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讀書筆記作文匯總七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書筆記作文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書筆記作文 篇1
咳咳,我奉命過來寫讀書筆記啦!這次我要寫的是《理想國》啊,嘻嘻,鼓掌鼓掌!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一般認為屬于柏拉圖的中期對話。本書分為十卷,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不僅篇幅最長,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他的政治哲學、認識論等有詳細的討論!独硐雵肥峭ㄟ^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tǒng)治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柏拉圖認為,正義的城邦或理想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統(tǒng)治者應從有才能的人中挑選出來,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統(tǒng)治者階層應過公社生活。第三,國王應該是哲學家,或應該讓哲學家作國王,因為只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
《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后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后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fā)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于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tǒng)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么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棱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象紛繁復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作為一本影響深遠的書籍,《理想國》內容不可謂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來的書!
讀書筆記作文 篇2
最近,我讀了《擺渡人》這本書。這是一部心靈治愈系小說,它可以與《追風箏的人》相媲美。
主人公迪倫,一位還在上學的女學生。她認為自己在吉斯夏爾中學沒有真正的伙伴,她只能遭到同學們的嘲笑,而且與媽媽交談的格格不入也讓她更加反感現在的生活。所以,她踏上了一趟列車,去尋找父親,但,她還不知道,這是一趟沒有歸途的列車。
起初,迪倫還是個孩子。她在啟程時糾結與矛盾的心理,已經把她的.單純暴露得一清二楚。她拿起,放下,藏起,又取出,拿起,充分展示了一個單純可愛的小女孩內心的脆弱與惶恐。此刻,它需要愛的澆灌。
在火車上發(fā)生意外后,他遇到了擺渡人崔斯坦,在崔斯坦完成使命幫她度過荒原的時候,發(fā)生了一系列事情,使迪倫從剛開始對崔斯坦的依賴變成了無法割舍的感情。
迪倫在已經穿過荒原后,知道可以回到荒原,她不惜自己可能會魂飛魄散,可能從此灰飛煙滅,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出發(fā)。
返回的途中,她與水怪殊死搏斗,他心中一定要見到崔斯坦的堅定信念,致使她度過了一難又一難,粗粗閱讀,以為這是一本愛情小說,但細細品味,這是一個小女孩破繭成蝶的心靈旅途。
最后,他們相逢在新的世界,萬千思緒涌上心頭,只剩一句:嗨,原來你也在這里。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
讀書筆記作文 篇3
紀堯姆米索的《因為我愛你》。買這本書,也僅僅是因為它的名字,因為我愛你,多么誠實。因為我也想這樣毫不保留地對你說,那些許多想說的話。
書上說:在人們相愛的地方,是從沒有黑夜的。我們沒有相愛,只要我喜歡你,但我并不覺得有那些孤單落寞,我只覺得心里澎湃著一種感情,迫切地要找到出口。我知道還不是時候。我需要用很多時間來沉淀這份心情。我覺得命運并不會如何作弄我,如果此心能夠此生如此,就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我,即使是你。突然覺得命運這種說法多少有些自我安慰,明明是自己不能夠在原來的路上繼續(xù)走下去,卻還要說是有緣無分。我不相信它——那種很傷心的命運;蛟S我是太樂觀主義,可我就是這樣快樂的。
悲傷的時候其實不多,寫小說的時候不得不悲傷一些,以便融入那個世界,感受人物,寫出有靈魂的故事,F實中,回憶都是快樂的`,不快樂的都歸于平靜了。
