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桃符是春節(jié)什么的起源
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于門首,意在祈福滅禍。這就是最早的桃符。據(jù)說桃木有壓邪驅(qū)鬼的作用。今天為大家準備的是桃符是春節(jié)什么的起源,希望能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
桃符的起源
民間傳說
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干彎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讀作申舒)、郁壘(讀作郁律)把守。這兩位神將只要發(fā)現(xiàn)害人的惡鬼,就用芒葦編成的網(wǎng)子去捆住他們,并丟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節(jié),百姓就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臥房門的兩側(cè),以鎮(zhèn)邪驅(qū)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還會在自家的第二道門上畫上那只專門吃鬼的老虎,旁邊還有一條芒葦繩,被人們用來鎮(zhèn)邪驅(qū)鬼、祈福納祥。在神樹下還有一只云雞,相傳這只云雞是每天早上會發(fā)出一聲鳴叫喚醒生靈,同時把其他的公雞叫起來,象征著早晨。
山海經(jīng)記載
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在很多年以前,曾經(jīng)有一座鬼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上百只鬼出沒,而且還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在外面作惡的鬼都要趕回鬼城。神荼、郁壘兩兄弟神通廣大,善于降鬼。他們嚴格限制鬼的活動,每年歲尾站在一株大樹下檢閱百鬼,見有害人的兇鬼,就用一種特殊的、無法掙脫的“芒葦繩”將它捆起來,讓專吃惡鬼的神虎充饑,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壘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盡除天下惡鬼。也不能保證每家每戶的平安。于是黃帝向全國宣布了一道命令,春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壘像,除夕那天懸掛門前。同時,在大門上端懸掛葦索,二門上要畫一只虎,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到后來,人們嫌刻木人麻煩,就直接在桃木上畫兩個神像,題上神荼、郁壘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祛鬼,這就是最初的桃符。
歷史發(fā)展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入,援以葦索,執(zhí)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于門,效前事也!碧曳畛鯐鴮懚竦拿只蛎枥L圖像,后來演變?yōu)闀鴮懠檎Z,進而發(fā)展成為對偶的詩句。這就是造紙術(shù)產(chǎn)生之前的對聯(lián)了。同時,也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已盛行春節(jié)掛桃符的風俗。
春聯(lián),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jù)《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罢乱蝗眨焯曳鴳,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lián)者,即桃符也!
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xiàn)聯(lián)語,代替了神荼和郁壘的名字,人們一般都在上面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學士幸寅遜題桃符志喜,蜀主對學士所題詞語不滿意,即揮毫書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孟昶的題詞改變了傳說中桃符的內(nèi)容與性質(zhì),使桃符由原來驅(qū)鬼的桃木牌變?yōu)楸磉_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聯(lián)語。有些專家認為孟昶的題詞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lián)。[2]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為慶賀開國立業(yè),在除夕時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貼春聯(lián)一幅。這種把“題桃符”變成張貼春聯(lián)的習俗,一夜之間,由官廷豪門推廣到了百姓門戶。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鑒賞春聯(lián)。當他發(fā)現(xiàn)有一屠戶人家因沒錢買紙所以沒貼春聯(lián)時,他便命人取來紙墨,當下?lián)]毫,為屠戶題下一聯(lián):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
