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匯總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
世間萬物,代代更迭,人們常將歷史比作長河,是在映射那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的“變化”二字,宛如奔騰不息的流水。而在這浩浩長河中,人類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貫穿著整個歷史的也永遠不會是脆弱的人類生命,而是山、河、樹、石,以它們堅韌的生命,默默地佇立在河水邊,冷眼旁觀著時代變化。
很難想象,也許在未來不知多少個年頭之后,我們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還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們眼中的“歷史”一樣,只剩下幾方石料、一口廢井。
讀《廢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見到那一口廢井時的心情,仿佛有時間的細流從指間流走,又仿佛時間在廢井的冷眼中緩緩凝固。那時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燒著幾百年前的這口老井,燒沸了,又燒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說,“歷史很漠然,在多數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钡蚁耄菤v史的漠然使我們對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個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會在意那微塵般的跌宕呢?
歷史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甚至像渤海國這樣繁榮的大都市也不過在歷史中存在了幾百年,還不如一個傳承幾代的文明。一切活著的都將死去,在歷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為自己一時的起伏長吁短嘆,可倘若更加達觀地來看,也許依舊沒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保持一個淡然的心態(tài)。而當我們真的放下了、看透了,無論到哪里都能隨遇而安。
這是冷眼教給我們的,也是歷史教給我們的。
再回頭看那顫巍巍佇立在土地上的廢井,盡管破敗卻顯得堅韌。那副冷眼已經見慣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會為什么所動了。歷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們寵辱不驚,使我們看一切都是過眼云煙。我想,這已是歷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2
1、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xiāng)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
2、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會,聚會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掏可捧的水。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fā),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
3、陰氣森森間,延續(xù)著一場千年的收伏戰(zhàn)。水在這里,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于規(guī)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眾目睽睽?丛瓶挫F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4、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yǎng),它要實施的事兒,既具體又質樸。
——摘錄自第七章《都江堰》。
1、華夏河山,可以是尸橫遍野的疆場,也可以是車來船往的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勢者們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滅,也可以庇佑詩人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
2、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摘錄自第八章《三峽》。
1、文人總未免孤獨,愿意找個山水勝處躲避起來;但文化的本性是溝通和被理解,因此又企盼著高層次的文化知音能有一種聚會,哪怕是跨越時空也在所不惜,而廬山正是這種企盼中的聚會的理想地點。
2、難道,廬山和文人就此失去了緣分?廬山沒有了文人本來也不太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情,就像一所廟宇沒有晨鐘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流盼的眼神。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
