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逆向物流管理研究
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以及廢舊品的急劇增加需要強大的逆向物流系統支持。逆向物流是廢舊物品回收、分撿、儲存、拆解以及最終廢棄物處理等環(huán)節(jié)組成的系統,自Lambert和Stock首次提出逆向物流這一概念后,對其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便不斷深入。本文主要從逆向物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兩個方面加以綜述。
1 研究內容方面
1.1 逆向物流經營模式選擇研究
經營模式決定了系統的效率和效益,也基本確立了各經營主體的責任、義務以及利益分配方式等,對于逆向物流模式選擇學者大都基于一定條件下就某一行業(yè)或某一類物品展開研究,如Krumwiede D W(2002)論述了基于第三方供應商條件下逆向物流模式問題。Spicer.A.J等(2004)闡述了在EPR條件下的三種回收模式:生產者回收、聯合回收和第三方回收。姚衛(wèi)新(2004)分析了電商環(huán)境下閉環(huán)供應鏈再制造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選擇。范江華(2004)提出公益性社會機構、生產企業(yè)聯合、生產企業(yè)獨立和外包四種逆向物流運作模式。曾強銀等(2005)引入了生產者直銷產品并負責回收的模式。常香云(2006)分析了政府負責制、生產者負責制和第三方負責制三種逆向物流模式特點以及所適用產品。楊傳明(2011)依據參與回收過程主體的不同,構建了生產商協調、生產商聯合、外包以及集群的模塊化回收模式。孫柯等(2004)、馬潔(2005)都專門分析了儲運包裝的回收管理,提出企業(yè)自行回收、行業(yè)回收兩種模式,而安美清(2012)則針對包裝物的逆向物流提出了包裝押金制回收、柜臺兌換回收、包裝物流動回收、垃圾分類回收等四種回收模式。張云里(2006)、劉玉梅(2012)等都針對廢舊電子產品提出了零售商、制造商和第三方物流企業(yè)等多方聯合回收模式。
1.2 逆向物流網絡建設研究
網絡一般分為再循環(huán)網絡、再使用網絡、再制造網絡(Fleischmann, 2000)。對逆向物流網絡的研究主要包括網絡結構和網絡設計,第一個對逆向物流系統網絡結構進行定性分析的是Guiltinan和Nwokoye(1995),他們提出根據流通渠道企業(yè)成員完成的再生或再制造的功能和能力之不同,構建不同的逆向物流回收再利用網絡。Jayaraman(1999)分析了美國電子設備再制造公司的物流網絡結構,根據對舊產品(或核心部件)的收集、再制造和再制造產品的分銷等處理流程,建立了一個容量限制的多階段選址模型,以確定在不同供應和需求假設下網絡結構中設備的最佳設置數量和地點。Min等(1998)研究了由初始收集點、回收中心構成的一個雙層逆向物流系統網絡。Berger和Debaillie(2006)將己有的某電子設備印刷電路板的生產/分銷網絡擴展為一個具有拆解、檢測處理中心的網絡,并建立了一個多級容量限制的MILP模型來確定設備最佳的安裝地點和處理能力。溫素彬等(2005)提出了EPR制度下采用專用、共用兩種不同的回收體系,并構建了基本的回收體系結構模型。Melbin C(1995)研究了逆向物流運輸網絡規(guī)劃問題等。Salomon等(1996)開發(fā)了一個REVLOG的決策支持系統,用于輔助設計分銷和回收網絡。達慶利等(2004)討論了逆向物流網絡的結構特征、設計原則及設施的選址定位問題,并指出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朱道立等(2003)、儲洪勝等(2004)、肖文(2004)、何波等(2008)、趙曉煌等(2007)都研究了逆向物流網絡設計問題。
1.3 逆向物流運營管理研究
