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推薦度:
-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推薦度:
-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優(yōu)秀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書筆記文化苦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1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令人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jīng)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輝煌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想我真應(yīng)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也希望更的人走進《文化苦旅》。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2
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等等,這些句子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nèi)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謎。
靜靜打開這本封面素雅卻滄桑的書籍,黑色的四個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著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雙眼久久注視著這獨具特色的封面和異常刺眼的“苦”字。帶著滿肚子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準備開始享受這份文化大餐。
《文化苦旅》是一部類似游記風格的散文集。作者將旅行時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蘊含著作者對中華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尋與思考。作者筆下每個地方都隱藏著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印跡。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又有相同的文明期望。書中寫了有“天府之國”稱號都江堰,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凄清的道士塔,接通著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天一閣。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地保持著自己的美好,但當余秋雨老師的筆觸摸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地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jié)合的動人瞬間。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注定讓他當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不計其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絕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我們?yōu)樵?jīng)的文化感到惋惜!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3
暮色回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氤氳的燈光,桌前一本青綠而又有些黯淡的書,我似正與一位道友交談,談?wù)撝郎系南脖。順著他的足跡,我領(lǐng)略了各地的風俗與人情,真正懂得了人性的魅力。
但對于所描述的風土人情,我更關(guān)注的是他對文化的省思和詩化的語言。
《文化苦旅》中,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巧與嬌艷,還有廟堂的虔誠與悠遠。一個個偉岸的建筑總有深奧讓人摸不著邊際的歷史,只有人們深刻的研究才能明白些許。對于每個人來說,閱歷不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見解。隨著時代的變遷,對這些的理解也是潛移默化的',但從中能明辨是與非。憶起書中一篇文章《道士塔》,敦煌失竊,本以為錯在道士,但作者聯(lián)系到歷史,從更深層次中,將錯誤歸咎于官僚,正是這一對文化的省思,讓讀者明白當時社會的殘忍和冷酷。這一封建弊端應(yīng)及時消除,否則會釀成不必要的后患。如此美好的時代易逝,應(yīng)認真呵護。
“這條路漫長而又艱難,但幾步一景,美不可言,一邊是碧綠的峭壁,一邊是浩蕩的急流,層巒疊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筆,一撇一捺都氣勢奪人。”這一番詩化般的語言將我?guī)胂删,游遍世界,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美。此時此刻此分,拋去雜念,世間只有我一人,那是多么的悵然。這段路途有苦楚,也有喜悅。些許人情有點寒酸,但有景相伴足以,正如我們生活中,在奮斗的道路上,一塊塊絆腳石,都需要自己拾起,一段段荊棘路,都需要自己越過,但相信身后有堅強的后盾,不僅僅是父母老師朋友,更是自己永不言敗的志氣。
自己品嘗苦中絲絲甜味,如甘露滋潤心田,莫過于他人的提供。漫漫人生路,不要學會避讓和退縮,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拼搏,拼盡全力,勇往直前,余秋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心靈的震撼更是情操上的感化。懷揣著這一份不忘初心的堅強內(nèi)心,在最后一場暴風雨襲擊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被擊垮,靜待明年夏日的綻放。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4
《文化苦旅》是作家余秋雨的一部代表作品,它以散文的形式,深入中國歷史文化的角落,展現(xiàn)了作者對中華文化的獨特見解和深深的敬意。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余秋雨以他的敏銳觀察和深沉思考,揭示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揭示了那些看似平凡的景象背后隱藏的深厚文化底蘊。他的文字猶如一把銳利的刀,深入骨髓地剖析了中國文化的脈絡(luò)。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提出了“文化苦旅”的概念。他指出,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是艱難而漫長的,每一個足跡都充滿了艱辛和挫折。這種旅程就像是一場艱苦的旅行,充滿了挑戰(zhàn)和困難。作者以此表達了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敬意和深深的愛。
例如,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通過對王圓箓的經(jīng)歷的描述,揭示了敦煌文化的悲劇。王圓箓是一個無知鄉(xiāng)村青年,卻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成為了敦煌文化的守護者。然而,他卻在無知和貪婪的驅(qū)使下,賣出了敦煌藏經(jīng)洞中的珍貴文物。這個事件引發(fā)了文化災難,使中國的'文化寶庫失去了無數(shù)的瑰寶。
《青霜》一文講述了山西晉祠的青霜橋的故事,展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深深敬畏和敬仰。橋名青霜,是因為青霜使者賦予了橋下的柳樹不老的生命。這種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于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深刻理解。余秋雨的文字充滿了智慧和激情,他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這本書不僅讓我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中華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
總的來說,《文化苦旅》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它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讓我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5
