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著作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那么你讀過《孟子》嗎?《孟子》為我們講述了什么道理,下面一起來學習吧!
《孟子》與《論語》一樣,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fā)展!墩撜Z》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 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么《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
《孟子》一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了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⑧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jù)劉向《戰(zhàn)國策。序》說,戰(zhàn)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wèi)、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茍:如果。 ⑨饜(yan):滿足。 遺:遺棄,拋棄。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一)論仁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梁惠王上》
譯 文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对娊洝氛f:‘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
(二)論社會分工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滕文公上》
譯 文
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要靠各種工匠的產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tǒng)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者養(yǎng)活別人,統(tǒng)治者靠別人養(yǎng)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三)論大丈夫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滕文公下》
譯 文
男子住在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正確的位置中,走在天下光明的道路上;得志,帶領民眾和自己一起走正道;如果不得志,就讓自己堅守正道。富貴不能使自己腐化墮落,貧賤不能使自己改變志向,威武之勢不能使自己屈服變節(jié),這才叫大丈夫!
(四)論君民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離婁下》
譯 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子如同自己的手足,臣子就會把君主視為腹心;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馬,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做是普通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塵土草芥,臣子就會把君主視為強盜仇敵。”
(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曰: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告子下》
譯 文
孟子說:“舜出身農民,傅說從筑墻工匠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商人中被選拔,管夷吾從牢獄中被選拔,孫叔敖從海邊隱居時被選拔,百里奚從交易場所被選拔。所以,上天要讓某個人擔負重任,必定先要讓他的心志受苦,讓他的筋骨勞累,讓他的身體發(fā)膚挨餓,讓他窮困,使他做事總是受挫折遭打擊,這就可以震撼他的心靈,磨練他的性格,使他增長才干彌補不足。人經常有過錯,犯過錯誤才能夠認識、改正錯誤。心靈被困,思慮被塞,而后才能奮發(fā)有為。在言談舉止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部沒有堅持法制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勢均力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的話,這樣的國家容易衰亡。這樣才能知道,人可以在憂慮災難中成長,也可以在安逸享樂中滅亡的道理。。”
(六)論視野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盡心上》
譯 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難以贊嘆一般的水,在圣人門下學過的人難以被一般言論所吸引。”
(七)論讀書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盡心下》
譯 文
孟子說:“一昧地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尚書》中《武成》這篇文章,只不過取其中的二三個道理罷了。能愛民的人無敵于天下,以最愛民的政策征伐最不愛民的,怎么會血流成河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來呢?
【孟子的著作】相關文章:
孟子的名言警句05-28
《孟子》經典語言07-29
《孟子》名言名句07-27
《孟子》名句賞析07-27
《孟子》關于修為的名言07-28
孟子“老者”思想詮釋05-20
《孟子》傳世名句賞析07-29
《孟子》經典語錄07-27
《論語》、《孟子》名句集錦07-24
著作權限制的合理使用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