知識,引導學生帶著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主動學習后續(xù)課程和課外知識。
以結構原理實驗為例,該實驗對應的核心理論課程為“工程結構設計原理”;貫穿的已修相關課程包括“工程力學”、“土木工程材料”和“結構力學”;輻射課程有“建筑結構設計”、“橋梁工程”、“地下結構工程”、“工程結構抗震與防災”以及“大跨結構”等后續(xù)課程。課外實驗主要包括三大類:①大學生科研訓練項gt實驗;②結構創(chuàng)新實驗;③教師的科研項目實驗。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掌握核心課程知識、綜合應用相關課程知識、主動探求后續(xù)課程知識,提高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
3、強化教學資源建設
3.1改革課程建設
課程是培養(yǎng)方案的基本組成單元,課程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永恒主題,教育思想的轉變、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最終都需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上世紀末,為了適應新世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目標,學校對土木工程專業(yè)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整體優(yōu)化,超越單門課程、突破原有課程的框架,按照專業(yè)的內涵和學科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以課程群的形式對課程內容體系進行了重構帕J。構建了如圖4所示7個課程群。重構的課程具有全新的內容體系。例如,“建筑結構設計”以實際工程的一般設計過程,即結構選型與布置一計算模型選取與結構分析一構件設計與細部構造,為主線實現了不同結構形式的貫通,突出結構設計的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以結構形式為紐帶,將混凝土、型鋼混凝土、鋼、砌體等不同材料的結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完成了不同結構材料的整合!肮こ塘W”將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內容進行融合與貫通,突出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這條主線,并在靜力和動力情況下進行反復和深化。
20xx年,“工程結構設計”課程群被評為江蘇省優(yōu)秀課程群,由該課程群骨干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20xx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理論課程的重組要求實驗項目的改革,綜合型實驗和創(chuàng)新型實驗應運而生。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更加緊密。除了基本型實驗緊密圍繞核心理論外,綜合型實驗貫穿了一批相關課程,創(chuàng)新型實驗引領了一系列輻射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自主研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實驗教學在課程教學中的地位。按照這一教學模式,中心先后建成了“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建筑結構設計”、“工程結構抗震與防災”和“工程合同管理”等4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省級精品課程。
3.2編寫系列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將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的教改研究成果進一步鞏固的重要手段¨?。本世紀初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分批出版了25本《新世紀土木工程專業(yè)系列教材》。該系列教材體現了以下特點:
(1)符合新世紀對土木工程專業(yè)的要求。系列專業(yè)基礎課教材打通了力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水利工程等大學科基礎,以基本原理為主,實現通用化、綜合化;專業(yè)課程分為建筑工程類、交通土建類和地下工程類3個系列,每一系列包括有規(guī)劃、選型或選線設計、結構設計、施工、檢測或試驗等專業(yè)課系列,并強調工程的綜合訓練,交叉選課。符合新世紀對土木工程專業(yè)的要求。
(2)精簡傳統內容,反映學科發(fā)展。教材納入最新知識及發(fā)展趨勢。通過研究同類課程中的共性、原理性問題,用整合的方法達到“少而精”的目的,注意課堂教學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整合,強化學習概念和綜合思維,有助于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fā)展。
(3)發(fā)揮辦學優(yōu)勢。系列教材發(fā)揮了東南大學原有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專業(yè)的辦學優(yōu)勢,將獲獎教材、推薦教材、省優(yōu)教材等拓展為大土木優(yōu)秀教材。教材的編寫注重老中青相結合,共有14本教材列為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8本教材列為建設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
3.3改善實驗條件
20xx年,整合全校的工程力學實驗室、土工實驗室、水力學實驗室、結構實驗室,并相繼建立了力學創(chuàng)新實驗室、結構創(chuàng)新實驗室、工程施工實訓館、工程管理信息實驗室,形成了面向全校相關專業(yè)、統一管理的校級實驗教學中心,實現了硬件資源的校內共享。
20xx年,學校結合九龍湖校區(qū)建設,統一規(guī)劃了建筑面積達1.5萬m2的土木交通實驗平臺,其中土木工程實驗中心投入設備建設經費1920萬元,使中心實驗用房達到1.2萬m2,教學設備560多臺套,總值近2480萬元,硬件環(huán)境處于國內同類高校領先。中心在硬件條件建設的同時,建立了內容豐富的信息管理平臺(見圖5)。網絡化信息管理平臺,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發(fā)揮了現有資源的效益,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
4、加強實驗隊伍建設中心
依托土木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在職稱、學歷、年齡結構等方面合理規(guī)劃、配置實踐教學隊伍,形成了一支由國家級教學團隊為主體,理論課教師、實驗教師、實驗技術人員、研究生助教四位一體,核心骨干相對穩(wěn)定,學術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勇于創(chuàng)新的實驗教學隊伍。
(1)改革實驗教學管理體制。中心下設的實驗室由教授任主任,實驗課程或實驗環(huán)節(jié)由教授擔當主持人,課外實踐教學由教授主持。教授把握實驗教學發(fā)展方向,構建以課程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成果帶動實踐教學新體系,全面提升實踐教學隊伍的整體水平和實踐教學質量。
