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過年習(xí)俗
導(dǎo)語:陜北地區(qū)是革命老區(qū),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陜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陜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陜北。以下是小編整理陜北過年習(xí)俗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開 門 炮
年月盡晚上,鞭炮聲聲,此伏彼起。過了子時后,鞭炮聲漸漸稀了,反而很寧靜。小兒早已呼呼入睡,夢見了新的一年的喜悅。大人卻毫無睡意,守歲待天明。
明交五更,天已黎明,燈籠仍亮著,火塔塔的火焰已經(jīng)沒有了。守歲的主人叫醒了睡熟的孩子:“狗娃,天明了,快起來放開門炮!”于是狗娃高高興興地起床了,先在屋內(nèi)放一炮,“咚”的一聲,震得窗戶也在響,然后把門打開,在門外也放了一個大炮,預(yù)示著新的一年開始了。接著放一串鞭炮,也有的放子母炮,家家一串炮,噼噼啪啪,一聲比一聲高,一聲比一聲急,如隆隆巨雷,響徹山崖,震動天宇,在隆隆炮聲中迎來了新的一年。
陜北人放開門炮,還有一層深意。據(jù)說,臘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帝匯報人間事務(wù)的灶馬爺爺要在正月初一早晨歸來。所以放開門炮,是為了迎接這位一家之主凱旋歸來。有的地方,主人帶上兒子,提上香燭紙馬,到村前村后的廟上燒香叩頭,才算迎來了新的一年。開門炮迎來了開門喜慶,開門吉祥,城鄉(xiāng)處處喜氣洋洋。
拜 年
拜畢天地、財神、廟神、祖宗,則要向長者拜年。兒孫輩登門給祖父母、父母拜年。拜過年,兒孫們坐在炕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早已準(zhǔn)備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炸、酸棗等食品端出來,讓晚輩們品嘗,并給孩子們一些錢幣,這些錢幣是壓歲錢,也是賜福錢。舊時,用銅錢,則挑選最好的銅錢給孩子們,F(xiàn)在,則早在銀行兌換一些嶄新的錢幣給孩子們。孩子們高高興興地接過長輩的錢,歡歡喜喜地吃著糖果、瓜子、油炸炸之類,長輩們看著晚輩生龍活虎的情態(tài),也歡樂無比。開門喜,出門喜,處處歡喜。
吃過飯后,村人互相見面,也要拜年問好。拜年的方法是輩分小者、年齡小者向長輩、長者作揖,問其康健或輕松,長輩、長者也回敬一揖,并致以問候。
初二、初三、初四、初五這幾天,是拜年的日子,村子里的人互相拜年后,得向岳父、舅舅、姑姑、姨姨家拜年。
拜年是尊老敬賢的傳統(tǒng)習(xí)俗,在陜北至今流傳著。隨著時代的變遷,拜年的習(xí)俗也日趨簡單了,孩子們給祖父母、父母拜年時尚有叩頭作揖的,給鄰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村人鄰居相見,也不說康健、輕松之類的問候語,而改為“新年好!”“過年好!”等時新語言。語言雖然變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沒有變。
吃 “!