桃符演變
桃符前身
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時代桃茆(1論)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驅(qū)鬼除邪的神奇力量。《禮記·檀弓下》說:“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茆執(zhí)戈,(鬼)惡之也!薄蹲髠鳌废骞拍昃陀羞@方面的事例!吨芏Y.夏官》說,諸侯盟會割牛耳取血,要用桃茢為鎮(zhèn)物!蹲髠鳌氛压哪暧涊d取藏冰時,要用桃木做的弓和用棘制的矢進行除災儀式。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桃枝的辟邪作用見于《莊子》:“插桃枝于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藝文類聚》卷八六)將桃枝稍事加工的桃枝也有相同作用!痘茨献印ぴ徰浴菲f:“羿死于桃棓!睎|漢高誘注:“桔,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比绱藙t自傳說時代,古人就有對桃木的特殊信仰。由于桃杖的神奇作用,漢有臘日前一日逐疫畢,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葦戟桃杖”之禮(《后漢書吼儀志》)。將桃刻削成人形也是古人采取的辟邪手段!稇(zhàn)國策·齊策三》說孟嘗君打算人秦時,蘇秦對他講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勸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語桃梗:“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笨芍獞(zhàn)國時代已有削桃木為人的桃梗。又據(jù)《后漢書·禮儀志》注,《山海經(jīng)》載在度朔山,立于以大桃樹枝為鬼門之上的神荼、郁壘,以葦索執(zhí)鬼并喂虎!包S帝法而象之,毆除畢,因立桃梗于門戶上”。東漢《風俗通義》也引《黃帝書》講了這個故事,并說:“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于門,效前事也。”可知漢代臘日的前夜已流行在門旁立桃梗(人)的風俗!肚G楚歲時記》講元旦拜賀后說:“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笨芍瘯r代又出現(xiàn)了桃板。(作者按:該書通行本又在講貼畫雞,懸葦索后說“插桃符其傍”,“桃符”二字有誤,不取。)至遲到唐末,出現(xiàn)了“桃符”一詞,韓鄂《四時纂要》明確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換言之,桃符即古之桃杖、桃梗,“符”字更清楚地表達了其驅(qū)邪作用。此后宋代盛行“桃符”的用法,前面所引的王安石《元日》詩就是一個例證。
桃木傳說
桃本來是作為一種植物而被認為有避邪作用的。
相傳上古先民常遭妖魔鬼怪侵攏,玉皇大帝就派神茶、郁壘二神到人間協(xié)助堯帝除惡,并受二神秘機到伊祁山取桃木制杖為制勝之器,玉皇大帝曰:“堯君御之,伊祁木避”。
玉皇大帝對伊祁桃木情有獨鐘,讓神茶、郁壘二位愛將對伊祁桃木制杖為器,緣于玉皇大帝與伊祁山桃木的不解之緣。相傳,玉皇大帝早年一次個人出游,他降臨人間,在太行山中穿行。遠遠望見伊祁山,就欲看望堯。行至佛休谷,見佛祖與太上老君在同堯說法論道,便加入其間,一坐便是七天七夜。分別臨行時,太上老君送每人一粒靈丹,唯玉皇大帝那顆靈丹特殊,在返城行進時,越走玉皇大帝越覺身體不舒服,旋即臥歇。太行深處的一個山坡躺臥著玉皇大帝一個人,不能不說是一件危險的事。這時太上老君送的那顆靈丹神奇地迅
速化作一棵玉樹為玉皇大帝遮陰護駕。久有害玉皇大帝取而代之的巫次魔邪見時機已到,伸出魔爪欲制玉皇大帝于死地。在千鈞一發(fā)之際,玉樹轉(zhuǎn)動回身抽打,巫邪被重擊三下,疼痛難忍,倉皇逃竄,沒跑多遠倒地斃命。玉皇大帝思之:玉樹護佑了我,且使邪魔逃竄,必使其留在人間以保佑萬民。玉皇大帝收了玉樹變回靈丹,然后用力向上一拋,等靈丹落下來時,立即化作桃林樹木之神,成為眾桃樹之靈魂。其實,太上老君已算知巫次魔邪尋機禍害玉皇大帝,故送靈丹隨身護佑。太上老君看到玉皇大帝愛護萬民勝于自己,深為感動,就命身邊伺僮變做能工巧匠到伊祁國把桃木做成不同形狀之勝物,保萬民平安。
桃符興盛
