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散步讀后感
在讀龍《目送》之前,非常慚愧我并在不知道龍應臺是何許人氏,起初認為這應該是男作者才能駕馭得起這么霸氣的名字,又或者這僅僅就是一個筆名,猶如魯迅先生。直到大學畢業(yè)前夕友人將這本書送予我時,翻開扉頁的那一剎那,我才知道,這本書注定將和她的作者一樣,是一個平凡的存在。
之后又陸續(xù)讀了她的《野火集》,驚嘆于那疾風卷沙般的文風,女子筆下如此爽利果敢,豈止是難得!這般豪氣猶如百年前夜里挑燈看劍的劍湖女俠,她們心里懷著同樣深刻的情感—— “無可救藥的愛著這片我痛恨的土地”!那時的她正當而立之年。龍應臺不惑之年的《百年思索》,有著深刻的理性反思,筆下仍這般冷峻理智,她臉上的線條已變得柔和,不似二十年前那么硬朗,但仍舊閃耀著她所獨有的那份理智的光輝。而今的她,已知天命。一本《目送》拿在手里,百轉的惆悵,讓人知道,大漠的狂風已吹入林間,在枝椏間穿行,與溪水低吟,與草葉傾訴。
這本書,是龍應臺幾年來散文作品的集結。其中少了政治論述,多了人生感悟;少了劍拔弩張的火藥味,多了絲恬淡深沉的哀傷。書中寫母親的老去,寫父親的訣別,寫孩子的疏離,寫人生的困惑,寫經歷失敗的頹廢,寫成功過后的'淡漠,寫身處鬧市的孤獨,寫面對生死的迷惑,讀著讀著,赫然發(fā)現(xiàn)那支犀利如匕首的筆,竟然也能有如此溫婉憂傷,惹人落淚的筆觸。那支能夠在華語文壇掀起龍卷風暴的筆,也可以如此平靜而冷徹,看著她的那些對自己生活點滴的描寫,漸漸恍然大悟自己的短暫人生。龍應臺是那個氣勢磅礴的龍卷風沒錯,可她也是個真實世界的人,是父母的女兒,兒子的母親,看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她也有一個母親的酸楚,面對生她養(yǎng)她父母的衰老與逝去,她也有為人兒女的悲慟;蛟S隨著年齡一年一年的增長,人越來越怕生命的老去,情感也越來越多愁善感了。當看完這本書,潸然淚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這本書,讀過以后又多了一種更深的體會,在龍應臺柔情的一面里,還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深沉的,滄桑的,茫然不知所之的,很彷徨,很沉重;另一種是比較平和的,比較看得開,甚至比較歡快、比較享受的。前一種,是寫到父母的;后一種,是寫同輩、兒子、自己的事的。看《目送》,這兩種感覺很分明。看《如果》到《散步》,一連六篇,一路壓得心頭快喘不過起來,很沉,很重,對父母的感情就像一座大山,在心頭,是無法輕易承擔的。接下來的一篇是《為誰》,頓感輕松,寫自己與兒子,雖然涉及的還是為人父母,文字卻活潑了許多。甚至插圖都不一樣,前面的插圖是潑墨殘荷,是空洞原野,是荒涼窗景,后面配的則是母子相娛。 龍應臺常說她是逃民,是一個無根的人,不系之舟。這種漂泊的流離感、不安全感時刻流淌在她的血管里,如影隨形。然而無根之人,最在意的、最放不下的、最流連忘返的,就是這種她時刻在企求、在挽留的記憶,與童年、成長、父母相關的記憶。對她來說,記憶,是比將來讓人害怕得多的東西,尤其是與她試圖挽留住的童年、成長、父母相關的記憶。這些童年、成長都是與父母相關的,而父母已經逐漸遠去了,雖然母親還在,也已經看得到另一端的情景了,已經定格,只能往回看,無法更改,無法重來,只能在心里默默念著。而與兒子、與朋友,還有那么長的路,可以慢慢來,慢慢玩。兩種感情,一種是過去了,一種還在繼續(xù)。孩子還會長大,而母親只會更老,寫的感情怎么能一樣呢。
家,在變,從前是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后來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目送,也在變,先是目送父母,父母漸行漸遠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然后是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一前一后的背影,一前一后的目送,就是人的一生了。龍應臺就在這一前一后,像一片孤舟,在蘆花深處,聽著杜鵑啼血,深深凝望。
【龍應臺散步讀后感】相關文章:
龍應臺讀后感08-27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1-15
龍應臺如果讀后感10-03
散步讀后感09-26
散步的讀后感10-01
課文《散步》讀后感09-26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1500字(精選7篇)02-24
龍應臺精選生活語錄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