何為福?古書上有多種解釋,諸如福也,休也,善也,祥也等等。福是人們善良美好的愿望,陜北人愛福、愛喜。貼對聯(lián)時窗子上貼著斗大的“!弊,還有“五福臨門”、“迎喜接!钡燃t帖帖,可以看出陜北老鄉(xiāng)祈福求喜的迫切心情。何為福?何為喜呢?其實陜北人要求不高,只不過盼望國泰民安,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子孫興旺,沒災(zāi)沒病,一家和睦,大吉大利而已。過年時,有不少祈福求喜,驅(qū)災(zāi)避邪的舉動,就連大年初一吃的飯也講究“!。
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吃扁食。扁食即是水餃,也可以叫餃子。餃子者,時交子時下的。吃餃子盼望一年順利。陜北群眾吃的扁食一般是白面皮、黃蘿卜、羊肉餡,狀如元寶,所以群眾把吃扁食叫吃元寶,盼望招財進寶。捏扁食時,有故意把銅錢包進肉餡去,預(yù)測一年是否有福的習(xí)俗。誰如果吃出有銅錢的扁食,意味著一年財門大開,大吉大利;誰如果吃出全用肉餡包的扁食,則意味著一年好口福,有吃祿。
綏德、米脂等地老鄉(xiāng)大年初一晚上還有吃錢錢飯的習(xí)俗。原因有二:其一是接連幾天吃油膩食物,改食清淡爽口的錢錢飯,可以使人胃口大開;其二錢錢飯,是有福有喜之飯,吃了可以使人一年有錢花。早晨吃元寶,晚上再吃錢錢飯,討個口彩,盼望招財進寶,這是陜北人正月初一吃“福”的主要原因。
出 行
陜北農(nóng)村正月初一禁忌甚多,忌諱大吵大鬧,忌諱說不吉祥的話,更忌諱打壞家什。這一天不動刀剪,不推碾磨,甚至諸事不做,有“初一閑,滿年閑”的諺語。正月初一一般不出門,但不少鄉(xiāng)村有出行的習(xí)俗。
所謂出行,就是一個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吆上牛驢馬騾,趕上羊群,到高山坡上悠閑自在地游玩一次。新年伊始,走動走動,一年四季,順順當(dāng)當(dāng)。
陜北地方大,出行的習(xí)俗也有區(qū)別。如吳堡出行的日子選在正月初二、三的卯、辰、巳、午幾個時辰出行。出行時穿長袍、套藍(lán)衫,端著裝有香表、祭品、鞭炮的盤子,到了目的地,在地上堆起三堆土,每堆土上三炷香,燒黃表紙三張,然后祭奠放炮,在棗樹上折一枝枝兒回來,就算得了財,還要互相道賀,“恭喜發(fā)財”,回語是“大家發(fā)財”。
送 五 窮
陜北人盼望福如東海, 喜事盈門,發(fā)財致富,常交好運,最怕貧窮。對福、喜、貴、財、運之神,當(dāng)然是誠心迎接,日夜供奉。對窮神怎么辦呢?則想方設(shè)法把她送走。
神木、府谷一帶是這樣送五窮的:正月初四晚上,各家各戶都要把窯洞內(nèi)的臟土清掃一遍,掃下的垃圾不倒掉,放在角落里。然后由家庭主婦用五色花布做一個布女人(據(jù)說窮神是女人),并給做一個裝東西的衣兜,衣兜里裝點干糧,把這個布女人供在垃圾的角落里,焚香燒紙,叩頭祭奠。第二天凌晨,出門插上一個二踢腳,當(dāng)空劈啪兩聲,然后順手把垃圾倒掉,同時趕緊揀一根柴禾棍,轉(zhuǎn)身回家。
府谷、神木城鎮(zhèn)的人也送五窮,可是和鄉(xiāng)里人的送法不一樣。他們在正月初五早晨,只把垃圾土倒得遠(yuǎn)遠(yuǎn)的,然后去接五路財神。