這個寒假,我讀了《文化苦旅》這一本書,這本書的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的背后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還記得新浪上這樣評價過余秋雨: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長河之中。余秋雨的藝術(shù)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shù)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xiàn)代的戲劇思想發(fā)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于淺薄;右手撰述藝術(shù)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是的,他的有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①。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②。但也有人說他的作品是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jié)來說吧,文章是這樣寫的:
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折怎么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時已是20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shù)家正在醞釀著新世紀的突破。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于創(chuàng)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向東方藝術(shù)家投來羨慕的眼光,而敦煌藝術(shù),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里轉(zhuǎn)轉(zhuǎn),就像一個老農(nóng),看看他的宅院。他對洞窟里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xiàn),農(nóng)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干燥,一會兒石灰已經(jīng)干透。什么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凈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市價。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干干凈凈的'農(nóng)舍里,她們婀娜的體態(tài)過于招搖,她們?nèi)崛岬臏\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個道士,何不在這里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賴,才幾下,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匠說從沒干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于是,像頑童堆造雪人,這里是鼻子,這里是手腳,總算也
能穩(wěn)穩(wěn)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們刷白。畫一雙眼,還有胡子,像模象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步籌劃。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guī)缀醪粫詣,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白∈!”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zhuǎn)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是的,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作者對于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滿,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寫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是阿,為什么作者會這樣?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毀掉那一個個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歷史,歷史!歷史為什么會被一個道士的手中毀掉?就那樣,一下子得毀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麗的雕像不見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變得灰飛煙滅,不給我們現(xiàn)在的世人觀看的余地,一個道士,在金錢和權(quán)力的促使之下,變得如此的殘忍,做得如此得發(fā)狂,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無比的惋惜,相信,在讀《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讀者也會感到深深的嘆息和心痛吧??野趣,這就是為什么《文化苦旅》這本書的“苦”字意義的所在了吧!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6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歷中國各地,追尋古人足跡,體會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歷程。這些文章,是游記,也是中國文化史。此書通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描寫一代中國人心靈的糾結(jié)。以悲憫情懷書寫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各種癥結(jié),盡管也難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給人以厚重、以滄桑,以震撼、以啟迪。每一個景點都帶給作者不同的感觸和震撼,用干凈漂亮的白話文字,來描述中國深沉的文化,以及抒發(fā)自我的情感。他觸碰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見證自己國家一路走來深刻的歷史痕跡。其中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在《文化苦旅》中,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地付諸于筆端,展現(xiàn)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里河川,無一不可入題!蛾栮P(guān)雪》、《道士塔》兩文,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淀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發(fā)蘇州》和《江南小鎮(zhèn)》等,展示了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tài)人情演繹得形神兼具。有對西湖、陽關(guān)、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動描述,有對王安石、李白、蘇東坡、柳宗元等書卷氣息濃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等等。
在歷史長河中,尋找到人類穿越時空的情感結(jié)合點,選取的內(nèi)容題材又緊扣現(xiàn)代人極其關(guān)注并能建立感情聯(lián)系的事件和人物,并賦予人生命運的關(guān)注和終極體驗!兑购酱分,有著恢弘壯闊的意識流程,從明朝張岱的《夜航船》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山腰破廟木魚聲,由篤篤聲掀起的“思想狂瀾”,想起回鄉(xiāng)光耀門庭的暴發(fā)戶、乘船外出謀生的山民、漸漸氣派的船老大,繼而切入張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將“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豐子愷、周作人、魯迅等幾位上了“吾鄉(xiāng)”文化夜航船的文學大師,終篇是由祖母關(guān)于篤篤聲的爭論貫穿,筆鋒輕靈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蘊含著諸多的深邃沉郁。
