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之曾友于》原文及譯文
引導語:《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集。下面是yjbys小編為你帶來的《聊齋志異之曾友于》原文及譯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原文:
曾翁,昆陽故家也。翁初死未殮,兩眶中淚出如瀋,有子六,莫解所以。次子悌,字友于,邑名士,以為不祥,戒諸兄弟各自惕,勿貽痛于先人;而兄弟半迂笑之。先是,翁嫡配生長子成,至七八歲,母子為強寇擄去。娶繼室,生三子:曰孝,曰忠,曰信。妾生三子:曰悌,曰仁,曰義。孝以悌等出身賤,鄙不齒,因連結忠、信為黨。即與客飲,悌等過堂下,亦傲不為禮。仁、義皆忿,與友于謀,欲相仇。友于百詞寬譬,不從所謀;而仁、義年最少,因兄言,亦遂止。孝有女,適邑周氏,病死。糾悌等往撻其姑,悌不從。孝憤然,令忠、信合族中無賴子,往捉周妻,搒掠無算,拋粟毀器,盎盂無存。周告官。官怒,拘孝等囚系之,將行申黜。友于懼,見宰自投。友于品行,素為宰重,諸兄弟以是得無苦。友于乃詣周所負荊,周亦器重友于,訟遂止。孝歸,終不德友于。
無何,友于母張夫人卒,孝等不為服,宴飲如故。仁、義益忿。友于曰:“此彼之無禮,于我何損焉。”及葬,把持墓門,不使合厝。友于乃瘞母隧道中。未幾,孝妻亡,友于招仁、義同往奔喪。二人曰:“‘期’且不論,‘功’于何有!”再勸之,哄然散去。友于乃自往,臨哭盡哀。隔墻聞仁、義鼓且吹,孝怒,糾諸弟往毆之。友于操杖先從。入其家,仁覺先逃。義方踰垣,友于自后擊仆之。孝等拳杖交加,毆不止。友于橫身障阻之。孝怒,讓友于。友于曰:“責之者,以其無禮也,然罪固不至死。我不怙弟惡,亦不助兄暴。如怒不解,身代之。”孝遂反杖撻友于,忠、信亦相助毆兄,聲震里黨,群集勸解,乃散去。友于即扶杖詣兄請罪。孝逐去之,不令居喪次。而義創(chuàng)甚,不復食飲。仁代具詞訟官,訴其不為庶母行服。官簽拘孝、忠、信,而令友于陳狀。友于以面目損傷,不能詣署,但作詞稟白,哀求寢息,宰遂銷案。義亦尋愈。由是仇怨益深。仁、義皆幼弱,輒被敲楚。怨友于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友于曰:“此兩語,我宜言之,兩弟何云!”因苦勸之,卒不聽。友于遂扃戶,攜妻子借寓他所,離家五十余里,冀不相聞。友于在家,雖不助弟,而孝等尚稍有顧忌;既去,諸兄一不當,輒叫罵其門,辱侵母諱。仁、義度不能抗,惟杜門思乘間刺殺之,行則懷刃。
一日,寇所掠長兄成,忽攜婦亡歸。諸兄弟以家久析,聚謀三日,竟無處可以置之。仁、義竊喜,招去共養(yǎng)之。往告友于。友于喜,歸,共出田宅居成。諸兄怒其市惠,登門窘辱。而成久在寇中,習于威猛,大怒曰:“我歸,更無人肯置一屋;幸三弟念手足,又罪責之。是欲逐我耶!”以石投孝,孝仆。仁、義各以杖出,捉忠、信,撻無數。成乃訟宰,宰又使人請教友于。友于詣宰,俛首不言,但有流涕。宰問之,曰:“惟求公斷。”宰乃判孝等各出田產歸成,使七分相準。自此仁、義與成倍加愛敬,談及葬母事,因并泣下。成恚曰:“如此不仁,真禽獸也!”遂欲啟壙,更為改葬。仁奔告友于,友于急歸諫止。成不聽,刻期發(fā)墓,作齋于塋。以刀削樹,謂諸弟曰:“所不衰麻相從者,有如此樹!”眾唯唯。于是一門皆哭臨,安厝盡禮。