綏德米脂一帶也送窮神,正月初五這一天,一老者拉著垃圾在冰灘上劃一個大十字,將垃圾倒成一堆,插上香,燒黃表紙,叩頭禱告曰:“窮鬼,窮鬼,速離我去,別來殃我,速殃財主!”也有的地方從正月初一日起掃的垃圾土都堆到腳地拐角處,正月初五早晨,主婦用簸箕把垃圾土端上,走到遠(yuǎn)處倒掉,倒時,邊倒邊說:“倒掉臟土,送去窮神,福來財來,喜事盈門!钡沟艉筮可以放一個鞭炮,然后掉轉(zhuǎn)頭回家,也不可向后看。
陜北送窮神的習(xí)俗由來已久,雖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送五窮的做法日趨簡單,基本心態(tài)未變:盼望擺脫貧困,五福臨門。
過 小 年
正月初七日,古稱人日。古代習(xí)俗,從正月初一至初八日,各占一物:初一為雞,初二為犬,初三為豬,初四為羊,初五為牛,初六為馬,初七為人,初八為谷。陜北群眾叫人日為人七,或叫人情,也叫過小年,過得非常隆重,幾乎和過大年沒什么差別。
正月初六日,早上照樣吃油糕,吃過飯后,村民攜兒帶女上墳燒香焚紙,祭奠祖先,中午飯仍要吃雜面,晚上照樣吃豐盛的肴饌,照樣掛燈籠,點長明燈,壘火塔塔,打醋壇,做扁食。不同的是正月初六日不再貼窗花、對子、門神等等,也不守歲了,正月初七日互相不再拜年了。
綏德、米脂、子洲一帶,人日有這樣的一個習(xí)俗:去年剛結(jié)過婚的新女婿,要攜新婚的妻子一塊兒到丈人家過小年,儼然成了岳父家的一員。靖邊、志丹、吳旗等地在正月初六日有叫魂的習(xí)俗。叫過魂后,各人要吃掉自己的魂饃,以求吉利。
人日是人們的休息之日,也是娛樂之日。村子里的孩子們打瓦片、跳方、跳老虎,嬉嬉鬧鬧,歡天喜地。這一天不少村莊鬧起了秧歌,“鑼鼓一響,腳片發(fā)癢”,不少人加入鬧秧歌的隊伍,人日人歡慶,秧歌聲連聲,陜北高原沸騰了。
時至今日,陜北群眾仍十分重視過小年。小年一過,有急事的人才你東我西,各奔前程。
鬧 秧 歌
過了人七,是鬧秧歌的日子,陜北黃土地處處鑼鼓聲聲、嗩吶陣陣,紅男綠女翩翩起舞,紅火極了,熱鬧極了。
起了秧歌,先要謁廟拜神。然后,才開始挨門逐戶鬧秧歌,這叫沿門子或者排門子,是鬧秧歌的主要程序,尤為村民們重視。
秧歌隊到了每家每戶,先根據(jù)院子大小,或鬧大場子,或踢小場子。大場子有天地牌子呀,棗核子亂開花呀,十二蓮燈呀,雙葫蘆呀等等,小場子有八人場子,四人場子,二人場子等。然后,仍轉(zhuǎn)成一個太陽圈,傘頭示意鑼鼓家什停了,根據(jù)這個家庭的情況,即興編唱各種拜年賀喜秧歌。排門子秧歌是吉利秧歌,如果唱好了,主人臉上笑嘻嘻的。秧歌唱畢了,鑼鼓停了,主人或賞賜若干錢幣,或賞賜煙酒糖果。
排門子秧歌必須挨門逐戶都去,村子大了,一天排不完排兩天,兩天排不完排三天,晚上做什么呢?鬧公場秧歌。
公場子秧歌多在村子的空曠處表演,先由秧歌走幾個大場子,然后由傘頭唱幾個詼諧、幽默、風(fēng)趣的秧歌,才開始表演各種小場子。諸如二人場子、四人場子等,還有搬水船、、舞獅子、表演秧歌劇,觀眾圍坐在火塔跟前,興致勃勃地看秧歌隊的精彩表演。
【陜北過年習(xí)俗】相關(guān)文章:
中國過年習(xí)俗的由來05-15
過年習(xí)俗英語手抄報12-04
西班牙的過年習(xí)俗:幸運葡萄11-06
陜北洋芋擦擦的做法10-12
淺談陜北文化是開放的文化10-31
淺談窯洞文化與陜北文化的關(guān)系06-18
春節(jié)手抄報資料內(nèi)容:陜北的春節(jié)07-28
陜北秧歌在舞蹈教學(xué)中的運用論文07-15
豬年過年對聯(lián)06-11
過年對聯(lián)欣賞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