3、是的,凡是他們之中的杰出人物,總不會以輕慢浮滑的態(tài)度來面對天地造化,他們不相信人類已經可以盛氣凌人地來君臨山水,因此總是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山水熔鑄在一起,讀他們的山水詩常?梢愿械揭环N生命脈流的搏動。
——摘錄自第十章《廬山》。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3
如果夢想是云朵,那么書籍一定是云朵身后的藍天,讓云朵可以歇息;如果夢想是大廈,那么書籍一定是大廈的根基,讓大廈巍然屹立;如果夢想是航船,那么書籍一定是航船的船舵,讓航船到達彼岸。我愿圓夢路上飄滿書香,然后一路高歌,走進夢想。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書中自有一方世界,一處繁華,所以當我的指尖輕輕翻過《文化苦旅》細細閱讀時,我就在那一方世界經歷一場苦旅,品味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與苦難。
尋一處僻靜,輕輕翻開《文化苦旅》,伴著淡淡書香,我看到信客的狼狽與高貴。說信客狼狽是因為他們從遙遠的地方帶著委托的貨品回來,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風雨雨,正如書中所說:“走東路過來,顯得極端疲勞;走西路過來,則顯得特別窩囊!彼麄兪菢O盡狼狽的。說他們高貴是因為他們堅守作為一名信客最基本的原則——誠信。就像那個年輕信客謹記老信客的告誡。一路上都記著給別人的承諾,說到做到,把委托的貨品一分不少地帶回來。信客不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他們做著最辛苦最平凡的事,用誠信聯系著鄉(xiāng)村與城市。信客詮釋了“誠信”二字。
信客見證了中華五千年文化苦難的開始,卻依舊堅守誠信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美德。圓夢路上,伴著淡淡書香,我收獲誠信。
尋一處僻靜,輕輕翻開《文化苦旅》,伴著淡淡書香,我看到一個戲劇大師黃佐臨的愛國之情。黃佐臨在英國留學時,中國爆發(fā)“七七事變”。呵,一個是和平安逸的英國,一個是戰(zhàn)火紛飛的祖國!他卻毅然選擇祖國,回來‘赴國難’。用他的話說就是:“我不是將軍,但也算是士兵!秉S佐臨回到滿目瘡痍的祖國,用筆做武器,揭露黑暗,控訴戰(zhàn)爭!和祖國站在一起。黃佐臨毫不猶豫地選擇祖國,源于他的愛國之心。他深深地愛著這個生養(yǎng)他的`地方。
黃佐臨見證了中華文化被掠奪的苦澀,卻依舊堅守愛國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美德。圓夢路上,伴著淡淡書香,我收獲愛國。
尋一處僻靜,輕輕翻開《文化苦旅》,伴著淡淡書香,我看到一代名導謝晉的執(zhí)著。謝晉把拍電影作為他的職業(yè),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他依舊執(zhí)著。他像個單純不諳世事的孩子,執(zhí)著地追求著。在一種叫“敬業(yè)”的精神中追求更美的電影藝術。生活中的他何嘗不是如此敬業(yè)?他辛苦地把幾個子女養(yǎng)大,其中的辛酸無人能懂。他不僅努力做好拍電影這個職業(yè),還努力做好父親這個職業(yè)。
謝晉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大浩劫,卻依舊堅守敬業(y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美德。圓夢路上,伴著淡淡書香,我收獲敬業(yè)。
正如‘文化苦旅’這四個字一樣,《文化苦旅》訴盡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訴盡五千年文化的辛酸歷程。在《文化苦旅》中,那些書中提及的人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文化,都見證了文化的苦旅,又都對中華文化不離不棄,依舊堅守。品讀這本書時,就是在經歷一場苦旅,苦后卻悟得文化歷盡艱辛后的甘甜。其實圓夢,何嘗不是一場苦旅?但有書相伴左右,便覺得雖苦猶甜。我愿這場苦旅中飄滿書香,然后我一路高歌,走進夢想!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
書籍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被人無數次的閱讀,卻從未有人敢宣稱自己讀透了哪一本經典。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處于人生不同階段的我們又可以算作是不同的讀者。
由于種種原因,初讀《文化苦旅》時,誤以為“文化苦旅”四字意指作者探求文化遺址的艱難旅程,重讀一次,才發(fā)覺其含意遠不是如此簡單,作者并非提醒讀者自己行程過程中所受之“苦”,他更想強調的是文化產生,發(fā)展,消亡的歷程,是一代代文化人創(chuàng)造,培育,守護文化的“苦”,當然,文意不盡如此。
書中寫到:“一個風云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后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凄怨靈魂”。文化人或許身體羸弱,或許手無縛雞之力,他們很難阻止大多數不愿見到的事情發(fā)生。他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用文字戰(zhàn)斗在思想的戰(zhàn)場,以手中筆,以詩歌文章,最后以生命捍衛(wèi)文化。
