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雀記讀后感600字
《黃雀記》是我看的第二部蘇童的作品。以下是“黃雀記讀后感”,希望給大家?guī)韼椭?/p>
【篇一:黃雀記讀后感】
在余華的《第七天》以后,蘇童的這部新作真算得上是一只黃雀。
至少在《黃雀記》里,蘇童還在。沿河的香椿樹街,街上躁動著的青春。蘇童文字里的青春,燥熱、殘酷有一股濃重的血腥氣,就像是那條潮濕陰暗的街巷,街上光著腳的枯瘦的孩子,孩子腳上的一個傷口,膿腫甚至都已經潰爛。
題目中黃雀的意象并沒有真正出現(xiàn)在小說的故事里,但是整個情節(jié)設置體現(xiàn)了一種黃雀在后式的連鎖關系:仙女被保潤捆了,而最后是柳生了仙女;保潤向仙女討債,而仙女又向柳生討債。整部小說分成了三個章節(jié),三個視角三個相互咬合的人物。從一張照片開始到最后的紅臉嬰兒,形式上的魔幻與內容上的荒誕,蘇童有意無意地又呈現(xiàn)了一出百年孤獨。
其實作為一部長篇,小說里的三個人物都顯得十分單薄。保潤、柳生、仙女,三個視角甚至都可以互相調換,然而跟余華的《第七天》相比,《黃雀記》在敘事方面就顯得成功許多。
雖然跟電影《兩桿槍》相比,《黃雀記》里螳螂捕蟬的故事要簡單得多,但是小說文本中大量的隱喻和象征,給了整個故事盡可能大的解讀可能。
首先是關于魂魄。小說中反復提及丟魂的事情,保潤爺爺?shù)幕陙G在了手電筒中的尸骨里,除此之外,小說中的人物也不斷被別人提醒自己已經丟了魂兒。這暗示了當代人一種靈魂缺失的狀態(tài),一種無以憑附的空虛與焦灼。小說第三章里仙女(也就是)去找龐太太時,提及了這樣一句話,“如何向上帝贖回丟失的靈魂”,原話的字體特意進行了加粗,然而作者沒有回答,也許這個問題太難解釋。
然后就是關于祖父——保潤的爺爺。祖父一直貫穿小說的始終,從家里到精神病院,爺爺一點點衰老,但是始終見證著發(fā)生的一切。小說中拆床的情節(jié)曾出現(xiàn)過兩次,一次是保潤父母拆掉祖父的木質大床,一次是保潤賣掉了父母的床鋪。這暗示的是一種破壞與舍棄。而保潤在捆綁爺爺時問他要民主結還是法制結,爺爺說法制結像是要槍斃,所以要求民主結。但是民主結也把爺爺捆了起來。其中的黑色幽默充滿諷刺。因此,爺爺可以象征著某個年代、某種傳統(tǒng)甚至是某種力量,然而它已經失去了魂魄,變成了干癟的軀殼,慢慢被世人忘記。小說第一章最后寫到:“后來黃魚車經過護城河上的立體交叉工地,四周人山人海,一片繁忙的建設景象……祖父說,祖國的面貌日新月異啊”。而此時祖父正被民主捆得結結實實。
仙女第二次出現(xiàn)時,已經改稱了。對于保潤、柳生甚至是自己來說,仙女都是遙不可及的,她美好得就像那對安靜的兔子,然而又會突然變成一只渾身是刺兒的刺猬。仙女是他們所有人的理想,在理想之下,是保潤的倒霉與孤獨,是柳生所承受的生活之重,是作為女性的憤怒與無奈。也許這就是宋胖子所說的,“愛上一匹野馬,而我的家里沒有草原,這讓我感到絕望,董小姐”。
在這個簡單的故事里,蘇童放置了盡可能多的內容。依舊很難找到引號的行文,依舊詩意陰柔的氣質。然而太多的依舊把這個故事丟在了蘇童最熟悉的那個年代?墒悄莻年代已經慢慢模糊,而我們的年代卻沒有清晰起來。也許,該有個人站在我們的年代,該有人嘗試,寫寫我們這一代的故事了。
【篇二:黃雀記讀后感】
繼先鋒文學代表作家余華推出長篇小說新作《第七天》之后不久,另一先鋒文學代表作家蘇童也推出了長篇力作《黃雀記》。有人曾評論說蘇童不是一個善于講故事的作家,但在這部《黃雀記》里,這個“不善于講故事”的帽子可能要被摘掉了。蘇童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發(fā)生的一個錯綜復雜的青少年案,通過案子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背后是這個時代的變遷,或者說是這三個受侮辱與損害的人的命運,寫他們后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
在《黃雀記》中,少年時期的保潤和柳生因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最終,保潤背上犯的罪名在監(jiān)獄里待了十多年,真正的罪犯柳生一直“夾著尾巴做人”,仙女則化身為,淪落風塵。小說的結局是保潤用刀子捅了柳生,又重新回到監(jiān)獄,則出走,留下了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
