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琴的形制
中國古代文人視琴樂為精神載體,在“琴棋書畫”中排第一,如朱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姜夔、黃庭堅等都有相當(dāng)?shù)那贅沸摒B(yǎng)。古琴藝術(shù)反映文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北宋的人文精神更多地滲透于對琴樂的審美之中,對琴樂實踐和理論的發(fā)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1、古琴概況
1.1古琴起源
古琴,原名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后來“琴”還成為彈撥樂器的帶名詞,如胡琴、提琴、揚琴、等等。本世紀(jì)初為了區(qū)別于外來的彈撥樂器,才被稱作“古琴”。古琴堪稱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先秦以至兩漢典籍中如《禮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fēng)”,《詩經(jīng)》“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1.2古琴的基本形制
古琴整體是一扁長形音箱,長約13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5厘米。面板又稱琴面,是一塊長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開有穿弦孔,琴尾為橢圓形,在項、腰處兩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底板又稱琴底,形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開兩個出音孔,稱龍池也或鳳沼,腰中近邊處設(shè)兩個足孔,上安兩足,稱頌足。面、底板膠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構(gòu)成與琴腹相隔的空間,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設(shè)音梁,又稱項實。琴腹中有兩個音柱,稱天柱和地柱。弦軸又稱琴珍,多為圓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絲絨繩系住拴繞于琴軫上。琴弦用絲制纏弦。岳山鑲嵌于面板首部,也開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個琴腳,琴首部兩個叫鳧掌,琴尾部兩個叫焦尾下貼,起墊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個螺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標(biāo)記音位,F(xiàn)存以唐琴最古,至今基本結(jié)構(gòu)無重大改變。
1.3古琴樣式及斷紋
古琴造型優(yōu)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jī)式、蕉葉式、神農(nóng)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有所區(qū)分。由于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zhì)、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琴漆斷紋是古琴年代久遠(yuǎn)的標(biāo)志,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
2、唐代古琴
2.1唐代古琴地位
唐代是敞開胸懷吸納外來文化的朝代,融合了多民族的音樂。受胡樂的影響,古琴在唐代宮廷中漸遭冷落。白居易的《廢琴》“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憐汾。……”從詩人的怨憤中,我們不難看出古琴的消沉,主因不在“器”而在“音”。琴師們惜守節(jié)奏舒緩的“楚、漢舊聲”,與唐人的生活節(jié)奏很不協(xié)調(diào)。理所當(dāng)然地遭到冷落。
2.2唐代古琴形制
唐代是古琴承先啟后時期。唐以前沒有確切的實物佐證,唐則有盛、中、晚期制作傳世,部分還具年款,可配合文獻(xiàn)記載以研究。唐琴造形渾圓,如盛唐琴之面板漫圓而肥:中唐以至晚唐之面渾圓漸遜,圓則依然,F(xiàn)存唐琴標(biāo)準(zhǔn)器中,制作上均有共同的時代特點,概括如下:
2.2.1選材
選桐梓為材,據(jù)《女郎環(huán)記》雷威制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風(fēng)雷雪中獨往峨眉,擇松杉之優(yōu)者伐而斫琴,妙過于桐,可知唐人選材不拘泥于古人成法。
2.2.2樣式
現(xiàn)存唐琴式樣有伏羲式、神農(nóng)、鳳勢、連珠、師曠、子期及唐末始出現(xiàn)之仲尼式等。
2.2.3斷紋
唐琴斷蚊以蛇腹斷為主,亦有冰紋斷、流水?dāng)、及蛇腹間所夾雜之牛毛斷等。漆灰斷紋唐琴之表漆色有黑及栗殼兩種。
唐琴造型肥而渾圓,裝飾非常華麗,如日本正倉院所收藏的'唐琴。
3、宋代古琴形制
3.1宋代古琴背景
前有宋太宗創(chuàng)九弦琴。后有徽宗蓄南北名琴于宣和殿百琴堂,足見宋王室對琴的重視程度。北宋歐陽修《三琴記》、蘇東坡《雜書琴事》、沈括《夢溪筆談》均記唐琴用材及制作特點《琴苑要錄》內(nèi)為收北宋人斫琴法:宋末人周密著《云煙過眼錄》詳敘唐宋制琴名手及名琴流傳情況:明代輯刊宋人著《太古遺音》,指法之外,尚收琴制、造琴法、歷代琴式等,圖文并茂:南宋趙希鵠之《洞天清錄》,舉凡琴式演變、選材、琴材品種、制琴及漆灰法、琴腹構(gòu)造、斷紋類別及辨?zhèn)巍⑶儆闷魑锱浼,與《太古遺音》之內(nèi)容屢為明清譜所轉(zhuǎn)載引用。
3.2宋代古琴形式
宋代的古琴發(fā)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于傳世唐琴。南宋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據(jù)現(xiàn)存實物資料推斷,仲尼式出現(xiàn)于晚唐,因宋代尊崇儒道,自此大為流行,迄今不衰。
3.3宋琴演變
宋初模仿唐琴渾圓,漸成宋扁風(fēng)格:弧度以外,琴形尺寸也變化。以現(xiàn)存唐琴統(tǒng)計,其均在120-125公分問,肩寬不離19-21公分,尾寬則為13-15.5公分:據(jù)《琴苑要錄》“近代所效古制微短,其音促而聲細(xì)”、“近代之人不稽于古:加其長闊,矯欲高鳴,失其琴音”,考《琴苑要錄》約成書于北宋中葉,所謂“古”即言唐?膳e數(shù)例以說明《今虞琴刊》載揚州胡氏藏北宋崇寧馬希仁制仲尼式琴,黑漆小蛇腹斷,肩當(dāng)三徽,其音靈透:此兩者尺寸適中,同于常琴,項、腰之上或下楞角雖仍作仿唐之圓之理,論扁、薄、輕程度則逾鶴唳清宵,更顯北宋晚期琴器特色。
自宋室南渡,御府名琴流散,制琴風(fēng)尚發(fā)展至南宋末年,與北宋琴相異。周密《云煙過眼錄》記:“金公路,所謂金道者,琴薄而清。紹興初人”、“陳亨道,高宗朝,琴厚而古”,紹興亦宋高宗年號,據(jù)此可知南宋初期琴器存兩大類型:仿唐和南宋風(fēng)格。
北宋琴自仿唐之圓變?yōu)楸鈭A、扁,至中晚期琴多呈肩聳而狹。宋人琴腹槽腹制作,琴器內(nèi)外構(gòu)造、制度尺寸已具完整法則。如《太古遺音》中,無論琴面、底、槽腹均有圖文加以解說。
3.4灰漆斷紋
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冰裂、流水牛毛等。琴制更趨完善,與唐代先后輝映,同為后世楷模。
古琴的樣式隨著時代的變更而演變。唐代由于大量吸收外來文化,胡樂泛濫,唐代詩人劉長卿《彈琴》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fēng)寒古調(diào)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相反,宋代是中國古琴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從趙詰《聽琴圖》中可見。作為文人音樂的古琴藝術(shù)和古琴審美意識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重要發(fā)展。至今為止,古琴這門藝術(shù),歷經(jīng)千百年的升華提煉,在華夏眾多樂器中。最大限度地承載了厚重的中國文化,成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但它也在慢慢的失傳,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索。
【唐宋古琴的形制】相關(guān)文章:
1.會議的簽到的方法
6.屋頂花園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