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詠春拳十大理論知識
運用詠春理念格斗時,沒有所謂的先招架再還招之說,更沒有所謂的“純防守”動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最新詠春拳十大理論知識,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守中用中
守中用中指的是臨敵之際攻守之間,應(yīng)守位自身中線不被攻擊,集中攻擊敵人中線的要害部位。
中線指的是人體的子午線,即由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間的連線。中線涵蓋人體各大要穴與要害,擊打中線不僅節(jié)省時間和距離,同時可以用最小的力量獲得最大的擊打效果,一擊制敵;況且人體中線更是人體的重心線,中線部位遭受重擊,無異于重心被擊中,受力者易失重傾斜,難以卸力還擊。
守中,首先可以保護身體中線的重要部位不受打擊;其次可以實現(xiàn)最短距離的防守。用中,指的是攻守搶中線,實現(xiàn)最短距離和最重攻擊的效果。詠春所有手法,都是由自身中線部位發(fā)出去的,守中用中是詠春習(xí)練者攻防格斗時必守的第一法則。
二、朝面追形
與對手面對面平行站立,為“朝面”。若對手面向其它方向,不能“朝面”相對,則我方以迅捷的身法步法,快速貼近對手中線,如影隨形般黏住對方,控制其重心,進而制服對手,為“追形”。
習(xí)拳者運用詠春拳法對敵時,應(yīng)盡可能正面朝向?qū)κ。不論對手環(huán)繞著我方走向任何方向,我方必定朝面追形向著對手。其優(yōu)勢如下:
進攻方面:便于使用整勁打人,較易擊中目標且對手受力較重。
防守方面:簡化對手向我方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受到攻擊時,對手向我方進攻的方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方對對手來勢較易攔截反擊。
速度方面:出手快而動作小,雙手能同時擊中對手,且出手時幾乎不用轉(zhuǎn)動肩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小,左右手很容易互相兼顧,立體攻防。
詠春三套拳中,第一套拳“小念頭”專門修煉面對面的發(fā)力技術(shù),稱為“朝形發(fā)力”;而第二套拳“沉橋”則專門修煉不同距離、不同站位下的移動發(fā)力技術(shù),稱為“追形發(fā)力”;第三套拳“標指”專門修煉敵我條件懸殊下的發(fā)力技術(shù),稱為“敗形發(fā)力”。
三、攻守同期
運用詠春理念格斗時,沒有所謂的先招架再還招之說,更沒有所謂的“純防守”動作。因為詠春所有手法的應(yīng)用,都是攻守合一且攻守同期的。
所謂攻守同期指的是當我方一只手化解對方進攻的同時,另一只手已經(jīng)在攻擊對方了。詠春門人往往擅長“雙手互搏”和“一心兩用”的特殊技能。其實不足為奇,習(xí)詠春手法至純熟境地,可以在同一時間內(nèi),雙手做出不同的攻防動作,且動作轉(zhuǎn)換流暢自如、天衣無縫。這本質(zhì)上是“攻守同期”理論的應(yīng)用。
四、不“追手”
“追手”指的是臨敵之際,執(zhí)著于追著對方的“橋手”做相應(yīng)的攻防動作,而忽略了攻擊對方中線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所謂橋手指的是敵我雙方攻防搏斗時,互相接觸之手臂。詠春將敵我雙方手臂的接觸變化,稱為橋手相接;寓意為感受彼此力點的`變化,以期控制擊倒對手。
詠春拳擅長訓(xùn)練橋手相接后,敵對雙方對力點的感覺和反應(yīng)。所以初學(xué)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毛病。若對方橋手不在我方的防守范圍內(nèi),完全沒心要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反而應(yīng)趁機攻向?qū)κ种芯位置,追身不追手,追形不追影,速戰(zhàn)速決。
五、不“沖身”
