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謎團大揭秘
在平日的學習中,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為了幫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識點,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謎團大揭秘知識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揭秘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五大謎團
《清明上河圖》是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宋朝張擇端名畫。日前,云南大學教授蘇升乾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述《清明上河讀宋史》,引起人們對《清明上河圖》的再度好奇和對張擇端生存時代的關注。
哪幅《清明上河圖》才是張擇端的原作?
《清明上河圖》在金代就已經“爭相收藏”,所以歷代的“山寨版”不在少數。最早有明確記載的,就是畫卷后面楊準的跋文中提到的裝裱師傅以仿本偷梁換柱。因為元代統(tǒng)治者的書畫鑒賞能力弱于宋、金,這幅畫只是放在秘書監(jiān)內。后來一位裝裱師傅用臨摹本替換出真跡,將《清明上河圖》盜出宮外。又經兩人轉手,落入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楊準手中。楊準得畫后借故還鄉(xiāng),重新裝裱此畫,并且在畫后續(xù)寫跋文,記載了得畫的經過。由此,元代宮廷里的那位裝裱師傅,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圖》有近兩百年的時間在民間收藏,人們對這幅名作有所耳聞又難得一見,所以揣測摹仿的就更多了起來。
在雍正年間,和碩寶親王弘歷,也就是后來的乾隆皇帝曾經得到過與《清明上河圖》原作接近的仿品。弘歷雖然寫詩的水平不高,但在文物鑒賞方面造詣頗深。他覺得那幅畫雖然很大氣,但前后銜接并不太順暢,而且細部動態(tài)上也有些美中不足。于是決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圖》。他組織了五位畫家,對畫作進行了臨摹創(chuàng)新。新的《清明上河圖》畫面清晰,色彩艷麗,畫面結構和其中某些人物的姿態(tài)與原作相近,推測畫家們事先是見過與原作相近的摹本的。這幅畫現(xiàn)在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稱為“清院本”。
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長出了近一半,人物也更多,街道也更復雜。而且由于繪制時間離現(xiàn)在比較近,所以色彩也比較艷麗,看著很舒服?墒牵驮谛碌摹肚迕魃虾訄D》繪制完成幾十年后,嘉慶皇帝通過抄家獲得了張擇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圖》,嘉慶請來太上皇乾隆,爺兒倆一看就明白了,這才是真貨。不過礙于面子,兩人誰也不再提臨摹本《清明上河圖》的事,好在他們正在給宮廷保存歷代書畫編輯目錄,取名《石渠寶笈》,于是就在張擇端真跡畫卷的開頭蓋上“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算是給了真跡一個正式的名分。所以今天故宮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圖》又稱為“石渠寶笈三編本”,被專家們認定為張擇端原作。
圖中所畫是春天還是秋天?
從《清明上河圖》卷首開始,畫面中的樹木枝葉稀疏,畫中的人穿長袖衣服為主,只有少數勞動者、趕路的人穿短袖,或是把衣服纏在腰間。那么張擇端畫的到底是初春還是晚秋呢?對這個問題有三種意見。
南宋孟元老寫了一本《東京夢華錄》,回憶徽宗年間汴京的繁華景象。研究者多用《東京夢華錄》與《清明上河圖》相對照來尋找答案。多數研究者認為是與清明相聯(lián)系的初春。其理由一是與清明節(jié)聯(lián)系;二是說進城的轎子上插的有花,與《東京夢華錄》中關于清明郊外歸來“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的記載相符;三是有賣祭品的“王家紙馬”店;四是一部分樹木蕭條為早春之態(tài)。
現(xiàn)在還有一部分研究者主張畫中所描繪為秋景。理由一是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因為當時汴京城是以燒煤為主,臨近冬天才準備烤火用的木炭!稏|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歷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爐會也”;二是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載:“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爭飲”;三是畫面中氣候還很炎熱,街上有賣西瓜的。還有是畫里面拿扇子的人多,宋朝時候的人,春夏秋冬都帶扇子。這扇子不是扇風的,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見著熟人了,拿扇子遮一下臉,表明我還有事,您別打招呼。這叫“便面”。但是扇子確實也不能說明它就是秋天。
第三種看法認為畫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是因為張擇端創(chuàng)作的時間歷經前后數年,開始畫的是春天,畫著畫著就畫到秋天去了。對這個問題要解釋一下:根據氣象資料,張擇端創(chuàng)作此畫的北宋末年,剛好趕上了一個氣候的暖冷波動。自隋代至北宋,有一個四百余年的溫暖期,當時浙江一帶尚有甘蔗種植,開封也常常一冬無雪。而至北宋末年,氣候又由暖轉冷。所以張擇端作品中的冷暖矛盾,恰恰佐證了這一段的氣候變化。
宋徽宗題名《清明上河圖》是什么意思?