自此兄弟相安。而成性剛烈,輒批撻諸弟,于孝尤甚。惟重友于,雖盛怒,友于至,一言即解。孝有所行,成輒不平之,故孝無一日不至友于所,潛對友于詬詛。友于婉諫,卒不納。友于不堪其擾,又遷居三泊,去家益遠,音跡遂疏。又二年,諸弟皆畏成,久而相習。而孝年四十六,生五子:長繼業(yè),三繼德,嫡出;次繼功,四繼績,庶出;又婢生繼祖。皆成立。效父舊行,各為黨,日相競,孝亦不能呵止。惟祖無兄弟,年又最幼,諸兄皆得而詬厲之。岳家近三泊,會詣岳,迂道詣叔。入門,見叔家兩兄一弟,弦誦怡怡,樂之,久居不言歸。叔促之,哀求寄居。叔曰:“汝父母皆不知,我豈惜甌飯瓢飲乎!”乃歸。過數月,夫妻往壽岳母。告父曰:“兒此行不歸矣。”父詰之,因吐微隱。父慮與叔有夙隙,計難久居。祖曰:“父慮過矣。二叔,圣賢也。”遂去,攜妻之三泊。友于除舍居之,以齒兒行,使執(zhí)卷從長子繼善。祖最慧,寄籍三泊年余,入云南郡庠。與善閉戶研讀,祖又諷誦最苦。友于甚愛之。自祖居三泊,家中兄弟益不相能。
一日,微反唇,業(yè)詬辱庶母。功怒,刺殺業(yè)。官收功,重械之,數日死獄中。業(yè)妻馮氏,猶日以罵代哭。功妻劉聞之,怒曰:“汝家男子死,誰家男子活耶!”操刀入,擊殺馮,自投井死。馮父大立,悼女死慘,率諸子弟,藏兵衣底,往捉孝妻,裸撻道上以辱之。成怒曰:“我家死人如麻,馮氏何得復爾!”吼奔而出。諸曾從之,諸馮盡靡。成首捉大立,割其兩耳。其子護救,繼、績以鐵杖橫擊,折其兩股。諸馮各被夷傷,哄然盡散。惟馮子猶臥道周。成夾之以肘,置諸馮村而還。遂呼績詣官自首。馮狀亦至。于是諸曾被收。惟忠亡去,至三泊,徘徊門外。適友于率一子一侄鄉(xiāng)試歸,見忠,驚曰:“弟何來?”忠未語先淚,長跪道左。友于握手曳入,詰得其情,大驚曰:“似此奈何!然一門乖戾,逆知奇禍久矣;不然,我何以竄跡至此。但我離家久,與大令無聲氣之通,今即蒲伏而往,徒取辱耳。但得馮父子傷重不死,吾三人中幸有捷者,則此禍或可少解。”乃留之,晝與同餐,夜與共寢。忠頗感愧。
居十余日,見其叔侄如父子,兄弟如同胞,凄然下淚曰:“今始知從前非人也。”友于喜其悔悟,相對酸惻。俄報友于父子同科,祖亦副榜。大喜。不赴鹿鳴,先歸展墓。明季科甲最重,諸馮皆為斂息。友于乃托親友賂以金粟,資其醫(yī)藥,訟乃息。舉家泣感友于,求其復歸。友于乃與兄弟焚香約誓,俾各滌慮自新,遂移家還。祖從叔不卻歸其家。孝乃謂友于曰:“我不德,不應有亢宗之子;弟又善教,俾姑為汝子。有寸進時,可賜還也。”友于從之。又三年,祖果舉于鄉(xiāng)。使移家去,夫妻皆痛哭而去。不數日,祖有子方三歲,亡歸友于家,藏繼善室,不肯返;捉去輒逃。孝乃令祖異居,與友于鄰。祖開戶通叔家。兩間定省如一焉。時成漸老,家事皆取決于友于。從此門庭雍穆,稱孝友焉。
異史氏曰:“天下惟禽獸止知母而不知父,奈何詩書之家,往往而蹈之也!夫門內之行,其漸漬子孫者,直入骨髓。古云:其父盜,子必行劫,其流弊然也。孝雖不仁,其報亦慘;而卒能自知乏德,托子于弟,宜其有操心慮患之子也。──若論果報猶迂也。”
