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a乱码,国产精品路线1路线2路线,亚洲视频一区,精品国产自,www狠狠,国产情侣激情在线视频免费看,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清熱藥

時(shí)間:2024-08-12 04:52:27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清熱藥

  一、概述

  1.分類、功效與主治病癥清熱藥根據(jù)其性能,主要分為清熱瀉火、清熱燥濕、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清虛熱五類。分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及清虛熱的作用。其中清熱瀉火藥主治氣分實(shí)熱證及臟腑火熱證,清熱燥濕藥主治濕熱證,清熱涼血藥主治血熱證,清熱解毒藥主治熱毒證,清虛熱藥主治虛熱證。

  2.配伍方法使用清熱藥,首先要辨別熱證的虛實(shí)。若里熱有表證者,當(dāng)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氣血兩燔者,宜氣血兩清;里熱兼陰虛者,應(yīng)兼以滋陰;里熱積滯者,當(dāng)配以瀉下;兼脾胃虛弱者,應(yīng)輔以補(bǔ)脾。

  3.使用注意本類藥物多寒涼,易傷脾胃,故脾胃氣虛,食少便慎用;苦寒藥物宜化燥傷陰,熱證傷陰或陰虛患者慎用;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禁用清熱藥;使用本類藥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過損傷正氣。

  二、清熱瀉火藥

  1.石膏

  【性味歸經(jīng)】甘、辛,大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斂瘡生肌,收濕,止血。

  【應(yīng)用】

  (1)溫?zé)岵夥謱?shí)熱證。本品甘寒,清熱瀉火力強(qiáng),并能除煩止渴,為清瀉肺、胃二經(jīng)氣分實(shí)熱的要藥。治溫病氣分實(shí)熱證,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2)肺熱喘咳證。本品善清肺熱,常與麻黃等同用,如麻杏甘石湯。

  (3)胃火牙痛、頭痛、實(shí)熱消渴。本品善清胃火,與升麻、黃連等同用,如清胃散。治胃火頭痛,可與川芎同用。

  (4)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等。煅石膏外用,可收濕斂瘡。

  【用法】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適宜外用,研末撒敷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2.知母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潤(rùn)燥。

  【應(yīng)用】

  (1)熱病煩渴。善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常與石膏同用,如白虎湯二經(jīng)氣分實(shí)熱的要藥。

  (2)肺熱燥咳。本品能清肺火,潤(rùn)肺燥,能治肺熱或肺燥咳嗽。

  (3)骨蒸潮熱。本品滋陰降火,常與黃柏相須為用,如知柏地黃丸。

  (4)內(nèi)熱消渴。治陰虛內(nèi)熱消渴,常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湯。

  (5)腸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參,如增液湯。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質(zhì)潤(rùn),有滑腸作用,故脾虛便者不宜使用。

  【比較】石膏與知母二藥,均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常用于溫病氣分實(shí)熱證及肺熱咳嗽等。但石膏清解力強(qiáng),重在清瀉火熱,并偏重于清瀉肺胃實(shí)火,常用于肺熱喘咳、胃火牙痛等,煅石膏外用還能收斂生肌;知母則滋陰潤(rùn)燥力強(qiáng),重在滋潤(rùn)肺、胃、腎陰,常用于陰虛火旺證。

  3.蘆根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咳嗽,肺吐膿;熱淋澀痛。

  4.天花粉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nèi)熱消渴;瘡瘍腫毒。此外用于中期引產(chǎn)。

  5.淡竹葉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利尿。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口瘡尿赤,熱淋澀痛。

  6.梔子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

  【應(yīng)用】

  (1)熱病心煩。本品清瀉三焦火邪而除煩,每與淡豆豉合用,如梔子豉湯。

  (2)濕熱黃疸。常與茵陳、大黃合用,如茵陳蒿湯。

  (3)血淋澀痛。常配車前子、滑石同用,如八正散。

  (4)血熱吐衄:配黃芩、黃連、黃柏同用,治療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黃連解毒湯。

  (5)目赤腫痛。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大黃,如梔子湯。

  (6)火毒瘡瘍?膳c金銀花、蒲公英配伍。

  【用法】煎服。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虛便者不宜用。

  7.夏枯草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寒。歸肝、膽經(jīng)。

  【功效】清熱瀉火,明目,散結(jié)消腫。

  【應(yīng)用】

  (1)目赤腫痛,頭痛暈,目珠夜痛?蓡斡,也可配伍應(yīng)用。

  (2),瘤?蓡斡眉宸蛉藦(fù)方用。

  (3)乳腫痛。常與蒲公英同用。

  8.決明子

  【功效】清熱明目,潤(rùn)腸通便。

  【主治病證】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暗不明;頭痛暈;腸燥便秘。

  三、清熱燥濕藥

  1.黃芩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應(yīng)用】

  (1)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等。善清肺胃膽及大腸之濕熱,尤善清中上焦?jié)駸帷?/p>

