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樣練好太極拳基本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怎么練好太極拳
雖然廣場舞正在風靡,但是太極拳才始終是最適合老年人的運動方式,怎么練好太極拳呢?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太極拳練習技巧,大家看看怎么練好太極拳吧。
怎么練好太極拳
1、心專
習練太極拳要高度專心入靜用意,必須全神貫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個部位,乃至貫注至U中指指肚。打拳時拇指小指是否相合到位?穿掌時勁運到中指了嗎?這些都要注意。
打一套拳15分鐘左右,83個式子,幾百個動作,編排嚴密,連貫性強,絕對不能走思。打太極拳強調專心用意,打拳時每個動作理法勁道都要體現(xiàn)出來。一走思,拳式就會走錯,拳就打不成了。有人說走路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方式,其實走路時仍可以想事,難能入靜。而練太極拳則是入靜的最好方法,因為它是動中求靜。
2、松柔
太極拳技擊最大特點是“化打結合”。對方來力,我盡量化開。能容能化,使對方失去平衡為主,不制敵于死地;蚝弦,特別是陳氏太極拳打低架子,這是因為低架子容量更大。陳發(fā)科公強調“順隨”。陳照旭先生講:四大塊都要放松,即兩肩和兩胯一定要放松。全身能放松,才便于容,便于化。
3、輕沉
拳打起來一定要輕沉兼?zhèn),尤其是手要向上發(fā)勁時,腰胯必須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雞獨立,右手向上舉,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樹要往高長,根一定要深扎。再有倒換重心,一定要襠走下弧,腳的五趾要緊緊抓住地。順纏變逆纏、逆纏變順纏,凡是轉關時,一定要塌掌根。掌根塌時,肘要墜,肩要沉、胯要松。定式時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時邊呼氣邊沉。
4、培根
打拳先培根,這是陳家溝打拳的名言。方位不對,五趾不抓地,下邊沒站穩(wěn),上邊對也不對,F(xiàn)代體育原理講究人體穩(wěn)定角,即兩腳平行微微外撇,打拳縱向時雙腳不能站在一條直線上,前后應該騎在一條線上,開腳時腳盡量不離開地。弓馬步一定要分清,陳氏太極拳弓蹬步最多。什么是弓蹬步,即弓著的腿小腿要垂直,膝不能跪,前腿為支撐點,后腿為施力點。
例如右弓步,力從左腳跟里側,通過腰脊背節(jié)節(jié)貫穿到右手。最要緊的是后腿,既不能跪膝,膝還要向里卷,大小腿向上撐,胯要松,腳向里扣,不扣就蹬不上勁。只強調松柔不講剛柔相濟不是太極拳。進要柔,退要促,如倒卷肱,退時腳不能離地,離地就不好發(fā)力了。而且退步要短促,進步要柔,即所謂“邁步如貓行”。打拳不是走路,腳一動即有用。
5、規(guī)矩
要尊重拳譜,細摳拳譜,使自己的拳打出來大小動作外形都要到位。手眼身法步,一點都不能馬虎。如掌形,小指與拇指一定要說上話,虎口要圓。穿掌時力在指尖,撩掌時力在手背,不同掌形不同用法,這些在打拳時都要注意。
6、整勁
太極拳首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練拳要“周身一家”,勁要整。大小動作都是如此,都要體現(xiàn)在大腦的指揮下以丹田內轉帶動全身。以腳蹬地汲取大地的反彈力,從而使人體的內力與外力合二為一。雙手合,手腳合,腰腿背均要說上話,全身配合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強調內不動外不發(fā),腰不動,手不發(fā),由內及外完整一氣,防止單擺浮擱。
7、丹功
太極拳所有動作的關鍵是丹田的樞紐作用,拳式周身一家,大小動作都要以丹田為樞紐。丹田運動也叫骨盆運動。所謂“練精化氣”的鼎爐,就是強調丹田即肚臍以下的小腹的運動。
丹田的運動對人體生命的健康有重要作用,運動快慢均如此。我們知道人體骨盆里臟器最多,內分泌、消化、排泄、生殖系統(tǒng)大部分在丹田區(qū)域,丹田的轉動不僅有利于內分泌消化系統(tǒng)的良性改善,性功能、生殖功能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
8、中正
什么時候都要保持上身中正。一起式,便要做到虛領頂勁,下頦里收,眼平視,頭部端正。陳照奎老師將胸腰部分比做棋盤上的老帥,不能輕易隨便移動。人們稱陳氏太極拳宗師陳長興公為“牌位先生”,他拳架規(guī)矩,即要求胸腰軀干部位必須保持端正,不允許左歪右斜,前俯后昂,左右搖晃。
百會、會陰兩穴位無論什么時候,什么狀態(tài)上下都要有上下對拉拔長的感覺。這樣你的脊椎、頸椎、胸椎、腰椎都會少得病。同時,通過立體螺旋勁,又要靈活,屈伸自由,旋轉自如。
9、平衡
打拳要強調三維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對稱平衡。手往前推,腰部命門就要向后撐,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這叫八面支撐。
10、螺旋
陳氏太極拳最大的特點是纏絲,四肢動作非逆即順。重要的是胸腰的立體螺旋,金剛搗碓,握拳時,先要沉右胯,翻左臀,胸略左轉。提拳時,再沉左臀、翻右臀,胸腰右轉。
砸拳震腳時,又變沉右翻左,胸腰向前轉。金剛搗碓為立體螺旋,腰胯走橫8字,平時,要注意練翻臀轉胯?傊蛉瓡r胸腰不能平板運作,手足不能直來直去。
11、虛實
打拳就是鍛煉隨時保持自身的平衡,推手就是想方設法破壞對方的平衡。做到這一點,就要掌握好運動中的兩種虛實。一是人體重心倒換之虛實,二是發(fā)勁主副之虛實。
陳氏太極拳的重心不偏左即偏右,一起式即分為虛實,重心倒換必然要襠走下弧。左手下沉發(fā)采勁時左腳為虛,右腳為實。右手向下發(fā)采勁時,則右是必須虛。震腳發(fā)勁,蹬腳發(fā)勁,從身體重心來說發(fā)勁的腳都為虛。但論發(fā)勁之虛實,則又可稱為實。分清兩種虛實,才能達至U輕沉兼?zhèn)洌拍鼙3稚眢w的平衡。
12、開合
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欲開先合,欲合先開。還要注意三節(jié)開合,拳合肘開,肘合拳開。梢節(jié)合時,中節(jié)要棚,根節(jié)要松,打拳時還要注意胸腰的開合,胸開時背要合,背開時胸要合,開時要開圓開好,合時要合住,并且是螺旋中開合。太極拳式中處處有開合,一個掩手肱錘最后發(fā)拳時就含了胸部的開合開三個勁。
13、折疊
胸腰折疊是陳氏太極拳鍛煉的要領之一,強調以丹田為樞紐靈活而有力的“正反相生”的運化功能,簡單講就是胸腰的開合以及四肢的屈伸開合。《易經(jīng)》中說,“無往不復”。陳家溝有句名言,叫做“不懂疊法枉徒勞”。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開先合,欲合先開,欲要先給等等所表現(xiàn)的一開一合、一屈一伸、一左一右、一卷一放,均需要胸腰和四梢的折疊來轉換運化。
14、棚圓
棚勁很重要,打拳時周身要棚圓,而且要加大周身的棚勁,使周身表層各個部位都要有往外膨脹的感覺。常言打拳三個圈:一是大小動作自身處處都要旋轉。二是大小動作所走的路線,非圓即弧,絕無直來直去。三是定式全身處處棚圓。
15、連貫
連貫性就是打拳時要連綿不斷,一套拳打下來15分鐘左右不要停,不要斷勁。我們說太極拳是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就不要停頓,勁一斷氧的運行也就斷了。慢也好,快也好總之不斷勁。