作者有詩人的激情、哲學家的睿智、小說家的神思、學者的淵博、藝術(shù)家的深致,于是,他便調(diào)動自己的這些主體修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隨宜而用地將它們用于自己的散文創(chuàng)作之中。這些努力,我們從余秋雨的有詩意、有情節(jié)、有畫境、有哲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兜朗克酚眯≌f家的筆法給我們刻畫出了王圓箓這么一個愚昧、麻木、呆鈍、卑微的中國文化的罪人,作者在一些地方借助小說家的推想,用細致的描寫、具體的情節(jié)、生動的場面及心理分析方法,把這場文化悲劇的過程寫得具體可感,扣人心弦。
文化是物景的伸拓,人是文化的伸拓,于是,著落點便只有一個,那就是“人”。而余秋雨也其實是借物景寫文化,借文化寫人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shù)瑰寶,他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fā),深刻探究社會問題,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xiàn)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的展現(xiàn)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淵博的文學知識,他憑借著超凡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寄情于山水風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人生的真諦和文化靈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7
這個人憑借著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嘆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zhì)樸典雅·精辟而暢達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境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簡便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余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fā)人生滄桑感。”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那里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以往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chǎn)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沖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jié)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齊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guān)雪”中,作者尋陽關(guān),憶王維,感受歷史的凄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后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種對于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期望自我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后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膘o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里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8
最喜歡作者描寫他祖輩歷史的那部分,一幕幕歷史畫面全部展現(xiàn)在眼前,清晰深刻真實。
窩里斗,批判迫害對自己人民、民族、國家都會帶來巨大財富的人,你們才是要被鞭撻無數(shù)年的'歷史罪人,好好的一個國家,被弄成這樣,不搞生產(chǎn)不謀發(fā)展,生靈涂炭。幸好后輩人及時覺悟加倍努力,讓中國變成現(xiàn)在這樣,即使有百般問題,也讓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她!
文中那部分作者對自己功成名退后的生活,可能是我不了解,或許言過其實,或許名副其實,說不上來的有一點感覺矯情,別噴,個人想法。對于余老師,還是敬重大于其他!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9
洇染歷史的氣息,泅渡年歲的長河,中華悠悠上下五千年,文化繁榮、昌盛、經(jīng)久不衰。一位癡迷于歷史文化與古典藝術(shù)的老人——余秋雨,窮其一生探索、追尋,為世界文明開啟了新大門,于是,中華文化被記錄,凝聚著智慧結(jié)晶,濃縮在厚重的書頁里。
翻開泛黃的書頁,瑰麗的文化穿越了泱泱歷史,苦苦等待。天府之國的都江堰,飽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滋潤、灌溉、按部就班、歷久彌新,滾滾而去的洪水被馴服,與青城山和樂,成為中華道教的課堂。西域被打通,長達幾個世紀的文化被開鑿,在黃沙漫漫中,流傳、繼承、發(fā)揚、永不衰竭。毋庸置疑,這片幾乎是人類精神的發(fā)源地——西域,蘊藏著厚重、沉甸甸的古文化。
在風煙迷蒙中,我看到了敦煌的道士塔,屹立在那里,又訴說著古文化的來之不易。中華民族的巨大悲劇——王圓篆是道士塔的主人,這個幾近文盲的農(nóng)民,懦弱又愚昧,“黑乎乎的,亮堂一點多好呢!”于是,飛舞的鐵錘,潔白的刷子,交相揮動。壁畫上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領(lǐng),什么都沒了。雕塑婀娜的體態(tài)成了碎片,婉麗的面容變成泥巴,長達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灰飛煙滅!在那個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又來了一群人——外國的考古學家,他們與塔的主人進行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交易,他們用極少的`錢換取了華夏的無價之寶,一箱又一箱,一車又一車,穿過褚紅色的山巒,消失在了飛揚的黃沙中。我仿佛看到了西天凄艷的晚霞下,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浩浩蕩蕩的馬車,將大量的經(jīng)卷、文物轉(zhuǎn)移,美其名曰安放在了地球另一端的博物館中。中華文明造成難以言狀的損失,受到外人狠狠地踐踏!
文化的旅程苦澀不堪,在余秋雨厚重的文字中,我看到華夏文明,一葦以航,來到二十一世紀。身為祖國的希望,我們應(yīng)時刻捍衛(wèi)著中華文明,守護著長達幾世紀的文物古籍,永遠不退讓,堅持祖國利益至上,讓中華文明不再嘆息,讓慘重的損失不再重蹈覆轍。身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應(yīng)傳承發(fā)揚中華文化,使之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10
倘若讀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尸,還自己的魂”的深隱之意,便會覺得這是一篇作嘔指數(shù)很高的“文化散文”,與其說通篇都在兜售著“文化”這個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說是一個文化人急于想做官的心靈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濃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識,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現(xiàn)任柳州市副市長的幾句話使我聽了眼睛一亮!边@樣肉麻的話來直接會通今古,就差從棺槨中拉出柳宗元來現(xiàn)場講幾句了,并且說“從根子上使柳州開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貶官”,柳州當代的開放和崛起是否真是“從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貶官們的文化遺產(chǎn),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沒忘記格外強調(diào)了這位副市長“也是個文人”,那么我們可以說他余秋雨也是個“文人”,而且是級別更高的大文人,那么中國若想“從根子上”好起來,實在只有起用這群大文人、小文人們來做大官、小官這一條不二法門了?