你并不是我悲傷的源頭,反而讓我毫無理由地快樂,總是莫名地覺得心情好?匆娔悴豢鞓罚榫w一定有些起伏,但覺得人生就是這樣,時好時壞,那些快樂傷悲我們都是要經受的,沒什么大不了的。你快樂的時候就快樂著,沒什么大不了,以后我一定要來和你一起快樂。你孤獨的時候就孤獨著,沒什么大不了的,孤獨能夠使人更清楚的看清自己,孤獨與沉默近似,都是人生一場自我超越的考試,我希望你認識它,并通過它。孤獨的背后一定有相守的,我覺得自己好笑,怪你為什么不能認識我,早點認識我,不就沒那么多孤單的日子了嗎?或許你也不在意,因為你不缺人陪伴,或許也是我自作多情,但是沒試過,誰知道結果呢?我不會現在就放棄的,即使結果是失望,我也要去知曉結果才行。
現在才明白,喜歡一個人,真的只是你一個人的事,是自己的事,無關他人。
那種寂靜喜歡,在紛繁塵世,是一份淡然的溫暖,是對幸福的另一種詮釋。
我的心此時寧靜,也很熱情,卻不矛盾,因為這就是喜歡你的那種心情。
讀書筆記作文 篇4
最早看俗世奇人,是在高中時候的閱讀題中。于一片程式化枯燥無味的文章中,看見了一篇清流一般的風趣文章,于是暗暗記下了文章末尾馮驥才先生的大名。后來上了大學,漸漸忘了這件事。直到前段時間群里提起,于是又興沖沖找來看。
《俗世奇人》是一本神奇的書,雖然是薄薄一本,卻住下了整個天津衛(wèi)。每篇文章就介紹了那么一個人的那么一件事,卻又好像記下來他長長的一生。每一個人都是歷史長河中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卻又像帝王一般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想,馮驥才先生有一雙怎樣敏銳的眼睛,又有一支怎樣鋒利筆尖,明明只是千百來字,筆筆精準傳神,這個人的性子模樣躍然紙上。清末民初的年代,山河破敗,戰(zhàn)火紛飛,人人自危,哪有功夫去管別人的事。偏偏有這樣一個人,不去管世事紛擾,專門寫這些小人物的百態(tài)。
其實這樣看著,也是有些許感動的。信息獲得這么方便的今天,接觸到的資訊總是那些赫赫有名的人,喬布斯,雷軍,李笑來,諸如此類。我們有了比那個時代的人更多的機會接觸的這些楷模的信息,他們的光環(huán)被無限放大,于是不知不覺,看著別人的成功漸漸滋長出浮躁,好像我們不如這些牛人厲害,我們的人生就一無是處,從而忘記了小人物的一生也應當是精彩的一生。
刷子李不過是個油漆工,但憑刷技好,就成了無可替代的傳奇。蘇七塊不過是個醫(yī)生,卻因為自己的原則和行醫(yī)救人的心腸,讓人津津樂道。好嘴楊巴是賣茶湯的,沒什么讓人佩服的氣節(jié),只是一張伶牙俐齒的嘴,也讓人拍案叫絕。
他們放在工業(yè)化社會的今天,不過是千千萬萬底層人民的一員,離中產階級甚至都尚有一段距離。放在勵志雞湯的宣傳中,這些俗世的奇人們,理應當焦慮起來奮斗起來,怎么能活得那么不疾不徐悠然自在。
也許這就是社會結構改變的一個悲哀,人們越來越像一個集成化生產鏈的一個螺絲釘,在一個分工很具體的崗位上做著程序化的工作。
然而不得不承認,只有這樣高度分工合作,才能以更加高效的方式生產,才能夠讓經濟高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才能顯著提高。小農經濟和小手工藝人的生產模式已經不適合今天的社會了,那些俗世的.奇人們,已經沒有多少可復制性。
這本書的最后一個故事,《快手劉》,作者寫了一個不同于以往故事的結局?焓謩⒛贻p時可以變出神乎其神的戲法兒,作者后來回到家鄉(xiāng)時,看到垂垂老矣的快手劉,只能變出錯漏百出的戲法兒。他變得消瘦笨拙,曾經引以為傲的手藝,顯得那么滑稽和悲哀。這樣的結局,似乎也印證著小手工藝人的衰落。
這一個個手藝人,興盛時如同山壁上俊秀的松樹,傲立于天地間,衰微時如同枯木墜落。我神往于那個時代的傳奇和浪漫,卻也慶幸我活在今天。
雖然他們只是那個動蕩年代的小小幸存者,不曾在歷史舞臺上扮演過什么厲害角色,但也或多或少精彩地走過自己的一生。
借著這樣一本有意思的書去往天津衛(wèi)游歷一番,合上書,我依然活在我所在的時代里。我想我能做的,就是腳踏實地,戒驕戒躁,少喝雞湯多吃菜,安安靜靜做好自己的事,努力把一顆螺絲釘的日子過出一顆螺絲釘的精彩。
讀書筆記作文 篇5
今天閱讀家庭的影響章節(jié)中關于父親和母親作用的陳述。雖然前述章節(jié)對于心理的分析,作為一個讀書不多的人看來足夠振聾發(fā)聵了,但是這一章節(jié)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邏輯不嚴密以及偏見,非常遺憾。
作者對于母親職能的理解和武志紅老師觀點中常用的“承接”“看見“有一些相似,不過他過分夸大了母親對于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過影響母親來影響孩子。
這里還有一些明顯有偏頗的預設觀點和無法成立的推論。預設養(yǎng)育以及一切附帶條件都是女性的責任,預設女性就應該做家務,并且通過“潛能是通過社會責任感得到發(fā)揮的”來美化之。
“母親常常將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整體,才會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敝T如此類。
