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競技體育中的“公平原則”
本文就競技體育中的運動侵權應慎用“公平原則”通過一個具體案例,為大家分析講解,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對此有所了解。
原告:李某某
被告:王某某
被告:成都某中學校
李某某、王某某系成都某中學校在校高中三年級學生。2007年暑假,李某某、王某某在學校進行暑期補習。某日上午放學后,兩人和其他幾名同學在學校操場上自發(fā)組織分組籃球比賽。比賽中,王某某運球到籃板下背對籃板投籃時,將其身后跳起準備蓋帽的李某某撞倒致傷,后李某某被診斷為右橈骨小頭骨折。李某某出院后,即訴至法院,請求法院根據公平原則,判決王某某、成都某中學校分擔其醫(yī)療損失92253.3元中的2/3即61502.2元。
[審判]
法院認為,李某某、王某某在放學后自發(fā)組織的籃球比賽中發(fā)生身體碰撞致李某某受傷,兩人對損害的發(fā)生均無過錯。成都某中學校就體育鍛煉等問題建立并執(zhí)行了必要的安全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就體育鍛煉等安全問題對學生進行了必要的宣傳教育,且本案損害后果發(fā)生在學生補課完畢放學后,故該中學也無過錯。就當事人均無過錯的情況下,能否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分擔損失的問題,法院認為,籃球比賽是身體對抗性較強、具有一定人身危險性的競技體育活動,根據競技體育比賽的慣例,參賽者一旦參加比賽,即使未作聲明,應視為以自己的參賽行為表示自愿承擔比賽中的風險并同意承擔損害的后果,致害人不應對損害后果承擔民事責任,損害后果應當由受害人自行承擔。如致害人嚴重違反體育比賽規(guī)則或故意致人損害,則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本案中,李某某、王某某均對比賽潛在的傷害風險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應視為以自己的參賽行為表示自愿承擔比賽中的風險及損害后果,屬于自愿承擔風險的行為,而雙方的對抗行為屬正當體育活動行為,不存在嚴重違反體育比賽規(guī)則或故意致人損害,在主觀上均無過錯,故由此造成的身體損害后果應由李某某自行承擔。故該案不適用公平原則,據此法院判決駁回李某某的訴訟請求。
一審判決作出后,原告李某某不服,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評析]
一、案件焦點問題
本案的爭議焦點集中在法律適用上,即學生間帶有競技性質的比賽能否適用“風險自負原則”讓受害人自行承擔損失,亦或適用“公平原則”讓無過錯的當事人相互分擔損失。下面筆者分述之。
(一)競技體育中的風險自負原則。風險自負又稱自愿承擔風險,指受害人在明知有某種危險存在的情況下,仍去從事某項活動,不得請求加害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其中明示的風險自負系通過言語或文字予以表達,默示的風險自負系基于受害人特定的行為而推定其對實施的行為或損害后果的接受或同意。就競技體育而言,它以比賽為主要特征,以奪取優(yōu)勝為主要目的,比賽的過程在于調動和發(fā)揮個人或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和運動能力、智力等多方面的潛力。因此,當一名運動員完全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或所屬團隊的成功時,他對其他參賽者安全需求的注意義務即是遵守比賽規(guī)則,或非故意或惡意地違反規(guī)則。也正因如此,運動員間的運動傷害行為受到體育運動規(guī)則及體育運動管理體制的排他性保護,風險自負原則和不可避免的風險抗辯事由已廣泛適用于競技體育侵權領域,以排除運動員間非故意造成的傷害責任。故在通常情況下,競技比賽中受傷屬意外事件,參賽者均明確并接受這一現(xiàn)實,即可能被他人所傷和傷及他人。除非傷人者是出于報復或重大犯規(guī),即賽場中出現(xiàn)了重大、非體育化的行為才構成承擔責任的必要條件,引用奧地利最高法院的判決,即“對付的不是球而是人時”當屬這種情況 。
(二)學校體育中的風險自負原則。相對專業(yè)性強的競技體育,學生間的競技比賽,尤其是自發(fā)組織的對抗賽,形式較緩和、動作技能不規(guī)范,參與人在心理、生理結構上也較特殊。但競技運動內在的拼搏性、奪勝性及外在的觀賞性,又決定了學生間的體育運動同樣具有激烈的對抗性,尤其是本案所涉的球類運動,力量的抗衡和肢體的沖撞使得群體性的對抗更為明顯,故學生間帶有競技性質的體育運動同樣具有不可避免的風險因素。因此,就共性而言,盡管領域不同,風險自負原則在學校體育中仍有其存在的語境。換個角度看,不論是學校、家長還是普通公眾,也并未因為球類比賽所含的高危險系數(shù),就反對或禁止學生參與這項運動,換言之,社會對運動風險所持的包容態(tài)度也并未拘泥于特定的領域或主體。
當然,統(tǒng)一規(guī)則總是存在個例的。主體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學校體育對風險自負原則的適用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即運動主體是否具備相當?shù)呐袛嗄芰Γ瑢\動風險是否具有可知性。具體而言,對具備相應辨別、認知能力的學生,相互間在運動比賽中非因故意造成的人身傷害,是可適用風險自負原則進行免責的。若運動主體尚不具備風險的判斷能力,即失去了適用該原則的可能性。而對這種辨別、認知能力的考量,應綜合學生年齡、所學課程、已接觸的體育知識和涉及的運動領域等多方面的因素。