16、節(jié)奏
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間。拳打起來要剛柔相濟、開合相寓、節(jié)節(jié)貫穿,如行云流水。不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個拳式,甚至一個動作,也要有快有慢。
例如走一個圈,下半圈蓄勢引化要慢,上半圈發(fā)勁就要快,這樣打出來的拳就會跌宕起伏,有板有眼,不致于呆板,富有節(jié)奏感。但要注意做到慢而不間斷不呆滯,快而不丟,快而不亂,快而不丟纏絲勁,快而不失沉著,不忘輕沉兼?zhèn)洹?/p>
17、呼吸
打太極拳要腹式呼吸與胸腔呼吸相結合。所謂腹式呼吸即吸氣時小腹收縮,呼氣時小腹膨脹,腹式呼吸的好處可以加大氧氣的吸收和肺部濁氣的排放。加大了肺活量,這對于人體健康是大有好處的。此外,打拳時呼吸要與運勁發(fā)力相結合。
18、懂勁
太極拳的術語是“內氣鼓蕩,外形飽滿”。即處處有一個“棚”勁。太極拳講棚、履、擠、按、采、列、肘、靠八門勁別,實際上其他七種都是“棚”勁的延伸。還要結合“拆拳講勁”把每個式子的力點、勁力結構、勁力變化都搞清楚。
19、功力
太極拳的勁力應具備陰陽互濟、整體作業(yè)、順逆纏絲、松活彈抖四大特征,其中特別是螺旋勁、彈抖勁和意念力、丹田力,又是它特殊的功力象征。若想增長功力,首先,在弄清大小動作勁道的前提下,拳要多打,以練整體功力。
其次,拳走低架子鍛煉腿的實力,增強肩、髖、膝、踝等骨關節(jié)的柔韌性和耐力。把拳式拆并,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練單式。結合推手練靈敏度、練聽勁、懂勁、沾粘連隨、順勢借力、造勢借力、化打結合等功力:結合輔助功力訓練,如擰太極尺,抖太極大桿,揉太極球,旋太極輪,練纏絲杠,以及打沙袋等等,以增強功力。
拳路快慢相間,有蓄有發(fā),有節(jié)奏,以練緩沖力。意念力也是一種物質力,打拳時注意用意念導引周身的氣力,全神貫注的從中鍛煉意念力。
20、神韻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無論書法、繪畫、戲劇歌曲還是武術,都講究獨特的韻味,太極拳也講求拳韻、拳味、拳品。太極拳是一種性命兼修,身心兼練的拳術,一個人通過練拳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出自己的風度、氣質、情操和修養(yǎng),這就是說你找到了太極拳的“太極味”和神韻。若想達到這個境界,就要:
、俣弥袊糯軐W中的陰陽互濟,陰陽和諧的道理。
、谟小拔沂匚医,不卑不亢”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善引化”的大將風度及英雄氣概。
、廴虻靡袣鈩,內氣鼓蕩,外形飽滿,瀟灑而凝重,舒展而緊湊,表現(xiàn)出一種能屈能伸、能開能合、能剛能柔、落落大方、光明磊落的崇高境界。
、艽虺鋈艿墓(jié)奏韻律,拳打出來要輕沉兼?zhèn)、剛柔相濟、開合相寓、螺旋纏繞,忽隱忽現(xiàn)、有快有慢、節(jié)節(jié)貫穿、猶龍似蛇,如行云流水,使人感受到一種美的旋律的體現(xiàn)。
、葑⒁庋凵瘛珰馍竦拇翱。
怎么練好太極拳
第一、關鍵是找好老師
一位優(yōu)秀的太極拳老師有以下特點
1、輕松柔和
架勢平穩(wěn)舒展,動作柔和。
2、連貫均勻
從起勢到收勢的整套動作都緊密銜接,沒有明顯停頓的地方,身體重心始終在一個平行線上前后左右移動。
3、圓活自然
在打太極拳過程中手臂的動作帶有弧形。
4、協(xié)調完整
整套動作上(手)下(腳)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干、四肢)一體,以腰為軸,用腰部力量自然帶動四肢。
5、剛柔相濟
既輕靈又穩(wěn)重、既柔和又有力。
第二、人到心到
學習時要保證內心的寧靜,找到與老師能互動的感覺。邊聊天或者邊看別人扭秧歌邊打拳是毫無效果的。注意力不集中,自己內心不能安靜下來是學不好太極拳的。
第三、準備活動
正規(guī)的老師有一套規(guī)范的準備活動,大約需要30分鐘。它吸收現(xiàn)代運動的一般理論和方法,結合太極拳的項目特點又重點突出。首先從頸椎的小關節(jié)開始,嚴禁快速旋轉頸部的活動。要慢慢進行,以防有頸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作(頭暈甚至導致跌倒)。
肩部關節(jié)是我們身體內可以做動作方向最多的關節(jié),但生活方式和老化使得很多方向的活動退化了,因此肩部動作都要拉開到位,并停留幾秒鐘。
在做上肢肌肉活動時,心率開始跳得快一點,身上開始發(fā)熱。然后腰部脊柱關節(jié)緩慢左右旋轉,接著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都分別進行旋轉牽拉。接下來是四肢和全身較大范圍和力度的活動以及整理活動。做完后全身發(fā)熱,肌肉韌帶拉開,以保證習拳中不受傷。
第四、動作到位
在練習的時候要嚴格遵照老師要求的動作練習,然后要搞清楚身法的走向。太極拳的練習與廣播體操不大一樣,應為練習太極拳的時間要常。想要掌握太極拳的的精髓就要長期的練習。
第五、馬步適度
很多人中年以后開始學習太極拳,總有一部分人因為膝關節(jié)疼痛而退出,一方面馬步不宜過低,保持在100度以上,膝關節(jié)不要超過足尖的高位馬步即可。還要注意足(腳尖)、膝、肘相對,意即膝關節(jié)與腳尖保持一致方向,以免膝關節(jié)扭曲受傷。
第六、堅持不懈
習練太極拳至少保證每周3~4次,最好每天一次。堅持數(shù)年必有效果。鍛煉雖不能返老還童,但到老年后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人想要達到的最基本的目標。
第七、重內輕外
有一句精辟的話“走內不走外”。對于那些已經(jīng)掌握基本武術動作的人,要體會身心松的感覺,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動作姿勢上,看起來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無論對于防身還是健體作用不大。這也是針對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打拳的健身者的忠告。
練好太極拳的五大要領
第一大要領 虛靈頂勁氣沉田
虛靈者,靈明也;頂勁者,內勁輕輕上拔,使清陽之氣上升;氣沉田即在運動中把人體能量,沉藏于丹田。其具體做法為:下頦回收找喉頭,喉頭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會,百會虛懸,使周身上下內外連成一個整體!妒齽菪泄π慕狻氛f:“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頂頭懸要從“懸”字著眼,從“頂”字著手,“懸”的意思是虛領,屬于柔,“頂”的意思是使頸直肌輕度收縮,屬于剛,要處處有剛柔相濟之意。虛靈頂勁決非硬頂,硬頂是僵勁,非真正的頂勁。頂勁上領,不可太過,太過則正氣猛涌上頭,血壓升高,頭重腳輕,足下不穩(wěn),扭轉不靈,其脈不通,橫氣填胸,有損身體健康;頂勁又不可不及.不及則提不起精神,容易產生雜念。因此,太極拳理論指出:“中氣上提,若有意,若無意,不輕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無,無過不及,折其中而已!