  (2)肺熱咳嗽,高熱煩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實(shí)熱,可單用或入復(fù)方。

  (3)血熱吐衄。用治火熱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配大黃,如大黃湯。

  (4)腫瘡毒。常與黃連、梔子同用,如黃連解毒湯。

  (5)胎動(dòng)不安。有清熱安胎之功。

  【用法】煎服。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2.黃連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應(yīng)用】

  (1)濕熱痞滿,嘔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尤長(zhǎng)于清中焦邪熱,并能解毒。治肝火犯胃,常與吳茱萸同用,即左金丸。

  (2)濕熱瀉。為治療瀉的要藥,與木香同用以調(diào)氣行滯,如香連丸;或配葛根、黃芩、甘草同用,即葛根芩連湯。

  (3)高熱神昏,心煩不寐,血熱吐衄。本品瀉火解毒力強(qiáng),可用治多種熱毒病證。善清心經(jīng)實(shí)火,可治心火亢盛證。

  (4)腫癤瘡,目赤牙痛。治胃火熾盛牙痛,可與升麻、生地等配伍,如清胃散。

  (5)消渴。治胃火盛之消渴證,常與麥冬等同用。

  (6)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3.黃柏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應(yīng)用】

  (1)濕熱帶下,熱淋澀痛。本品尤長(zhǎng)于清瀉下焦?jié)駸。常用治濕熱帶下、熱淋?/p>

  (2)濕熱瀉,黃疸。善除大腸濕熱以治,配白頭翁、黃連等,如白頭翁湯。

  (3)濕熱腳氣,痿證。治濕熱下注,足膝腫痛等證,常配蒼術(shù)、牛膝,如三妙丸。

  (4)骨蒸勞熱,盜汗,遺精。本品長(zhǎng)于清相火,退虛熱,常與知母相須為用。

  (3)瘡瘍腫毒,濕疹瘙癢。內(nèi)服外用均可。

  【比較】黃芩、黃連、黃柏三藥,均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用于多種濕熱與熱毒病證。但黃芩善清上焦熱邪,并善清肺熱,用于肺熱咳嗽證,兼能涼血止血、清熱安胎,可用于血熱出血與胎熱不安等證;黃連清熱燥濕與瀉火解毒力尤強(qiáng),并善清中焦熱邪,并善瀉心火、清胃火,為治心、胃火熱證常用之品;黃柏善清下焦熱邪,多用于下焦?jié)駸嶙C,并能退虛熱,可用于陰虛發(fā)熱證。

  4.龍膽草

  【功效】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主治病證】濕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肝火頭痛,目赤耳聾,脅痛口苦;驚風(fēng)抽搐。

  5.秦皮

  【功效】清熱燥濕,收澀止,止帶,明目。

  6.苦參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主治病證】濕熱瀉、便血、黃疸;濕熱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濕熱小便不利。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反蘆。

  7.白鮮皮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fēng)解毒。

  四、清熱解毒藥

  1.金銀花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

  【應(yīng)用】

  (1)瘡。為治一切內(nèi)的要藥。還可用治腸、肺。

  (2)外感風(fēng)熱,溫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經(jīng)熱邪,透熱達(dá)表,常與連翹相須為用,如銀翹散。也善清心、胃熱毒,有透營轉(zhuǎn)氣之功,如清營湯。

  (3)熱毒血。本品有清熱解毒,涼血,止之效。單用濃煎有效,或配黃芩、黃連、白頭翁等同用。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腫痛,小兒熱瘡及痱子。

  2.連翹

  【性味歸經(jīng)】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疏散風(fēng)熱。

  【應(yīng)用】

  (1)腫瘡毒,痰核。本品有“瘡家圣藥”之稱。

  (2)外感風(fēng)熱,溫病初起。本品長(zhǎng)于清心火,散上焦風(fēng)熱,常與銀花等相須為用,如銀翹散。

  (3)熱淋澀痛。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比較】金銀花與連翹二藥,均能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常相須為用,治療腫瘡毒、外感風(fēng)熱與溫病初起。但金銀花疏散風(fēng)熱之力較強(qiáng),并能涼血止,還可用于熱毒血證;連翹清心解毒之力強(qiáng),能消散結(jié),為“瘡家圣藥”,并可治痰核。

  3.穿心蓮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濕。

  【用法用量】6~9g。煎服,煎劑易致嘔吐,故多作丸、散、片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4.大青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應(yīng)用】

  (1)熱入營血,溫毒發(fā)斑。本品有較強(qiáng)的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作用。

