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早期電影海報設計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海報作為信息與觀念交流的載體,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電影海報設計是一種自我形式的推廣,更是電影靈魂的直接表達,這種直觀的信息傳達有時甚至比電影更有說服力。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電影海報無論是影片的內容還是影片的主題,都是以一種鮮明,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實際上大家看到的電影海報一開始并不是這樣鮮明的,它經歷了由黑白到彩色的發(fā)展歷程,由單純介紹電影內容的招貼畫,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一種平面設計藝術作品。下面來了解一下早期電影海報設計吧。
從海報設計角度研究,世界電影海報大致經歷了手繪海報和電腦(設計)海報兩個階段。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手繪海報首先出現(xiàn)于觀眾視野,直到五十年代,新中國的電影海報均采用手繪的形式。這種繪畫方式強調了平面設計者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大膽的夸張造型以及鮮明的色彩,充分表達了設計者對電影內容的文化解讀。此時的設計要求在于著力刻畫影片內容,多寫實性描繪,如影片的主人公以及重要場景皆成為手繪對象。1939年由維克多·弗萊明導演的《亂世佳人》成為影壇經典,電影海報以劇中亞特蘭大的火光沖天為背景,配合火紅的暖色調,夸張而鮮明地表達出英雄懷抱美人的濃烈愛意。1941年由奧遜·威爾斯導演的《公民凱恩》成為劃時代的一部影片,它的一款海報(西班牙)采用寫實性手法描繪出男主角的半身像,在色彩處理上因降低了純度造成偏灰的效果,與電影所要闡發(fā)的深刻內涵相符合。
早期的手繪海報多出自畫家之手,之后為專業(yè)設計師,無論其何種身份,電影海報制作者的文化修養(yǎng)對設計理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東方文化內部,包括中華民族、大和民族以及朝鮮民族,他們秉持著傳統(tǒng)的儒教思想,卻又各具特色,這種細微的文化差異對電影海報設計存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斯皮爾博格執(zhí)導的《藝妓回憶錄》中,它的海報設計將目光聚焦在一張蒼白的臉上,搭配鮮艷的紅唇、翠綠的眼珠、飄動的黑發(fā),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黑白的眀暗關系,色彩的冷暖對比,平靜的表情與舞動的頭發(fā),這些設計元素如同劇情一般,在中西文化間以及儒家文化圈內得到了莫衷一是的反響。在文化禁忌中,東方文化享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中國人歷來忌諱“流星”以及數(shù)字“四”,韓國人忌諱“菊花”,而日本人卻忌諱“白手帕”。三國都對紅墨水書寫的名字表示反感,因為這也代表了“死亡”的意義。東方文化中的民族傳統(tǒng)也各具特點:中國的“陰陽”學說在現(xiàn)實中對應著相應的象征物,如日、月對應著“陽”與“陰”;在日本和服禮儀中,只有死者的頭部右側方能佩戴頭飾……中日文化間的差異,導致中國人在設計中注重平衡性理念,推崇中庸思想,而日本人卻崇尚簡約的設計風格,反映出大和民族平和、細膩的文化風貌。另外,中國的漢字不僅成為表情達意的語言工具,也成為一種審美性圖案,它們或行云流水,或萬馬奔騰,只因字體的變化即可完成語義之外的情感表述。由此可見,文化背景的多樣性呼喚著設計師必須具備專業(yè)性知識,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方能在設計中顯示出超越文化形態(tài)的包容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電影海報設計伴隨著中國電影發(fā)展而逐步成熟,尤其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性風格。在更早的三十年代,中國電影海報業(yè)已出現(xiàn),但那時并未形成規(guī)模,與西方的設計理念差距較大。建國后中國電影海報設計者借鑒多種藝術手法,在手繪海報時期,他們多采用水粉,還有油畫、素描、攝影、雕塑、國畫、版畫、連環(huán)畫以及剪紙等藝術形式,可以說他們在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了豐富的文化補給。
現(xiàn)在的電影海報已經成為了一種平面設計藝術作品,并不是簡單的介紹影片的內容。它具備鮮明的圖案和色彩,突出主題的的畫面開始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配合一定的文字,直接就可以切合電影表達主題,突出中心所在,F(xiàn)在的電影海報還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中,讓我們期待他的精彩變化吧。
【淺談早期電影海報設計】相關文章:
淺談海報設計中表達方式08-14
電影海報設計把握什么原則07-18
淺談微電影的產生與分類07-18
淺談3D電影泛濫的原因09-16
淺談網(wǎng)絡大電影中的演員來源08-30
淺談中國電影市場的繁華與平凡08-03
海報設計技巧有哪些10-23
海報設計文字設計技巧08-08
淘寶海報設計中的構思06-15
淺談將英語電影引入大學英語教學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