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
元旦將要帶著希望到來,許多學生都會進行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的制作,下面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元旦起源
中國的元旦,據(jù)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tǒng)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guī)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nóng)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元旦作文
元旦!下雪了。
在那年元旦,我還在家鄉(xiāng)的小城里苦讀初中。因為離家較遠,元旦的假期時間又短,我只好獨自蜷縮在宿舍的一隅。
空曠的宿舍,是那樣的寧靜。透過冷冰冰的窗子,凝望著窗外滿世界飛舞的雪花,心中涌動著無限的酸楚和惆悵。
漸漸的,夜色已經(jīng)籠罩了整個城市,雪花也狂舞的更加厲害了,頃刻間潔白的精靈已染白了大地。遙望著家的方向,想到此刻也許我親愛的爸媽一定在飯桌前思念他們心愛的兒子吧。
我的元旦怎么過呢?這時我想到上周的測試,我獲得了滿分的好成績。對!何不接借此犒勞一下自己呀。
節(jié)日的校園,是那樣的冷清,即使偶爾的三兩成群,留給我的也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雪花還在拼命的飛舞,北風似刀子一樣凜冽著。當經(jīng)過教師的家屬樓時,聽著溫馨的歡笑聲,我的心不禁更加失落。但一想到那滿分的成績,我的心又開始了堅強,不禁又加緊了腳步。
我走進了一家燴面館,剛已進門就問到了誘人的面香,看到了老板娘在熱情的招呼著每一個客人。店里的人不是很多,但老板娘那熱情的笑容,誘人的面香,使人感到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孩子,你想吃些什么?”老板娘迎過來親切的問道。
“一大碗燴面吧。”看著肩上的雪花,想到凜冽的北風,我就這樣的應(yīng)道。
人不是太多,我便隨意的找了一張靠窗的座位坐下。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著個小店,造型別致,溫馨而又典雅。望著窗外凌亂的雪花,我總會想起那些四處奔波的人們,他們?yōu)榱松,為了美好的明天,為?---想起我的父輩們,他們班白的頭發(fā),日漸衰老的面容,總會讓我心痛;想起我的七月,我的心里就是就有一種深深的痛,那種一直綿延在我的骨子里面。只要一想到我的成績,那似乎才能慰藉一下我的失落。想到這我又拿出了那份試卷---
“孩子,你的飯一做好了,”老板娘的一句話,打斷了我的思緒,我趕緊放下了試卷,接過了那碗熱氣騰騰的面。
“孩子,還在學習呀!節(jié)日放假了也不回家,真用功呀!”老板娘一旁的嘮叨著,臨走也不忘在我的試卷上瞅了一眼。
外面天氣的寒冷,幾個月的空腹拼搏?吹揭煌肭逑憧煽诘拿妫拖笠恢火囸I的小羊見到一片綠油油的麥苗一樣,三下五除二的工夫,吃了個精光。
著樣的工夫,連我自己也感到驚奇。也就是在老板娘一轉(zhuǎn)身的工夫,我又叫住了她。付帳。
我隨手就在自己的外套里掏錢,糟了,忘記帶錢了。我不有的一陣驚慌,上下摸索個不停,臉也漲的通紅。
也許老板娘看出了我的窘迫,就走上前親切的問到:“孩子,你怎么了?是不是忘記帶錢了?”
我紅著臉不住的說“是,是,是---”
老板娘仔細的看了我一眼,又掃了一下我的試卷,接著用手示意我做下,然后說“孩子,你坐下,咱們做個交易,好不好?”