“虛靈頂勁氣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中醫(yī)理論認為,下丹田通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十五絡。故古代養(yǎng)生家認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內,先吸后呼,一吸百脈皆合,一呼百脈皆開,呼吸往來而百脈皆通,氣血暢通百病皆除;
又認為,將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氣生血,氣血充足,身體健壯而百病皆愈。所以,氣沉丹田,不僅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重要內容,也是太極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極拳揉手(推手)中,頭要自然向上領起,上虛下實,氣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時下盤穩(wěn)健,周身中正,動作忽隱忽現(xiàn),如物漂于水。如球滾于地,猶如不倒翁,即拳譜所云:“飄飄蕩蕩浪里鉆,上輕下沉不倒顛。
第二大要領:沉肩墜肘松筋骨
沉肩者,肩松沉也;墜肘者,肘下墜矣;松筋骨,即松筋松骨。
沉肩指肩要松沉,肩松開下垂,即將兩肩井穴下沉,兩肩必須平齊,不可端起,反之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沉肩須將肩胛骨松開,使肩胛骨肌出現(xiàn)一個低洼,能使手臂增加長度,增大曲伸纏繞的靈活性。墜肘,就是肘要有往下松墜之意,垂肘的前提是沉肩,所以肘不能懸起,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肘關節(jié)是起重支點,肘與膝合又是外三合的重點;墜肘就是要使肘關節(jié)松開,上肢氣血更加流通。若能做到“肘不貼肋”,便有“松開我勁勿使屈”的強性和韌性。如白鶴亮翅,其手臂上舉雖然超過肩部,而肘尖仍然使其有下垂之意,若是肘尖向上抬,那就是挨打的架子。墜肘是肱二頭肌的輕度轉動,使尺骨與橈骨進行絞剪式運動,通過對血管的交替擠壓與放松,加速血液循環(huán),改善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肘要松垂,保持略低于腕的位置,要符合屈中求直和處處屈蓄有余的要求。沉肩墜肘能保護胸肋部的要害部分,并使攻防兩宜。
松筋骨,要松開四肢百骸、八段九節(jié)。筋骨不松,經(jīng)絡受阻,意氣受滯,則功夫不但不長,人到中年還會導致疾病纏身。如何松筋骨,其關鍵的關鍵就是松腰胯。
第三大要領:松腰開竅旋之足
松腰者,腰松開也。腰松開了,一動全身無處不動。古人日:“命意源頭在腰隙!庇秩眨骸把畿囕S氣如輪!遍_竅者,打開也。
松腰的關鍵在于什么呢?先松胯,然后松膝、松踝,最后是松足,也就是“旋之于足’’了。所以.“松腰開竅旋之足”這一要領,是針對腰胯與整個下肢而言的,并不是只講腰與足!短珮O拳論》中指出:“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在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苯(jīng)典理論告訴我們,太極的功夫在腳下,必須練好腳下的功夫。
第四大要領:分清虛實調陰陽
分清者,清楚也;虛實者,變化矣;調陰陽,即調和陰陽。人之有形,不離陰陽,更有虛實的變化。在形體上,腳分虛實,腿分虛實,手分虛實,周身上下,四肢百骸無處不有虛實之分。人的心理、思想、精神、意識在不同的層次中都有虛實之分。虛實的變化,即是陰陽的調和。
太極所有的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即可靈活轉化,久練不疲,張弛輕重,均勻轉換,不致困頓。比如,在左右旋轉時,如果重心移至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反之,重心移至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不是全無力量;實也并非全部落實、站實,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罷了。所以不可過實,過實則遲滯;也不可過虛,過虛則浮飄,無著無落,根基不穩(wěn)。分清虛實。演練者自己要盡量做到外形隱蔽,心中明了。
太極拳的虛實轉換全在腰,轉換在腰,首先就要松腰、塌腰和虛腰。松腰的反面是收腰,腰椎骨節(jié)和肌腱、韌帶能放松,松開則不收;塌腰的反面是癟腰,腰部能松開下塌(配合斂臀)則不癟;虛腰反面是束腰,虛者空也,腰部能不硬不軟、折中而得虛空則不束。要塌腰須斂臀,能斂臀則能塌腰。塌腰、斂臀自然尾閭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門自然松開,配合會陰內收和虛靈頂勁,則脊柱自然豎直,上下前后合住勁,轉動時自然無所偏倚。
第五大要領:上下相隨內外合
上下相隨,即人體以腰為定點,腰以上為上。腰以下為下,腰脊為聯(lián)系上下體的主動軸,上于兩膊相系,下于兩腿相隨,上下相隨則中間自然 相隨。
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其一在于上下動而中間應,其二在于中間動上下和。比如云手,其內涵就是手動、足動、胸腹腰脊一起動,手到足到身體到,一動無有不動,上下內外一氣貫通。上虛而中間應,即胸腹腰脊隨手足動,其關鍵在于以胸腹腰脊的虛實、松活和中正為前提。中間動全憑腰脊帶動,其關鍵在于以肩活動為臂的轉關樞紐、以胯活動為腿的轉關樞紐?傊虚g不動,陰陽合德;中間一動,陰陽分清;一上一下,上下相隨;一開一合,開合相乘;一動一靜,動靜相因;一屈一伸,屈伸相宜;一虛一實,虛實分明;一左一右,左右相連;一內一外,內外相合。
內外合者,即內外相合。要使上下相隨,必須內外合一。內外合一首先是內三合與外三合: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內外三合稱為周身六合。內外相合就是在周身六合的基礎上,使皮肉筋脈骨、五臟六腑、心神意氣相合為一。上下相隨、內外合一,才能使太極運動周身一家。屬于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神意貫頂;屬于外者,周身輕靈,由腳而腿而腰,沉肩墜肘,氣達指端,節(jié)節(jié)貫通。
太極拳的口訣
1、預備勢
第一勢來并步站,眼要平視松下肩,左胯右抽落右胯,左腳向左跨步來。
預備勢來開步站,收心忘事歸練拳,呼吸自然內暢長,眼要平視神內含。
2、起勢
兩臂前搓松下肩,與肩同高變下按,右手抹眉兩臂展,同時腰帶右腳開。
屈膝下蹲兩手起,頭頂松肩手變按,右手抹眉右腳開,兩手翻轉抱球來。
3、攬雀尾左朋
重心右移腰右轉,兩手抱球在胸前,提起左腳再左轉,胯托左腿向前邁。
重心前移蹬后腳,上下分手左朋生,面向正前眼遠視,呼吸自然頂頭懸。
4、攬雀尾右朋
重心后移左腳扣,重心左移兩手隨,腰向左轉右手引,然后抱球到胸前。
腰向左轉帶右腿,復向右轉邁右腿,重心前移弓步成,屈臂向上右朋生。
前拱后塌襠勁生,屈臂要圓易放松,意要放遠內勁涌,身要平正不前傾。
捋: 重心略后臂右轉,隨腰右轉兩手翻,復向左轉坐后腿,手形不變隨腰轉。
擠: 腰帶右臂向右轉,右臂外撐左手按,松圓遠視要進身,外形不動內里轉。
按:
重心后移兩手收,頭頂肩松沉下肘,左腳蹬地兩手推,上身不俯要收臀。
注意前弓和后坐,頭頂收臀腰放松,后坐吸氣上下隨,前弓呼氣上下合。