可以說透過此文,我們完全看得出余秋雨骨子里幾乎全然未消化現(xiàn)代法治社會、憲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許知道一些理論,但他接受的`卻是比當代新儒家還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識,這樣的結(jié)果,是做官的附庸風雅操控著文化,文化人附勢權(quán)力賣弄著文化,可笑的是余在文中竟還哀嘆柳宗元失去了“個人的意義”,在官本位的專制體制下,個體當然無法獨立或倍受壓制,余既然看到了這點,卻不向制度問責,而把希望寄托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豈是真在替古人鳴冤?“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罷了!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11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
瀟瀟灑灑地走了回天涯,讓山山水水留下了點自我的足跡。你說它苦,它苦中有樂;你說它樂,它樂中帶苦。用旅程修飾筆下的文字;用時間磨礪人生的滄桑;用回憶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他說期望筆墨留下的痕跡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期望如此,可卻說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于是,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誠惶誠恐地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像那海灘上一地的細沙,風過,沙動。潮退后,依舊是原先的樣貌,可留下的,還有海的味道。從敦煌行至陽關(guān),從邈遠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有過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地冥想,有過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語,更有過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于雷峰塔廢墟之中。他常常笑語,這是欠西湖的一筆宿債,或許,又是還了他兒時的一個陳舊的夢境。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終一點少年英氣,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不得不承認他無法不老,可是至少以往還像這般年輕的大膽。無論是他筆尖之下那揚揚灑灑,絢麗多彩的文字,還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帶苦澀的旅途,對我來說,都充滿著無盡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僅僅是我一個。
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歷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也許百轉(zhuǎn)千回中,對歷史的多情,總會讓自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負重。也許那是苦的,但歷史的滄桑感總會給人更多,更珍貴的回憶,就是那種苦澀后的回味,在身體里纏綿了千年,只為等那一瞬間,然后無無盡的延綿……也許這整一個,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那個小小的`縮影,伴著人的苦,人的思,人的憶,人的記,而后,散發(fā)出它無法遮掩的光彩;?qū)庫o,或喧鬧,或婉約,或大氣。也許浪漫安詳是你所愛,又或者高貴浮華才是你所鐘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能夠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駐于那些流轉(zhuǎn)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靜靜地聽他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當你真正融入這山水畫、人文畫般的大自然之中,你會迷戀上她千種萬種的風情。陽關(guān)蒼茫的白雪,廬山迷蒙的霧靄,蘇州精雅的林園,吳江凄冷的落葉,你與它們交融在一齊,然后發(fā)現(xiàn)自我會無端的動容。交織著老屋的回憶,夾雜著對風景無限的感懷,也許再當你靠在殘破的古老城墻之上,你內(nèi)心里,會少一些對著殘垣斷壁的悲涼,更多的是,對久遠歷史的贊嘆和對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思緒是不止的,我看出來了。每一次臨別時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隱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為之中,他是怕再寫下去,便很難再收手了吧。一本薄薄的書,怎夠抒發(fā)他無窮的感懷。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記憶,早已蓋過他口中所說,所嘆的苦澀。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賞的理查德教授一樣,像頑童一樣舉著雙手,引吭高歌。于是,文化的精魂,和著風,和著陽,和著腳印足跡,釋放出它無比耀眼的光芒。
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12
