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鬼節(jié)歷史文化
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guān)。據(jù)載,我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因此無從祭掃。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祭墓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逗鬂h書?明帝記》引《漢官儀》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于墓側(cè),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皇帝幾乎是逢節(jié)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么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清明。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墳。”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時值春暖花開,可以挑擔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節(jié),也成了踏青游樂的日子。
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jié)的設(shè)置也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jīng)過一秋一夏的雨水沖刷和一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一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從來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記得以前我家春節(jié)祭祖時上面的橫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遠”, 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間,破四舊,反迷信,誰還敢上墳燒紙?市上也沒有燒紙可買,但仍有不少人家買小學生訂本子用的白紙去墳上偷偷地燒給親人。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賺錢的一大門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滿街的燒紙,在店家門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種類之繁,數(shù)量之多,不亞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現(xiàn)代商品意味,燒紙都成沓成捆,整齊美觀,均勻地印著古錢幣的印記,還有花花綠綠的美元、港幣,大面值的,一張就是數(shù)億,加上大小不一的黃燦燦的金元寶,如果真有冥國銀行,也得自愧財力不足,甘心倒閉。燒掉這么多“錢”是否真能使離去的親人在陰間過富足日子?無法得知,有句話叫“心誠則靈”,意到心到而已。
記得小時候老人說,印現(xiàn)成的燒紙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沒用,最好使的是拿著木頭刻成銅錢樣的鑿子,用小榔頭一下一下在紙上打。打紙時有很多講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頭必是木頭的,打的痕跡不能疊在一起。小時候,過年或兩個鬼節(jié),我就經(jīng)常做這件事。老人告訴我,打上個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陰間不好用,總是用力地打,還怕錢少了,先人不夠用,總是打得密密麻麻的。雖然現(xiàn)在紙多了,樣子美觀了,我倒覺得小時候由后人一鑿子一鑿子打出的紙錢倒更能體現(xiàn)出對先人的真情。
當然,鬼節(jié)這一天,從山野到街路,到處火光閃耀,煙氣繚繞,紙灰飛揚,造成環(huán)境的污染,有時還會釀成火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有什么辦法呢?祖上傳下來的習俗,中國人還沒有學會像西方人那樣用鮮花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思和懷念的習慣。鬼節(jié)祭祀,不能簡單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國家,現(xiàn)代科學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發(fā)射到了火星,但對上帝仍然篤信不移,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寄托。我們給已逝親人燒幾張紙看似土俗,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內(nèi)涵。這是對離去親人的一種感激和懷念,是同另一個世界人的一次對話,是同先人的一種溝通,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一種延續(xù)。即使親人活著的時候,有不孝順或照顧不周的情況,在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種平衡。也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民族會找到更好的紀念先人的辦法,但對先人的紀奠和追思卻是什么時代都不可缺少的。
傳說中陰歷7月15日是鬼門關(guān)大開的日子,在那天它們可以在陽間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陽間人們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稱之為鬼節(jié)。
【中國鬼節(jié)歷史文化】相關(guān)文章:
中國歷史文化日語專有名詞11-11
關(guān)于淺析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的論文12-08
紅茶的歷史文化11-11
鬼節(jié)日記200字09-17
粵語歷史文化用語08-15
英國紅茶的歷史文化09-01
紅茶工夫的歷史文化08-10
古鎮(zhèn)歷史文化建筑論文10-30
2014鬼節(jié)最恐怖的短信10-28
茶在歐洲的歷史文化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