5、單鞭
重心后移身法正,腰胯帶動右腳扣,兩手平抹向左行,與肩同高眼隨行。
兩手屈臂向右轉,右手后伸要立掌,左手內翻到胸前,腰向左轉合起手。
復向左轉變勾手,右腿坐穩(wěn)氣下沉,后胯托起左腿邁,弓步按掌單鞭生。
6、提手上勢
重心后移扣左腳,重心左移松勾手,兩臂平展松兩肩,腰向左轉提右腳。
復向右轉送右腿,腳根著地合起手,右手在前與眼平,左手合到右肘下。
7、白鶴亮翅
兩手下履右靠生,雙手翻轉到胸前,右手收到小腹上,左手轉圓到臉前。
腰向右轉帶左腿,復向左轉向前點,左手下按右手托,上頂下松長身形。
8、左摟膝拗步
重心不動腰右轉,右手向下復后轉,伸臂挑腕收耳旁,左手隨腰來轉動。
重心右移左腳起,復向左轉送左腿,左手向前摟左膝,弓步右掌向前推。
9、手揮琵琶勢
右腳跟步復下落,右手回手到胸前,左腳略動虛步落,左手前伸琵琶成。
10、左摟膝拗步
穩(wěn)住重心腰右轉,右手向下往后伸,轉腕挑掌收耳旁,左手隨腰來轉動。
腰向左轉胯托腿,邁出左腿左手摟,弓步右掌向前推,弓步收臀身不俯。
11、右摟膝拗步
重心右移右手伸,左手翻轉升腹前,腰帶左腳向外擺,重心左移腰左轉。
左腿支撐身要正,左手向下往后伸,轉腕挑掌收耳旁,右手隨腰來轉動。
腰向右轉托右腿,松腰送腿向前邁,右手平轉摟右膝,弓步左掌向前推。
12、左摟膝拗步
重心后移開右腳,左伸右收履勢來,腰向右轉右臂轉,左轉邁步摟膝成。
13、 手揮琵琶
手揮琵琶又一回,跟腳落腳動左腿,進退上下合起身,眼視遠方意先行。
14、 左摟膝拗步
左摟膝來同樣作,攻守堅備兩手合,轉換呼吸要自然,前后左右勢要園。
15、 進步搬攔捶
重心后移不后仰,腰帶左腳向外開,兩手做成履勢來,眼要專注吸氣來。
重心左移身左轉,右手變拳收胸前,左手后伸轉耳邊,右轉蹬腿擺右腳。
重心移到右腿來,右拳翻轉收腰間,腰向左轉邁左腿,左手前伸意要遠。
右腳蹬地弓步生,同時進身打右拳,左手朋進不松動,腳手配合巧應用。
16、 如封似閉
重心后移松右拳,左手回收右肘下,左朋右抽腰為軸,左轉收臂按勢生。
坐實右腿腳蹬地,弓步進身不前俯,雙手前推松兩肩,眼視前方意遠行。
17、 十字手
重心后移掌放平,左腳扣來右腳開,腰向右轉兩手開,左伸右摸眼右看。
重心左移收右腳,踩成馬步兩手落,翻轉升到胸前來,十字交叉靜等變。
18、 抱虎歸山
重心右移身法整,腰略右轉扣左腳,重心回移左腿上,右腳虛點動意生。
左手向下向后轉,松肩挑腕收耳旁,腰向右轉邁右腿,弓步摟膝打掌成。
雙手轉腕履勢成,擠勢同前斜角用,按法同上方向變,變化方向練心靈。
19、 肘底看捶
重心后移右腳扣,兩手平轉同單鞭,右腕上挑左手朋,左腳弧形向左落。
腰向左轉帶右腳,左手隨轉變下按,右手轉至正前方,左右轉換腰作主。
右腳落地坐實腿,左腳隨起向前落,左手上挑眼前方,右手變拳到肘下。
20、左倒攆猴
腰帶右臂向后轉,經(jīng)腹向后挑起腕,腰向左轉收耳旁,左手前伸要翻掌。
腰向左轉收左腿,略向右轉退左腿,重心左移推右掌,左掌收于左腰旁。
21、 右倒攆猴
腰帶左臂向左轉,經(jīng)腹向后挑左腕,腰向右轉收左臂,右掌翻轉要前伸。
腰向右轉收右腿,略向左轉退右腿,重心后移推左掌,右掌收于右腰旁。
22、 左倒攆猴
左右攆猴連續(xù)做,轉換折疊不停留,重心要穩(wěn)身法正,上下要合不丟頂。
23、 斜飛勢
重心左移展左臂,挑腕屈臂到胸前,右手回收小腹前,雙手抱球腰右轉。
右轉帶起右腿來,略向左轉斜后伸,腳根著地擺腳尖,左腳內扣腰右轉。
右手隨轉到膝外,手尖與眼應同高,左手下按左胯旁,精神貫注意遠方。
24、 提手上勢
提手上勢又一回,左腳一跟兩手分,重心后移右腳起,腳根著地合兩臂。
25、 白鶴亮翅
轉身下履松腰靠,兩手翻轉在胸前,右轉帶腿再左轉,上下斜分長身形。
26、 左摟膝拗步
左摟膝來又一回,腳手轉動上下隨,每勢都要認真做,細心體會妙無窮。
27、 海底針
右腳根進上半步,落實坐腿左腳點,右手回收右耳旁,左手上升到臉前。
提頂?shù)跻d身法正,右腿下蹲不俯身,右手下不丟頂,左手隨勢保平衡。
28、扇通臂
重心上升右手起,左手上升右掌內,十字交叉在面前,右胯托起左腰來。
邁出左腿弓步進,同時左掌向前推,右掌上翻收耳旁,前推后拉頂頭懸。
29、翻身撇身捶
重心后移左腳扣,右手下轉到腹前,左手屈臂轉頭前,重心左移腰右轉。
邁步翻拳伸右腿,左手下按到左邊,向前弓步打左掌,右拳收到右腰旁。
重心后移身不仰,左掌回收肚臍上,右拳向前沖心打,不丁不八麒麟步。
30、進步搬攔捶
進步搬撇一同上,擺腳上步身隨上,打拳弓步要一致,眼視前方不前俯。
31、上步攬雀尾
重心后移作履式,腰帶左腳向外擺,左手前朋腰左轉,右手前引帶右腿。
兩手抱球在胸前,腰再右轉送右腿,弓步右朋復變履,擠按隨后又一回。
32、單鞭
單鞭同上又一回,左右旋轉兩手隨,頭頂下沉眼隨轉,勢勢相連意要滿。
33、左右云手一
重心后移扣左腳,腰向左轉左手隨,重心向左伸左臂,右腳回收并步站。
勾手變掌向下轉,經(jīng)腹到胸升臉前,左手下轉到腹前,翻轉兩手在正前。
34、左右云手二
右手向右要平伸,左腳橫開與肩寬,右手下轉到腹前,左手轉上在正前。
35、左右云手三
左手左伸收右腳,并步云手又一著,連作三次意要連,折疊轉換內里圓。
36、單鞭
云手變成單鞭式,右腿跟步把腳扣,右轉勾手再左轉,左腳邁出拉單鞭。
37、高探馬
重心后移松勾手,腰向左轉點左腳,左掌由外向胸收,右掌收胸向前探。
38、右分腳
屈腿右轉兩手分,左轉邁腿斜前方,兩掌向內收胸前,弓步右掌向斜探。
腰向左轉帶右掌,左右交叉在臉前,重心前移提右腳,右轉踢腳分兩掌。
39、左分腳
右腳回收右掌翻,左掌屈臂收耳前,重心下沉送右腿,右掌回收左掌探
腰向右轉帶左掌,左右交叉在臉前,重心右移提左腳,左右分掌踢左腳。
40、轉身左蹬腳
左腳收回左掌翻,左腳前落向后擺,腳根為軸整體轉,兩手交叉提左腳。
眼看前方兩手分,左腳前蹬重心穩(wěn),左腳收回獨立站,兩手內收合面前。
41、左摟膝拗步
左摟膝來同樣做,轉換變式心要靜,弓步身體勿前傾,摟膝打掌腰帶動。
42、右摟膝拗步
右摟膝來也同上,前弓后坐要連上,提起精神身法整,勢勢都要認真做。
43、進步栽捶
過渡動作同摟膝,右掌變拳收腰間,左手向前摟左膝,弓步俯身打地拳。
44、翻身撇身捶
重心后移左腳扣(腰帶),左手升至左上方,右手曲臂在胸前,轉身撇身同樣打。
45、進步搬攔捶
緊接又是搬攔捶,擺腳進步要連上,轉變方向要留意,呼吸自然內舒暢。
46、提膝右蹬腳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外開,(45度)左手前朋腰左轉,右手前引提右腿。雙手交叉獨立站,穩(wěn)住重心腰右轉,兩手前后來分手,右腳前蹬神氣現(xiàn)。
47、左打虎
右腳下落扣腳尖(45度),左腳點地做捋式,腰向左轉邁左腳,兩手翻轉打虎式。注意兩手和腳合,左手向左轉頭前,右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對眼看前。
48、右打虎
重心后坐松雙拳,腰帶左腳扣過來,重心左移做捋式,右腳虛點意前方。腰向右轉邁右腿,右手向右轉頭前,左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對頂頭懸。
49、回身右蹬腳
襠勁下沉開左腳,腰向左轉左手翻,重心左移右手隨,兩手交叉在胸前。提起右腳獨立站,腰略右轉兩手展,隨后右腳向前蹬,呼吸自然內氣轉。
50、雙峰貫耳
獨立轉體腳根轉,左右分手復下沉,左胯托起右腿邁,雙臂上打要進身。
51、左蹬腳
兩手翻轉到胸前,提起左腳略左轉,兩手前后把掌分,左腳前蹬穩(wěn)重心。
52、轉身右蹬腳
左腳回收向后伸,兩手向前平衡身,左腳前掃轉一圈,腳尖為軸保重心。
左腳落來右腳抬,兩手交叉在胸前,前后分手右腳蹬,眼視前方意要遠。
53、落步搬攔捶
右腳下落擺好腳(45度),重心前移腰右轉,兩手隨腰自旋轉,帶起左腿再左轉。腰胯托起邁左腿,兩手拉開再進身,轉換身法要留意,呼吸自然細深長。