幾千年來,多少文明沉沒在歷史長河之中,而中華文明卻未曾斷了傳承,這固然與中國地理位置等客觀原因有關,但我相信,更多的是一代代知識分子心中的執(zhí)著與堅守。
現代科技發(fā)展,社會進步,文明日新月異,人人都只顧著朝前看,不停地加快腳步,卻很少甚至沒有人回過頭來看看當初無數人為之奉獻的文化。沒有文化,哪來的.文明,哪來的社會進步?“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人類前進的精神動力”,我們應當珍惜文化,領會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并不斷將其發(fā)展壯大。
余秋雨先生用漫長的足跡,追尋文明的盛衰,借歷史的痕跡溝通蒼茫的山河。他告訴我們,文化始于自然,興于自然,離開了自然的文化如無根之浮萍,難以長久,中華文化要想長久,就必須始終立足山河,立足這方天地,立足自然,要學會尊重自然,感受自然,順應自然,“卸去種種重負,誠懇而輕松地去面對自然,聆聽自然的聲音,哪怕這些重負中包含著歷史的榮耀,文明的光澤”。
“路,就是書”,余秋雨踏過許多山河,古跡,走過了很多很多路。無人問津的路,旅者云集的路,他都走過。在學會了尋路,走路之后,也就學會了讀書。這書,是山河之書,是古今之書,是自然之書,他學會了腳踏實地遠望星空,與腳下的大地緊緊相連,與頭頂的天空遙相呼應。他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想到了很多人想不到的,在山河文化中,找到了歸宿。
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股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使受“快餐文化”影響而急躁的心變得沉穩(wěn)下來,少了一些迷茫,多了一些思考。合上書本,我不由得生出一種周游天下古跡,品味歷史百態(tài)的欲望。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5
剛開始翻開目錄看到都是講的國內或者國外的景點。自己也是愛旅游的人,所以抱著好奇的態(tài)度看完了整本書。
讀完整本書回想起來,發(fā)現自己印象最深的只有兩個地方。其一是剛開始的寺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蒂指教,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一首《送別》勾起了多少青春回憶,每每聽到這首歌,總是有種莫名的心酸,好像就應該落淚才能對得起這首歌的意境。也是在此,我才知道這首詩是李叔同寫的,人稱弘一法師。
其二是在寫蘇東坡文字獄的時候,也就是烏臺詩案?赐暾麄案件的過程,對蘇東坡莫名的感到心疼。或許我們現在的人只記得蘇東坡的詩,記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記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從早前意氣風發(fā)的詩詞風格到晚年詩詞的粗獷,心酸,無奈。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一場莫須有的案件,削平了一個人多少的棱角。在那大漠孤煙直的地方,還會有人記得這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嗎?這個故事也讓我看到人性的邪惡,也是整個社會甚至是當代社會都存在的弊端。社會上總有些人嫉妒那些才華比自己好,成就比自己高的人,總會想方設法捏造些罪名強加于他人身上。大部分分不清是非黑白的.人,總喜歡跟風,認為反正不危及到我自身的利益,那么跟隨大流踩一踩也是可以的。輿論的壓力,社會的壓力迫使當權者不得不流放自己看重的人,可想而知這個社會風氣該是如何的令人悲傷。慎思,慎行,慎言,六個大字,應該學會如何做人。
整本書都在講景點,也在講文化,文化附著在這些建筑,這些風景里。文化的成敗對于一個國家的興亡真的很重要。文化的形成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積淀,但是毀滅往往在一瞬。
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
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友情的敗壞是從利用開始。
大智不群,大善無幫,何懼孤步,何懼毀謗。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6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來。
——泰戈爾《采果集》。
讀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手輕輕地撫摸著那個“苦”字,苦,是作者對自己生命旅行的概括,苦,是作者對自己文化旅途的凝縮?,卻讓幾代讀者甘之若飴,讓無數讀者感動與喟嘆。細細品味著這個“苦”,腦中回想著作者所經歷的那一個個文化旅途,不僅默默佇立,默默出神。那旅途,那文字,真讓人,苦澀中卻不覺反復回味,焦灼后卻又了然于心,讓人冥思然后放松,讓人感到歷史的蒼老厚重卻又如此鮮活年輕。唉,這苦旅啊,讓人欲罷不能。于是,和作者,再次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我們走過一座座生命的牌坊與寺廟,和信客一起經歷艱辛與滄桑,去瞻仰千年的奇跡——都江堰。當我們走到莫高窟,還未來得及感受神圣的世界,卻先知道了三個男人,他們所做的一切,那些可以成為罪行的事情。那個畏畏縮縮的王園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那個匈牙利人斯坦因,那個翻譯蔣孝琬,他們卑微,渺小,卻貪婪而又愚昧,是他們毀了莫高窟的文化嗎?這樣的罪責壓在他們身上。似乎太重。那么敦煌的委屈,國人的恥辱,我們又該找誰討要?是那些買走文書經卷的外國人,還是當時腐敗的王朝?作者的心中是苦痛的,這種苦痛,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讀者,我們無法逃避歷史,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靈魂的釋放,追求自身的強大與自立。