(2)注重教學、技術并重。本著“引進與培養(yǎng)并重,競爭與激勵兼顧”的原則,結合教學、科研工作的需要,積極選留、引進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充實實驗技術隊伍,同時鼓勵青年教師在職攻讀研究生、內部進修、參與院系科研項目、旁聽理論課,鼓勵高水平實驗技術人員投入實驗教學教改工作和實驗儀器設備的研制工作。目前,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比例已達到53%。
(3)建立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隊伍互通機制。將同一課程群的理論課與實驗課統一規(guī)劃與實施,讓教師交替上理論課和實驗課,參與指導畢業(yè)設計、指導碩士研究生,讓大課主講教師兼上實驗課,組織安排實驗課教師聽理論課和安排理論課教師聽實驗課等,促進教學、科研、技術兼容。
5、建設成效
依托土木工程實驗教學平臺,先后承擔了4項國家級教學研究項目,培育了一支國家級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了包括4門國家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以及1個省優(yōu)秀課程群在內的一批優(yōu)質教學資源;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有力地支撐了“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2個國家特色專業(yè)、《工程管理》省級特色專業(yè);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獲得首屆全國大學生結構競賽總分第一、二名,全國周培源力學競賽一等獎。
大學生畢業(yè)論文范文3
摘要: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輔助教學越來越被重視。實踐證明,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節(jié)省課堂有效教學時間,展現更多的學習資源,提供形象逼真的教學信息,使教學內容由靜態(tài)變成動態(tài)、由抽象變?yōu)榫唧w,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效率,促使學生全面、和諧、愉悅、高效地發(fā)展,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精彩、高效。
關鍵詞:借助多媒體構建和諧高效數學課堂
21世紀是信息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已被廣泛地引入課堂教學,特別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更大、更廣泛、更深遠。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靠一張嘴、一支筆與一本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效率,促使學生全面、和諧、愉悅、高效地發(fā)展。那么,如何借助多媒體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呢?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效率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學生很難理解到一個圓的周長約等于圓直徑的3.14倍,當然周長計算也是小學數學幾何知識教學的一個難點。因此,教學時,我在導入部分設置了一個直觀形象、新穎、別致、有趣的學習情境: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兩層的大蛋糕,讓學生猜測,假如在蛋糕的邊緣放上大小相等的櫻桃,兩層分別需要幾個?然后課件展示實際所放的情況和所需的個數。接著,讓學生猜測上、下層在直徑所在的位置也擺上櫻桃,可能要幾個,再進行演示驗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上、下層邊緣和直徑所需櫻桃的情況,發(fā)現有什么特點,由此得出:邊緣所用櫻桃的個數是直徑個數的3倍多一些。接著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用一個硬幣在直尺上滾動,當硬幣在直尺上滾動一周時,邊緣一點在直尺上移動的距離約是3.14厘米;還有一種用繞繩法測量周長的過程。把這些借助于多媒體課件放映出來,銀幕上的圖像將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對圓的直徑與周長的關系也就有比較深刻、更清晰的了解,周長計算公式的概括也水到渠成了。
而這種思維的感受過程是一支粉筆和一本教科書無法給予的,并為進一步學習周長的知識創(chuàng)設了有效的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濃厚的探究新知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在歡樂、愉悅的氣氛中獲得數學知識。
二、突破重難點,提高效率
如在教《圓柱體積》這一課時,采用傳統教法演示把圓柱切割成小塊,并拼湊成近似的長方體,這樣既不方便又講不清,往往演示不好,還會使學生對這一知識產生模糊認識。如何使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這一過程呢?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對圓柱進行平均分割的演示:出示四個完全相同的圓柱,沿著圓柱底面把圓柱切開,將它們分別平均分割成8份、16份、32份、64份,每次分割后,計算機立刻把它們拼湊起來,然后在屏幕上展示出拼湊的過程和拼合后的效果:拼湊后的圖形越來越接近長方體。學生通過觀察深刻理解到: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形狀就越接近長方體。從而理解了:如果將圓柱等分成無限份,就一定能拼成一個長方體。
比較以后得出: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πr),寬相當于底面圓的半徑(r)。因為長方體的面積=長X寬X高,所以圓柱的體積=πrXrXh,即:圓柱的體積=sh。這樣的動態(tài)演示將復雜的知識在圖形的不斷組合、對比中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降低了學生思維和推理的難度,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三、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效率
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在學生感知由圓柱的一個底面縮小變成圓錐時,這個圓錐與圓柱是等底等高的,然后讓學生猜想圓錐的體積與圓柱有什么關系,繼而課件驗證學生的猜測:用圓錐盛沙子,看看需盛幾次才能把圓柱倒?jié)M,或者把圓柱里的沙倒到圓錐里,可以倒幾次,從而得到: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接著在變式練習中探究: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它們體積的關系;在等高等體積時,它們底面積的關系;在等底等體積時,它們高的關系。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糾正學生的錯誤理解,同時增加了情趣,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將難點趁機有效突破,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體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把信息技術合理有效地廣泛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