譯文:
曾老翁,是昆陽的世家大族。老翁剛死去還沒入斂時,兩眼中忽然淚出如汁,老翁的六個兒子都不解是什么緣故。次子曾悌,字友于,是縣中名士,見此情景,認為不吉利,告戒弟兄們各自謹慎,不要讓父親死了后還感到痛心。但弟兄們卻有一半譏笑他迂腐。
原來,老翁原配妻子生了長子曾成,長到七八歲時,母子二人都被強盜擄去。續(xù)娶后,生了三個兒子:曾孝、曾忠、曾信,妾又生了三個兒子:曾悌、曾仁、曾義。曾孝因為曾悌等三人都是庶出,十分鄙視,不和他們來往,拉攏曾忠、曾信,結成幫派。有時和客人喝酒,曾悌等經過堂下,也傲不為禮。曾仁、曾義都很氣憤,和曾友于商量,也跟他們?yōu)槌,曾友于不聽,百般寬慰。曾仁、曾義年齡還小,哥哥既不同意,也就罷了。
曾孝有個女兒,嫁給了本縣一姓周的人家,后來病死了。曾孝便叫上曾友于,要去周家問罪。友子不愿去,曾孝很生氣,命曾忠、曾信糾集本族中的無賴子弟,去捉了周妻,橫加毒打,拋糧摔碗,盆盆罐罐砸了個一干二凈。周家告了官府,縣令大怒,將曾孝等拘拿了去,下在獄中,要申報郡府,革去功名。友于為弟兄們擔心,自己去見縣令投案。對友于的品行,縣令一向器重,看在他的面上,諸兄弟們才沒受多少苦。友于又到周家,代表弟兄們負荊請罪,周家也看重友于,官司才算了結。但曾孝回家后,并不感激友于。不長時間,友于的母親張夫人去世。曾孝等三弟兄也不穿喪服,照舊歡宴喝酒。曾仁、曾義氣憤不過,友于說:“這是他們無禮,對我們有什么損害?”等入葬時,曾孝等又守住父親的墓門,不讓張夫人合葬。友于沒辦法,只得將母親暫時葬在墓道中。又過了不長時間,曾孝的妻子亡故。友于招呼曾仁、曾義過去赴葬,二人說:“老一輩的喪禮他都不講,還講什么小一輩的喪禮!”友于再三勸告,二人不聽。友于只得自已前去,到選葬時,哭得十分傷心。此時,卻隔墻聽見曾仁、曾義又是敲鼓,又是奏樂,曾孝大怒,糾合諸弟兄去毆打二人,友于操起根棍子跑在前面。曾仁先覺到不好,立即逃走了。曾義剛要跳墻,被友于從后面一棍打下來。曾孝等人上前拳棍交加,往死里毆打。友于見狀,忙用身子護住弟弟。曾孝大怒,責罵友于。友于說:“責打曾義,是因為他太無禮,但他罪不至死。我不偏袒弟弟的過錯,也不幫助哥哥的兇暴。你如還沒出氣,就打我吧!”曾孝掉過棍來就打友于,曾忠、曾信也跟著,打罵聲、痛叫聲震驚了鄰居。大家忙都跑過來勸解,曾孝才悻悻地走了。友于挨了打,毫不怨恨,扶著拐杖到哥哥曾孝家請罪。曾孝卻將他趕了出去,不讓居喪。曾義也被打得遍體鱗傷,水米不進。曾仁悲憤不已,寫下訴狀,告了曾孝等不為庶母出喪?h令接狀發(fā)簽,捉拿了曾孝、曾忠、曾信,讓友于陳述事情經過。友于因為臉被打傷,無法去縣衙,呈文稟報縣令,哀求息事寧人。縣令便銷了此案,不再過問。曾義不久傷也好了。從此后,雙方仇怨日深。曾仁、曾義都年小體弱,常遭毒打,抱怨友于說;“人家都有弟兄,就我們沒有!”友于生氣地說:“這話是我應該說的',你們說什么?”又苦勸兩個弟弟忍耐,二人始終不聽。友于便鎖好門窗,攜帶妻子兒女借住到別的地方,離家五十多里路,希望從此后耳根清靜,再不管閑事了。友于在家時,雖然并不幫著弟弟們,但曾孝等也有顧忌。友于走后,曾孝等稍不如意,就跑到曾仁、曾義的家門口高聲辱
罵,連去世的母親也跟著受辱。二人估量著敵不過,只有關門鎖戶,一心想找個機會殺了他們,拚個你死我活。每出門,懷里都揣著利刃。