走過了敦煌、莫高窟,踏上了陽關雪,在沙原中感受獨特的`能夠洗滌心靈的景觀:鳴沙山、月牙泉,于柳祠中拜訪柳宗元,感受詩人的寂寥與開闊。沒有仕途得意的他們是悲哀的,是落寞的,卻也是另一種幸運。仕途無望,往往是文人升華的關鍵。在柳侯祠排排的石碑中,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里裸程。正如余老師所說:靜一點就好。就讓文人們有一塊凈地,凝入心靈,蔚成方圓。
從敦煌行至陽關,從遼遠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冥想,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自語,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于雷峰塔廢墟之中。西湖一夢苦亦甜,化作千年滄桑,千年的嘆息。
在《文化苦旅》中,最讓我動容的應該是那篇《風雨天一閣》。余老師進天一閣,那份神圣,那份莊嚴,讓人不僅由衷產生肅穆之感,的確,天一閣是神圣的。它是藏書閣,是那個時代的奇跡,它是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暗翘煲婚w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余老師這一句虔誠的自問,讓我心情沉重而又寧靜。我和作者一起輕輕地,輕輕地,走上去,仰視,凝視,久久,久久的。那一刻,歷史仿佛重現,那一刻,時間仿佛靜止。唯有那千年的文化,靜靜地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品讀《文化苦旅》,不僅在品作者的文化苦旅,更在品作者那典麗、唯美、渾厚、質樸,充滿想象力的詩一般的語言。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其中棲身,我讀著,悟著,醉著。這文字,這語言,這意境,真是“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品苦,亦嘗甜。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
大詩人蘇軾曾說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奔饶媛枚侄既绱藶⒚,那么,苦旅呢?余秋雨先生帶我走進了《文化苦旅》,我記得那是一個令人躁動的夏日,我在堆滿書籍的房間中品《文化苦旅》。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是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fā)的樂趣。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的年輕。也許這就是先生的本心罷。
他這“旅”并非同陶淵明般“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山水田園之旅,而是一種“人文探尋”之旅。尋古人曾站過的地方,用先輩的眼光去思考同一事物,對歷史多情,無形中就會加重人生的負載,感嘆帝王多情,亡國滄桑。由歷史滄桑感引發(fā)出人生滄桑感。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不過,真正走得遠,看得多了,也會有不知所措。文化和人生的種種定位畢竟還有很多可以選擇的余地。也許,正是這種彈性的容忍幅度,最終決定著一種文化、一種人生的心理年齡和更新可能。
余秋雨曾說:“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蔽沂仲澩驗橐粋人的皮表可能會老去,但歲月無法阻止一顆心年輕。
他以理性的思考和詩性的語言寫著了《道士塔》,以對民族文化深沉的熱愛傾訴一腔熱血,喚醒人們對文化掠奪的思考。
先生之風,使我不禁想起中國近代時的戰(zhàn)事連連,且先不討論割地賠款,也不嘆民不聊生,只一把火,燒盡了整個圓明園。呵,八國聯軍燒得只是圓明園嗎?不,他們燒得是明清兩代的文化瑰寶,是千百年的文化積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每每在照片上,在書本上,在電視上看到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好想走上前去擁抱她,擁抱這流淚的圓明園,擁抱這泣血的中華文明。忽想起現代曾有人提議重建圓明園,也許此人本是好意,我卻不以為意?v你有能工巧匠恢復百年前的亭臺樓閣,縱你有琳瑯滿目的奇珍異寶裝點,縱你有文人騷客為此題詞作賦,但,回不去了,文化的紅線一旦斷裂便很難再系上。倒不如留下這滿目瘡痍,叫后世千千萬萬的子孫以此為戒——你若不發(fā)憤圖強,就連老祖宗留下的燦爛文化也無法保護。也難怪余秋雨先生發(fā)出這樣的質疑:“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
在生命的幾十年里,總有一些自己所悲傷的吧?朋友,知己,卻如那熟悉的陌生人,莞爾一笑便閃過了,生命是獨自走來又獨自走去的。正如他所說,“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飄然而來,溘然而逝!