我沒有孩子,和父母談過,將來生育也不是必選項,對這個發(fā)表觀點未免有些外行指揮內行,但是仍然要說一句,母親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需要孩子才能夠完整人生?為什么需要家務才能夠體現“社會責任”?如果是一個經濟基礎與社會職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觀點根本立不住腳。
他的確強調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這個目的是為了讓女性更好地心平氣和地履行職責,做家務撫養(yǎng)孩子,而沒有提到二人的`分擔。實際職務的不平等,那么口頭平等就是空談,不過是哄騙罷了。
倘若我這樣說是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么從作者當時社會環(huán)境來考慮,幾十年前女性的社會地位尚不如現在,將女主內男主外作為一種平等,那他是否像認為女性應該承擔家務一樣,認為父親應該負起家庭的經濟責任呢?不,他是這樣說的:“妻子沒有理由強迫丈夫承擔家庭中的全部開支!笨梢娨话摺
作者將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誤認為本質,在根本性的概念錯誤上,是無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觀點的,頂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頭罷了。
我建議這一章應當把對父親的期待作為對家庭雙方的期待,作者認為父親應當“走出家庭過自己的生活“,應當“將人生的三大問題——事業(yè)、友情、愛情處理得當”,實際上這才是對一個完整的人應有的期待,他對母親的期待不過是如何更好地成為家庭附屬物,一個“第二性”。
不得不說這一章讓我對作者相當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這里有一個用詞,“遺傳性格”。遺傳對基因與解剖結構的影響顯然存在,基因與解剖結構與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征的相關性也是現代醫(yī)學已經證實了的,那么遺傳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嗎?“遺傳性格”這個詞兒就可以成立嗎?
而且相關性的證實方法也存疑。這是我的知識盲區(qū),無法討論了。
讀書筆記作文 篇6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都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有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地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騰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
余秋雨在自序里如此寫道。
我們似乎看到這樣一幅畫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在斷垣殘墻或莽莽蒼蒼的人文山水前,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嘆、震憾,他婉惜、嘆息。
他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行狀:我就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出去……
我想,古人讀書時所崇尚的那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會使他心旌神搖、羨慕不已。
他從祖國大西北的甘肅敦煌起步,轉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最后寫至境外南洋的疊疊從冢。
他寫下了《道士塔》、《莫高窟》、《五城記》、《夜航船》、《酒公墓》、《家住龍華》、《華語情結》、《這里真安靜》。
至此,《文化苦旅》真正誕生了。
《文化苦旅》無疑是極為成功的。
它有著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有著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戲劇性表現,有著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
文學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對晤,他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系,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構的底蘊,尋找那些與自己有緣的靈魂。
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于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