  (2)喉痹口瘡,腮丹毒。本品能清火解毒,利咽消腫。

  5.板藍(lán)根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主治病證】外感發(fā)熱,溫病初起,咽喉腫痛;溫毒發(fā)斑,腮,丹毒,腫瘡毒。

  6.青黛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主治病證】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咽痛口瘡,火毒瘡瘍;咳嗽胸痛,痰中帶血;暑熱驚癇,驚風(fēng)抽搐。

  【用法用量】?jī)?nèi)服1.5~3g。本品難溶于水,一般作散劑沖服,或入丸劑服用。外用適量。

  7.貫眾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

  【主治病證】風(fēng)熱感冒,溫毒發(fā)斑;血熱出血,蟲疾。

  8.蒲公英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濕通淋。

  【應(yīng)用】

  (1)毒,乳內(nèi)。為清熱解毒、消散結(jié)之佳品,為治療乳要藥?芍毒、腸、肺和咽喉腫痛。

  (2)熱淋澀痛,濕熱黃疸。治黃疸可配茵陳、梔子等,治熱淋可配金錢草、白茅根等。

  9.紫花地丁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10.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濕,通利關(guān)節(jié)。

  【主治病證】楊梅毒瘡,肢體拘攣;淋濁帶下,濕疹瘙癢;腫瘡毒。

  11.魚腥草

  【性味歸經(jīng)】辛,微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排膿,利尿通淋。

  【應(yīng)用】

  (1)肺吐膿,肺熱咳嗽。本品以清肺熱見長(zhǎng),又具消排膿之功,故為治療肺之要藥。還可用治肺熱咳嗽。

  (2)熱毒瘡。常與蒲公英、金銀花同用。

  (3)濕熱淋證?膳c金錢草、海金沙、石韋等同用。

  12.射干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痰,利咽。

  【應(yīng)用】

  (1)咽喉腫痛。本品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為治咽喉腫痛常用之品?膳c黃芩、馬勃等配伍應(yīng)用。

  (2)痰盛咳喘。常與桑白皮、桔梗配伍應(yīng)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虛便者不宜使用。孕婦忌用或慎用。

  13.山豆根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治病證】咽喉腫痛;牙齦腫痛。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過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故用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寒者慎用。

  14.馬勃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止血。

  15.白頭翁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

  【應(yīng)用】

  (1)熱毒血。本品為治熱毒血良藥,如白頭翁湯。

  (2)瘡腫毒。

  16.馬齒莧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

  17.鴉膽子

  【功效】清熱解毒,止,截瘧,腐蝕贅疣。

  【用法用量】?jī)?nèi)服,O.5~2g,以干龍眼肉包裹或裝入膠囊包裹吞服,亦可壓去油制成丸劑、片劑服,不宜人煎劑。治瘧疾,每次lO~15粒;治,每次10~30粒。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對(duì)胃腸道及肝腎均有損害,內(nèi)服需嚴(yán)格控制劑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保護(hù)好周圍的正常皮膚,以防止對(duì)正常皮膚的刺激。孕婦及小兒慎用。

  18.白花蛇舌草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主治病證】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熱淋澀痛。

  19.熊膽

  【功效】清熱解毒,息風(fēng)止痙,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jī)?nèi)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弓l起嘔吐,故宜用膠囊劑。外用適量。調(diào)涂患處。

  五、清熱涼血藥

  1.生地黃:

  【性味歸經(jīng)】甘、苦,寒。歸心、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應(yīng)用】

  (1)熱人營血,舌絳煩渴,斑疹吐衄。本品為清熱、涼血、止血要藥。常用治溫病熱入營血證,如清營湯;也可用治血熱出血證。

  【使用注意】脾虛濕滯,腹?jié)M便者不宜使用。

  2.玄參

  【性味歸經(jīng)】甘、苦、咸,微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

  【應(yīng)用】

  (1)溫邪入營,內(nèi)陷心包,溫毒發(fā)斑。治溫病熱入營分,如清營湯;治溫病邪陷心包,神昏語,如清宮湯。

  (2)熱病傷陰,津傷便秘,骨蒸勞嗽。治津傷便秘,常配生地黃、麥冬,如增液湯。

  (3)目赤咽痛,,白喉,腫瘡毒。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食少便者不宜服用。反蘆。

  【比較】生地與玄參二藥,均能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適用于熱入營血、熱病傷陰、陰虛內(nèi)熱等證。但玄參瀉火解毒力強(qiáng),可用于腫瘡毒,咽喉腫痛證;生地清熱涼血作用較強(qiáng),故血熱出血、內(nèi)熱消渴多用。

  3.牡丹皮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微寒。歸心、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應(yīng)用】