對逆向物流運營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庫存、選址、渠道結構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研究的目標都是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作效率:Fleischmann等(2002)提出需求和回收符合Poission分布的庫存優(yōu)化模型。如Dobos(2003)提出以庫存、再制造、最終處理總成本最小為目標的庫存策略。Inderfurth(2005)等認為隨機性庫存管理研究主要考慮了逆向物流中再制造產品的交貨周期、回收產品的流入不確定等因素時的庫存策略。黃祖慶等(2003)研究了單周期和多周期下逆向物流再制造庫存控制問題,儲洪勝等(2004)、謝家平等(2009)都研究了逆向物流庫存以及再制造生產和調度等問題。Satoshi Kanai(2005)研究了廢舊電器回收再利用問題。Savaskan(2003)等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之上,著重考察了從消費者手中回收產品的逆向渠道結構問題。Dethloff和Jayaraman(2006)等認為逆向配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向渠道的選擇以及逆向渠道和正向渠道的整合。G. Seliger等(1997)研究了以廢舊產品回收價值為評價因素的回收方法,還開發(fā)出廢舊產品的快速拆卸工具。陸忠平(2002)研究了不同形式下的閉環(huán)供應鏈模式選擇及利潤分配問題,以及廢舊品回收方法和技術及系統運營管理等問題的相關研究。易余胤等(2012)分析了當回收再造相關參數(如成本、環(huán)保意識、渠道沖突程度等)發(fā)生變化時,對于各成員定價及系統利益分配的影響。
1.4 政府、企業(yè)和社會公眾等在逆向物流過程中責任和行為研究
逆向物流運營過程中各主體責任和行為關系到系統運作效率和效果甚至系統安全,特別是制度規(guī)范和運作機制,對逆向物流的運營至關重要。Owens(2000)研究了社會經濟狀況對回收行為的影響。周進(2004)、劉煒等(2007)都研究了促進逆向物流發(fā)展的政策制度問題。周垂日等(2008)討論了政府在回收物流管理中的責任機制,并探討了最優(yōu)補貼率。范文晶(2010)從政府立法、經濟管制及經濟政策規(guī)范逆向物流經營。黃樂富(2010)、王世磊等(2010)運用博弈演化理論研究了政府管制在企業(yè)實施逆向物流中的作用。江源等(2000)分析了居民認知度以及個體的社會—經濟屬性對回收的影響。吳剛等(2010)提出將廢舊品回收分為規(guī)范和不規(guī)范兩種類型,認為回收行為是建立規(guī)范體系的微觀基礎。王蘭(2012)對廢舊家電產品在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的生產商、消費者、第三方回收企業(yè)和政府進行了利益博弈分析!
2 研究方法方面
從收集的文獻看,對逆向物流的'研究,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都有,以定量分析為主,包括有數學模型分析、博弈分析以及實證分析。
2.1 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主要是采用運籌學方法建模如混合整數規(guī)劃、多目標規(guī)劃、非線性規(guī)劃等,目標函數大多是從產品運行周期角度要求平均成本最小,約束條件有物流運輸平衡、生產處理能力、庫存容量限制、設備數量以及決策變量的非負或非負整數約束等。集中在系統優(yōu)化(Z.Q.Lu, 2005)和選址定位上(A.Marin等,1998)。如Carte(1998)最早提出逆向物流的驅動因素及約束模型,Hu Tung-Lai(2002)和Jayaraman等(2003)都構建了關于有毒產品的回收模型,模型中整合了多種有毒廢料逆向物流系統(HWRLS)中的多個關鍵活動(廢料收集、存儲、處理和分銷)和相關的物流運作需求。Amini等(2005)以國際醫(yī)療診斷設備廠為例,說明了應如何設計高效的回收服務供應鏈,以獲得快速的回收時間、最小化運營成本。V.Ravietal(2005)針對計算機硬件業(yè)的逆向物流提出第三方制造、共生物流概念和虛擬逆向物流網絡。提出基于AHP的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決策模型和方法。糜仲春等(2003)提出了一種通過專門管理機構進行協調的廢舊家電回收逆向物流系統模型。馬祖軍等(2004)在生產分銷物流網絡基礎上提出了對逆向物流網絡進行優(yōu)化設計的混合整數規(guī)劃模型。
Lu等(2005)通過構建0-1混合整數規(guī)劃模型研究了生產商、再制造加工中心和中間處理中心組成的兩層網絡選址問題。Marin和Pelegrin(2005)運用建模方法分析了一個綜合分銷物流和回收物流的設備選址問題。謝家平等(2003)運用基于作業(yè)的成本分析法,對報廢家電產品在零部件重用、材料再生、安全處置等方面進行了成本—效益的量化分析,并建立了產品回收處理的財務分析模型。徐大豐(2009)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討論了電池的再生利用問題,構建了系統動力學模型并仿真分析了不同政策環(huán)境下的策略變化。