有一位哲人說過,我們一生會與十萬余人相遇,與數萬人打招呼,與數以千計的人成為朋友,與數百個人成為知音,與幾個人親近,可到了最后,只有你一個人。
“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是一種奢望!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庇嗲镉陮τ谖幕慕浀湓u論便是他滄桑后博發(fā)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于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于發(fā)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于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谀莻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于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這是余秋雨先生在本書的自序中說的最后一句話。作為游歷國內“文化山水”之人,他的希望即是筆下的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而我的確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了,這人文山水所留給他的苦澀與釋然。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8
千年的時光,轉瞬即逝,然余秋雨卻將在歷史長河中早已隕落的點點文化一一拾起,這段艱難的文化之旅,在人們心中永不消逝。
余秋雨為世界了解中國建了新的橋梁,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在《文化苦旅》一書中,不僅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升華了中華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對中華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釋。中華文化的美好風光讓讀者們一覽無余,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已逝文化的悲涼。
《文化苦旅》中,介紹了幾個地區(qū)獨特的文化,其中讓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域文化的.敘述。一望無際的茫茫沙漠之中卻是存在著兩個文明交織而成的撼人心魄的文化,最具代表的便是莫高窟了。從佛教進入中國開始,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中深刻、升華、詮釋,這一切都與中華歷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就如書中所說:“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huán)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最不能忘的就是王圓箓這個道士了,敦煌的壁畫便是由他毀之一炬,卻又可以認為是他及時救助。若是他沒有將經書,壁畫與斯坦因換走,其必將被戰(zhàn)火毀之,可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在西域中還有“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礦以明麗”的月牙泉。還有千余年天天被虔誠的儀式滋潤著的喀什,被我們一直視為蠻夷之地的西域卻是蘊含著如此巨大的文化,實在是文化之旅最不可磨滅的收獲啊。
不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樣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文豪也具有獨特的見解。在黃州突圍一篇,便十分詳盡地從內因外因中講解蘇東坡被貶的原因,余秋雨還十分幽默地寫道:“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鄙羁痰亟衣冻霎敃r社會的現象。
在這一書中,我領略到了獨特的大漠文化,體會到了生態(tài)美的杭州文化,傾聽到了走西口時依依不舍的山西歌聲,和看到一只看倦千余年的廢井冷眼。這場文化之旅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帶來的是內心深深的震撼之情,讓人不禁流淚,不禁放聲悲鳴。天下任何一種文明都不能幻想自己長生不滅,正因如此,才需要這些文化的旅者去敘述去記錄這些消逝的文明,期間之辛苦不言而喻,《文化苦旅》正完美的體現了文化滅亡后深沉的格調。
“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讓我們一起談《文化苦旅》,感受這永恒不變的文化之旅,感受這個天地。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9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系如何?”
“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題記。
