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之壯族的傳統節(jié)日大全
我國少數民族壯族有哪些傳統節(jié)日?yjbys小編收集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銅鼓節(jié)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xiāng)一帶壯族傳統節(jié)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伙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于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后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方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jié)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里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蛙婆節(jié)
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jié)日。俗稱螞拐節(jié)。節(jié)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jié)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為神圣,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并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F代蛙婆節(jié)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jié)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吃立節(jié)
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jié)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jié)”。相傳在1894年春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wèi)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jié)。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xiāng)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jié),并相沿成俗。節(jié)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農具節(jié)
桂西南地區(qū)壯族傳統節(jié)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種農業(yè)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家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花婆節(jié)
壯族的傳統節(jié)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后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結隊到野外采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后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后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后,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三月三歌節(jié)
壯族的傳統節(jié)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制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jié)日,有的持續(xù)二三天。各地歌節(jié)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云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yè)、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jié)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jié)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jié)。
牛魂節(jié)
壯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jié)日。又稱牛生日、牛王節(jié)、脫軛節(jié)。多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的。是日,農家給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欄修整一新。村老們對全村的牛評頭品足,并告誡各家要愛護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裹喂牛。有的地方還在堂屋擺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供品行走,邊走邊唱,以贊頌和酬謝牛的功德。這一天,各家各戶先把牛喂飽,然后全家人才吃節(jié)飯。70年代以來,牛王節(jié)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漸淡薄,但敬牛護牛之風猶存。
藥王節(jié)
亦稱藥師節(jié)。壯族傳統節(jié)日。傳說藥王是壯醫(yī)藥神。他發(fā)現藥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藥、采藥、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qū)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藥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jié)祭祀藥王并進行采藥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采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藥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藥市,專賣各種草藥,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藥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里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吃新節(jié)
壯、侗、苗等民族傳統節(jié)日。又稱開青節(jié)、新米節(jié)。每年農歷六月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屆時,水稻和玉米已開始成熟,人們取少許新谷米,煮干飯加菜過節(jié)。若稻谷未成熟,就分別在自家的.幾塊上摘回稻穗,將其谷漿捏撒在飯鍋里,以示嘗新。有的地方還以新米飯、酒肉酬祭農神。有的則以村寨為單位,在田間地頭或山坡聚集宴飲,高歌起舞,竟日方休。據說此節(jié)習俗來源于人們對農神的崇拜,后來逐漸演變?yōu)橐话愕拿耖g節(jié)日。
莫一大王節(jié)
桂北地區(qū)壯族傳統節(jié)日。也稱五谷廟節(jié)。每年農歷六月初二舉行。傳說是日為莫一大王誕辰,因其拯救壯人有功,且保佑五谷豐收,壯族人民感其恩德,故于村前建廟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每年行小祭,供祭雞、鴨、豬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資殺豬宰羊。屆時每家派一人參加,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祭儀,由村寨頭人主持,請道公誦經祈禱。祭時按一年12個月,分別將豬和牛的肉、肝、腸、骨頭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擺在供臺上。待12道菜供齊,即可焚紙行禮。祭畢,將每道菜平均分給各人品嘗。晚上,舉行對歌、唱戲等娛樂活動。
擂背節(jié)
桂西一帶自稱為“布儂”的壯族的傳統節(jié)日。壯語稱為“呤勾到”,意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際。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行。家家戶戶宰雞殺鴨,做豆腐,蒸新米飯,供祭祖宗,合家歡宴,并用米飯喂狗和貓,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勞。晚飯后,青年男女穿新裝,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舉行擂背活動。男女互相挑逗嬉戲,你踩我腳,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來圍觀助興,滿場歡聲笑語。按習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愛上了男方;若雙雙互擂,表示互相愛慕。于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場外,到村頭寨邊去對歌,吹木葉,互訴愛慕之情,臨別互贈情物,確定戀愛關系。
嘗新節(jié)
壯族民間傳統節(jié)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并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并供上飯菜果品,然后燒香、點亮油燈。一切準備就緒后,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肴喂狗。待狗吃飽后,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jié)必讓它先吃。
跳嶺頭節(jié)
桂西南欽州一帶壯族、漢族民間傳統節(jié)慶習俗。又稱“跳嶺頭”。多在中秋節(jié)前后十余天內舉行,個別地方在農歷三月或十月間。為當地僅次于春節(jié)的節(jié)慶活動。因其活動多在村邊嶺上舉行而得名。屆時,各村屯竭塘捕魚,家家戶戶宰鴨設筵,祭祖敬神。同時還請“嶺頭隊”(師公)到村邊嶺上進行舞祭活動。師公戴著面具,表演“拋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還兼有武術和“斗法”(民間魔術)表演。表演程序為安壇、請神、收禁、歌舞等。歌舞過程均有鼓樂伴奏。清道光年間《欽州志》有載。今已由原來的宗教酬神祭儀演變?yōu)槊耖g娛樂活動。
壯年
壯族新年,時間比春節(jié)早一個月。每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壯族村寨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從十二月初一開始,村寨之間便進行規(guī)模盛大的集體互訪,會親飲宴,對歌作樂;青年男女則開展社交活動,小伙子們成群結隊走村串寨“鬧姑娘”,對歌擇偶。這些活動延續(xù)至十二月初七前后結束。關于壯年的來歷,相傳社王原系孤兒,自幼在壯鄉(xiāng)乞討長大,力大無窮,能除邪降魔。后來妖魔作祟,壯鄉(xiāng)遭難,人們四處逃散。社王不忘壯人養(yǎng)育之恩,驅魔消災,護田守寨,使壯人重返家園安居樂業(yè)。當人們歡慶豐收之日,社王才在寨邊大樹下依棚棲息不,時值農歷十一月三十日。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為開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護。
【少數民族之壯族的傳統節(jié)日大全】相關文章:
壯族舞蹈知識大全09-10
淺談壯族的文化11-02
廣西壯族民間舞蹈之扁擔舞文化09-15
壯族主要的舞蹈形式10-06
中秋手抄報之少數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09-21
陸之昂語錄大全07-17
壯族舞蹈分類介紹09-30
春節(jié)燈謎之典故謎大全12-10
笑話大全之精品內涵段子06-29
壯族主要的舞蹈形式有哪些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