看了余秋雨《文化化苦旅》,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shù)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xiàn)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想象它曾經(jīng)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jīng)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nèi)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13
余秋雨寫的許多散文我都比較喜歡,這些散文散發(fā)出來的美讓人感覺韻味濃濃,也讓人感覺到了文字的強大支撐力量。在讀《文化苦旅》之前,我是懷著對于文化的理解和認知而去閱讀的,的確,文化是一場苦旅,需要認真地、努力地走走這段苦旅,方知道其中的真正內(nèi)容和意義。
對于我來說,我本人旅行過的地方很少,我所見到的也只是銀屏上的一幕幕生動景象。但是在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中,我感覺我看到了和銀屏上差不多的景象,可見余秋雨文筆的生動和優(yōu)美。仿佛在這本書中我親身經(jīng)歷著和作者同樣的感受,這些感受是那么地真實和微妙。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使得書中體現(xiàn)了超強的文化感悟以及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文中揭示了中國文化的淵博,也為散文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文化苦旅》不是幾日就能促成的,而是在作者不斷的思考和研究下寫成的,其中無不體現(xiàn)了余秋雨淵博的知識和對于歷史的見解,這些知識和見解能夠讓讀者從中深刻了解問題和分辨問題,無論你閱讀余秋雨的哪一句話,你都能夠從中窺見超強的文字邏輯性,其獨到的`見解、深刻的分析總是能夠讓每一位讀者回味久久,由此我在閱讀的時候也是被深深的震撼了。
《文化苦旅》這本書中的各種景象,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每一處歷史古跡和名勝景點都會讓你心動萬分,但是不要以為這些景象能夠讓你感到輕松自在,余秋雨正是想通過這些歷史和文明向讀者傳達出他的意識,因此書中所介紹的民族意識是必不可少的,讀者通過閱讀能夠看到強烈的民族意識,這種民族意識強而具有震撼力,正是通過名勝古跡與歷史相關(guān)聯(lián),由此將民族意識點出,的確,我們在看到這些名勝古跡的時候,我們又有多少知道其背后的民族意識呢?當然這些背后所隱藏的故事不會有很多人去研究去探索。但是余秋雨卻做到了這一點,這也是《文化苦旅》這本書的妙處之一,字字入人心,句句藏心窩,其帶給我們的震撼非常大。
在這句句精美的句子下,我們享受著余秋雨的美句,享受著我們國家的歷史和文明。這些歷史和文明向讀者傳達了一個個深刻的含義,雖然有一些地方我們可能這輩子都無法到達,只是因為某些原因;蛘吣阍S下某些心愿,希望游玩某處,但是這些心愿有時候會因一些因素而無法夢寐以求,但是通過余秋雨的這本書,你總是能夠從中窺探到這些景點,并從中獲益匪淺,這些歷史猶如你也經(jīng)歷過,要不我們怎么會翻閱書的同時發(fā)出各種嘆息呢?而這種嘆息恰恰是源于民族感和民族意識。比如說,長城,大家都知道,其位于我們的國都北京,為什么長城能夠成為我們國家的象征,想必大家都知道長城所肩負起的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這種責任
重大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當我們邁步于長城之上,我們似乎感受到了無數(shù)個英靈在反擊匈奴時候的勇猛,這種力量是攻不可破的,更是值得所有人敬畏的。余秋雨的這本書在介紹景點的同時,也將民族精神表達了出來,實為我們閱讀的典范。
《文化苦旅》在文化中旅行,在旅行中品味文化,并且將這種文化不斷升華。是啊,旅行如果僅僅只是為了觀看而觀看,就會顯得枯燥無味,反而如果在旅行中觀看的同時,能夠品出某種精神內(nèi)涵,那么你的旅行一定頗有滋味。這種贊嘆不僅是心靈的升華,也是知識領(lǐng)域的提升,因此,我們在旅行中將苦旅當作心靈的升華,在苦旅中不斷摸索和前行,將歷史記住,銘記民族使命感。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14
這場說走就走的苦旅,異常艱辛,卻能讓人感觸那么深刻,這文化之旅,還是苦啊!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這一點,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點點加深。當然,由于我才識淺薄,在此,我就和各位談?wù)勥@中國之旅。
中國,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出生地,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以及文化,同時這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多少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又是有多少無情毀滅后像野草一樣頑強。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富強民族。
而余秋雨先生這次中國之旅讓我感觸最深,首先提到了——我的山河。作者在感慨,中國原先的封閉,自我埋頭耕種,自給自足,對于外面的世界,連看的興趣都沒有。用穩(wěn)定、保守、統(tǒng)一、集政的方式來維持下去。雖然中國的缺點很多,可是最看不上十九世紀的歐洲國家用十分資本的手段來侵犯安靜的中國。