余秋雨創(chuàng)作的歷史并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圖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對話中形成他獨特的歷史語境與歷史情懷。
當他厭倦了枯燥的學術生活,便想著離開案頭,換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樣是為了輕松,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是在“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
他不是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歷史、文化進行對話。
余秋雨的遠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觀感的文章,他覺得,那種揚旗排隊的隊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決定了他這次的文化旅行活動成了一種“苦旅”。
當他浪跡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訪“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風塵仆仆,勞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澀的感想,故謂之“文化苦旅”。
然而,書名所隱含的深層的意義,才是最重要的。
觀照人體生命,余秋雨這一旅程,是他本人對于人類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問題,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歷程,這歷程相當辛苦,故謂之“文化苦旅”。
再觀照中國文化的生命,這是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國文化的旅程,我們中國文化,在時間的長途中,已跋涉了上千年的路,其間所見證的天災人禍、滄海桑田,豈是言語所能說盡。而數千年所累積下來的包袱,變得如此沉重難荷,今后還走得下去嗎?……
故又謂之“文化苦旅”。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的滄桑感更能引發(fā)出人生滄桑感,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便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體驗與回憶,其實中華文化并不像當時哄傳的那樣頑固和腐朽。它確實步履艱難,卻來自于歷史意志和文化倫理之間的深刻沖突。
歷史意示要求強蠻、突進、超越,文化倫理則要求端莊、秩序、和諧,兩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卻方向相反,互相牽制,誰也無法實現自己,結果成了千年廝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來自于此。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急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正是這樣的創(chuàng)作翼求,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種特有的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在余秋雨如數家珍般的歷史描寫與山水文化臨摹中,籠罩上了一層淡淡的感傷氣息,這種感傷來自于對數千年歷史文化的清理和總結,從而有了一種悲劇的味道。
當這種感傷、悲劇的氣息,在《文化苦旅》中升騰與散發(fā)時,便讓我感覺有種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閱讀效果。
我?guī)缀蹩梢钥吹揭粋哲人瘦瘦的影子,背著手,低著頭,皺著眉在慢慢地踱著,我也與這位哲人一起品味歷史,體驗文化,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拂拂地吹過多情而脆弱的心靈。
盡管余秋雨的散文創(chuàng)作是他厭倦了戲劇研究之后的產物,然而,一個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事實是,他在《文化苦旅》中有意或無意地融入了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在散文中制造出驚險曲折、絢麗多變的劇場效果。
“我不是天才,因此,我的靈感并不呈現為波瀾壯闊的狀態(tài),而只是片斷閃光!
余秋雨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是天才,他缺乏如郭沫苦那樣汪洋恣肆的才情,他也不十分深刻,缺乏如魯迅那樣入木三分的眼光,但他那片斷閃光的靈感,通過生命潛藏的喚醒,倒不愧為一種創(chuàng)作散文極佳的境界。