這部小說無疑是蘇童很重要的一部小說,它做到了歷史和當下的緊密結合,引申出最終的拷問,拷問的是關于民族、關于人性內在的一些問題!耙粋民族如果沒有反省、沒有拷問的話,很多問題是不會被發(fā)現(xiàn)的,而這樣渾渾噩噩混過去是不可以的,我們很多問題需要一個正面的回答。”《收獲》雜志副主編程永新這樣評價《黃雀記》。小說中的故事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將對生活的思考推到了一種極致的地步,可以說《黃雀記》是一部充滿靈氣的作品,是蘇童用他獨有的敘事方式對這個世界、對當下社會生活復雜性進行的全面拷問。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面臨著一個相似的困境———如何戰(zhàn)勝每時每刻從他們身邊或是內心絲絲縷縷流逝的時間,而這又是一個誰都無法擺脫的困境。
小說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文學人物也是很難創(chuàng)造的,然而,當代生活所提供的現(xiàn)實,卻使原本需要依靠強大想象力才可能催生的人物,可能輕易地降臨到文本的深處。保潤、柳生、小仙女,就像是一個三腳架,既搭建起一個演繹生活的平臺,同時也成為情感和“危險關系”的命運枷鎖。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所綁縛,一個人無法給另一個人以信賴,無所倚傍,無法寄托,最后慘相連連。我們雖然不能夠對生活失去信心,但也無法立刻做出判斷:我們應如何處理我們靈魂深處的精神病灶。
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不會居高臨下地概括、抽象和引導生活,但是,他一定能透過生活的'表象和亂象,剝離掉現(xiàn)實和存在的種種假象,在繁華鼎盛時暴露頹勢、潛在的蒼涼,而在凋敝哀婉時,靜靜地儲備、蘊藉生機。蘇童通過文本,延伸了我們所面臨的對于當下社會的追問:這個時代的人們究竟崇尚什么,是財富還是真實的情感?人們的靈魂歸屬到底是物質還是精神?我們的精神自覺如何才能夠實現(xiàn)?
【篇三:黃雀記讀后感作文】
四年,蘇童帶著《黃雀記》重新回到香椿街,帶著偏執(zhí)和任性。
小說取名自“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象征陰影中潛伏的危機,對人們命運的虎視眈眈。圍繞著含冤入獄懵懂少年的春天,畏首畏尾犯罪真兇的秋天和位卑心高市井紅顏的夏天所展開,病相叢生,光怪陸離。年屆五十的蘇童送給自己的這份禮物,依舊逃脫不了其作品既定的主題——逃。
人性的卑劣,是逃的初衷。從春心萌動到陰差陽錯,從失魂落魄到萬念俱灰,終究也只是一場無可隱匿的流逝而已。小說從失魂到尋找,從犯罪到救贖,從沉淪到逃遁,從出生到死亡,步步緊逼,最終哀嘆遍地。不談命運,最終卻依舊敗給了所謂注定,嘲弄之情,諷刺之意,近乎于放肆。字里行間,蕭索瘋癲,扼人咽喉,不免讓人無聲嘆息。
少年少女在逃遁,中年男女在逃離,耄耋老人在逃亡。香椿街上的生命,步伐倉促,萬般無常。那些曾經逼迫你出逃的事由,在故事一開始便鑿下了深淵,兜兜轉轉,依舊被命運推進了萬劫不復的境地,掙扎也好,哭喊也罷,終究茍活于后人餐前飯后的談資之中。然后你才發(fā)現(xiàn),這一路的忐忑不安和小心翼翼,始終是自己執(zhí)拗的保護色,于外人而言,不過看的一場笑話罷了,顯得分外多余。
故事結束,始覺真相,一語成讖,萬念俱灰。生離死別、世事無常皆為生命本來賦予你的戲碼,你在演繹的最初便就沒有了換劇本的權利。所以,抽絲剝繭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后知后覺又怎會是一敗涂地呢?
【黃雀記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_讀后感04-13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_讀后感03-12
出梁莊記讀后感11-20
昆蟲記讀后感35011-07
昆蟲記讀后感100011-03
昆蟲記讀后感30011-03
昆蟲記讀后感60007-31
魯賓遜漂流記 讀后感07-28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09-07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