一天,被強盜擄去的長兄曾成,忽然帶著家眷逃了回來。曾孝等三兄弟因為分家已久,一塊商量了三天,竟無處安置他。曾仁、曾義暗喜,將長兄叫到自己家中養(yǎng)著,又去告訴了友于。友于十分高興,忙回家來,三弟兄共同勻出田產、房屋,讓長兄住下。曾孝等卻認為友于三人是買好送人情,又憤怒地跑上門來叫罵。曾成長期淪落在賊寇中,養(yǎng)成了勇武剛猛的脾氣,此時不禁大怒,罵道:“我回家來,你們沒有一個人肯倒出間屋子,幸虧三個弟弟念手足之情,F在你們上門叫罵,是想趕我走嗎?”沖出家門,用石頭將曾孝打翻居地。曾仁、曾義見機,各持棍棒、一涌而上,捉住曾忠、曾信痛打一頓。曾成又到縣衙告狀,縣令命人詢問友于,友于只得去拜見縣令,低頭無語,只是流淚?h令征求他的意見,友于說:“求大人給個公斷!”縣令便判曾孝等都拿出財產,曾老翁的家業(yè)由七人平均分配。從此后,曾仁、曾義與曾成更加互相愛護尊敬,談及葬母一事,三人都傷心地落了淚。曾成怨恨地說:“如此不仁義,真是禽獸!”便想開墳,將庶母與父親合葬。曾仁跑了去告訴友于,友于匆忙回家,勸阻長兄。曾成不聽,訂下日子,開墓改葬。到了那天,曾成在墓前擺上祭品,又一刀砍去了墓邊一棵樹的樹皮,對六個弟弟說:“誰不披麻戴孝,就如同此樹!”大家唯唯聽命。一家人痛哭著重新為張夫人發(fā)喪,一切按禮儀進行畢。此后,弟兄們相安無事。但曾成性子暴烈,動不動就打罵弟弟們,對曾孝尤其嚴苛。惟有看重友于,即使是盛怒之下,只要友于來到,一句話就煙消云散。曾孝行事,曾成總是看不順眼。曾孝因此無一天不去友于家,暗地里對著友于咒罵長兄。友于委婉地勸解,還是不聽。友于受不了他的騷擾,只得又將家遷到三泊,離家越發(fā)遠了,也就漸漸地很少通音訊了。弟兄們雖都害怕曾成,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又過了三年,曾孝已是四十六歲的人了。生了五個兒子,長子繼業(yè)、三于繼德,是嫡妻生的;次子繼功、四子繼績是妾生的;一個奴婢還生了個兒子,叫繼祖,都已長大成人。也效仿父親過去的做法,分別結成幫派,整天爭斗不休,連曾孝也制止不了。曾繼祖沒有親兄弟,年齡又最小,兄長們誰都對他又打又罵。繼祖的岳父家距三泊不遠,一次,去拜見岳父時,繞道看望叔父友于。進入家門,見叔家兩個哥哥一個弟弟,正在弦歌誦讀,那種和睦親近的樣子,令繼祖感慨萬千,便住在叔家,一連幾天不說回去。叔父催促,就哀求叔父同意自己住在這里。友于說:“你住在這里,你父母都不知道,所以讓你快回去。我豈是吝惜那一碗飯嗎?”繼祖只得返回。過了幾個月,繼祖帶著妻子去給岳母拜壽,告訴父親說:“我這次去就不回來了。”父親詢問緣故,繼祖流露了要借住到叔父家的意思。父親擔心和他家夙有嫌隙,恐難以久住。繼祖說:“父親太過慮了,我二叔可是圣賢之人!”于是攜妻去了三泊。友于為他打掃了房子,讓他住下,當兒子一般看待,讓他和長子繼善一塊讀書。繼祖最聰慧,寄居叔家一年多,就考進云南郡學。此后,更是與繼善關門苦讀,十分勤奮,友于非常喜愛他。