不沖身指的是臨敵攻防之際,無論發(fā)力或受力多么強大,始終保持腰馬穩(wěn)健和馬步進退有度,重心不失。
詠春拳所有手法、腳法的攻防應(yīng)用,都以馬步進退和重心的平衡為第一原則,搏擊之時,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而導(dǎo)致自身失去平衡的機會。
六、不借助位置發(fā)力
詠春拳的“攻”和“守”,皆以能修煉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fā)力為原則。換言之,無論手在何處,受制與否,處于何種角度,皆不必收手或撤身蓄力,而能隨時運用身體各個部位發(fā)力擊人。
七、來留去送
“來留”指的是當對手向我方擊來手或腳時,我方除了化解攻擊外,最好盡可能將對方的手或腳留在攻來的當下位置上,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的感覺將其牢牢控制住,令對手來力用盡、新力不生。
“去送”指的是當對手以其極強猛的力道,實施拳腳攻擊時,我方運用詠春手法的牽引,把對手擊來的力的方向改變,令其攻擊落空;同時,在對方擊出的力量之上,再加上一個力,順其勢借其力,向改變后的方向送去,令對手失勢、失重,或招式用老,無法變招攻擊。(詠春捋手)
八、甩手直沖
“甩手”指的是當敵我雙方手臂相接時,對手突然將與我方相接的手臂撤去(不論撤向任何角度)。每當對方“甩手”時,我方迅速以第一時間、第一距離發(fā)招,從對手撤手處直攻入其中線要害,為“直沖”“來留去送”和“甩手直沖”心法,是從長期的黏手訓(xùn)練中獲得的本能發(fā)力反應(yīng)。
九、輕橋去手
輕橋去手指的是當敵我雙方橋手觸碰相接時,從接觸點感覺到對方發(fā)力輕或無時,我方用截擊或迎擊的方式從來力處擊出,直沖對方重心。
輕橋去手全憑皮膚感應(yīng)發(fā)力,重在靈活運用,應(yīng)感而發(fā)。
十、重橋留中
重橋留中指的是當敵我雙方橋手觸碰相接時,從接觸點感覺到對方發(fā)力強猛,僅憑己方橋手之力難以抵擋化解;此時,運用步法和身法的迅捷移動,來卸掉對方的力,以保護自身的中線要害及保持平衡,同時牽引對方重心,令其失重。平衡為第一原則,搏擊之時,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而導(dǎo)致自身失去平衡的機會。
六、不借助位置發(fā)力
詠春拳的“攻”和“守”,皆以能修煉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fā)力為原則。換言之,無論手在何處,受制與否,處于何種角度,皆不必收手或撤身蓄力,而能隨時運用身體各個部位發(fā)力擊人。
七、去留來送
“來留”指的是當對手向我方擊來手或腳時,我方除了化解攻擊外,最好盡可能將對方的手或腳留在攻來的當下位置上,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的感覺將其牢牢控制住,令對手來力用盡、新力不生。
“去送”指的是當對手以其極強猛的力道,實施拳腳攻擊時,我方運用詠春手法的牽引,把對手擊來的力的方向改變,令其攻擊落空;同時,在對方擊出的力量之上,再加上一個力,順其勢借其力,向改變后的方向送去,令對手失勢、失重,或招式用老,無法變招攻擊。(詠春捋手)
八、甩手直沖
“甩手”指的是當敵我雙方手臂相接時,對手突然將與我方相接的手臂撤去(不論撤向任何角度)。每當對方“甩手”時,我方迅速以第一時間、第一距離發(fā)招,從對手撤手處直攻入其中線要害,為“直沖”“來留去送”和“甩手直沖”心法,是從長期的黏手訓(xùn)練中獲得的本能發(fā)力反應(yīng)。
九、輕橋去手
輕橋去手指的是當敵我雙方橋手觸碰相接時,從接觸點感覺到對方發(fā)力輕或無時,我方用截擊或迎擊的方式從來力處擊出,直沖對方重心。輕橋去手全憑皮膚感應(yīng)發(fā)力,重在靈活運用,應(yīng)感而發(fā)。
十、重橋留中
重橋留中指的是當敵我雙方橋手觸碰相接時,從接觸點感覺到對方發(fā)力強猛,僅憑己方橋手之力難以抵擋化解;此時,運用步法和身法的迅捷移動,來卸掉對方的力,以保護自身的中線要害及保持平衡,同時牽引對方重心,令其失重。
【最新詠春拳十大理論知識】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