我讀《文化苦旅》,是將它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然而腦海里閃現出的卻是不同畫面的剪輯,好像自己置身于一個個時空交錯的舞臺之中。
試想一下,如果余秋雨沒有在戲劇方面的長期積累和薰陶,便不可能有《文化苦旅》中如此的寫法,他也就不可能于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說古道今,娓娓而談,興趣盎然。
余秋雨放棄了戲劇,然而他不曾料到,戲劇卻不自覺地成就了他的文學。
就文筆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經過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構。文辭雍容、典雅,而又不顯出雕琢的氣息,在淡淡的敘述中,又蘊涵有濃濃的抒情意味。
在《五城記》中他如此描寫廣州:
“廣州歷來遠離京城,面對大海,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與中國千年封建傳統(tǒng)構成了逆反,千里驛馬跑到這里已疲憊不堪,而遠航南洋的海船正時時準備拔錨出發(fā)! 對于遠處南疆的廣州市來說,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真是既準確又極富想象力。
如果沒有闊大的胸襟,如果沒有游歷過祖國的大山大川、名城重鎮(zhèn),如何能寫得出這樣的奇句。
而在《西湖夢》中,作者則是如此點染蘇小小的心靈世界:
“由情至美,始終圍繞著生命的主題。蘇東坡把美衍化成了詩文和長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與白鶴,而蘇小小,則一直把美熨帖著自己的本體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轉捩,只是憑借自身發(fā)散出生命意識的微波。”
無需尋尋覓覓,在《文化苦旅》中幾乎到處都可以找到這類精雕細琢的文字,既有特定的歷史氛圍作為烘托,又有類似小說情節(jié)的劇場效果作為主干,因而,其中配以雍容、典雅而又抒情的文字的描寫,并不會讓讀者有過于雕琢之感,反而會讓文章增添一些詩意,增強一份藝術的魅力。
悠遠的歷史便如一條纜索,余秋雨便是這樣依稀走來,又于秋風秋雨中漸行漸遠,雖征程漫漫,寒窗數載,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讀書筆記作文 篇7
《作文教學跟我來》是上海大學李白堅教授關于作文教學的又一本與眾不同的著作。之所以說它與眾不同,是因為它將枯燥的作文教學,變成了可操作,可捉摸的課程。對于像我這樣對作文教學一無所知的菜鳥來說,幫助還是很大的。仿佛一瞬間,自己會教作文了似的。但是仔細一想,還是不會教。某些題材書中提到了,自己能想到類似的怎么教。但是作文教學的確是不簡單,有些讓人望而卻步,我還需要看更多的書,或尋找更多的相關資料。不管怎么說,書中很多觀點都是值得借鑒的。
“提取生活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必要前提,雖然說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這個源泉不會自然而然的送到寫作者面前去的,它必須由作者親自去攝取才行。
如果某個學生在此前確實針對性的攝取了生活中的水和米,如果某個學生對這個過去時態(tài)的攝取工作中做得比較好,如果某個學生在這個“過去時態(tài)”中的生活過程的行為舉止、言談表情、環(huán)境狀況、心理活動等都記憶猶新的話,那么,他就有可能燒出或燒好這鍋飯---即寫出這篇文章。然而很可惜,實踐證實,小學生很少有這樣的本領。
。ㄟ@段話道出了小學生乃至大些學生寫作文難的根源,即生活中沒有注意攝取生活素材,以至于寫作文時腦子里如同過過水的篩子,好像有過,但有沒有東西可寫。怎么辦?且往下看。)
通過閱讀別人的作品所獲得的不是生活的“源”,而是生活的“流”。(這還是比較客觀的,閱讀不是全部。)
今天的學生不但有生活,而且還有無比豐富的“生活源泉”,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具有攝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教師是否教會了他們運用自己身上的五官去攝取生活素材。(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就是運用五官去攝取生活素材,以及如何攝取,這是一個全新的觀點。)
任何文章的產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有記敘、論述或說明的對象、題材或生活。(米)
2.要有會寫文章的人。
3.這個人要想寫、愿意寫、喜歡寫。(這是最重要的。)
。ㄟ@本書最重要的觀點就在于運用五官去攝取生活素材,怎樣攝取,攝取哪些素材?我先記錄一下,這些比較瑣碎,但是我認為是必要的。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環(huán)境,手感,心理,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將現實生活原型進行重現、夸張、放大、分割和分析。顏色、重量、厚度、形狀、前后圖案等等。)