自從繼祖去了三泊后,家中弟兄們更加不睦。一天,為了點小事,繼業(yè)又辱罵庶母。繼功大怒,將繼業(yè)一刀刺死。官府拘捕了繼功,嚴刑拷打,不幾天便死在獄中。繼業(yè)的妻子馮氏還整天以罵帶哭,繼功妻劉氏聽見,惱怒無比,罵道:“你家男人死了,我家男人就活著嗎?”持刀進入繼業(yè)家,將馮氏又殺死了,自己投井而亡。馮氏的父親馮大立,痛憤女兒慘死,率領自家子弟,衣服里暗藏兵器,去捉拿住曾孝的妻子,剝下衣服,在路上痛打。曾成大怒說:“我家死人如麻,馮家怎敢又如此?”吼叫著沖出家門,曾家子弟隨后,將馮家打了個落花流水。曾成首先抓住馮大立,割下了兩個耳朵,馮大立的兒子見狀急救,被繼績用鐵棍一下橫掃,打斷了雙腿。馮家人都被打傷,一哄而散。只剩下馮大立的兒子躺在路邊呻吟,曾成用胳膊夾著他,扔到馮家村外,自己回來了。又讓繼績去縣里自首,馮家的狀子正好也到了縣里,于是曾家子弟盡被拘拿,只有曾忠逃走了。跑到三泊,在友于家門外徘徊不敢進。正好友于領著兒子繼善和侄子繼祖科考歸來,看見曾忠十分吃驚,問到:“弟弟怎么來了?”曾忠還沒說話,已經涕淚交流,長跪在路邊。友于忙拉住手,把他拽進家內,詢問后才得知家里發(fā)生的變故,大驚說:“這可怎么辦!一家人都兇橫暴戾,我早預料到大禍不遠了!否則我怎會躲到這里?但我離家已久,與縣令久不通聲氣,現在就是一路跪著去哀求,也只會受辱罷了。只希望馮家父子重傷不死,我們爺三個僥幸有考中舉人的,這場大禍倒還能消解。”于是,留住曾忠,白天一塊吃,晚上一起睡,曾忠很是感激,又十分慚愧。住了十幾天,見他們叔侄親如父子,兄弟如同胞手足,不禁凄然落淚,說:“現在才知道自己從前不是人啊!”友于很高興他能悔悟過來,兩人相對不禁心酸悲傷。不長時間,人報友于父子同榜考中舉人,繼祖也中了副榜,全家大喜。也不去赴“鹿鳴宴”,先趕回老家省視祖墳。明代末年,科甲最重,馮家聽說友于高中,也自收斂了些。友于又托親友送給馮家許多財物、糧食,讓他們買藥治傷,官司才算了結了。曾家全家人都哭泣著感激友于,懇求他搬回老家來。友于和弟兄們焚香立誓,以讓他們都改過自薪,然后將自己家遷了回來。繼祖仍想跟著叔父,不愿回自己家。曾孝對友于說:“我沒有德行,不該有光宗耀祖的兒子。弟又善于教誨,就讓他做你的兒子吧。等他有了長進,再請賜還給我。”友于答應了。
又過了三年,繼祖果然中了舉人。友于便讓他搬到父親家住,夫妻二人痛哭著離去。不幾天,繼祖有個兒子才三歲,又逃到友于家,藏在繼善屋里,不肯回去。捉了回去就逃回來,曾孝只得叫繼祖分家另過,和友于作鄰居。繼祖把自己家開了個門,通向叔父家,一早一晚跟往常一樣問安。此時,曾成已經老了,家里的事都由友于作主。從此后,全家和睦,兄弟友愛,孝敬父母,家風一天天好起來了。
【《聊齋志異之曾友于》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聊齋志異之白于玉》原文及譯文06-16
《聊齋志異之天宮》原文及譯文06-29
《聊齋志異之鳥語》原文及譯文06-29
《聊齋志異之姚安》原文及譯文06-27
《聊齋志異之嫦娥》原文及譯文06-26
《聊齋志異之醫(yī)術》原文及譯文06-26
《聊齋志異之菱角》原文及譯文06-24
《聊齋志異之堪輿》原文及譯文06-22
《聊齋志異之土偶》原文及譯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