初讀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文化苦旅》,是在一個閑適而慵懶的午后,它沉默的立于最底層的一個角落,藏青色的封面上寥寥幾個大字,與其他花里胡哨的“暢銷書”相比,確實平淡了許多,若不是時有耳聞,當時絕不會拿起它。而當翻開這一張張潔白柔軟的紙頁,午后的暖陽輕柔地拂在清晰整齊的字跡上,頓時升騰起陣陣墨香。被一行行充滿魔力的字跡吸引,思緒緩緩走入先生的那個世界,走向那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歷史古跡,走近那一篇篇古跡下掩埋的文化往事,走向遍布苦旅足跡的山河,走近飽經風霜的中華文化……就此,踏上別樣的旅程。
從溫婉秀麗的江南小鎮(zhèn)到大漠孤煙的西北荒原,從千里冰封的北國廢井走到人文富饒的中原沃土,先生一步一個腳印,讓自己的'足跡踏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其中山河風景的秀美之中又與祖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的文化往事交融紛雜,歷史的滄桑感與自然的旖旎磅礴交疊于一體,認人無端地感動,無端地謂嘆。
在書中與作者一同瀏覽的一幕幕,一處處都讓人為之折服贊嘆,在秋雨先生大氣而不失細膩的筆觸下,我們被引領見證了他的足跡下、視野中的中華大地。拿《都江堰》中的描寫來說,從開始未見的不屑與懶散,到一步步走向那處,再到所見時的震徹心扉,我們似是被一只手牽引著隨著一行行墨跡伴著當時的作者走向此處,沒有華而不實的辭藻,描寫得卻充滿魔力與大氣,幾處短短的描寫,作者的文學底蘊早已顯露,身臨其境之感,更是無以言喻。
而身為一位文人,在探索大好山河之景時,秋雨先生更多的是在探尋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他走過大半個中國,從陽關的一片茫茫沙丘中看到了多少年前邊關將士的悲壯,從北國一口廢井眼中窺測著曾經文人的停歇與古人的征戰(zhàn),從杭州西湖中幻想著幾代人的心血汗水……足跡之下,先生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祖國河山的秀美,更多的是中華歷史長河中文化的風塵往事。
毋庸置疑,這是一場苦旅,一場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苦旅,更是一場見證中華文化被竊取、被褻瀆、被破壞的苦旅!先生在自序中寫道:“那是一種這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最后總要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0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zhèn),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負擔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余秋雨老師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赫然呈現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師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余秋雨老師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余秋雨老師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家余秋雨做到了。作為全球唯一一個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一路上對當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與緊迫提醒,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
本書謝了余秋雨先生冒著各種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的經歷和他對世界文明的思考和提醒。更多的是對中華文明、文化的考察評判與思考。
書中所描寫的人文事故我依然歷歷在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謝家門孔”這一章節(jié)。
謝晉是一個著名的導演,他是為電影而生的`,是電影的召喚,他才來到這個紛繁的人世間。他的一生可用一個字來概括—苦。他有三兒一女,卻有兩兩個兒子患有智障,晚年兩度喪子。一生為電影事業(yè)付出,卻被人稱作“一種待開發(fā)的東西”。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沮喪,而是堅強的去面對。
家里來客人的時候,謝晉總會毫不介意的把他兒子介紹出來,向客人講他兒子的情況。
生活不能自理的兒子讓謝晉一直放心不下,謝晉常常親自為他兒子洗臉、刮胡子,小兒子怕癢不愿刮胡子,謝晉就哄他說:"滿臉胡子,多丟人啊。"兒子就會乖乖的讓謝晉剪胡子。兒子頭發(fā)長長了謝晉就專門去學理發(fā),然后回家給兒子修剪,一推一剪透出父親的慈愛和對兒子的關愛。
在有人稱他是“一種有待開發(fā)的東西”時,他面無表情。卻從那以后,有了一種滔滔不絕的激情,針對別人的這種想法一吐委屈:“你們都說我年事已高,應該退居二線,但是我早就跟你說過,我是六十歲成熟的,那你算算……”
“他這是創(chuàng)造主體的本能呼喊,也是一個強大的生命要求自我完成的一種尊嚴。”
《文化苦旅》憑借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段幕嗦谩匪鶐翌I略的世界文明之美,觸動我的心靈,勾起我的憧憬。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
我也不甚記得看過幾次文化苦旅,只知道那個帶著些文人特有的酸氣的一本書,在我年級尚輕的日子里,讓愁死變得有處可依也有些高貴起來了。就像是少女在青春期特有的那些自以為是的憂愁與優(yōu)越感。