2.2 博弈分析
主要針對逆向物流各經營主體間的合作和制約等關系分析,如企業(yè)與政府關系、企業(yè)與消費者關系以及企業(yè)間行為方式的影響分析,如王玉燕等(2005)用博弈理論對雙邊壟斷的市場結構下的閉環(huán)供應鏈的定價策略進行了分析,分別得出非合作模型的均衡解和合作模型的均衡解,魏潔(2006)基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分析了由兩個節(jié)點的網絡結構擴展到k個節(jié)點的多節(jié)點回收合作,運用博弈理論對委托企業(yè)與第三方之間的博弈行為進行分析。申亮等(2009)運用博弈模型分析了是否有污染權的企業(yè)實施逆向供應鏈的懲罰與誘導機制。Savaskan等(2006)以博弈的方法從成本收益的角度確定閉環(huán)供應鏈網絡中各個設施的位置和生產能力及其經營效果的評價。王世磊等(2010)運用博弈演化理論研究了政府管制在企業(yè)實施逆向物流中的作用,姚衛(wèi)新(2003)、魏潔(2005)等對回收模式和回收效率進行了博弈研究,葛靜燕(2007)分析了閉環(huán)供應鏈成員的最優(yōu)定價策略和最終利潤。
2.3 實證研究
主要是通過對消費者、廢舊品產生組織、逆向物流企業(yè)、政府等相關逆向物流主體調查訪談等形式收集數據,分析逆向物流實施的障礙和影響因素,以及對不同模式經營效果的比較等,如Margarete(2006)通過案例研究、訪談的方式對客車引擎再制造的驅動因素進行了研究。Ravi和Shankar(2005)利用ISM方法研究了影響汽車行業(yè)實施逆向物流的障礙。孟麗君(2010)通過浙江省300家制造企業(yè)的調查分析,得出了影響企業(yè)實施逆向物流的正向和負向影響因素。虎陳霞等(2010)運用多變量分析法對浙江省77家企業(yè)對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的認知與回收模式,通過比較不同產品回收模式,分析第三方、零售商、生產商在不同模式下的價格、回收率及獲利情況。
3 小 結
多數文獻從企業(yè)或政府的視角展開,集中于某個具體的行業(yè)或某種特殊產品的個案研究,分別專注于逆向物流中的庫存、配送和產品規(guī)劃等活動,綜合研究較少(周垂日等,2008)。或是基于制造企業(yè)研究逆向物流,包括模式結構、網絡優(yōu)化、政府監(jiān)管和制度建設等問題,而現實中往往是社會化多品種混合回收利用,需要產業(yè)鏈的綜合協調。特別是逆向物流經營過程中的經營主體沖突、利益分配、運行機制等問題研究比較薄弱。所以目前對于逆向物流系統的研究內容,基本與中國目前的逆向物流現狀不符,缺乏現實基礎,也就是目前國內逆向物流還是社會化無序回收以及零售商以舊換新等形式的回收模式,鮮有制造企業(yè)回收或聯合回收等模式,國家也尚未有強制的法律法規(guī),對這些模式的比較只能是理論的探討。
定性分析或以解析法為主的獨立建模方法其結果多是一次性數據、圖表等,而逆向物流系統主體構成復雜、相互影響大、影響因素多、環(huán)境變化快,此類研究方法較難適應逆向物流復雜適應系統的分析,需要動態(tài)的研究方法,根據經濟水平和結構變化、廢舊品種類和規(guī)模等的變化情況分別制定適宜對策的較少。
所以目前對我國逆向物流的研究要結合復雜適應系統和博弈論等理論,運用建模、仿真與大樣本數據調查相結合等方法,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對多產品、混合性、社會性的逆向物流體系建設、行業(y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各經營主體的培育與規(guī)范、合作與競爭關系及利益分配機制等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關于逆向物流管理研究】相關文章:
逆向物流的管理11-15
連鎖超市逆向物流管理07-05
逆向物流管理的模式05-17
如何應對逆向物流管理09-19
綠色逆向物流07-24
廢舊家電產品逆向物流模式研究06-20
電子商務下逆向物流模式選擇研究06-20
逆向物流的概述05-31
淺析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11-15
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的區(qū)別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