54、如封似閉
如封似閉又一回,重做也要提精神,一吸一呼開合現(xiàn),內外配合要自然。
55、承前啟后十字手
十字手也同樣做,轉換拳式上下合,開步站立頂頭懸,眼視前方式要圓。
56、抱虎歸山
抱虎歸山斜摟膝,調整重心意要先,重心右移左腳扣,摟膝捋擠按式成。
57、斜單鞭
單鞭動作也同上,調換方向走斜方(45度),動作轉換在思維,提起精神走四方。
58、右野馬分鬃
重心后移扣左腳(腰帶),重心左移帶右腳,左手曲臂到臉前,松開勾手收腹前。雙手抱球在胸前,左胯托起右腿來,松腰送出右腳來,弓步轉腰兩臂展。左手下采到胯根,右手外列到膝外,眼看前手向遠視,氣順意遠精神爽。
59、左野馬分鬃
重心后移右腳開(45度),同時右手翻過來,重心右移腰右轉,兩手翻轉到胸前。右胯托起左腰來,左轉邁出左腿來,弓步轉腰兩臂展,右采左列眼向前。
60、右野馬分鬃
重心后移左腳開(45度),轉腰抱球再做來,左右相同連續(xù)做,意念不斷勢勢連。注意身形不前俯,上頂下沉步法靈,上下連動腰為軸,呼吸自然不強求。
61、攬雀尾左朋
重心后坐扣右腳(45度),重心右移腰右轉,帶起左腿再左轉,右胯托住左腳邁。隨腰轉動兩手翻,抱球在胸體自然,左朋右按朋勢成,眼看前方頂頭懸。
62、攬雀尾右朋(捋擠按)
緊按又是捋擠按,后坐扣腳要連貫,同樣拳勢細心做,每次練習有發(fā)現(xiàn)。
63、單鞭(同上)
64、玉女穿梭一
玉女穿梭四角行,全靠腰帶來完成,重心后移松勾手,轉換變式身要正。左腳內扣腰右轉,重心左移擺右腳(45度),右轉帶起左腿來,復向左轉邁左腿。同時左手收臉前,右手曲臂在腹前,左手在上右手下,兩手抱球翻過來。重心前移左弓步,左手翻轉頭上方,右手向前直推掌,眼要遠視意遠方。
65、玉女穿梭二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內扣,重心左移右腳提,右手隨轉向下翻。
兩手抱球在胸前,腰托右腿向前邁,右掌翻到頭上方,左掌向前直推掌。
66、玉女穿梭三
重心后移做捋式,調整右腳向右移,提起左腿再左轉,兩手隨式抱胸前。
胯托左腳向前邁,弓步進身眼向前,左手上翻到頭上,右手前推直向前。
67、玉女穿梭四
重心后坐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內扣,重心左移右腳起,腰胯托起右腿邁。
右手隨轉向下翻,左手內收左胸前,右手上翻到頭前,左手直推也同上。
68、攬雀尾左朋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右腳向內扣(45度),重心右移同前式,轉腰邁腿做左朋。
69、攬雀尾右朋(同前)
70、單鞭(同前)
71、左右云手一
72、左右云手二
73、左右云手三(以上同前)
74、單鞭(同前)
75、下勢
右腳外擺向右坐,撲步要穩(wěn)頭頂懸,左掌向右轉向左,眼視左腳不彎腰。
76、左金雞獨立
重心前移擺左腳,右手引著右膝起,左手下按到左胯,右手面前眼視遠。
77、右金雞獨立
重心下沉右腳落,左手引著左膝起,右手下按到右胯,左手臉前眼視遠。
78、左倒攆猴
穩(wěn)住重心右轉腰,右手后伸左手展,腰向左轉收兩手,右轉伸腿攆猴成。
79、右倒攆猴
80、左倒攆猴
81、斜飛勢
82、提手上勢
83、白鶴亮翅
84、左摟膝拗步
85、海底針
86、扇通臂
87、翻身白蛇吐信
白蛇吐信拳變掌,過渡動作同撇捶,呼吸自然式式連,眼隨拳式來改變。
88、進步搬攔捶
89、上步攬雀尾右朋(捋擠按)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外開(45度),重心左移腰左轉,左臂朋轉提右腿。
右手外抹翻腹前,左胯托起右腿來,右轉邁步朋右臂,手掌要隨到胸前。
接著就是捋擠按,式式同前又一遍,一遍要比一遍精,神氣意念在其中。
90、單鞭
91、左右云手一
92、左右云手二
93、左右云手三
94、單鞭
以上同前
95、高探馬帶穿掌
重心后移松勾手,左轉提腳再點地,左手向內收胸前(掌心向上),右手曲臂向上伸(掌心向下)。
胯托左腿向前邁,右掌下按左肘下,左掌向前穿掌成,眼視左掌意要遠。
96、轉身十字腿
重心后移扣左腳,右轉身來提右腳,兩手交叉在胸前,左右分掌蹬右腳。
97、進步指襠捶
右腳下落并外擺(45度),腰向右轉帶左腿,左掌前伸右拳收,眼要平視神要滿。
弓步進身左手摟,右拳向前沖襠打,弓步進捶不俯身,眼看右捶氣下沉。
98、上步攬雀尾右朋(捋擠按)
重心后移左腳開,重心左移右腳抬,腰胯托起右腳邁,重做朋捋擠按來。
99、單鞭
100、下勢
101、上步七星
重心前移左腳擺,右腳前點虛步來,兩手變捶隨式變,經(jīng)腹過胸到臉前。
102、退步跨虎
右腳退步左腳點,兩臂隨腰向右轉,腰向左轉手不動,轉正身體兩手撐。
103、轉身擺蓮
兩掌翻轉捋式成,左腳扣來右腳擺,腳尖為軸掃左腿,右掌隨轉翻過來。
重心左移右腿提,左手隨轉收胸前,右手向右來平展,眼向前視氣自然。
右腿后伸身不偏,向左向上向右擺,兩手向前拍腳面,收腿提膝臂向左。
104、彎弓射虎
重心下沉斜邁腿,兩手從左向下轉,向后翻上打左捶,右拳收至右耳前。
105、進步搬攔捶
身向后坐開左腳,左拳變掌收腰間,右拳下扣腰左轉,再向右轉擺右腳。
上步搬攔同前勢,轉換拳式要相連,呼吸自然不閉氣,精神貫注意不散。
106、如封似閉(同前)
107、十字手(十字手來氣混圓)
108、收勢
收勢不能馬上散,穩(wěn)住心情意不亂,要做幾次深呼吸,放松調整各道關。
109、合太極
重心右移收左腳,兩腳并攏立正站,含胸拔背神不散,意氣仍在內里轉。
合太極來放松站,精神內含意念轉,呼吸引導歸自然,自然呼吸內外連。
從零到九兩極限,從靜到動又兩端,行云流水內里轉,九九歸一渾然間
太極拳基本動作練習
第一、端正
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注意姿勢正確,特別是身體中正,不能東倒西歪。其它部位也要按照動作要領做到位。
這不僅要求我們身體端正,同時也需要我們心態(tài)端正。
初學階段要抓住姿勢“端正”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可貪多求快,潦草從事。這樣做開始階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練起來靈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第二、穩(wěn)定
要使上體端正舒適,必須首先保持下肢穩(wěn)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勢當中的一部分,又是整個姿勢的基礎。
很多人下盤不穩(wěn),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
經(jīng)驗證明,很多人下盤不穩(wěn),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數(shù)是由于步型、步法不當。如果步子過小過窄,或腳的位置、角度不對,以及變換動作時虛實不清,勢必造成身體重心不穩(wěn)。
在太極拳的身法及步法練習中,都是需要強調重心的平衡和身體的穩(wěn)定的。
初學者必須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單練各種樁步和步法,先把身體重心的變換找清楚。
這樣既利于培養(yǎng)下肢的支撐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虛步、獨立步等)、步法(進步、退步、側步、跟步等)的要領掌握好。