(三)作為例外適用的公平原則。筆者認為,從《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 和《侵權法》第二十四條 引申出來的公平原則,并非是要給法官一個確定的法律規(guī)定或定性為一種明確的侵權責任,而僅是一種裁判考量。是法官綜合案件之外的特殊因素,對其自由裁量的權衡,旨在平衡當事人之間巨大的經濟差異,在解決個案的同時實現(xiàn)一種良好的社會效果。因此,在侵權責任領域,公平原則應作為在實現(xiàn)法律公正的基礎上,為實現(xiàn)自然公平而考慮適用的一種補充性的責任分配原則,它的適用不具普遍性。
在體育運動侵權領域,公平原則的適用更應慎重,因為這項原則會讓運動場上的參賽者們手足受縛,背負較大的心理壓力,以致不敢或不愿充分發(fā)揮競技潛力去拼搏、對抗贏取比賽,抹殺競賽的魅力、阻礙體育運動的發(fā)展。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案件的審理思路。法院認為,學校體育運動侵權案件首先應針對體育運動侵權的共性特點,考慮適用風險自負原則排除侵權責任;其次,應結合學校體育運動中學生的個體特點,審查是否存在不適用風險自負原則的例外因素;最后,綜合當事人間的家庭收入、商業(yè)保險收益等經濟情況,考慮讓受害人獨立承擔全部損失,是否會在當事人之間形成明顯、巨大的經濟反差,并進一步考慮適用公平原則進行適當?shù)呢熑畏峙洹?/p>
(二)對行為人的責任認定。本案中,原告李某某在事故發(fā)生時已滿18周歲,被告王某某在事故發(fā)生時雖未滿18周歲,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但二人作為高三學生,對籃球比賽中不可避免的肢體沖撞和可能造成的人身傷害已具備相當?shù)恼J知能力,故二人參加比賽的行為應視為自愿接受這種潛在的風險。因此,本案不論從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因素,還是對其行為的認識判斷能力分析,均符合運動競技場中風險自負原則的適用條件。故法院援引風險自負原則排除被告王某某對原告李某某的損害賠償責任是恰當?shù),且本案尚未出現(xiàn)行為人家境富裕,而受害人經濟窘迫甚至不能負擔治療費用的巨大經濟反差情況,故不適用公平原則在二者間進行損失分擔。
(三)對學校責任的認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十三條 明確規(guī)定學校免責的具體事由,其中便包括本案所涉及的學生放學后自行留校造成損害的情形,故本案中學校不承擔責任有據可依。那是否有適用公平原則讓學校分擔損失的必要呢?對此,筆者認為,對這類學生人身傷害案件,若學校確無任何過錯或不當之處,不應單純?yōu)槠胶饫娑孕袨榘l(fā)生地在校園就讓學校承擔賠償責任。因為,由此產生的后續(xù)影響只能促使學校為規(guī)避責任,將相對安全的校園環(huán)境封閉起來,把學生的活動鍛煉推向安全隱患更多的社會環(huán)境。當然,我們贊同學校以其他形式向受傷害嚴重、家境貧困的學生進行經濟上的援助,但以法律的名義確定強制性的責任,不免會給社會尤其是學校和家長形成某種錯誤的導向。
三、化解風險的方法和途徑
既然體育競賽中的受傷害行為,不宜適用公平責任要求對方分擔責任,而運動風險又難以避免,那么實際要解決的就不是一般的法律問題,而是風險問題。通過健全相應社會保險制度和保障機制將可能發(fā)生的損害分散到社會,最大限度降低風險損失才是切實可行的解決途徑。目前,在正規(guī)賽事中,涉及運動員、教練,甚至觀眾(如高爾夫球、棒球、賽車等)的體育保險條款已成為各國各項體育賽事規(guī)程的強制性規(guī)定,故此領域因體育侵權引發(fā)的訴訟糾紛極少。
學校領域,尤其針對學生自發(fā)組織的運動比賽,擬通過上述賽事規(guī)制中的強制保險來化解風險并不適宜,F(xiàn)行推廣的商業(yè)保險是專門針對學生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不過系家長自愿投保。此外,以上海為代表的部分城市還同時推行基金制度,通過設立學生傷害事故專項資金幫助受害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但由于我國現(xiàn)行的社會保險制度尚不完善、意外傷害險范圍狹窄、索賠難度大、公眾保險意識薄弱、保險業(yè)務員素質良莠不齊等因素,并非所有的學生都有保險。因此,探索建立健全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學校體育傷害意外保險制度是解決本案所涉問題的關鍵。
【競技體育中的“公平原則”】相關文章:
如何認識競技體育01-22
競技釣魚配置釣魚餌料的原則09-22
競技體育基本知識01-22
體育競技和體育健身的區(qū)別10-27
關于體育競技和體育健身的區(qū)別07-11
柔道競技中摔倒對手的技法06-25
競技體育訓練誤區(qū)與對策07-31
服裝銷售中的原則12-19
廣告中的情感設計原則09-15
優(yōu)秀廣告中的圖形設計原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