  (1)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治血熱出血,可與生地黃、赤芍等配伍。

  (2)溫病傷陰,陰虛發(fā)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為治無汗骨蒸之要藥,常配鱉甲、青蒿等藥同用,如青蒿鱉甲湯。

  (3)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跌打傷痛。

  (4)腫瘡毒。

  【使用注意】血虛有寒、月經(jīng)過多及孕婦不宜使用。

  4.赤芍

  【性味歸經(jīng)】苦,微寒。歸肝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應(yīng)用】

  (1)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本品涼血、止血、散瘀消斑。善清肝火

  (2)目赤腫痛,腫瘡毒。

  (3)肝郁脅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瘢腹痛,跌打損傷。多配入復(fù)方使用。

  【使用注意】血寒經(jīng)閉不宜使用。反蘆。

  【比較】牡丹皮與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的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動(dòng)血的特點(diǎn),血熱、血瘀所致的病證常相須為用。同可用于治療熱人營血,斑疹吐衄;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跌打瘀腫,腫瘡毒等證。不同的是,牡丹皮兼辛味,清熱涼血并能清透陰分伏熱,可用于溫?zé)岵『笃,邪伏陰分,夜熱早涼及腸腹痛等證。而赤芍苦泄,散瘀止痛力強(qiáng),血滯諸證尤為多用,并能瀉肝火,用于肝熱目赤腫痛。

  5.紫草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主治病證】溫病血熱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瘡瘍,濕疹,水火燙傷。

  【用法】煎服。外用適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虛便者忌服。

  6.水牛角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定驚。

  【主治病證】溫病高熱,神昏語,驚風(fēng),癲狂;血熱妄行斑疹,吐衄;腫瘡瘍,咽喉腫痛。

  【用法】鎊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時(shí)以上。水牛角濃縮粉沖服,每次1.5~3g,每日2次。

  六、清虛熱藥

  1.青蒿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寒。歸肝、膽經(jīng)。

  【功效】清透虛熱,涼血除蒸,解暑,截瘧。

  【應(yīng)用】

  (1)溫邪傷陰,夜熱早涼。本品長(zhǎng)于清透陰分伏熱,可治溫病后期,余熱未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之證,或熱病后低熱不退之證,常與鱉甲、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鱉甲湯。

  (2)陰虛發(fā)熱,勞熱骨蒸。本品退虛熱,除骨蒸,常配秦、鱉甲、知母等。

  (3)暑熱外感,發(fā)熱口渴。

  (4)瘧疾寒熱。本品有截瘧與解除瘧疾寒熱之功,可單用較大劑量鮮品搗汁服。

  【用法】煎服,不宜久煎;或鮮用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腸滑泄瀉者忌服。

  2.白薇

  【功效】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3.地骨皮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肝、腎經(jīng)。

  【功效】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應(yīng)用】

  (1)陰虛發(fā)熱、盜汗骨蒸。本品善清虛熱,除有汗之骨蒸。

  (2)肺熱咳嗽。本品清泄肺熱,常與桑白皮、甘草同用,如瀉白散。

  (3)血熱出血證。本品清血熱而止血,常與白茅根、側(cè)柏葉等同用。

  (4)內(nèi)熱消渴。本品瀉熱而止煩渴,須與生地、天花粉等養(yǎng)陰生津藥同用。

  【比較】丹皮與地骨皮二藥,均能清熱涼血,退虛熱,均可治血熱吐衄、陰虛發(fā)熱證。前人雖有“丹皮治無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說,但對(duì)陰虛發(fā)熱證,無論有汗、無汗均可應(yīng)用,并常相須為用。丹皮長(zhǎng)于清熱涼血,常用治熱人營血證,又能活血化瘀,用:于:多種瘀血證以及腸、瘍腫毒等證;地骨皮則長(zhǎng)于清退虛熱,多用于虛熱證,并能清瀉肺熱,可用于肺熱咳嗽,以及內(nèi)熱消渴證。

  4.銀柴胡

  【功效】退虛熱,清熱。

  5.胡黃連

  【功效】退虛熱,除熱,清濕熱。

  【比較】黃連與胡黃連二藥,均能清濕熱,善除胃腸濕熱,可用于濕熱瀉。但黃連為毛科植物的根莖,清熱燥濕與瀉火解毒力強(qiáng),并長(zhǎng)于清心、胃之火,常用于多種熱毒病癥,以及心、胃火熱證等;胡黃連為玄參科植物的根莖,長(zhǎng)于退虛熱,除熱,可用于陰虛發(fā)熱與小兒積證等。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清熱藥】相關(guān)文章: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外治法03-22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高脂血癥03-22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癭癰03-22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胎漏05-07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耳鳴耳聾03-25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肝硬化03-25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基本術(shù)語03-22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鼻淵03-22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消食藥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