太極拳入門的三大要領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中的瑰寶,也是現(xiàn)代人們養(yǎng)生運動。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太極拳近幾年在醫(yī)學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虛領頂勁
亦即常說的“頂頭懸”也。頭一旦會領納,必然帶動全體精神威力之氣質,震撼精神力,目透神力,慈而不怒,頂懸神不萎靡,精神振奮,豪氣凜然,一身正氣,壯如山河大地,頂天立地。
能頂懸,眼則有神力也!皞魃駥懻,正在阿睹也”。不會“頂頭懸”者,必失全身之神也。所有拳功皆失也。正如老拳家所言:“打拳者低頭貓腰,終究藝不高也!币驗椋^乃百骸之君主,具統(tǒng)領地位,亦是統(tǒng)帥也。
練好太極拳首先要練虛靈頂勁,這是學習太極拳最基礎的。練虛靈頂勁加強身體的定力,不會在練習中出現(xiàn)東倒西歪的現(xiàn)象。
必先作好虛領頂勁也。頂勁勿過,過失其硬,或過上過下,或偏左偏右,皆失本位也。在于似頂非頂、似頂而中和之勁,自然而頂,頂而舒暢,由中正頂,必然產生正定力也。
神不散,集中專一,而得中和之炁貫通之。這就是虛領頂勁之益處。能領必領全身之中和正暴,必能帶動督脈上升,從而使腎精補還于腦,使腦力久而不衰。會領頂勁而生拳功之正勁,能領頂勁神而有主,機在目傳達信息而威振四海也。
二、沉肩
肩不上架,體內真元之暴則不上浮。能沉肩者,氣自下沉到丹田竅中。
練太極拳必要練氣沉丹田,習武之人都知道,丹田是人體力量的集合地,在實戰(zhàn)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歌日:“不帶它法使然力,自自然然到丹田,肩要松沉方是好,得力之時肘下垂,肘力垂下要外張,才有勁力好肘功,能沉肩必垂肘,能張肘必開胸,心開氣順心體寬,莫讓心窩悶得慌,胸寬虛廣好功夫,五行中位自生克,來來去去真舒暢,心窩松好全身松,肘力即可逞英豪,腰上要往上挺拔,腰下坐下腰圓實。”
此時,中軸脊骨節(jié)節(jié)自然抻拔,壯體本由中脊椎正,正脊骨節(jié)松緊自然升彈勁,一身無病,脊必中正,唯有脊柱正備如弓,拳打入神勁力生。
三、下腰坐實腹如球
胯中腹實炁騰然,不求使然之力勁,腹中自然鼓蕩之,實腹力是大力生,煉羆修息自然來,不去費神耗神機,上下做好水火交,自融自產自周天。
裹胯扣膝襠自圓,圓襠自然襠竅開,尾閭竅開炁上通,皆是腿腳擺放功。腳弓抓地通地炁,地炁自來補元精,腳趾松緊要掌好,開合有度顯神功。
太極拳的基本功練習方法
一、肩臂功。
1、聳肩沉肩:
、俅故珠_立步站立;②雙肩同時向上聳提;③雙肩同時向下松墜,如此上聳下沉多次輪換交替(也可按拍子去做);④恢復原狀。
要求:身體自然直立,肩關節(jié)放松,上聳下沉輕松自然,節(jié)奏明快、均勻。
2、開肩合肩:
①叉腰開立步站立;②雙肩同時向前裹合;③恢復原狀;④雙肩同時向后展開;⑤恢復原狀。以上5個動作連貫反復進行(也可按拍子做)。
要求:頭容正直,雙肩只在同一水平面上前后活動,不可上聳。
3、前后轉肩:
前轉肩:
、俨嫜_立步站立;②雙肩同時向前回環(huán)轉動。要求:雙肩放松,轉動快而均勻。
后轉肩:
、俨嫜_立步站立;②雙肩同時向后回環(huán)轉動。
要求:同前轉肩。
左右交叉前后轉肩:
、俨嫜_立步站立;②雙肩一先一后向前轉動;③向前轉動二個八拍之后,雙肩再一先一后地向后轉動。
要求:同前、后轉肩。
4、掤臂擠圓:
、俟秸玖,雙手在體前相交(如右弓步,則右手在外,掌心對里;左腕附于右腕里側,左手心向外。如左弓步,則左手在外,掌心向里,右腕附于左腕上,右手心向外)。
、谝砸庾R引帶雙手向前作擠勢,后腿微用力蹬,腰略發(fā)勁,雙臂以掤圓之勢向前擠迫。
③放松,重心略向后移,但仍為弓步;雙臂放松稍向后收回,但雙腕仍相貼近。如此按②③反復運動。
要求:不要用拙力,雙臂前擠與弓步蹬腿、塌腰協(xié)調,擠迫與放松收回要柔韌而富有彈性,雙肩松沉,不可抬肘。
二、腰功。
1、俯腰(高血壓、眩暈等患者不宜做):
前俯:
、俨⒉秸玖,雙手10指交組,直臂上舉,手心朝上;
、谏仙砀┭扒,雙手貼地;③直體挺腰雙手上舉。按以上①②③,反復運動;④還原。
要求:雙腿挺膝伸直站穩(wěn);上體盡量挺胸塌腰;前俯時要抬頭,頭頂不可下垂。
側俯:
①并步直體站立,雙手5指交叉(10指交組)、直臂上舉,手心朝上;②上身左(右)轉腰約450,雙腳
不動;③上身向左(右)側俯腰前屈,雙手貼向地面;④上身回至動作①再向另一側俯腰彎曲。以上4個動作反復做。⑤立正還原。
要求:同前俯。
2、轉腰:
、匐p腳開立,雙手叉腰;②以腰為軸,從左向前向右再向后或反向環(huán)繞,即做“腰部回旋”式動作。
要求:動作幅度盡可能大,雙腳不能移動。
3、扭腰:
①雙手叉腰,開步站立;②向左(右)扭腰,同時重心略向左(右)移,左(右)膝略曲,另一腿稍蹬
直;③向右(左)扭腰,同時重心移回右(左)側,右(左)膝略屈曲坐實,另一腿稍蹬直。以上動作②③反復輪換做。④還原。
要求:雙腳基本不動。
三、腿功。
1、壓腿:
正壓:
、倜鎸吣(或平腰高的支承物),并步站立;②一腿獨立,另一腿提起向前平伸,用腳跟擱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腳尖向上蹺,雙手10指交組,按在膝蓋上;③上身前俯下壓,然后恢復上體直立,前俯下壓與直體反復運動;④還原休息。雙腿輪換鍛煉(圖3-31)。
側壓:
①側對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丁字步站立;②一腿獨立,另一腿提起伸直,將腳跟擱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腳尖上蹺,近肋木內側之臂垂于襠前,外側之臂屈肘上舉,手心朝上;③上體側屈下壓,用上舉之手去碰或握住被壓腿的腳尖,然后還原。雙腿輪換練習。
壓腿的要求:①雙腿挺膝伸直;②挺胸、直背、塌腰、收胯,被壓腿的腳尖向上蹺;③壓腿的高度要逐步增高。
仆步壓:
①左(或右)仆步下蹲,雙手按于大腿近膝端。②重心下落,平鋪腿壓直,然后重心略上提,再下壓;如果反復數(shù)次以后,換成另一側的仆步,同樣反復做動作②③后起立。
要求:①仆步步型要正確,上體正直;②臀部不要外翻突出,上體不要前俯;③平鋪腿要伸直,腳掌緣不可外翻,下蹲腿腳跟應著地站實。
2、耗腿:
一腿直立,將另一腿抬高擱在體前肋木(或桌子、椅背等高物體上),靜置數(shù)分鐘,雙腿輪換。
要求:雙腿不可屈膝、上體自然正直。
3、扳腿:
前俯扳腳:
、僮(右)腿屈膝下蹲,右(左)腿前伸,腳尖上蹺,腳跟著地,雙手扳住右(左)腳前掌;②雙臂屈肘,上體前俯,盡量貼靠向右膝蓋,然后還原。
要求:①挺胸、直背、塌腰、坐胯,上體盡量前探;②初練時前俯幅度可以小些。
獨立抱腿:
①左(右)腿自然直膝站立,右(左)腿屈膝上提;②左(右)手抱住小腿的下端,右(左)腿向上抽提,大腿緊貼胸部,然后立正還原,雙腿輪換練習(圖3-32)。
要求:挺胸、直背,支撐腿挺膝伸直,上提腿應盡量提高。
4、前控腿:
①右(左)手扶持肋木(或桌、靠背椅等),側身站立,左(右)手叉腰,左(右)腿屈膝提起,大腿提平;②左(右)膝前伸使小腿伸平,腳尖繃直或上蹺?刂谱(右)腿在平伸的狀態(tài),直立一段時間
(數(shù)分鐘),輪換另一側(圖3-33)。
要求:①挺胸、直背,雙腿伸直。②前控腿前伸時要緩緩伸出。
5、踢腿:
前踢:
、匐p手側平舉或叉腰;②一腿支撐,另一腿腳尖勾緊從下向前、向上、向眉間踢起;③前踢腿下地后,(前進一步)即支撐體重,另一腿如前法踢起。雙腿交替前踢,一直向前進步,走一段以后可以向后轉身繼續(xù)練習(圖3-34)。
要求:①挺胸、直背、平肩、收胯,雙腿挺膝伸直;②前踢腿用力在腳,支撐腿腳趾抓地。
