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jīng)》有感1000字
這個假期,我認真讀了《三字經(jīng)》。《三字經(jīng)》是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影響極大的兒童啟蒙教材。它采用三言韻語,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記憶,便于理解,通俗易懂。讀了它,我受益匪淺,爸爸媽媽說我變得有禮貌了很多。
《三字經(jīng)》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珍貴遺產(chǎn)。它不僅包含著多方面的知識,像親孝,忠義,歷史,誠信等等,它以短小的篇幅描述出著許多深刻的道理。第一部分寫了人重在學習,還應該孝敬長輩的道理,教育我們講文明禮貌;第二部份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古人在什么年齡讀什么書,教育我們珍惜時間的;第三部份講了朝代的歷史故事;第四部分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三字經(jīng)》里的第一段,雖然比古詩的字數(shù)少,但是它說明了很多道理: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后來處在不同的生活和學習里,人的性情就漸漸有了好和壞的差別。如果父母沒有對小孩子進行好好的教育,孩子原來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專心致志;“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它講的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找一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曾經(jīng)不怕麻煩,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子的母親就割斷織布機的布來教育他。五代時,燕山有一個叫竇禹鈞的人,他教育兒子很有辦法。因此它的五個兒子全部考中進士,從此聲名遠揚。這告訴我們:不同的兩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養(yǎng)子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告訴我們:父母、老師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如果教育不好,那就是過錯了。那孩子呢,更應該好好學習了,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以后什么都不懂,又能干什么呢?……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是讓我最感動的一段話。它講的.是:漢朝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是還給父親暖被窩,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孝敬父母。三國時的孔融,才四歲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吃,自己吃最小的。這種尊敬、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
我不由得想到我們剛來到世界上,父母就有一個任務——撫養(yǎng)我們。他們是多么任勞任怨,為了讓我們住在美麗的環(huán)境中,為了讓我們住在溫暖的家庭中,不顧一切地奮斗、拼搏。好吃的,給我們吃;好穿的,給我們穿。每天為我們勞動、干活,F(xiàn)在他們臉上的白頭發(fā)越來越多了、皺紋越來越寬了,我知道是因為他們要慢慢的變老了。我便從那時下定決心: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孝順父母。
《三字經(jīng)》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孝順、什么是愛!這本書給了我智慧的結(jié)晶和學習的精神,讓我在成長的路途中無所畏懼,我會發(fā)揚他的精神,讓更多得人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感染。
【讀《三字經(jīng)》有感1000字】相關文章:
讀蠟燭有感09-26
讀《蠟燭》有感09-26
讀《感恩老師》有感11-21
讀《人鴉》有感11-17
讀《雷雨》后有感10-28
讀《飄》后有感10-28
讀《紅巖》后有感10-28
讀《詹天佑》有感10-11
讀詹天佑有感10-11
教師讀《蠟燭》有感09-26