這個謎首先涉及“清明”是什么意思。宋徽宗的題名來自《后漢書·班彪傳》,“清明之世”指東漢光武帝年間。當時經過西漢末年的衰落和綠林、赤眉的戰(zhàn)亂后,社會逐漸安定,生產恢復,各方面生機勃勃。所以宋徽宗把自己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興、太平盛世,那是在自我表揚。當然,就景物描寫的清明時節(jié)而言,也有一語雙關的效果。
“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認為“上”是方位詞。當時開封城市人口近百萬,一百多萬斤的口糧就靠汴河、蔡河進行漕運,把糧食從蘇州等主產區(qū)運過來。所以說“蘇湖熟,天下足”。這兩條河對于汴京的社會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圖上汴河居北,處上位,故稱上河。所以這幅畫是描繪清明盛世中上河一段的景色,與上墳掃墓沒有直接關系。
現(xiàn)存的張擇端原作是否完整?
畫卷后明代李東陽的跋文中提到:“圖高不滿尺,長二丈有奇”,還說卷首有徽宗的題字及雙龍小印,F(xiàn)在前段已失。于是又有許多專家據此推測《清明上河圖》后面還有一段,一直畫到皇城以內的金明池。因為明代以來許多仿品確實一直畫到金明池。那么,現(xiàn)存的畫幅完整嗎?
我認為這幅畫是完整的。其一,“長二丈有奇”是指整個卷軸。前面已失的徽宗題字部分加卷后跋文,是符合這一尺寸的。其二,卷后跋文中,多有對畫面內容的描述,但無一處提到金明池等宮中景色。其三就是從畫面結構上進行分析。如果把畫作分成三等分,就會發(fā)現(xiàn)它可以成為相對獨立的三個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中線,都有一個中心故事情節(jié)。第一部分主要內容是“驢子受驚”,第二部分是“兩船碰頭”,第三部分是“行人被撞”。
三部分完成后,畫面進入了六品以上官員才有的“烏頭門”住宅區(qū),想來一是深宅大院,人員不多,二來也容易涉及官員隱私,所以用樹枝自上而下地畫滿,形成分界。畫作展示出明顯的節(jié)奏,有始有終而又意猶未盡。我認為這幅畫是完整的。特別是畫卷后面元代楊準的跋文,介紹畫面的內容及附后的前代跋文、小詩和我們現(xiàn)在所見是一致的。況且楊準跋文中還一再強調這幅畫并沒有損毀缺失。
這幅畫畫的是汴京城的哪一段?
對于這個問題,喜歡較真的日本專家還真的拿當年的開封地圖核對過,說是找不到畫上的這一段。還有的研究者繪出平面圖,把它接到汴京外城的東南角,這樣又無端地為汴京城開了一個“東便門”。我認為作者是選取了開封東南的幾個觀察點,把幾個片段剪輯在一起,然后給予藝術加工。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
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后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huán)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jié)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yè)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云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里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yōu)美。宛如飛虹,故名
虹橋。有一只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么。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qū),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后段,熱鬧的市區(qū)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
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y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yè),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xiāng)游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xiàn)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xiàn)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后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xiàn)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并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辈贿^,張擇端的姓名并未見于北宋后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謎團大揭秘】相關文章:
“假招聘”大揭秘07-07
外企薪酬大揭秘08-08
泡茶秘決大揭秘08-15
廣東立冬習俗大揭秘11-07
“假招聘”花樣大揭秘07-30
科目三考試技巧大揭秘08-21
GRE考試計分方式大揭秘05-11
乒乓球底板大揭秘04-25
小語種就業(yè)前景大揭秘05-16
外企面試游戲測試大揭秘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