作者像古代的詩人一樣,行走在山河之間,那么作者筆下的第二站——都江堰,讓我有了新的體會。
萬里長城,守護了千千萬萬子民,都江堰,工程雖小,只是一個水利工程,但也能夠成為一個長城的后輩。它保住了一個天府之國——四川。
這都江堰是尤為震撼,文中有寫道“這種比賽又極有規(guī)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zhuǎn)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于是有根據(jù)筑壩者指令來一番調(diào)整”。而這歸功于遙遠的李冰。
看似是在治水,事實上,確實人領(lǐng)悟了水,順應(yīng)了水,聽從了水。僅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轟鳴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道便如此。
莫高窟大家誰不明白,敦煌莫高窟,中國的又一大財寶,佛教從印度帶來和希臘的禮貌包羅在里面,那里所蘊含的,是兩個大禮貌的精彩,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就連歷史上,最殘忍的暴君,都愿意為莫高窟做一點好事,可是這又能發(fā)生什么故事呢?我們?nèi)タ纯础?/p>
時間說起1900年6月22日。王圓箓王道士在一處洞窟的墻壁是空的,也許還會有洞穴,和一個姓楊的人挖開一看,果然是驚喜,一個滿滿的.藏經(jīng)洞!可惜我們的王道士,不明白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的學問,無數(shù)位為此耗盡終生的才華橫溢的學者,只可惜,他不明白。
這莫高窟的文化,像甲骨文一樣重要,可惜,因為那次,就再也無法解讀了。
匈牙利的一位學者名叫斯坦因,以及一位賣國賊蔣孝琬,和王圓篆談判,從一開始幾部經(jīng)書到最終九千多個經(jīng)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整整花了七天,用了二十九個大箱子,三匹馬才能拉動。果然,最終王圓箓還是沒有抗拒那一點馬蹄銀的誘惑。唉,就如詩人李曉樺的詩歌一般“我好恨,恨我沒有早生一個世紀!”對于斯坦因這樣的學者,我何嘗不硬一些呢?今日,那位名叫斯坦因的學者不再引人關(guān)注永遠闃寂無人,反倒是王圓箓的那個道士塔,卻天天游人如潮,可是誰也沒有投來尊重的目光。
轉(zhuǎn)眼間又來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群美國學者宣稱,因為白俄羅斯士兵的破壞,要“拯救”莫高窟,拯救?哪是拯救?用化學溶劑把墻上的壁畫粘到紗布上帶回美國,欲望的強烈促使他們又一次來,居然這次還要在莫高窟大動手腳。那里,我們不得不感激一位叫做陳萬里的翻譯,雖然是美國雇來的翻譯,卻心中有國,在來的第二天,騙那些人身體不適,其實就是告訴那些村民美國人要破壞。至此,我們要對這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表示致敬,“敦煌者,吾國學術(shù)之悲痛史也!
莫高窟,是如此的神圣,就連最有權(quán)威的皇帝,在它的面前,乖的像個孩子,莫高窟,就如活的歷史一樣,一批一批的工藝家,在那里雕刻出只屬于自我朝代的風彩,看著看著,一批批歷史就如仙女一般飛到面前。它記錄著我們歷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歡,長久凝視,百般叮嚀。
苦旅并未結(jié)束,我們的苦旅也即將開始,看著前人正確或者錯誤的一舉,我們沉思,或者說,不得不陷入沉思……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15
有人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在了解一個世界,而有的書卻徒給你一個空殼。
沒錯,有的書籍就是把你帶入一個活色生香的世界里,這個世界是你喜歡的卻觸碰不了的,又或者是你未曾感受過,讓你驚奇不已的。它是充實的,飽滿的,你沿著它的街道行走,看著這個世界發(fā)生的事情,就像觸摸著自己的脈絡(luò)那般真實,好像這個世界的生命在你手心跳動。
而有的書籍,只給了你一個華麗神秘的外殼。你被它表象吸引,滿懷期待地走進,卻發(fā)現(xiàn)里面空無一物。
后者總是飽受詬病的,但我認為,好的書,并不一定都要給你一個世界。閱讀的本身,就是要你自己去感受文字里散發(fā)出的魅力。給你一個空殼,是要你自己步步深入去豐富這個世界。
倘若這個殼能讓你愿意,走入這個世界,那么它也不枉費是一個殼了。
沒有人能確保自己建造出的世界是最完美的。誘發(fā)讀者的.思考,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入這道門,這個世界才可能是豐富多彩,各具魅力的。
所以,不必擔心這一腔的感嘆無從發(fā)泄。
能從殼里引出自己的思考,你就能看到專屬于你的世界了。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3-2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1-1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10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3-11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1-15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集合05-3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范文04-13
文化苦旅學生讀書筆記05-23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感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