我是個很怕單一又很喜歡單一的人,單一有時也是一種風格,一種別人看到就知道那是你的風格。就像是我的穿衣,永遠不會有固定的風格,可愛,御姐,運動,都可以是我的選擇,但是總有一點是一樣的,我選擇的款式總是最基礎的,色彩單一,純色,進而通過搭配來讓這些東西有自己的風格。
看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時也是這種感受,每一篇文章,不同的`內容,卻是相同的風格。我想尤其是文字的風格是最不應當變來變去的,文字常常是代表著一個人的態(tài)度和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一群人,而余秋雨的文字也恰好帶著那些我喜歡的溫柔,平淡與干凈。
總是覺著看著這本書時,好像整個人都會變得溫柔,文字極具穿透力。讓我的心上好像放了一塊棉花糖,每一篇文章中總會有那么一雙溫柔的手將你拉入這場關于文化的旅程中,你歡心慶幸,無奈哀嘆,仿佛正如這漫漫文化之旅的一位身處其中的旁觀者。
希望抽空讀一下,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3
近期,為了迎合學校的讀書節(jié)活動,我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本不喜歡讀散文,但捧起這本書,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來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筆細膩,讀后讓人回味無窮。
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余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著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一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chuàng)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zhèn),精致幽深的蘇州園林。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為自己,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讀書人。
而且我們所學的文化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換來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文化,不虛度光陰,真正的領悟中華民族的優(yōu)異文化,并且發(fā)揚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堅決不做學成之后,而忘本的人。
一個人擁有了良知和強大的毅力才能領悟到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炎黃子孫數千百年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導航船,她將帶領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我也會將其細細品嘗的。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4
文化苦旅是一部十分優(yōu)秀的散文集。輕描淡寫卻能帶來不可描述的震撼,每一個字都能敲擊心靈。就像一個滿臉褶子的蹣跚老人用很輕很輕的語氣向你訴說我們曾經的文明。從怎樣的風姿無限走向怎樣的屈辱無奈、 荒涼殆盡,給你帶來真實感、 沖擊感。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吸引你去探尋,去追索那解讀文明的密碼。去改變、 向上,追求更好。
所謂文化苦旅,是文化在時間空間上的運動關系。但文化怎能是苦的呢?苦的是這段旅程,背負這段旅程的人。
文化慢慢相融,磨合,剔除,隱沒,放大,添加,這段旅程是艱苦的。而這些歷程摻雜在歷史古跡和歷史人物的經歷中,這些是人文山水,也是文化歷史。如莫高窟》一文中有余先生說“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币匀祟惖膸状笪拿鳛楸尘,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莊著,微笑著,快樂著,行動著,苦澀著,犧牲著。漸漸地,這一切都與中華歷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堅石雕刻的歷史。依照時間順序把莫高窟的歷史一一介紹,只緩緩陳述事實,卻能分明感覺到筆耕的沉重和深刻的思想。
苦的是背負著一段旅程的人。文化的一切改變,都將由人作為主體來承受。讀這一字一句,都想面對面地感受他們呻吟的哀嘆和遺憾。如書中提到的康熙皇帝,因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成就了一代政治家精神的強健,也成就了一代霸業(yè)。處理復雜的`西藏事務和蒙古事務,解決治理黃河、淮河和疏通漕運等重大問題。而如同劉宗同、傅山、李颙等誓死反清的文人,中華文化的厚度不止帶來自豪感,還有更多的厚重感。這種文化的歷程便是傷害,他們拼命護守正統(tǒng)的那份熱血,便會成為束縛與桎梏,是浮于表面而不可回避的痛。能有這樣一群人,是漢文化洋洋自得的一面,也是這位歷史老人走向盡頭的征兆。