桃木板上畫神荼、郁壘像并標名字的作法,興盛于宋代。北宋高承《事物紀原.桃版》講了度朔山的傳說后寫到:“故今世畫神像于板上猶于其下書‘右郁壘,左神荼’,元日以置門戶間也!狈从潮彼物L俗的《歲時雜記》也說在“桃符”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郁壘、右神荼。由此可知,桃板可以稱作桃符。圖畫神荼、郁壘作為避邪的桃符,一直流行到明清時代。明嘉靖《汀州府志》說:“桃符,新畫桃符置戶兩旁,貌荼、壘于上,以厭邪魅!泵髑宓胤街径嘤懈鞯爻焯曳挠涊d。
桃符與春聯(lián)
提起王安石的《元日》詩歌:“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人描繪了春風融融,春日曈曈,千家萬戶喜迎春節(jié)而競相燃放鞭炮,家人團聚,喜飲屠蘇酒,將門板上的舊桃符換成新桃符的喜慶祥和景象。在宋代,桃符已經(jīng)由紙張代替桃木板,稱之為“春聯(lián)”或者“春貼紙”了。春聯(lián)起源于桃符。桃木具有辟邪之效的說法很悠久,《莊子》描述:“插桃枝于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毙⌒〉奶抑x予了神奇的功效!肚G楚歲時記》記載:“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保壹覒魬糸T上的桃枝已經(jīng)搖身一變成了桃板。最初在桃符上寫神荼和郁壘的名字或者描繪畫像,懸掛于門首,起到祈福避禍之功效。后來在上面寫上一些吉祥的話語。公元964年除夕是一個值得歷史銘記的日子,后蜀皇帝孟昶命令一位學士在自己寢室門上的桃符板上題字,學士不敢怠慢,不一刻便題寫完畢,孟昶閱覽,不滿意,于是親自下筆題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這一句式工整、吉祥喜慶的詩句,孟昶的這一筆是歷史記載中最早最規(guī)范的對聯(lián),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此之后,桃符上除了辟邪之語外,還可以寫上迎春納余的吉祥祝福。北宋《歲時雜記》記載早期對聯(lián)有兩種形式:一種在桃符上左書神荼、右書郁壘,一種書寫其他的祝福語。《夢梁錄》中說除夕之夜要“釘桃符,貼春牌,”這種桃木板春牌越來越受歡迎。到了明代,一般被紙制品代替,名“春貼”,以別于桃符,春聯(lián)成為一種獨立的迎春風俗樣式。據(jù)后人記載,春聯(lián)成為百姓喜聞樂見、代代延續(xù)下來應歸功于明代皇帝朱元璋。明代文人陳云瞻曾記載:“春聯(lián)的設(shè)立始自明太祖,在都城金陵,除夕前不要忘了傳旨,無論公卿還是百姓,門口一定要貼春聯(lián)!敝煸斑親自微服私訪,檢查落實情況。他還親自撰寫,賜給近臣,如給學士陶安的對聯(lián):“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倒也對仗工整,平仄諧和。春聯(lián)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開始流行于世。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和藝術(shù)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種類繁復,如“門心、橫批、框?qū)、斗斤、春條”等等,門心貼在門板上方中心部位,橫批貼在門楣上的橫木中間,框?qū)t用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春條有很多種,如“開門見山”“抬頭見喜”等等不一而足。千家萬戶在小年后張貼,新春氣息濃郁明顯,如清代民俗名著《燕京歲時記》曾描述:“祭灶之后,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蛴弥旃{,或用紅紙!蹦菚r候,貼對聯(lián)已經(jīng)深入千家萬戶,成為百姓迎新辭舊不可或缺的民俗了。春聯(lián)自誕生后,從中國深厚的詩歌沃土中汲取新鮮的營養(yǎng),像一只獨放光彩的奇葩代代相傳,保持著自己的鮮明民族特色。
文學記載
古代春節(jié)期間掛桃符的習俗,在許多文人學士的筆下多有記載:白居易《白禮六帖》:“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蓖醢彩对铡罚骸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古代春節(jié)期間人們掛桃符的盛況顯見一斑。該詩的廣泛流傳也使得桃符一詞幾乎盡人皆知。更換桃符不僅是必做的事,而且春聯(lián)、門神、年畫等也與桃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成為除夕除舊迎新的必需品。
春節(jié)習俗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又名“揮春”,為春節(jié)時貼在門上或楹柱上之吉祥聯(lián)語,由上聯(lián)、下聯(lián)及橫披組成,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無不貼春聯(lián)慶賀。春聯(lián)一般是寫在大紅紙上。但亦有用黃紙書寫,守孝之家之春聯(lián)則用藍色或白色之紙書寫。