“交易?”我不解的問到。
“是的,孩子,你不要害怕,我的意思是用你的試卷作為交換條件,把你的試卷給我,當作今天的飯錢,可以嗎?我用你的試卷作為楷模,來教育我的兒子,要讓他也向你學習。”
聽到這,我的心頭一熱,說不清是在感動,還是愧疚。
后來,每到了一年一度的元旦,我總會想起那年元旦,那個雪夜發(fā)生的故事---
元旦節(jié)習俗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制法,北朝《齊民要術(shù)》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志》說當?shù)爻?ldquo;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志稱“節(jié)糕”,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當?shù)爻源焊猓?ldquo;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說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于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jié)時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春節(jié)民俗文化
一、春節(jié)的來歷:
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斗中,這種兇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于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年"出現(xiàn)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jié),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后,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二、春節(jié)前的準備(臘月初八以后,各種年事活動便逐漸展開)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稱"灶神",俗稱"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宮,向玉皇大帝匯報情況。除夕時分再返回人間。人們擔心向玉皇大帝進讒言,所以再他去天宮的時候為他進行祭祀活動,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準備活動:寫春聯(lián),準備肉食,準備面食以及理發(fā)、沐浴,打掃衛(wèi)生。
5.福字:最早?"福"字--傳說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妻子為窮神,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過年貼"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給大臣賜福之習。一年賜福,恭王福晉把賜給的福拿倒了,犯殺頭之罪,李連英為其解圍:"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今年賜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聽極高興,連說:"福到了……"傳至民間,"福"也貼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貼在窗戶上慶賀新年的剪紙作品。窗花有兩種制作方法。第一種是剪刀剪,巧手的婦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紙剪出許多花樣。第二種是刻刀刻,一般由專業(yè)的民間藝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張窗花,供應(yīng)市場。
三、春節(jié)民俗--動態(tài)民俗
1.除夕守歲: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個夜晚。由于農(nóng)歷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臘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臘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歲:除夕重要的活動是守歲。因為秦漢以后,我國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時當作一天的開始時刻,相當于現(xiàn)代計時方法的23點到1點。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辭舊歲,迎新年的關(guān)鍵時刻。為此,人們不得不徹夜不眠,守候著這一時刻的到來。全家人團聚一堂,一邊包餃子,一邊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鐘聲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2)爆竹的來歷:據(jù)南朝梁代示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當時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爆裂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里裝上火藥,點燃火藥,發(fā)生爆響。后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樣的鞭炮了。3)鞭炮的種類: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fā)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fā)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jié)日夜空。
3.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yīng)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4.其他民間活動:扭秧歌,踩高蹺,敲鑼鼓。
5.祭神祭祖:在傳統(tǒng)的春節(jié)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設(shè)有專門的神龕,供奉各位神靈,同時還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畫像。正月初一早上,人們恭敬地在神龕與祖宗牌位前獻上供品,(其中包括剛剛煮好的第一碗餃子),點上香火。十分虔誠地感謝神明與祖宗在天之靈在過去一年對自己的保護并祈求他們保佑來年的幸福。
3.春聯(lián):(1)春聯(lián)的來源:古代稱"桃符"。據(jù)說,東漢王充《論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壘二神住在大桃樹上,處理鬼魂。他們把為非作歹的惡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們認為鬼害怕神荼、郁壘,也害怕桃樹。于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木人來趨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聯(lián):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宮內(nèi)門的桃符上寫了:新春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春聯(lián)。此后春聯(lián)成了春節(jié)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也有人家喜歡貼"福" 字,而且倒著貼。因為"倒"諧音"到",所以倒貼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畫:(1)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源于神荼、郁壘的神話傳說,古人把二神像掛在門口驅(qū)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瓊、尉遲恭看門驅(qū)鬼,并把二將畫在宮門上。一源于唐玄宗夢見鐘馗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畫工把鐘馗畫在門上。(2)灶神畫的來源:民間傳說灶神在除夕從天宮返回人間,所以人們總在這時候買新的灶神畫貼在門上,希望他能帶來吉祥與幸福。(3)其他常見的年畫。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兒孫們開始向長輩親人拜年。傳統(tǒng)的拜年禮是向長輩親人三叩首,現(xiàn)在大多已經(jīng)改為三鞠躬。一邊行禮,一邊祝愿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端坐,接受兒孫們的拜年以后,把一個紅包送給兒孫們。這就是"壓歲錢"。一般作為孩子們春節(jié)期間的零花錢。其他親戚之間則互相拜年,陸陸續(xù)續(xù),可以持續(xù)很多天。朋友之間見面,則互道"恭喜發(fā)財"或"春節(jié)好",以示慶賀。拜年活動體現(xiàn)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敬孝順;長輩對兒孫的慈愛關(guān)懷。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也極大的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拜年活動。宋代詩人戴復古《歲旦族黨會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門喬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將消歇,風光又一新。"把當時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動寫得有聲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正月七日為什么稱為"人曰"呢?這和中國古代神話有關(guān)。神話中說,神在初一創(chuàng)造了雞,初二創(chuàng)造了狗,初三創(chuàng)造了羊,初四創(chuàng)造了豬,初五創(chuàng)造了牛,初六創(chuàng)造了馬,初七創(chuàng)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類誕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這一天稱?"人日"。為了紀念人類的誕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時候,人們就剪出彩色的紙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用來象征人們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煥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紙的內(nèi)容又有發(fā)展變化。唐代詩人余延壽《人日剪彩》:"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貼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所剪內(nèi)容包括紅花綠葉,飛燕家禽。個個栩栩如生。這已經(jīng)于現(xiàn)代民間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相關(guān)文章:
迎新年慶元旦手抄報08-07
2017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01-22
有關(guān)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12-13
迎新年的慶元旦手抄報12-13
關(guān)于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12-10
慶元旦迎新年的手抄報12-10
迎新年慶元旦手抄報資料01-23
迎新年慶元旦手抄報圖片大全01-04
慶元旦迎新年的手抄報資料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