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務必立足于興趣,為他們制造一個又一個的興奮點,讓他們盡情地參與各種有趣而輕松的活動,以實時之激情,做實時之作文。(此處是核心內容)
唯有讓學生做即時即地的記敘,才能避免他們難以進行感情追憶的弱點,并可因為生活素材就在眼前,從而輕松觀察、即刻落筆,完成實時發(fā)生事件、人物或風景的記敘活動。
“前”作文教學采取的課堂教學程序是,先讓學生做一個具有預設性、趣味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的“現場演示活動”,通過這個“現場演示活動”,教給學生運用自己的五官攝取生活素材,通過這個“現場演示活動”幫助學生產生激情、生成“表達情緒”,然后,再以此為內容,寫一篇有關的記敘文。
運用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態(tài)的方法,是讓學生獲取生活素材的最重要的途徑。生活的體驗,是最直接能讓學生獲取生活素材的方法。
只要能夠根據教材的作文要求和練習需求設計全系列的“現場演示活動”,或者獨立形成一套全系列的作文課程,就能夠較好地解決作文最需要的兩個先決條件,即“生活素材”和“表達情緒”,只要能夠解決以上兩大作文要素,當今學生作文教學的其他問題,都可以運用“前”作文教學理論指導下的 “現場演示活動”的方法逐一地、統(tǒng)一地解決。
大腦保健操使得學生群情激奮,是作文課堂動起來的非常重要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是不可或缺的“前”作文思維訓練。26個字母的一大半的 大寫或小寫字母就是很好的.題目。特殊符號,儀器波紋,火柴棒游戲,最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出題。此時教師注意啟發(fā)“反向思維”、變化位置的想象,將對象的局部進行想象的改造。
邏輯的大腦保健操,教師先提出一個判斷,要求學生必須提出一個想反的或對立的判斷,并且提出三個理由。
橘子(大小,顏色,氣味,軟硬等)
一分鐘足球賽:尺寸,材料,數量,人物,相貌,動作,語言 ,感想,表情
分割式教學就是在“現場演示活動”的時候,將“演示活動”劃分為一個個明確的階段,讓兒童觀察一個階段,根據現實活動寫一個段落,是為文章的第一段;然后再觀察第二個階段,再根據現實生活寫文章的第二段。這樣,把一段生活,分割成了一個個段落,化整為零,比較便于兒童的觀察和記敘。比如寫西瓜分為看西瓜,切西瓜,吃西瓜三個段。
分割式教學的作用:第一,讓學生理解作文的段落是生活相應段落的反應。
第二,教育兒童理解作文多分“自然段”的意義。
1. 多分自然段,使卷面有較多的空格,比較美觀,易于他人閱讀。
2. 卷面看上去比較干凈、清楚,給人好感。
3. 讓讀者感覺文章層次清楚。
4. 增加版面,頂替?zhèn)數。(呵呵)
第三,讓學生學習“小標題”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細節(jié)來自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細心的體驗。技巧固然重要,但要是沒有現實生活的提供,技巧就失去了附麗。
如果說“分割”是“現場演示活動”的“中斷”功能,用以讓小學生理解生活和文章的段落,懂得小標題的作用,并將整體的生活“化整為零”進行觀察和掌握,那么,“定格”就是“現場演示活動”的“靜止功能”,目的是充分提供給學生觀察和理解生活中的細節(jié)。
以火災演習為例:聽到老師說失火了,你心里想些什么,全班同學有些什么表現。二,逃生時,你的前面是誰,旁邊是誰,他們是怎樣行動的 ,神色是否慌張,是否說話,說了什么?同學們怎樣撤出,是否秩序井然,還是亂七八糟?有無哭喊,打鬧?談自己的感受,演習是否成功,有什么需要總結的經驗,你認為這樣是否有意義?(這樣做,使學生有東西寫,會寫,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欲讓學生寫,自己先知道寫什么?)
隨著孩子們對“現場演示活動”規(guī)律的認識,“動”則攝取生活素材,靜則表達見聞和觀感,動靜結合,觀寫輪換,F場演示活動失敗也是有意思的素材。破爛的,陳舊的東西比新的好寫。
“逼”是寫作的好方法,也是寫作教學的好方法。
只要用自身的五官對觀察對象進行一定的“動”,變動,觸動,搬動,挪動,就有東西可以寫。寫人最好的方法是采訪。
關于作文評估,李教授認為,不必為小學生改正錯別字,應指出錯句但不宜示范,并提出一些作文評估方式;巡視批改,朗讀批改,選批、靜批,填批改情況表。
趣味只是一個引子,要教好作文還需要老師有扎實的功底,精心的準備。
【讀書筆記作文】相關文章:
童年讀書筆記_讀書筆記03-07
讀書筆記大全讀書筆記08-17
讀書筆記作文03-31
關于讀書筆記作文04-19
讀書筆記教師的讀書筆記03-31
最新簡愛的讀書筆記 簡愛讀書筆記11-16
童年讀書筆記_高爾基童年讀書筆記09-01
經典讀書筆記11-23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01-03
《父與子》的讀書筆記_讀書筆記600字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