春聯(lián)起源于懸掛“桃符”。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相傳東海有山名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樹,桃枝向四周伸張,樹東北有拱形枝干,樹梢挨地上,如一扇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魔鬼,皆自該處出山。玉帝恐其為禍人間,故派神荼、郁壘兩神將把守該地,如見魔鬼擅自下山,便捉拿之喂虎。
古人據(jù)此神話傳說,初以桃木雕刻兩神圖像,掛大門上,用來鎮(zhèn)妖辟邪。后以雕刻神像費事,遂改繪畫神像于桃木板上,稱作“桃板”。其后只在桃板上寫上“神荼”、“郁壘”之名字,懸門上,稱“桃符”。此俗從戰(zhàn)國延續(xù)至唐代。五代時,桃符上才出現(xiàn)聯(lián)語,代替原來之“神荼”、“郁壘”字樣。桃符是每年更換。明代,桃符改用紅紙書寫,稱“春聯(lián)”。自后,春節(jié)貼春聯(lián)便成風俗,流傳至今。
貼門神
每逢新春佳節(jié),家家戶戶在門上多貼年畫。年畫起源于門畫,門畫初為門神,據(jù)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庇靡詰c祈年和驅(qū)兇辟邪。
唐代有秦叔寶、尉遲恭及鐘馗等“門神”。秦叔寶及尉遲恭為唐朝名將。相傳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常夢見鬼,故心神不安,通宵不能安寢。大將秦叔寶、尉遲恭聞訊后,自告奮勇,全身披掛,一人持锏,一人執(zhí)鞭,在其寢室外站崗。該夜,宮中平安無事,李世民睡得安寧,惟不忍兩老將夜夜守衛(wèi)宮門,故著畫師畫二將人像,懸宮門兩側(cè)。日久上行下效,兩人便成為鎮(zhèn)鬼驅(qū)邪之“門神”。
宋代以后,出現(xiàn)木版印刷年畫,稱為紙畫。有神荼、郁壘,或秦叔寶、尉遲恭之門神畫,但其形象已變?yōu)橐话啄槼诛担ㄇ厥鍖殻,一紅臉執(zhí)鞭(尉遲恭)。
鐘馗為神話人物,相傳為唐代人,為人剛直忠勇,嫉惡如仇,惟面貌丑陋。參加考試,雖獲高中進士,但因相貌丑陋而被取消資格。鐘馗氣憤不過,遂撞階而死。玉帝以其忠直,便命其專捉人間惡鬼。
一次,唐明皇患重病,御醫(yī)及巫師皆束手無策。唐明皇夢中見一穿絳衣、腰圍圍裙之人,抓住一虛耗鬼,一口把之吃掉。唐明皇感恩不盡,夢醒后,病康復。于是把夢中所見,令畫師畫“鐘馗捉鬼”畫,頒布天下,命百姓除夕掛其畫像,以驅(qū)邪避鬼。此俗流傳至今。
放鞭炮、燃煙花
從前,春節(jié)期間,無論是繁華城鎮(zhèn),或是偏僻鄉(xiāng)村,爆竹聲皆不絕于耳,給節(jié)日增添熱鬧氣氛!氨瘛庇纸小氨夼凇、“爆(炮)仗”,二千多年前,中國已有放鞭炮慶賀春節(jié)的習俗。
鞭炮起源于“庭燎”!巴チ恰,就是以竹子做成火把,由于竹節(jié)里之空氣膨脹,竹腔爆裂,就會發(fā)出響聲,古人稱之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之目的,為驅(qū)逐山臊惡鬼。據(jù)文獻記載:楚國西方深山中有山臊怪物,身長尺余,用單腿跳著行走。人類一旦遇到這種怪物,就會發(fā)寒發(fā)熱,患病死亡。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怪物最怕響聲,故以竹筒放在火上燃燒,利用竹筒爆裂發(fā)出之響聲,來嚇跑這種怪物。再后,人們?yōu)檫^平安年,便于正月初一,雞鳴而起,于庭前放爆竹,以避山臊惡鬼,俗稱“平安爆竹”(竹報平安)。
唐代,有名李田者,以火藥裝入小竹筒內(nèi),導以爆炸,發(fā)出巨響,并以彌漫硝煙驅(qū)散(瘟)疫氣。于是人們爭相模仿,此為最早之裝硝爆竹。
宋代開始以紙筒代替竹筒裝載火藥,稱為“爆仗”,其時,全國各地皆有爆仗作坊。
最初之爆仗為單個單響,到南宋才開始用細麻繩將單個爆仗編連成串,可以連響,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又稱“鞭炮”。時之鞭炮皆以紅紙卷造,燃放后紅紙片飛灑滿地,稱“滿地紅”,取其吉祥之意。宋代以后,燃放鞭炮已成為節(jié)日和喜慶不可缺少之活動。
“煙花”又名“焰火”、“禮花”,宋代相當流行。當時有“臺上煙花”和“架上煙花”兩大類。臺上煙花于藝人登臺表演時,在音樂伴奏下,揮舞點燃;架上煙花則是搭起數(shù)丈高之架子,將煙花吊在上面燃放。每逢燃放煙花時,群眾爭相觀看。明清時,煙花之制作工藝已大為提高。
【桃符是春節(jié)什么的起源】相關(guān)文章:
春節(jié)換桃符習俗的起源04-02
春節(jié)習俗手抄報-桃符07-04
春節(jié)手抄報:桃符的傳說07-04
春節(jié)的起源02-23
春節(jié)的起源意義03-24
春節(jié)掛年畫的起源03-13
春節(jié)吃餃子的起源02-20
春節(jié)廟會的歷史起源02-06
春節(jié)的起源是什么02-23
春節(jié)的起源英文介紹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