又如多篇提及的貶官文化也苦了一代又一代人。遭貶,最慘的結果便是流放。作者是這樣說的:“與殺相比,流放是一種長時間的折磨。死了倒也罷了,可怕的是人還活著,種種殘忍都要用心靈一點點去消受,這就比死都繁難了。”這是人治社會的惡果。“殘忍,對統(tǒng)治者來說,首先是一種恐嚇,其次是一種快感.越到后來,快感的成分越多。這就變成了一種心理毒素,掃蕩著人類的基本尊嚴!鄙现链笪暮捞K東坡,下至不能道出姓名的清朝老人,無一能夠逃出貶官的摧殘,這種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會理解。但一種文化現象,好處是絕不會少的。蘇東坡在編址黃州期間,“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得益于這樣的冷落,使他的藝術才能獲得一次蒸餾與升華。在黃州,誕生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而清朝被貶至寧古塔的清朝官員,則通過自身的升華,“創(chuàng)造了一個味道濃厚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東北人豪爽的性格的形成。
這一段段文化苦旅,令無數中華兒女自信自豪,其中當然有彷徨和失落甚至是屈辱,可我們中國人善于苦中作樂,善于在苦難中創(chuàng)造奇跡,我們不害怕苦難,但并不表示我們歡迎、贊美苦難。我們要開創(chuàng)更美好、更讓國人自豪的時代。
輕輕拂去歷史造就的塵埃,用心靈去感受傳統(tǒng)精神文明帶來的濃厚氣息的底蘊,再去尋求傳統(tǒng)文化更好的發(fā)展。才是《文化苦旅》帶來的最美好的感悟。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5
這是一本很厚的大部頭。
我隨手翻開一頁,“者”三個加粗宋體字映入我的眼簾,之后便是排列有序的一行行字。潔白干凈的布局抓住了我的心,勾起我的興趣。者,是在外游蕩的的人么。
縱觀全篇,除了首標題“者”再無。用其一其二這樣簡單明了的的方式似乎在含蓄地告訴我什么。
我翻到的正好是“其一”篇目。是講一位新加坡的華族老人,林再有。他在在異國度過了他的一生,母國的商品支撐了他上半輩子,下半輩子因此而受到尊敬。每天,只要這位身材瘦小的老貨郎還在風雨驕陽里一搖一晃,這些村落也就安定了。他沒有任何職位,沒有聚多少錢財,也沒做過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老人用他的貨郎,拴住了同處他鄉(xiāng)的華人瑜家鄉(xiāng)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鎖鏈,這是所有者內心渴求,代表著者們對故鄉(xiāng)的不舍,以及隱含在日,嵭嫉臒o盡思戀。
老人到底沒有順溜到老。他的魚塘,他的海灘小屋,他的家庭動物園,也許都因迅猛的城市化而失去。島里僑胞間的情誼也許會因此而淡薄起來,這種如朝圣般虔誠的.對祖國眷戀的綿長生態(tài)也許會結束。
但老人是者,早已經習慣了告別。他一遠去,四處打量,笑笑,道一句“入鄉(xiāng)隨俗,總得跟著變”。我知道,祖親與她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著斬不斷、隱藏于血管的,在生活中悄悄表達。不然,那老人怎會如此安詳地守株待兔,等待魚蝦自來。
這分明是中國的血統(tǒng)給他一種違和的生態(tài),與海鳴威《老人與!分械睦先耸悄敲床煌瑑煞N價值觀,兩種文化在作者樸實真切的文字里相撞又迅速逃開,引無數人遐想。
無論什么時候,母國手里牽拉出的線,真的是好長好遠,細密地接著無數海外游子的心。
現在七老八十,已經成了世界上讀者最多的哲學家之一,但一接受采訪,開口還是談他的故鄉(xiāng)羅馬尼亞。在一家沈博士所言“最純正倫敦風味”的咖啡座,里面全是在他鄉(xiāng)的歐美人,沒有中國茶,講究的是印度的大吉嶺。到底是倫敦風味呢!
這樣綿長的生態(tài)只可不可細說,真要好好品味,確實要從件件似乎毫不相干的事里細嚼,猶如陳年美釀,須得先聞上一聞那飽含泥土深情的飄香,方可傾倒在半新不舊的瓷碗,三分滿,仰頭而盡,如瓊漿入喉,除了陣陣似乎什么都沒有。
正如沈老的稿紙,除了那一點點蒼老的跡斑,只是一片空白。大音希聲,大愛無言。
看著這樣優(yōu)美而大方的文字,是一種視覺與感覺的享受,我受此想了些別的。我的家鄉(xiāng),是山東,風箏的故鄉(xiāng)。幼時常和父母到最近的廣場箏,那樣漂亮的燕子,在天空快活翱翔,他飛得越高,我也是越快活,手里的不停地轉,扯得絲線颯颯作響,好像在激動地擺手鼓掌。但是它突然斷了線,在我最快活的時候。
我看到他飛的越來越高,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遠方。我大哭,它不管我仍在自顧叛逆地飛著,帶著長長的風箏線,消失在我的視線。
以前父母怎樣安慰都只是增加委屈,這樣的文字,竟讓我看開了!它我,是要到他所想到的滄海桑田,要到他所期冀的世界,它是那么不干被我調控,所以飛走了,先是無意,后是刻意地將我的痕跡帶到我所到達不了的世界,借它的眼睛,我得以看到這么廣闊的世界。
我合,輕抿一口淡淡的綠茶,抬頭看向窗外,有人在箏,飛得老高,老高,火色的身影好像要沖向太陽。
我想,者正是如此吧,因著什么緣由來到異國他鄉(xiāng),改變命運的同時,也悄悄將處在深閨的老母親帶到了大眾視野。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3-11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1-1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1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9-17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1-15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9-17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3-24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集合05-30
文化苦旅學生讀書筆記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