斜踢:
、匐p手側平舉或叉腰;②一腿支撐,一腿腳尖勾緊,從下向前、向上,向異側的耳際踢起。下地后,即成支撐腿,另一腿又如前法斜踢。
要求:同前踢。
彈踢:
、匐p手握拳于腰或叉腰;②一腿支撐,一腿先屈膝大腿提平,然后放松膝關節(jié),小腿向前、向上彈踢,腳面繃平,腳尖朝前。
要求:①挺胸直背;②彈踢有力、迅速。
外擺腿:
①雙手側平舉;②一腿支撐,一腿腳尖勾緊從下向異側踢起,經(jīng)面部向同側外擺落下。雙腿輪換。
拓展:
太極拳介紹
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tǒng)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yǎng)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yī)經(jīng)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tǒng)拳術。太極拳主要代表人物有施承志、陳正雷、楊振鐸、李秉慈、孫婉容、鐘振山等。
1949年后,被國家體委統(tǒng)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后,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傳統(tǒng)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氏、楊氏、武氏、吳氏、孫氏、和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系,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tài)。由于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20年1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將“太極拳”項目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歷史淵源
太極拳屬武術一大拳系。太極拳這個名稱是因為拳法變幻無窮,遂用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這一哲學理論來解釋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就是大的意思,“極”就是開始或頂點的意思。宋朝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第一句話就是“無極而太極”,并非說太極從無極產生,而是“太極本無極”之意,意即“太極”是產生萬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取的也是這個意思。太極圖是我國古人的一種最原始的世界觀,拳術和太極說的結合,逐步形成了太極拳術。
太極拳一詞,最早見于署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根據(jù)文獻和口頭資料,王宗岳的遺作,是清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省永年縣)武澄清(1880年-1884年),在任職河南省舞陽縣縣令時,得于縣屬北舞渡鎮(zhèn)家鹽店,時間約在清咸豐二年(1852年)或稍晚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有無王宗岳此人,研究者迄今尚無定論,近十余年來有人還提出《太極拳論》是武禹襄(1812年-1880年)的化名之作。不管上述議論誰是誰非,有一點可以肯定:王宗岳《太極拳論》的原件,誰也沒有看到過。
武禹襄的長甥李亦畬(1832年-1892年)于光緒七年(1881年)將王宗岳武禹囊的拳論和自身體會,手書三冊傳世,俗稱“老三本”。自藏本封面題名《太極拳論》,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訣”。贈郝和本封面題名《王宗岳太極拳論》,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訣”。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太極拳”之名、王宗岳和武禹襄的拳論見諸于文字記載的,均首先出于此抄本。[8]
1928年定稿的《清史稿》,在《卷五百五列傳二百九十二藝術四》中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傳習者頗眾云。”這是太極拳之名見諸官方史書的最早記載。說“河北有太極拳……傳習者頗眾”,證明永年人楊祿禪、武禹襄所傳拳術已正式定名為太極拳了。
創(chuàng)始起源
太極拳究竟為何人所創(chuàng),又是何時所創(chuàng),這是一個既不能回避又難以定論的問題,長期困繞著太極拳界。目前,主要有以下6種說法:
1、梁朝的程靈洗
程靈洗,字元滌。南朝梁武帝、元帝年間(502-554)在世;罩莞輰帲ń駥侔不帐。┤耍嗾f陳國新安(今浙江省建德、淳安縣一帶)人。[22]程靈洗的太極拳由韓拱月所傳,韓拱月的老師不得而知。韓拱月傳程秘,程秘傳程靈洗的太極拳改名小九天,其中提手、穿梭、單鞭、攬雀尾等數(shù)勢名稱與現(xiàn)在的太極拳名稱相同,還有幾勢動作名稱與現(xiàn)在的動作名稱頗為相似,程所著觀經(jīng)悟會法云:太極拳非純功于易經(jīng)不能得。以易經(jīng)一書,必須朝夕悟在心內,會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妙。留有《用功五志》:“博學,是多工夫。審問,不是口問是心問。慎思,聽后當留心想之。明辨,生生不已。篤行,如天行健!薄端男詺w原歌》:“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我賴天地以存身,天地賴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獨靈!
2、唐朝的許宣平
許宣平唐時江南徽洲府歙縣人也,受業(yè)于于歡子,于歡子的生平不見記藏,許傳宋遠橋,原有37勢動作,但實際上流傳下來的卻有42勢,其中相當動作名稱與現(xiàn)在流傳的太極舉名稱相同或近似,練習方法為單勢練習,一勢練成,再練一勢,不分次序,練習者自己選樣,至37勢逐一練成,動作自然連貫,一氣呵成,故又稱長拳,留有《八字歌》:“掤、捋、擠、按世界稀,十個藝人十不知,若能輕靈并堅硬,粘黏連隨俱無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思。果得沾粘連隨字,得其環(huán)中不支離。”《周身大用歌》:“一要心靈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二要遍體氣流行,定繼續(xù)不能停,三要喉頭永不拋,問盡力下眾英豪,如詢大用緣何得,表里精粗九不到。”《十六關要訣》:“活潑于腰,靈機于頂,神通于背,流行于氣,行之于腿,蹬之于足,運之于掌,通之于指,斂之于髓,達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來于口,縱之于膝,渾暖于身,全身發(fā)之于毛!薄豆τ酶琛:“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蕩主宰定!
3.唐朝的李道子
李道子唐朝江南安慶人,嘗居武當山南巖宮,所傳太極功為先天拳,亦稱長拳。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勢,為太極拳別名。宋時傳于江南寧國府俞氏,明代傳于宋遠橋,張松溪等人。所傳歌訣:“無聲無象,全身空透,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水清河靜,翻匯倒海,盡性立命!
4.唐朝的胡鏡子
唐朝的胡鏡子傳于宋仲殊,宋為安洲人,宋傳殷利亨,殷將太極拳名改為后天法,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為主,與太極十三勢功用相同。
5.張三豐創(chuàng)拳說
歷史上有關張三豐的傳說最多,爭論亦最大,眾多人稱其為太極拳鼻祖,目前,有據(jù)可查的主要是源于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征南基志銘》記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拳,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于宋之張三豐。三豐之術,百年之后,流傳于陜西,而王宗岳為最著。溫州陳洲同從王宗樂受之,以教其鄉(xiāng)人,由是流傳于溫州,嘉靖年間,張松溪為最!
6.陳王庭創(chuàng)拳說
武術考證家唐豪實地考察了陳家溝,依據(jù)陳王庭的遺詩:“嘆當年,披堅執(zhí)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币陨锨八姆N傳說有關文字記載主要源于《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及支流考》手抄本。
關于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確有待深人研究,解放以后,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類觀點:一類認為太極拳是陳王庭所創(chuàng),發(fā)源于陳家溝;一類認為在此之前早有太極拳,大約在南朝韓拱月、程靈洗開始,經(jīng)唐朝時許宣平、李道子,宋時程必,元時張三豐,明清為王宗岳、蔣發(fā),清中葉陳長興發(fā)展起來。目前,還很難斷定太極拳究竟是何人何時創(chuàng)造的,但是可以肯定,太極拳絕非一蹴而就,必然有一個萌生、發(fā)展、壯大、成型的過程,是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努力形成的,這也正說明了太極拳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太極拳的好處和作用
1、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
太極拳通過意念和呼吸與動作配合,促進大腦神經(jīng)細胞的功能完善,使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和抑制過程得到協(xié)調。太極拳凝神聚氣,沉穩(wěn)安舒,放送神經(jīng)系統(tǒng),無疑是上班族的福音。
2、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循環(huán)系統(tǒng),擴大肺活量
太極拳動作舒展緩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臟得到充足供血;使人體肺部的氧氣充足,腸胃得到蠕動鍛煉,增強消化和排泄機能;通過緩慢、細長、均勻的腹式呼吸,增強人的肺活量。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質疏松
太極拳多以慢速走圓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運動,加上重心交替變換,練習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練習太極拳對于老年人來說尤為有利,因為腿部受力增加,骨質的含鈣量也會增加,骨骼就變得很堅固了,能有效預防骨質疏松。
4、具有健美作用
太極拳運動是體式穩(wěn)態(tài)的鍛煉,太極拳體式要求“站如松,坐如鐘,走如風”。使練習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鍛煉,保持良好的體型。
5、有助于睡眠
通過練太極拳,不僅能改善陽痿、遺精、腰腿酸軟,也能改善體虛腎虧引起的失眠、夢等癥狀,可明顯改善睡眠質量。
太極拳養(yǎng)生功能
一、 對消化器官的功能
太極拳運動,由于逆式腹呼吸之配合,呼吸深度增大,使橫膈膜上下活動次度隨之增加,促使消化器官功能大增,腸胃積氣消除,保持谷道暢通,經(jīng)絡與消化系統(tǒng),得以調劑與改善,營衛(wèi)吸取與供給充份,同時增大唾腺液分泌功能唾液增加,隨呼吸流入胃中,不但助長胃的消化能力,且有助于人體內的自療機能,預防諸多病變不易發(fā)作,所以道家煉丹者稱「唾液」為化丹妙藥養(yǎng)生功能有哪些。
二、 對心臟系統(tǒng)的功能
人在安靜時,毛血管的開放,僅占全體總數(shù)量的千分之二點五左右,氣血循環(huán)流速遲緩,骨骼肌筋膚發(fā)肢體末梢,所需營衛(wèi)供給量減少,猶如高處自來水管,因水壓或水管淤塞而缺水,人的心臟跳動與血液在血管內,循環(huán)流暢與否亦然,人在練太極拳時,由于身體四肢按一定的姿勢與屈度速度收縮屈伸,內氣鼓蕩,動作柔順和緩,促使心臟跳動能力增加壓力加大,血液出入心房量多力大,循環(huán)流暢,周身毛細血管全部得到開放擴展。由于血循環(huán)速度加快加大,將血液中于滯留的廢棄物質清除,使毛細血管得到充分營衛(wèi)供給,維護生理機能,免病癥細菌及其它有毒物質侵害,所以對于防治血管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冠狀心臟病等,都有顯著效果。
三、 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
依據(jù)運動醫(yī)學家的研究,太極拳的松、慢、勻、柔、輕靈順暢和微波的起伏動作,可使大腦皮層處于自抑休息狀態(tài),以恢復由于過度興奮,或劇烈動作所造成的機能紊亂。因為在大腦皮層的抑制狀態(tài)時,耗氧量減少,腦部血液中含氧量增加,腦電磁波頻率隨之提升,中神經(jīng)系統(tǒng)主管人體意念活動恢復正常,所以對于失眠、頭暈、神經(jīng)衰弱等病癥有最好的治療效果。
四、 對呼吸器官的功能
人體的主要呼吸器官是肺,由肺來完成軀體內部與外界的氣體交換,人的呼吸與性別、性齡、身體姿勢、海拔高低、氣溫、氣濕、氣壓、風向、風速等有關,在正常狀況下,男性每分鐘呼吸12至18次,女性13至19次。其臟腑橫膈膜運動一至二公分之間,而練太極拳時,內則由于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外則由于肢體配合引導,而使氣布周身肢體膚發(fā),全身毛細孔大開,從全身毛孔所吸入的宇宙真氣,與體內原真之氣在丹田會合融聚,由于逆式腹呼吸作用,不僅使橫膈膜運動增大四至五倍,亦使身軀正直肺活量增大,腰圍減少,醫(yī)諺云:「腰小一寸延壽十年」,周身發(fā)育健全,使全身所有器官都發(fā)揮應有正常功能,提供每一細胞所需要的營養(yǎng),發(fā)揮潛在自療功能,抑制肌筋萎縮,毛發(fā)脫落,骨胳松軟,不僅減緩衰老退化,更能防治呼吸系統(tǒng)諸多病癥。
五、 對臟腑功能的調整
太極拳運動的主要功能,在調節(jié)控制臟腑器官功能,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所得的共同結論:「因為人體內臟器官,是由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管理,而植物神經(jīng)又是由交感神經(jīng)與副交感神經(jīng)所組成,人體發(fā)生許多疾病,都是由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所致,如能時常作緩慢柔和順暢自然的,身體肢體運動與內氣接合互動,與中樞神經(jīng)調整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維護內部臟腑機能的交感神經(jīng),副交感神經(jīng)的平衡」。有意識主導內外相合而互動的太極拳運動,既可調節(jié)內部臟腑機能,亦可營衛(wèi)滋潤肌筋骨骼,使心率正常氣血更新,胃腸蠕動正常快速,營衛(wèi)攝取良好,情緒穩(wěn)定精神飽滿旺盛,袪病健身益壽延年自然成功。
【怎么練好太極拳】相關文章:
怎么練好太極拳的基本功08-09
怎樣練好太極拳?08-21
練好太極拳的要素10-17
練好太極拳的要領07-19
練好太極拳的技巧09-09
練好太極拳的方法07-26
怎樣練好太極拳09-23
練好太極拳的技巧07-08
如何練好太極拳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